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开启左侧

理论中心组:学习系列采访实录体会文章集锦

[复制链接]
猫眼看文 发表于 2020-10-8 21: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培训班
抒写“一岛两窗三区”建设新篇章
□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在福建》采访实录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的创新理念和生动实践,为我们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鲜活教材。我们要用情感悟、用心传承这笔宝贵精神财富,从中汲取丰富政治营养,笃定践行“一岛两窗三区”战略蓝图,在深耕“八大工程”中奋力推进实验区开放开发再上新台阶。

    感悟客观清醒、立足长远的战略思维,切实把“一岛两窗三区”战略蓝图转化为开放开发实际行动。战略思维是贯穿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历程的重要主线。当年他对厦门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构想,为宁德描绘“弱鸟先飞”“滴水穿石”辩证统一的战略路径,给福州制定“3820”的战略规划,对福建提出“生态福建”“数字福建”的战略布局。2014年11月来岚考察时,习近平同志亲自为平潭擘画“一岛两窗三区”战略蓝图。我们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牢牢把握对台融合这一初心使命,深入开展两岸共同家园工程,实施两岸融合发展“两年行动计划”,落实落细岚台融合发展新路36条,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桥头堡”;牢牢把握国际旅游岛这一主题主线,围绕“原生态+现代化”发展要求,打造出“滨海风光”“滨海度假”“滨海康养”等一批旅游品牌,加快打造国际知名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牢牢把握生态保护这一红线底线,实施“绿岛花城”三年行动,推进“麒麟活脉”水系治理,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朝着“高颜值”生态宜居岛阔步迈进。

    感悟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真挚情怀,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开放开发全过程。亲民爱民为民是习近平同志留给福建干部、群众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我们要始终重视夯实基层党建基础,探索推广“联合党委”,提前谋划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激活“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员、驻村第一书记”这三支队伍作用,引导基层党组织当好党员“引路人”和党员当好群众“贴心人”;始终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从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老城区等方面入手,实施“五个行动计划”,全力推进民生补短板工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决扛起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安全生产三重责任,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推动“六稳”“六保”落到实处。

    感悟求真务实、从严治吏的领导作风,切实把涵养政治生态作为开放开发的“第一工程”。从严管党治党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期间的施政主旨。当年一到宁德,他就铁腕整治“摆在马路边的不廉洁”、制定“公务接待12条”;一到福州,就精简“文山会海”、狠刹“炒股热”,严惩歪风邪气。我们要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在压实管党治党责任上下真功夫,以省委“五抓五看”“八个坚定不移”为实践要领,深刻认识管党治党是政治责任、系统责任、具体责任、刚性责任,抓实党的建设主体责任工程;在精准有效防治不廉洁上下硬功夫,重拳惩治招投标市场围标串标、产业培育方面垄断经营、部分区属国企违规选人用人等消极不廉洁问题,健全监督机制,织密制度笼子,有效净化政治生态;在切实转变作风上下实功夫,多措并举推动党员干部转变作风。

    感悟功成不必在我的广阔胸襟,切实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作为开放开发的精神指引。当年,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常用“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勉励自己;在宁德,以“滴水穿石”精神启发干部,敢字当头、义无反顾干事创业;在福州,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广厦工程”“造福工程”;在福建,亲自主导和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我们要让创新意识充分涌流,以编制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和谋划“十四五”规划纲要为契机,借鉴海南自由港做法,系统研究“自贸区扩区”“两岸共同市场”等一批重大政策,切实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激励干部敢作敢为,奋力谱写“一岛两窗三区”建设的新篇章。
 
