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政和县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09-3-3 22: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2月2日在政和县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过去三年工作回顾

过去三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时期。三年来,我们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大局,围绕构筑绿色食品基地、产业承接重地、边贸物流旺地、生态旅游胜地目标,全力推进绿色经济强县建设,以解放思想探索发展新路,以攻坚锐志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实践提升执政能力,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并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经济运行提质增效,规模总量快速扩张。三年来,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2006年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3.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5%,年均递增9.1%;财政收入6321万元,比增14 %,年均递增9.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006万元,比增12.9%,年均递增7.7%,可支配财力从8210万元增加到11989万元,净增3779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13亿元,比增37%,年均递增26.5%;三次产业比重由38.322.439.3发展为37.225.437.4。农业方面,竹、茶、栗、花、菜、烟等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35%提高到42%,其中竹产业已突破2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从10家增至16家,产值达1.68亿元,年均递增22%,有2家企业分别被评为国家扶贫和省农牧业龙头企业,16家企业通过国家QS、ISO等质量认证,“政和白茶”即将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业方面,精心组织实施“两突”战略,完善了鹤林、铁山、石屯三个县级园区,启动铁山东干、石屯松源、镇前梨溪、外屯凤龙坑、东平平丘亭等5个平台建设,新增工业用地845亩,引进生产性项目46个。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从20家发展到29家,产值从2.13亿元增加到4.13亿元、税收从1190万元增加到1958万元。第三产业方面,房地产、现代物流、社区服务业得到加强,金融保险、邮政通讯、交通运输稳步发展,超市、连锁和便利店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三年金融存款余额新增3.3亿元、贷款余额新增1.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2.5%,2006年达到6.05亿元。旅游朝阳产业开始起步,2006年全县接待境内外游客10万人次。

——借力扬帆迈出新步,发展后劲明显提升。三年来,我们立足县情实际,紧紧抓住发达地区资本产业加速向后发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以环境改善为着力点,以项目开发为主抓手,落实县五套班子成员与部门捆绑招商责任制,注重优势资源包装和推介,采取组团、小分队、中介代理、以商招商等有效举措,推动政和在观念、体制、产业等方面与外界的接轨,实现了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新突破。三年累计引进山海协作资金2.0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45万美元,完成出口1951万美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2.5倍、2.1倍和1.3倍,新发展自营出口企业7家。三年来,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中,非国有资金投入达6.5亿元,占82%,比2003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三年新上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58个,其中龙潭溪、昌歧洋两个项目投资超过了亿元。大源、安盛、正兴、新亚等一批规模型、科技型民营企业迅速成长,成为县域工业的中坚力量和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在外力的强力拉动下,我县经济自主增长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2006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73%,比2003年提高了15.3个百分点,三年吸纳就业近3800人。

——经营城市逐渐破题,城乡一体进程加快。三年来,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尊重科学、尊重民意,积极探索投资多元、市场运作的办法和措施,加快推进中心县城提质扩容。先后投入210万元,完成了全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地灾防治规划编制、县城中心区、南庄、渡头洋片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和中心区修建性详规修订;依法收储国有和集体土地25.9万平方米,有序投放市场、公开出让24.8万平方米;建成城区引水、绿水一期工程,完成城区电网干线改造,硬化城区街巷4公里,动工建设元峰大桥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旧城改造累计拆迁3.2万平方米、建新8.3万平方米。坚持有序疏导和重治严管,推动城市长效管理,制定出台《城市管理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开展持续、集中的环境整治,改善了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三年来,我们注重城乡统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活政策,启动民力,激发民资,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了城乡差距。三年硬化农村公路333公里,五个乡镇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建成熊山、镇前客运站;修建农田、烟田灌溉设施506处,整理土地1951亩,新开竹山机耕道563公里;完成乡村供水工程69处,改善11万人饮水;消除中小学危房5万平方米,新建校舍3.8万平方米;县乡广播电视全面实现光纤联网,乡村覆盖面达到43%;建设农村沼气池679口,造福工程搬迁1330人,灾后重建601户。

