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武夷山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09-3-3 22: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胡书仁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三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自2004年履职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海西”发展战略机遇,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奋力推进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建设。三年来,我们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制定并组织实施“十一五”规划,“五个重要”和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2006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亿元大关,达34.3亿元,比增12.3%;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达2.2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63亿元,比增35.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19亿元,比增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9亿元,比增12.06%;外贸出口2324万美元,比增35.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49元,比增13%,农民人均纯收入4941元,比增9.4%。
    回顾过去的三年,“持续”是武夷山发展进程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这三年,我们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市经济呈现“基数扩大、增速加快”的良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3年增长12.35亿元,年均增长1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至15322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递增5%、14.5%、 12.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06年的22.88:25.58:51.53。财政总收入比2003年增加0.99亿元,年均增长22.3%;地方级财政收入比2003年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23.4%。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88亿元,年均增长40.1%。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9850万美元,年均增长10.9%;外贸出口累计5410万美元,年均增长4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5%。在南平市创业竞赛活动中,我市连续三年名列前茅,2005年取得第一名。名列第四入围“2006年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市”。
    --这三年,我们的项目带动持续增效。项目工作机制不断完善,项目服务环境逐步改善,项目推进实现重大进展,项目带动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累计引进项目520个,其中,2006年投资500万元以上新办工业项目54个,完成投资6.36亿元;实施省重点项目2个,其中,子项目8个,完成投资1.73亿元;南平市级重点项目2个,完成投资1.73亿元;市本级重点项目47个,完成投资10.61亿元。世遗二期、高教园区、高尔夫球场、悦华酒店、过境公路等一批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建成。
    --这三年,我们的产业经济持续提升。旅游产业地位凸显:旅游接待总人数年均增长17.5%,突破400万人次大关,2006年达442.9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9.3%,2006年达18.78亿元。以“名列第二列入全国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天游峰单景点年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大关”为标志,跻身全国顶级旅游区行列。根据《福建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成为“十一五”期间带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作为唯一的县级市,与福州、厦门、泉州共同被列为福建省四大旅游中心城市。三年来,我们抓旅游市场的力度空前,抓旅游服务设施提升的力度空前,抓对台旅游合作和依法治旅的力度空前。开展以“百座城市亮武夷”和“浪漫武夷?风雅茶韵”系列为主体的“市场营销年”活动;成功举办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闭幕式暨武夷山大红袍文化旅游节、中国武夷山旅游节、“七夕”文化风情节等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节事活动;与厦门、杭州等地建立了联动协作营销机制;三年累计开行旅游专列275对,2006年达120对。以建设高端旅游服务设施为重点,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完成高尔夫酒店等项目建设,至2006年,全市已拥有星级饭店41家,其中四星级6家;国际旅行社增加至7家。对台旅游合作取得突破,“武夷山--阿里山”两山合作正式签约;武夷山线纳入台胞赴闽旅游优选线路。《福建省武夷山景区保护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景区法治工作迈上新台阶。工业经济总量扩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17%,2006年达13.1亿元,是2003年的1.7倍。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建平台,引项目,抓服务,工业经济渐成规模,初步形成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和旅游工艺品四大重点产业。平台建设顺利推进,武夷新区仙店创业园建成区面积2171亩,累计投入资金6400万元;36家企业入驻,总投资8.6亿元,年产值达2亿元,累计上缴税收1290万元。至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9.71亿元,实现税收4214万元,分别比2003年增加7.05亿元和2384万元,年均增长54.1%、32%,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由2003年24家发展到48家。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5%。形成了以茶、烟、竹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三年新增茶园面积3360亩,2006年总产量4900吨,总产值1.5亿元,总产量比2003年增加1050吨,总产值增加5800万元。至2006年,烟叶种植面积已达3.26万亩,总产量8.65万担,实现税收1039万元,比2003年分别增加1.81万亩、4.25万担 、572.7万元。新增竹山面积1.6万亩,达58万亩,2006年,竹业产值3.84亿元,比2003年增加1亿元。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003年8家发展到25家,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