 楼主| 猫眼看文 发表于 2020-10-8 21: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一以贯之的战略思维
□张艳涛
    所谓战略思维,是指主体对关系事物全局的、长远的、根本的重大问题的谋划、分析、综合、判断、预见和决策的思维方式,强调从根本、全局、长远上把握各种本质关系,并制定战略目标,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战略思维能力以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创造性为基本特点,集中体现在对战略态势判断能力上。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既表现为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直接较量,更是国家战略思维、战略决策、战略目标和战略能力的深度角逐。思想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长久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习近平在福建》《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期间的战略思维、战略远见和战略定力,深入学习并深刻领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思想,并且随着实践不断成熟、升华,表现出极强的战略思维能力、强烈的前瞻意识和战略规划意识。习近平同志“有着为人民干一番事业的理想抱负”,“不仅有思路,还有切实的行动”,尤其是他提出“生态福建”建设,亲自主导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让“绿色”成为福建发展最明亮的底色;习近平同志在担任省长期间,开始主持制定福建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他早在2000年就着眼抢占信息化战略制高点,提出“数字福建”建设的重要决策,抢占信息化战略制高点,努力增创福建发展新优势,让“数字”成为福建发展的倍增器;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教育党员干部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在全国率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全省推行县级政务公开,让“服务”成为福建营商环境的最大亮点,这些都对福建的长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福建实践”是治国理政思想的生动写照,脱贫攻坚、民生保障、营商环境……这些都是“初心”,更是“使命”。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细致研读了宁德的地方志,了解宁德的历史和文化,参阅大量报告,寻找宁德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寻找切合实际打开局面的好方法。这些大量研究为他谋划宁德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他认为,扶贫工作很重要,慢不得,但也急不得。要按照规律办事,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摆脱贫困要有“滴水穿石”、不懈奋斗的精神,有“弱鸟先飞”、不停追赶的意识。1989年,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凭着对信息化的敏锐和前瞻性认识,提出用通信改善弥补闽东老区交通不足状况。无论是《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还是《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都体现出习近平同志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和水平。

    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把握新时期改革开放机遇,将厦门作为战略思维的“演兵场”,推动编制沿海特区具有开创性、前瞻性的长期战略规划,大手笔勾勒厦门“跨岛发展”的长远开放战略,重视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如今已成为宝贵的思想资源。“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是2002年习近平同志提出来的,站在今天的角度回头看18年前习近平同志的思路,是十分有前瞻性和战略眼光的,对厦门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实际上,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可以进一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促进厦门的大提升大发展。制定发展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对厦门的一个全局性贡献。他先后为厦门、福州绘制发展蓝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迟早会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他说:“办特区大家都有积极性,你也想做,他也想做。我们办特区没有经验,但是战略方面的几个大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必须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世界经济重心会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厦门历史上就是太平洋西岸很重要的港口,厦门的发展就要和当前的这个经济发展趋势契合起来,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和制定战略。”科学发展,战略先行。习近平在厦工作期间领导制订《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成为全国特区中最早编制的一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也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充分展现了他对大势的把握能力和远见卓识,这个发展战略,解答了“厦门怎么发展”的问题。从特区扶贫到大国脱贫,从特区治理到大国治理,从厦门特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到大国发展战略,从厦门城市建设到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从厦门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无不彰显出“中国之治”的厦门原点。

    谋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一个重要特点。习近平同志抓工作是非常全面的,他在工作指导上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在具体实施中有韧劲、敢担当,充分发挥“领”和“导”的作用,为福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同志考虑问题思路很宽,站位也很高,有思想、有谋略、有战略眼光。他对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从来不是想当然,更不会拍拍脑袋就作决定。习近平同志制定战略和作出决定,都会充分预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影响,未雨绸缪,做好善后,把可能的冲击化解到最小。在引进外资的时候,他要求一定要努力引进世界500强,因为这些公司有先进的技术、有先进的管理经验,能带动福建整体水平的提高。“数字福建”作为数字中国的重要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备受各界关注。“数字福建”今天取得的这些成绩,与习近平同志当年的远见卓识密不可分。他有思想、有胸怀、有魄力,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习近平同志一直关心福建的发展战略。“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这十二个字描绘了福建发展的宏伟蓝图,其中“机制活”是指发展动力强,“产业优”是指经济素质高,“百姓富”“生态美”则是福建的发展目标。这四句话、十二个字,代表了习近平同志对于福建发展的殷切期待。习近平同志要求各部门的领导干部不能单纯就事论事,更不要只看眼前利益,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大局观念,要从长远着想。习近平同志对大局和形势的把握非常准确,做事情有大思路,眼界开阔,站位很高。无论是“万寿岩古人类遗址”的保护,还是“八卦楼的修缮”和对“晋江经验”的总结,都反映出习近平同志的战略思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同志善于抓重点工作、抓关键环节,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有全局观念,抓重点工作,抓关键环节,这种朴素的理念和踏实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许许多多的重大问题需要进行战略谋划。在把握国际国内大势、擘画改革发展稳定蓝图时,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反复强调要有战略思维,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这些都是要求增强战略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提升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关键是提升对中国和世界重大现实问题的判断力、批判力和建构力,唯有如此,才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习近平同志眼里,战略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战略思维的根本价值取向,即根本价值目标必须牢牢定位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基础上,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统筹谋划、协调各方。