——各项改革持续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三年来,我们把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作为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重要举措来抓,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一建、二建、东平酒业、印刷厂、种子公司先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特困企业铅锌矿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粮食系统改革扫尾重新启动,商贸企业改革前期工作全面铺开。县茶叶总站、劳动保障、农办等单位整合机构、经费、人力资源,突出了监管市场、服务“三农”的重心。全县90公里林业公路理顺体制,列入农村路网管理。平稳实施了熊山“撤镇设街”区划调整。全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国有资产“非转经”管理,建立和规范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矿产出让制度,统筹预算内外财力,增强了财政公共保障能力。持续创新“南平机制”,在全市率先下派驻村特派员144人,三批下派村支书120人,聘用农村“八大员”985人,精心组织129个村(居)换届选举,形成了全方位牵引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认真落实上级农业农村政策,全面取消农业税和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教育两免一补、粮食综合补贴、移民后扶资金补助及时落实到位,集体林权改革顺利通过省上验收。支持金融改革与发展,全力打造以诚信为基石的金融环境,依法维护金融安全,按期完成农信社增资扩股。积极探索国有民办、股份制等办学体制改革,实现三中高中民营办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审核、核准事项103件,改革面达60%。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三年来,我们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办好每件实事,努力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多数民众。2006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48元,比增8.7%,农民人均纯收入3531元,年均增长7%;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9.4亿元,是2003年的1.5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达到5570人、医疗保险11469人、失业保险6062人,分别比2003年增长36%、37%和21%,享受城乡低保41093人,做到了应保尽保;有6551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科教文卫事业不断进步,科技工作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县和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县;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与巩固率稳定在99%以上,创建了中等职业学校,2006年全县高考本一上线突破百人大关。杨源“四平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成云根书院,朱子文化村开村,成功举办首届县运会,竞技体育、老年体育在全省、全国赛事中实现摘金夺银。县疾控中心投入使用,妇幼保健院综合楼完成主体工程,改造4个乡镇卫生院,实现村村有卫生所目标。基本国策执行有力,人口和计生工作实现后进转化,进入“三为主”三类先进县行列,200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2‰;国土资源规划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全面加强,连续五年被市政府授予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国家生态区建设富有成效,城乡环境质量保持在全市前列。与此同时,审计、统计、国防、档案、保密、库区、气象、民族、宗教、新闻、外事、地方志、驻外窗口和老干部、老年人、残疾人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和谐构建彰显亮点,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同步加强。三年来,我们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意见,充分尊重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积极支持县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关心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政务、村务公开扎实推进,行风、效能建设得到加强。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促进了乡风文明。以“平安政和”建设为抓手,顺利完成四五普法,启动“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落实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逐个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狠抓市场秩序整顿,组织好餐桌污染、农资营销、药械监管等专项执法监察;扎实抓好地灾、道路交通、危化品、矿山、企业排污等安全生产隐患整治,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安全生产事故指数逐年下降,经济和社会管理初步纳入法制化轨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经验在全国交流、全省推广,被中央综治委、人事部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三年来,面对禽流感疫情防控和“6.20”、“6.6”重大洪涝的严峻考验,我们众志成城、戮力同心,尽最大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最终战胜困难,渡过难关,确保了全县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确保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各位代表,三年的成绩来之不易、三年的经验弥足珍贵。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人民抢抓发展机遇,在竞争中迎接挑战,在转型中经受考验,在前进中赢得发展的结果,也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以及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大力协作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对政府工作的热情支持和大力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为政和改革、发展、稳定做出贡献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总体质量不高;产业、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交通、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制约;工业化进程相对迟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区域发展不平衡,高山平原差距扩大;财政困难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缓解,收支矛盾尖锐;政府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还存在缺位和越位现象,反腐倡廉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我县加快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中央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大部署,海西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后发地区转移,为我们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不可错失的机遇。着眼政和,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优势产业日渐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合力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宁武、松瓯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凸显了政和南接北联的枢纽区位。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同时,我们也将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面对周边县市咄咄逼人的发展压力,全县上下必须保持清醒,在应对挑战中把握主动,在扬长避短中增创优势,在超越自我中寻求突破,以新的作为实现新的跨越。

根据县十一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实践“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继续围绕构建四地和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基本方略,突出发展、富民、和谐三大任务,凝心聚力,奋发图强,全面打造实力政和、活力政和、秀美政和、和谐政和,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有新跨跃。地方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5%,到2011年达到20.6亿元,财政收入年均递增9.8%,到2011年跨过亿元关口;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比重达70%以上,二产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人民生活有新改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力争到 2011 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千元。

——城乡建设有新拓展。以城区为核心,“东扩南进西延”框架全面拉开,建城区面积扩展到3.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5万人;社会主义新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体系更加健全,石屯、东平、铁山、镇前等中心乡镇规模扩张,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5%。