    --这三年,我们的城乡面貌持续改观。稳步推进城区一体发展,拉开城市框架,累计完成征地6800亩,完成农转用5574.3亩;新增城市面积0.8平方公里,改造旧城区2.6万平方米;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92万平方米,改造城市道路5.76万平方米。累计投入3700万元用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先后完成过境公路、市区主次干道路面改造、百花路北段道路建设,市区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市区至度假区武夷大道排水排污管网建设,启动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项目建设。开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改建小武夷公园、列宁公园。完成武夷大道绿化、市区亮化工程,累计新增绿地面积12.65公顷。累计投入101.6万元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编制完成武夷山市“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方案。房地产开发更加规范,建设品质逐步提升,建成九龙湾山庄等一批较具品位的房地产项目。与此同时,逐步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水利“651”工程,累计建设63处村级供水工程,受益人口3.5万。加大农村路网建设力度,累计完成农村公路路面硬化330公里,硬化率67.5%;建成农村客运站2个、候车亭32个,开通客运线路31条,自然村通机耕路154.5公里。实施“造福工程”,累计投资111万元,搬迁地质灾害点村民47户。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82万亩,土地整理4300亩,土地开发2118亩,建设标准农田1.26万亩。完成8个乡镇(街道)所在地、59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整治;探索村容整洁长效机制,每年补助每村清扫保洁清运费5000元。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建成沼气池1503口。
    --这三年,我们的财政金融持续向好。财政结构明显优化,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当年财政预算任务,财政收支总体保持平衡。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改革,加强国有资产(资源)管理,成立“非转经”管理机构,分三批将全市208个行政事业单位“非转经”国有资产纳入统一经营管理,已完成第一批89个单位非转经资产的租赁,年租金收入210万元,合同押金25.8万元;依法处置资产15宗,成交价187.77万元。金融运行稳中趋好,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84 亿元,比2003年末增长59.05%;各项贷款余额20.33亿元,比2003年末增长61.0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0.04亿元,比2003年增长55.83%。
    --这三年,我们的发展活力持续显现。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企改革基本完成,改制企业111个,盘活存量资产3.8亿元,分流安置职工8200多人。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2005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及除烟叶以外的所有农业特产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市共完成林权登记面积240.2万亩,占应登记面积的98.7%,实际发放林权证70%以上,经审核可发证面积90%。深化南平机制,共下派科技特派员、村助理、村支书、各类乡(镇)长助理351人次;实施“城乡双百联动”,全市挂点单位共为挂点村投入扶持资金471万元,扶持和开发经济项目120项。殡葬改革扎实推进。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共撤销、合并、转制51个事业单位;有序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加大财税改革力度,建立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政府采购范围逐步扩大。强化城市管理,推行专家评审委员会规划方案决策机制;完善项目招投标管理制度,共节约资金5200万元;公开拍卖经营性房地产用地404.8亩,超出底价5982.5万元;推动城市经营体制改革,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成立城投公司,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授信贷款额度1.6亿元;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力度。对外开放势头良好:组织参加“5?16”投洽会、“9.8”贸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创新招商机制,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奖励和优化发展环境相关政策;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插座式”服务。三年来,共引进山海协作市外资金28.56亿元。外事工作加强,与美国哈里根市、夏威夷檀香山市、澳大利亚蓝山市等结为友好城市。
    --这三年,我们的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武夷高教园区初具规模,武夷学院(筹)三期建设顺利完成,升本验收获得好评;基础教育扎实推进,通过省上教育督导评估;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进武夷山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建设;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一中400米标准田径场、二中综合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累计安排341万元用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杂费;2005年以来,每年安排40万元专款用于改善农村教师待遇,为农村寄宿生免费提供菜汤;19个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基本完成,总投入1800万元;投入115万元启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体育事业取得新发展,举办中国武夷山休闲游戏百万大奖赛、全国围棋邀请赛、中国竹文化节、全国老年人健身大赛等全国性文体活动;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山崖墓群”、“遇林亭窑址”、“闽东北廊桥--余庆桥”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市15.5万农业人口,2006年农民参合率达87.77 %,比2005年提高了11.55个百分点;建成市立医院传染科病房和闽北第一个疾病控制中心检测楼;实施兴田、吴屯等卫生院改造。全面落实计生责任制,2006年人口出生率10.88‰,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1.22%。