    (作者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楼主| 猫眼看文 发表于 2020-10-8 21: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践行“生态福建”理念 推进新时代新福建建设
□杨 亮 王 琰
    学习《习近平在福建》,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习近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尤其是他开创性地提出“生态福建”建设,并亲自主导开展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等等创造性工作,这对于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既是“生态福建”理念的倡导者,又是“生态福建”理念的推动者,为“生态福建”建设付出了很多心血。习近平同志具有独到的眼光、深远的谋略,注意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注意到了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早在2000年一次省长办公会议上,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要使八闽大地的绿水青山得到永续利用。”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下,2001年底,福建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习近平同志任组长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生态保护调查。在2002年1月召开的福建省“两会”中,习近平同志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目标。长汀县属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历史之长、面积之广居福建之首。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五次到长汀调研,走山村、访农户、摸实情、谋对策,并就水土流失治理提出要求、作出重要批示。1999年11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龙岩考察梅坎铁路等省重点项目时,专程安排到长汀县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2000年1月8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长汀县百万亩水土流失治理报告》上批示:“同意将长汀县百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上报长汀县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县。”于是,长汀县打响了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大规模治山治水的大幕就此拉开。2001年10月13日,习近平同志再次到长汀县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并强调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要锲而不舍地抓下去。几天后,习近平同志再次作出批示:“再干8年,解决长汀县水土流失问题。”正是在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与关心下,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2000年至今,长汀的水土流失面积从105.66万亩下降到36.9万亩,水土流失率从22.74%降低到7.4%,森林覆盖率则由59.8%提高到80.31%,长汀实现了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历史性跨越,水土治理的“长汀经验”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和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生态福建”理念,保护了福建省的山水等自然环境,对福建省的长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生态福建”理念具有昭示发展方向的战略前瞻性,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致性,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生态福建”彰显深厚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习近平同志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心中有民、行中为民。在2000年3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各部门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环境保护。”武平县是习近平同志亲手抓起、亲自指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力地保护了生态、改善了民生,彰显着深厚的人民性意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多次深入武平县视察调研,对武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系列重要指示,为武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拓宽了道路。2001年,武平县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四权”(即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得到了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同志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分山到户,仅仅是林改的第一步,而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才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标和关键所在,正如习近平同志于2002年6月在武平县调研农业农村工作时所强调的:“林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2002年以来,武平县累计造林面积71.5万亩,超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25年的总和,森林覆盖率达79.7%。习近平同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让生态优势成为武平县最大的优势,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青山增绿与百姓增收的双赢发展。2016年,武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4%,环境空气质量位居全省前三;武平县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国家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2017年9月,武平县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武平的县域经济发展,让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从2002年到2018年间增加了8.1倍,财政收入增长近10倍。

    2020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加快建设新福建是新时代福建的战略规划与奋斗目标,“生态福建”因其战略的前瞻性、深厚的人民性对加快新福建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价值。针对报告中提到的要“坚持创新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在推进“生态福建”建设中,要坚持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在改革中破除束缚发展的旧机制,在思维创新中拓宽发展门路、增加人民收入;针对报告中提到的要“坚持协调发展,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在推进“生态福建”建设中,要尊重自然、注重环保,通过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针对报告中提到的要“坚持绿色发展,确保生态美成为新福建的永续优势”,在推进“生态福建”建设中,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生态优势成为发展的最大优势,实现福建永续发展;针对报告中提到的要“坚持开放发展,力争在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走在前头”,在推进“生态福建”建设中,在坚持开放发展中,要求有质量的GDP,不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而是走注重环保的正路;针对报告中提到的要“坚持共享发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要学习践行“生态福建”的民本思想,牢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让人民在发展中共享红利。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
 