——改革开放有新提升。各项改革持续深化,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民众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成为营造环境的主体。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增强,外联内引渠道拓宽,多种所有制公平竞争,基本形成比较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文明程度有新提高。科教文卫事业明显进步,环境、资源、人口三大国策有效落实,依法治县方略深入贯彻,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公民法制意识、信用意识、公德意识普遍增强,社会和谐稳定。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实现各项奋斗目标,新一届政府工作要牢牢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战略重点

(一)致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打造实力政和

按照二、三、一产业发展思路,调大调强二产,调活调精三产,调优调特一产,推动产业升级,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坚持优先发展工业不动摇。把做大做强工业作为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体。认真总结并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园区建设模式,着力繁荣“东岭”工贸走廊,支持乡镇特色小区发展,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园区群体,构筑产业承接高地,促进经济发展由点状扩大转向带状联动,五年争取新增园区面积 亩、新入园企业家以上。鼓励、支持资源和生产要素按市场规律合理配置,引导企业根据产业布局向园区集聚,进一步壮大竹木、食品、矿产、纺织服装、水电能源等产业,保持规模企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入统工业企业利税增长1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5%。坚持因企施策,推进技术创新,强化品牌创建,着重抓好单体规模500万元以上生产性项目的开工投产,重点扶持200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联合发展、裂变扩张,努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核心企业,力争到2011年,销售超千万、纳税过百万的规模以上企业达20家。积极引进创办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产业,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围绕增收增效建设新农村。坚持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扩大具有区域特色的竹、茶、花、菜等种植规模,规范锥栗管种,拓展高山烟区。注重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多形式发展行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推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加工水平。五年力争培育5家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机制,加快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粮食安全体系、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经营,着重解决农残超标问题,以无公害、有机破解“绿色壁垒”。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发挥政府投入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农村交通、电力、水利、通信、教育、卫生等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开展多形式的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聚,五年内力争完成1/3以上富余劳力有效输转,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做大总量繁荣市场活三产。积极融入“大武夷”和“东南沿海生态休闲游”体系,以洞宫山、佛子山为主打品牌,深度挖掘“千年茶乡古镇”、“朱子教化之所”、戏曲活化石“四平戏”等特色文化内涵,按照“政府主导、专业策划、业主开发、梯次推进”的思路,加快旅游发展,做大新兴产业。顺应城镇化趋势,有序发展商贸物流业,着力构建城乡互补的商贸流通体系,扶持发展超市、商厦等商贸龙头,加快建设特色商业街、社区购物中心,改造城区中心农贸市场、东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商品配送、现代仓储。认真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造和建立标准农家店120家,初步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市场流通网络。围绕新的消费热点,大力拓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建设现代商住小区,加大经济适用房、中小套、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市场投放,培育房地产二级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规范发展资本、技术、土地、人力资源和产权等要素市场,鼓励发展信息、物流、法律咨询、资产评估等行业,推进“数字政和”平台建设,基本形成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中介服务体系。

(二)致力机制创新和外向带动,打造活力政和

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有机结合,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突破,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不失时机地扩大开放,为政和加快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保持不竭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市场导向、民营取向,全面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降低投资创业门槛,鼓励各类经济成份、各种组织实体展开竞争,加速民资外资进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致富群众的生力军。从产权入手,加快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五年内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提倡生产要素股份化,鼓励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按照贡献率参与收益分配,引导企业适应竞争,改造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机制。深化财政综合改革,建立部门综合预算,实行“乡财县管”,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按照市场化要求和政事分开原则,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分类启动事业单位的转制改企。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巩固和扩大税改、林改成果,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依法规范政府、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与管理,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构建网络、完善机制,着力提高保障水平。依法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严格规范缴费,不断提高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重视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和医疗保险,提高保障标准。规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动态管理中实现应保尽保,尽快实施在职村主干养老保险和离任村主干生活补贴办法。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医疗救助,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力争在2008年前实现农村医疗保险全覆盖。坚持输血造血并举,突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人的素质建设,整体推进扶贫开发,从根本上治理贫困。树立就业是最大保障的理念,强化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发挥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多形式为困难职工和群众创造就业岗位,努力实现充分就业;重视农民工工作,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和生活保障的有效办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9%以内。