    --这三年,我们的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累计向农村低保户19623人次发放保障金750.16万元;向城市低保户11391人次发放保障金560.36万元;累计支付养老保险金1.13亿元,为失业职工发放失业救济金778.69万元,支出医保基金3535.52万元;出台并执行《医疗救助暂行规定》和《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暂行规定》,提高低保户补差标准,将五保对象纳入门诊医疗救助范围;启动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全市参保农户4.36万户,总保险金额2.18亿元。扎实开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34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966人,再就业培训2681人;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8918人,转移就业105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86%以内。
    --这三年,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持续推进。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共办理建议459件、提案1205件,做到了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人民团体依法按章履行职责。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工作深入推进。扎实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强化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建立市领导每日接待信访工作制度。切实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平安武夷”创建活动,确保社会安定稳定。
    --这三年,我们的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加强。坚持精简、统一、高效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拓宽群众对行政事务知情、参与和监督的渠道,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投入640万元(其中300万元为引入社会资金)完成“数字武夷”一期、二期工程,建成覆盖全市各乡镇的视频会议系统,获得“全国电子政务调查综合奖第一名”、“中国政府特色网站”等荣誉,成为“数字福建”建设示范点。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努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开展“十佳十差”科局长评选活动。投资软环境和机关效能建设深入推进。
    回顾三年工作历程,总结三年实践经验,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一是必须坚持用明晰的思路和科学的目标引领发展。三年来,我们立足市情,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把握浦南、宁武、武邵三条高速公路和闽北产业集中区启动建设的机遇,科学制定了推进“五个重要”建设战略框架,展开“旅游连线带动、农业特色规模、工业新区崛起、城区一体化发展、科教园区集聚”发展布局,确立了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这些思路和目标引领武夷山驶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二是必须坚持实施重点突破加快发展。三年来,我们始终抓住影响加快发展的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和主要矛盾,做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把握重点,在重点突破的过程中加快发展。坚持基础先行,提升产业素质,极大地改善了发展条件;坚持开拓创新,致力深化改革,不断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有效增强了发展活力。
    三是必须坚持以民为本统揽发展。我们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发动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改善公共服务,努力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四是必须坚持优化环境保障发展。三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转变政府职能,不断优化政务环境,着力打造 “诚信政府” 、“平安武夷”,逐步形成了凝聚人心、聚集人气、吸引投资、鼓励发展的良好环境,保障和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过去三年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政协的支持和监督,得益于全市各级各部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和辛勤劳动。在此,我代表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向战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市人民和驻武部队、武警官兵,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人士,向关心武夷山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经济实力仍然不强,经济总量还比较小,旅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显不足,工业、农业整体实力有待提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较弱,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拉动。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有部分村仍比较落后。三是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还有待加强。四是社会保障、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五是全市正处在各类矛盾凸显期,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矛盾交织,维护安全稳定的任务艰巨。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发展展望

    各位代表!从今年起到 2011年,是新一届市人民政府的任期,也是实现“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资源和环境制约加大、国家宏观调控趋紧、微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多的严峻挑战,看到周边县市快速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压力,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更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持续发展打下的良好基础,看到本世纪头二十年黄金发展期以及我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历史性机遇,看到浦南、宁武、武邵三条高速公路、闽北产业集中区、滨江景观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将为我市发展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发挥比较优势,积极主动、冷静科学地进行战略调整,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团结奋进,埋头苦干,奋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又好又快、率先崛起,更加和谐”为主线,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把“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打造“海峡西岸旅游的重要支柱、闽台合作的重要基地、南接北联的重要通道、全省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绿色腹地的重要平台”,继续朝“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建设目标稳步迈进。
    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6%以上,达到59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8%、17.2%和10.5%;地方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9%以上,达到2.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7%以上,达到7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9%以上,达到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73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未来五年的发展展望
    --基本形成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59个县(市)的排名每年提升2个位次。到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仍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生产总值在闽北处于领先地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5万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达到3.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以上,达到26亿元。
    --基本形成统筹推进的产业特色鲜明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确保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5%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重点扶持一批省级、南平市级和本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茶、竹、烟等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到2011年,茶业产值超过5亿元;“中国竹子之乡”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竹业亩产值和深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烟叶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打造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莲子、薰鹅、鲤鱼干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产业规模。基本实现“一乡一品”。
    --基本形成“五个重要”建设成效全面显现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成为海峡西岸旅游的重要支柱:到2011年,旅游接待人数超过900万人次,占入闽游客总量10%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40亿元,境外游客达到38万人次,旅游创汇超过5亿元。成为闽台合作的重要基地:建成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并初步形成规模的闽台合作武夷实验区;成为台胞的主要旅游目的地。成为南接北联的重要通道:每年增加2-3条国内、国际航线,开办外国人口岸签证和台胞落地办证及签注业务;铁路集装箱货运站及保税物流中心、浦南、宁武、武邵高速公路建成,成为闽北交通中心和物流中心。成为全省文化的重要窗口:实现“福建宋明理学文化、宗教文化、旅游文化、茶文化的重要研究基地”建设目标;现代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明显增加。成为绿色腹地的重要平台:武夷新区区内工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税收超过5000万元;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
    --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的和谐社会新格局。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水平发展职业教育,城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实现充分就业,力争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良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工作安排

    全面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开局之年至关重要。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0.5%;旅游接待人数增长22.4%,旅游总收入增长23.9%;工业总产值增长18%;农业总产值增长5%;外贸出口增长20%,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资7000万美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7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0.7%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牢牢把握发展重心,进一步提升项目带动力