北联东承、内外联动,不断拓展开放空间。以“融入海西区、接轨长三角”为战略取向,深化山海协作,主动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及浙东南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跟踪其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区域分工协作,建设海西区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和承接双向辐射的门户城镇。始终突出引资上项关键环节,把企业和社会自然人推到招商引资第一线,建立健全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办好园区,服务好企业,以商招商、以企引企,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五年力争引进县外资金12亿元。加强外贸主体建设,壮大自营出口队伍,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力争新增自营进出口企业10家,年出口总额突破1200万美元。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兴办贸易机构、商品市场、加工企业,从事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分享市场份额,努力提高对外经贸整体水平。

(三)致力城镇化和生态建设,打造秀美政和

坚持以中心县城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和人口集聚为支撑,拉开发展框架,不断增强城镇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加速形成城镇体系。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力争三年内完成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五年内控制性详规基本覆盖全县。以规划为依据,按照城区—中心集镇—一般乡镇—农村的总体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人口、产业、资源集聚和设施共享。继续深化“以地聚财、项目引资、滚动开发”模式,探索市政公用事业托管经营、股权转让等途径,盘活有形无形资产、存量增量资产,引导和调动社会力量搞建设。突出发展大城关、大集镇,扶持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努力形成以城带乡(镇)、以乡(镇)带村,城乡互动、良性发展的格局。牢固树立“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思想,从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健全法制上下功夫,用制度来巩固集中治理成果,用制度保证城市管理在法制化轨道上运行,解决好长期以来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塑造文明形象,最大限度地创造城市价值。

量力而行、积极有为,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从与人民生活关联度大、共享率高、群众急盼的项目入手,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城市建设要立足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并举,加速“东扩、南进、西延”,力争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到位一片;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延伸中元路,衔接东大路,打通内环线,并扎实推进城区供水管网、绿水二三期、燃气管道、停车场、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场等工程。交通上要举全县之力,协调配合,争取建成宁武高速公路政和段,并抓住政策机遇,基本完成行政村公路硬化和“一乡一站、一村一亭”的客运场站建设,积极推进省道、县道重点路段改造。电力上要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建成政和至东游110千伏输电线路和石屯110千伏变电站。通讯发展上要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与省级平台接轨,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6%以上,100%行政村通电话和宽带网络。水利方面重点要建成龙潭溪、昌岐洋两大枢纽工程,基本完成乡村供水工程建设任务,建制村通水率100%。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建绿色生态家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大力推进“蓝天、碧水、宁静”工程。以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目标,强化饮用水源保护,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强化污染减排约束,突出抓好工交、建筑、餐饮娱乐业“三废”治理和噪声防治。科学开发利用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加强一重山绿化,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推进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盘活存量,提高集约用地水平。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努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积极开展“家园清洁行动”,认真抓好“百村千亩万木林”工程,加大殡改力度,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绿色环境。力争四年内,城区和乡镇所在地垃圾处理率达100%、行政村达50%,到2011年,全县100%乡镇和村符合生态建设标准,森林覆盖率达73%,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1.2万亩。

(四)致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打造和谐政和 

认真履行政府统筹发展职责,以人为本,在抓好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努力营造健康、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紧跟时代、贴近生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引导群众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崇尚绿色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革命遗址凤头支部、仰头红军会师地等抢救和保护。推进农村公益文化阵地建设,有效破解农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每年扶持新建、扩建2-3个乡镇文化站,10个村俱乐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文化,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文化设施。抓好文化品牌村创建,深入挖掘朱子文化、老区文化和民俗文化精髓,大力发展扎根于政和大地、生动体现“政和”精神的乡土文化、特色文化产业,努力增强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坚持以法制规范社会信用,以道德文化引导和提升社会信用,努力在全社会倡导和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合理配置、多元投入,全面推进科教事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完善科普服务、推广网络,推动科技进村入户;鼓励干部基层创业,转化推广科技成果;重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力促产学研紧密结合,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扶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办学“两个积极性”,构建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竞争开放的教师管理机制。注重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制订和落实吸引人才优惠政策,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鼓励外来劳动者在我县落户兴业。

强化基础、履职尽责,促进社会繁荣稳定。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抓好健康教育普及和食品药品监管,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快发展体育事业,逐步完善大众锻炼健身场所,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核心,健全利益导向和保障机制,紧抓流动人口管理,严控选择性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争创计生工作优质服务县。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依法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深化平安政和建设,扎实开展“五五”普法和法律援助,分级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严打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引导民众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表达诉求,完善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管理和整治,努力消除隐患,切实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支持国防建设,切实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

三、2007年的重点工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年是本届政府施政的第一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增长9.7%,农业总产值增长4%,工业总产值增长15%,财政收入增长11.1%,其中县级收入增长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5%。