    坚持“重点带动、全面推进”的项目工作思路,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做到“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加强项目库建设,精心筛选、谋划一批重大引资项目。组织参加“旅交会”、“厦洽会”、“海博会”等重要商务活动。强化产业政策引导,优化投资结构,创新招商方式,鼓励国内外客商投资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旅游资源开发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加强招商对接和跟进服务,重点抓好对大企业的洽谈跟踪。要提高环保门槛和产业准入门槛,没有经过环评的企业一律不得开工,没有通过环保验收的企业一律不得投产,污染治理没有达标的企业一律关闭。
    推进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建设。按照“重点项目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25%以上,重点项目中工业项目所占比重达到30%以上,新农村建设项目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10%以上”的要求,努力推进59个重点项目(含25个重大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84.0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4.58亿元。其中,“年产值达3000万以上或年缴税收100万元以上或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0项;“当年计划投资2500万元或累计完成投资5000万元以上或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11项;“计划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或当年计划建设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或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房地产项目9项;农业项目7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17项;社会事业项目5项。
    完善项目工作机制。要全方位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向上争取国债资金和政策性贷款资金,努力激活社会投资;同时,用好土地储备资金和财政建设资金,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势头。建立严格的项目风险预警机制和项目退出机制,长期停建的项目要坚决收回,确保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坚持重点项目的规范运作,实行动态管理、梯次推进、滚动发展。完善重点项目跟踪协调服务管理责任制,全面实行重点项目定责任人、定服务内容、定工作进度的“三定”管理,促进项目尽快开工、竣工、投产和达效。建立重点项目扶持、激励机制,出台重点项目扶持政策及奖励办法,加大重点项目帮扶力度,并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安排资金予以重奖。
    二、突出抓好新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财政增收、农民增收、居民增收为目标,以抓好新经济增长点为重点,推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抓旅游业升级。以有效增强主景区接待能力为目标,积极推进景区畅通工程和月光旅游工程项目建设;实施主景区扩容工程项目,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整合九曲溪上游旅游资源。加强乡村旅游景点开发,建设下梅、曹墩、城村等五大村落休闲区,完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功能。加快武夷庄园、武夷论坛国际会议中心、红袍五星级酒店等一批高档旅游度假设施建设;推进世遗展示中心、中国禅文化中心项目建设;深度开发高尔夫旅游、会议会展旅游等产品,推动旅游产品升级换代。高度重视、加强景区旅游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的经营与管理。继续积极引进国际著名酒店管理集团,形成具有武夷山特色的高端度假酒店品牌。重点推进武夷广场(含山水实景演出)、武夷山综合娱乐中心等项目建设。努力增强武夷山的可进入性,争取在武夷山航空口岸增设口岸签证机关,开办外国人口岸签证和台胞落地办证及签注业务;尽量用足用活航权开放政策,争取更多的直飞或经停航班,以韩国首尔至武夷山航线为重点努力开辟境外客源地中转航线,积极开辟武夷山至杭州等国内直飞航线,加大北京至武夷山航线密度;加快机场公司改制工作。做好浦南、宁武、武邵高速公路武夷山段建设配合工作。为福州?北京客运列车经停武夷山提供保障,积极促成经停武夷山的福州?沈阳北临时客运列车实现固定开行。2007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力争达到54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3.38亿元,其中接待境外游客21.9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亿元。
    抓农业特色产业。要围绕农民增收,加快推进茶、烟、竹为主导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提升农村经济增长能力。持续抓好三大主导产业。茶产业:按照《茶产业发展五年规划》目标要求,力争实现全面突破,新增茶园面积4000亩,产值达2亿元,整体单价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0%。抓好武夷岩茶示范点、加工基地示范点、茶艺宣传示范点的规划建设。举办好武夷岩茶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奉茶会、民间斗茶赛等活动。推进中国茶乡、天下茶博园、武夷星中华茗园等项目建设,完善武夷岩茶大观园配套设施建设,打造茶叶交易平台。规范茶叶生产和市场管理,强化监督和执法,净化市内茶叶市场。烟业:全面落实烟叶种植面积,提高烟叶质量和效益。加快烟叶产业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1200万元建设一批烟田基础设施。建立烟农受灾保障体系,全面完成烟农保险,提高烟农抗风险能力。做好烟叶收购工作,确保完成烟叶收购任务。竹业:全面实施竹产业化工程,实现竹林产值1.83亿元,加工产值2.65亿元。完善竹山承包责任制,完成竹林抚育32万亩,留养新竹1420万株以上,建设毛竹丰产基地1万亩,竹灌溉面积1000亩,新开竹山机耕道60公里,新建防火带130公里,丰产示范高效基地样板片3片600亩,改造小径竹1000亩。新建竹业规模加工企业3家。扶持特色农产品发展。围绕培育区域性优势和地方特色产业,通过信息和技术服务、政策扶持、宣传促销等措施,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推进五夫莲子、洋庄芋子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产业规模,推动“一乡一品”建设。抓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建立特色农产品经营组织10个,培育种植大户100户。培育地方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推进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水平,重点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南平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本市农业龙头企业5家,龙头企业总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带动20%以上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依托武夷新区,建立竹、茶企业原料生产、供应基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抓工业平台完善。加快武夷新区建设:完善区内水、电、路、讯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对接闽北产业集中区和3条高速公路建设,完善新区总体规划,编制控制性规划。加快武夷新区起步区??仙店创业园区建设,推进新区二期已落地项目建设进度。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统筹考虑仙店创业园和高速公路互通口周边发展用地,以解决工业项目用地瓶颈问题。进一步细化创业园三期规划,做好启动建设前期工作。设立武夷新区综合服务窗口,实行委托代办制,为园区企业提供便捷、优质服务。支持力马艺画城、绿康生物科技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探索“核心园区、产业基地、配套小区”的园区开发模式,组织建设上下游衔接、产业基础配套的产业小区,在园区内实现产业集聚。策划建设软件园、动漫产业园及玩具园等专业小区,并积极创造条件,招引相关企业入园。帮助现有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导企业走“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发展路子,大力实施股权招商,以股权换资产、换技术、换品牌、换管理、换人才、换市场。推进天一竹木、美华实业、万和食品、飞越工艺、友青食品等企业“二次创业”;扶持天宝矿业(五夫钼矿)、祥龙纺织、贝升创意、绿洲竹业、青龙木业、力马艺画等龙头企业,力争培育2家产值上亿元企业。推动遇林窑业等一批中小企业上规模。
    抓旅游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要理性善待房地产业的发展,在通过土地调控等手段实施适度发展、成片开发的房地产开发政策的同时,借鉴国内外旅游度假胜地房地产业的发展经验,吸取其先进的开发理念,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挖掘本土特色文化,突出休闲度假和健康长寿的宜居主题,努力建设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和国内外富裕阶层的第二居住地。在不断提升房地产品位和品质的基础上,加大武夷山房地产市场营销力度,推动旅游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组建房地产业协会,引导、组织企业开拓外销市场。以闽南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中心城市为重点组织开展旅游房地产营销。同时,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市政府将限量招标供给土地;房地产商必须做到惜地如金、严格按规划要求高品位开发,并依法纳税。
    三、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城乡统筹力
    统筹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继续加大农村建设力度,加快城市发展。
    新农村建设。持续把“产业互动、政策覆盖、服务延伸、设施对接、改革配套、队伍保障”作为新农村建设运作重点,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一是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继续实施农村路网建设改造工程,硬化公路60公里;加大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力度,争取新增通车建制村5个,建设农村客运站1个、候车亭20个,使全市建制村通客车率提高到90%以上。加大水利设施投入,实施农村水利改善工程,建设村级供水26处,除险加固水库3座,建设山地水利1.34万立方米,发展节水灌溉8700亩。加快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投入1265万元继续改造中低产田,实施9350亩土地整理工程。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实施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推动3个乡镇建设垃圾处理场(点),30个建制村实现垃圾定点收集、简易堆肥处理。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500口。二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坚持城乡统筹,继续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加快建设“数字武夷”新农村信息化工程。加大基层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继续实施卫生支农、对口帮扶计划和扶持农村卫生人才工程,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整合“五大员”队伍力量,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有效性。发挥农村劳动力服务中心、农村信用社等单位作用,加强“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争新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次以上,并对2000名农村劳动力进行免费职业技能鉴定。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计划转移农村劳动力5000人以上。三是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全面推进“两制一配套”,实行“村两委履行职责承诺公示制、新农村自治自建理事会制度和一系列保障、激励、监督等配套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南平机制”,强化城乡互动联动。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妥善解决遗留问题,积极探索面向林农的林业管理与服务新机制。深化以乡镇机构、市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努力提高乡镇基层干部保障水平。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征用制度、农村税费等配套改革,探索开展农业和农村保险试点工作。不断加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城市建设。以“一城三区(城区、景区、度假区、武夷新区)”为重点,完善设施,强化服务,为市民、游客和客商创造更具品质的城市环境。一是完善设施。