重点抓好十项工作:

第一,强化平台载体建设,力求工业发展实效。加快推进鹤林二期、铁山二期,支持石屯松源、镇前梨溪、外屯凤龙坑、东平平丘亭等工业平台建设完善,抓紧县级千亩连片工业园的规划实施。推进圆鸿木业、正兴竹木等5个在建生产性项目达产达效,力促波特鞋业、竹海纸业等投资上千万的签约项目落地。全年引进投资500万以上生产性项目不少于8个,新培育规模工业6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30%,纳税增长30%,综合经济效益不低于12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

第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优质稻18万亩、反季节蔬菜3万亩、烟叶6000亩,其中高山区烟叶1000亩,巩固锥栗、珍稀食用菌规模,完成造林1.53万亩,新开竹山机耕道300公里。强化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壮大獭兔、波尔山羊等特色养殖。争取认定一批有机、无公害农产地,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新整理土地2600亩,疏浚官湖-松源段河道,抓好部分重点堤坝除险加固,完成水文站迁址重建。劳动就业培训2000人,就地转移85%以上。

第三、放手发展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完成高山生态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抓好佛子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申报,推进旅游发展。大力开拓信贷和农村市场,拉动消费,活跃经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7亿元。坚持“国退民进”,全力推进粮食、商业系统改革。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9.7%,实现税金增长15%。个私企业、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分别比增25%和20%以上。

第四,全力拓展开放协作空间。坚持互惠双赢,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努力扩大出口。力争山海协作引资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扶持鼓励10家自营出口企业扩大生产,实现出口增速15%以上。

第五,继续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巩固一年多来城区重治严管成果,突出抓好背街小巷和城郊结合部治理,出台政策措施,规范危房除险加固,迅速扭转当前无序失管局面。抓好飞凤山变电站主变扩容,全力推进城东、城西、城南片区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推进一重山绿化,保护好生态公益林,开征污水处理费,加大生活污水和工业“三废”治理。继续以“三清六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完成8个集镇40个村庄规划,划定建制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新建1000口农村沼气池。

第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网络。搞好增收节支,实施收支分类改革,从严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多腾财力空间,加快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稳步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障扩面,争取各项社会保险新增参保1000人以上。启动农村医保试点工作,试点面力争达到50%。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4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9%以内。完成造福工程搬迁500人。

第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投入,推进工业科技创新;继续向农村选派农技干部,发挥好“八大员”作用,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合理调配城乡师资力量,稳步提高本科万人上线率,建成省级合格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启动县级中心人才市场建设,拓展人才交流平台。实现村村有俱乐部创建目标,评定文化品牌村10个。续建县妇幼保健综合大楼,改造东平卫生院。深化殡葬改革,全面建成乡镇公益性公墓,火化率达90%。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第八,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提案,进一步提高办理质量。加强信访工作,了解社情民意。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政务、厂务、校务、院务、村务公开。严格依法行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文明单位活动。

第九,为民办好实事。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今年政府将继续为民办好十件实事:①完成农村公路硬化60公里,建成杨源、澄源五级客运站;②完成10个行政村人饮水工程,改造城区部分供水主管道; ③完成乡镇和省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垃圾焚化炉(池)建设;④抓好教育危改二期扫尾,推进三期危房改造,完善一、二中配套建设;⑤建成县医院医技综合楼;⑥完成县田径场塑胶跑道铺设;⑦完成30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⑧完成“110”、“119”、“122”三合为一接警平台建设,在城区重要部位和交通要道设置监控探头;⑨新建和改建50个乡村标准农家店;⑩建成农民补贴网,对农户种粮补贴和相关信息实行网络化管理。

各位代表!加快政和发展,政府重任在肩,加强自身建设至关重要。在这里,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郑重承诺:

我们一定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不动摇,认真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勤于学习,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努力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发展难题、务实运作、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我们一定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不动摇,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奋斗目标,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崇尚实干,注重实效,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克服各种困难,促进社会稳定,实现新的进步。

我们一定坚持从严治政不动摇,言必行,行必果,认真履行职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民主持政,依法行政。

我们一定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服务为先,注重效率,勤政优政,时时处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牢记“两个务必”,清正廉洁,干净干事,躬身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体现好、落实好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要求。

各位代表,千帆竞发,万舸争流,熊城这块热土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回首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继续携手同心,和衷共济,在中共政和县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攻坚克难、成就事业,为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开创政和更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9粉丝

282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