城区:启动滨江景观大道建设,完成百花路、崇安大道、黄柏大道建设,做好余庆桥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前期工作,启动中心市场改建项目;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实施列宁公园、武夷和圆整体提升改造工程和武夷大道景观改造工程;建成市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红场260米田径塑胶跑道;完成市区、度假区公交站点及公交专用场建设;启动污水处理厂配套设施建设;启动市容景观工程、次一路路灯工程、市区巷道路灯二期改造工程;完成崇安大桥加固改造、温岭街路面改造等项目。组织建设100套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加快推进武夷山铁路集装箱货运站和机场三期建设。景区:进一步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加快后期拆迁户安置工程建设;推进“精品景区”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实施“畅通工程”;加大景区林相改造力度,增强林木生态功能。度假区:完善区内路网建设,完成自来水厂扩改建工程;加快滨江服务区等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做好已建成区的绿化、美化,完善三姑文化广场设施。武夷新区:完善园区路网,完成园区二期排水、排污、路灯、绿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武邵高速公路武夷山段以及省道303线枫坡至南源岭段公路拓宽改造工程。二是提升服务。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综合手段,不断改善居民住房、用水、用电、卫生、娱乐等条件,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围绕城市建设管理职责,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加强城市执法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城市管理综合体制实施方案》,探索建立执法人员易岗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强化社区建设;开展城乡结合部抢建房、违章建筑清理整治工作;狠抓建筑工地施工许可监督管理;加强户外广告管理,完善城市广告系统;积极实施电力先行工程,加快建设220kv输变电站。要更加重视旅游安全工作,维护广大旅游者生命财产安全,预防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要着力解决好与广大游客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积极推行规范化、个性化、亲情化服务。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继续营造亲商、爱商的良好氛围。
    四、努力增强发展外向度,进一步提升区域影响力。
    继续强化市场营销。2007年,将继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开展茶旅结合的宣传促销活动。一是茶旅整合营销。坚持党政主导发展旅游经济,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种营销资源,持续开展茶旅营销,不断创新营销方式,大力拓展市场。继续开展“百座城市亮武夷”营销活动,力争实现新增100万游客的目标;坚持茶旅并进、茶旅并推,以旅带茶,以茶促旅,继续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选择百座城市热销武夷山。组织开展大篷车促销、茶旅联盟直通车、社区旅游节、“重走晋商万里茶路”等活动。二是突出营销重点。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大对日韩等境外客源市场的促销力度,力争境外游客接待人数突破22万人次。要大力宣传推介精品观光游产品,确保观光游产品能够吸引大量、稳定的客源。同时,把握旅游消费需求新动向,适时加大度假、休闲、生态等旅游线路的营销力度。三是加强区域合作。以“资源共享、品牌共推、宣传共促、市场共拓、效益共提”为原则,以提高境外游客比重为目标,突出加强与厦门、杭州等城市的旅游区域合作。逐步建立两地政府部门之间、企业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利用“数字武夷”建立两地政府、企业间的信息互动平台,建立两地联合体促销机制。继续推动与厦航的捆绑营销。推进“山水楼湖(武夷山、厦门、永定土楼、杭州西湖)--南方经典旅游线路”建设。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传统客源地旅游部门和企业的合作,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四是建立营销网络。利用本市旅行社、茶企业驻外办事处,扩大武夷山茶旅产品销售网点覆盖面;建设“数字武夷”旅游电子商务工程,推进网上交易平台建设。
    提升对台合作层次。一是深化对台农业合作。用好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实验区扩大到全省的机遇,加快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园建设,积极引进台湾良种和深加工技术。争取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与天福集团等大企业加强联系,促进项目合作。二是深化对台文化交流合作。加强文化、宗教交流,发挥武夷特色文化的独特吸引力,广泛开展与台湾各界、各阶层的文化交流,争取设立海峡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对台文化基地。三是深化对台民间合作。加强与岛内行业公会、商会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对台民间交流和城市交流,创造条件,建立城市交流互动机制。
    五、积极推进和谐武夷建设,进一步提升社会凝聚力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优化旅游业发展软环境、发展社会事业、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和谐武夷”建设。
    优化旅游业发展软环境。一是加强旅游行业管理。狠抓旅游安全,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开展部门联合执法,打击摩的摩导、无证经营、假冒伪劣等扰乱市场行为。加强散客游市场引导,对旅游主干道沿线的攀附性旅游广告进行清理整顿。继续贯彻落实旅行社管理“四统一”要求,规范经营行为。根据年接待量确定5家国内社和2家国际社作为重点扶持企业,进一步提高旅行社组团能力。严格执行导游人员IC卡计分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黑导”、“野导”等违法从业行为,逐步规范导游人员报酬、购物回佣等制度。积极支持和引导旅游饭店向旅游酒店发展,遏制恶性削价竞争现象。继续强化导游员、旅游饭店等行业协会管理职能。二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抓好酒店、导游员评星和旅行社评优工作,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加大英语、日语、韩语等外语导游的培训力度。建设武夷山自驾车旅游休闲娱乐中心项目,提升自驾车旅游服务水平。完善每日领导服务窗口、旅游“110” 联动服务等服务机制。三是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与武夷学院(筹)等高校全面实现信息互通,使高校在涉旅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更贴近我市旅游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健全多层次培训体系,充分利用院校资源,引进先进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对旅游从业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技能素质培训。建立健全执证人员定期轮训制度,对持饭店总经理证、旅行社总经理证的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全面轮训。
    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力争实现茶类、菌类6个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和申报。继续推进武夷高教园区建设,继续配合做好武夷学院升本工作。加快推进武夷山职业技术学院(筹)、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两岸三地武夷山生物基因资源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管理,建立校舍保障制度,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升医疗保障水平:逐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步伐,分级推进、优先提升吴屯、星村、五夫卫生院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力争农民参合率达到90%以上。加快推进市立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完成投资1800万元。加强村级卫生队伍建设,力争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个卫生所,每个卫生所至少有1名合格乡村医生。推进文体事业均衡发展:积极做好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举办全国青年举重冠军赛。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继续打造以武夷文化为底蕴,朱子文化和闽越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品牌,开展武夷文化学术研究。加强网吧等文化市场管理。探索“文化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启动乡镇、街道网络图书馆工程,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造“平安武夷”,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建设城市治安监控系统。进一步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群防群治网络,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坚决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切实做好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的各项工作。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减免税费和“4050”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等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和困难人员就业,继续做好农村低保户“一户一就业”工作。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救济救助体系,关心社会弱势群体。扩大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覆盖面,逐步实现应保尽保。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实施“造福工程”,计划全年搬迁300人。集中财力落实23件为民办实事项目。
 

全面落实“四个重在”  倾力打造“五个重要” 携手开创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建设新局面

 

以强化执行力和公信力为核心,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着力建设效能政府。努力将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向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环境整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效能考评,逐步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和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继续开展“十佳十差”科局长评选活动。出台《机关单位行政效能年度考核办法》,将机关效能考核结果与公务员年终考核奖惩挂钩,促进政令畅通。推行行政问责机制,督促各级行政负责人依法正确履行职责,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提高行政效率。
    着力建设阳光政府。紧紧围绕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强化决策责任,规范决策程序,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公务员法》,深入实施《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完善政务公开透明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数字武夷”电子政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审批行为的在线监督和网上审批;继续对《职位说明书》实行动态管理,随人员调整及时更新,并据此落实岗位责任制,努力形成良性的责任导向。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积极支持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做好议案和提案办理工作。
    着力建设清廉政府。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以财务公开为重点,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和校务公开。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述职述廉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扎实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加强对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拍卖、产权交易、政府采购、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从严查处各种腐败行为,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武夷山市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全面落实“四个重在”,倾力打造“五个重要”,在建设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的征程中,迈出新步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9粉丝

282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