 楼主| 猫眼看文 发表于 2020-10-8 21: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
□叶 琛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同志深深植根于内心并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的价值取向。《学习时报》近期推出的《习近平在福建》系列采访实录,生动展现了他在福建工作期间,对八闽大地的真挚情感、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创新探索。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无论身处何处,始终坚定地关心人民、相信人民、造福人民,“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关心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无数次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深入群众开展调研。他与老百姓坐在一起喝茶、吃“糯米米时”;“三进下党”,对贫困乡镇充满深情;“四下基层”,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贴近群众、为群众办实事。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的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一是善于见微知著,了解人民需要。“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习近平同志专门到乡下最贫困的地方去了解情况,到基层单位,到小学,到田间地头,到老百姓家里走访。他到老百姓家里,首先关心的一定是他们的生活、吃住情况。有时掀开锅盖,看看老百姓吃得怎么样;有时摸摸被褥,看看是否柔软舒适。正是这种深入基层、贴近一线的工作作风,让他能够真切地听到群众的心里话,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二是乐于倾听问题,坚持人民立场。采访实录中,许多同志都回忆起习近平同志平易近人的故事。他“经常利用晚饭之后的时间找一些干部谈心,与大家充分交流”。“有的老同志喜欢反映问题,爱提意见,但习书记却很愿意和老同志们住在一起。他在那里住了一年多,对老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非常重视”。几乎每一个人在回忆中都会提到,“群众乐于和他接触,向他反映问题”。三是敢于动真碰硬,回应人民期待。习近平同志在作省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两个字,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利益。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宁德沿海调研时,习近平同志发现很多渔民在陆地上没有房子,平时就生活在船上,条件非常艰苦。他积极协调各部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让祖祖辈辈漂泊海上的连家船民搬家上岸。在福建17年半时间里,习近平同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事例不胜枚举。他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走遍八闽山川,时刻牵挂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相信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习近平同志始终坚定地相信人民,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一是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一次新闻采访中,习近平同志说:“厦门取得的成绩,是一任接一任、一代接一代的接力赛,靠的是厦门建设和改革的参与者,厦门人民群众才是厦门建设的主体,各方面的建设都离不开厦门人民的辛勤努力。”这反映出他一直以来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二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习近平同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凝心聚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他七到晋江,总结提出了做大民营企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晋江经验”,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他注意到南平市向农村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科技特派员、乡镇流通助理,有利于更快打开当地工作局面,工作成效比较显著,便对此进行了专题指导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形成特派员制度。三是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伟业。习近平同志在推进一方经济社会发展时,重视把地方的发展目标和群众利益、愿望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催生出发展的磅礴力量。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期间,面对耕地面积不足严重制约古田经济发展的现状,习近平同志提出要集人民群众的智慧,搞好综合性立体开发,大力鼓励在古田发展食用菌产业。据采访实录记载,古田这样一个小县城,上世纪90年代光民间食用菌研究所就有30多家。正是这种“上下同欲”的共同努力,让古田发展成为“中国食用菌之乡”,产量稳居全国第一。

    造福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主体,必须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由人民共享。习近平同志的为民情怀,深刻体现在造福人民之中。他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造福人民,重在系统,要在协调。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期间,引领地方发展时,特别注重发展的全局性。不论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还是统揽福州发展全局的《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都具有强烈的前瞻意识和规划意识,高度注重全局性、系统性。采访实录中提到,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习近平同志不厌其烦,认真去做工作,通过反复协调和协商,一点一点逐步取得进展,同时做工作善于抓关键环节,一点突破,全面开花。造福人民,关乎眼前,注重长远。一方面,造福人民,强调从现实、从人民的需要出发,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另一方面,造福人民,又要求面向未来,注重人民的长远利益,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17年多,是福建发展的重要时期。福建的GDP总量在改革开放前居全国第22位,2000年跃居全国第11位,人均GDP从第23位跃居第7位。造福人民,重在谋划,贵在落实。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抓住历史机遇,对福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为厦门、为福州制订的战略发展规划,都是为期15年、20年的中长期规划。

    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培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自觉与境界,奋发有为,埋头苦干,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楼主| 猫眼看文 发表于 2020-10-8 21: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心未改,人民至上”的赤子情怀
□顾保国
    《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这三本采访实录,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用心血和汗水,在厦门、宁德、福州这三个地方谱写的感人诗篇。通过阅读发现,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人民至上,人民为先”的深厚情怀。这三部采访实录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价值立场,四下基层、情系于民的质朴情怀,精准扶贫、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广阔胸襟。习近平同志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把老百姓的事作为最大的事。采访实录中,他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每一个理念、每一个规划、每一个实践,都与百姓血肉相连,中间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情景,都直击我们的心灵。我为习近平同志那种“一心为民,初心未改”的深厚赤子情怀所感动,为他“艰苦朴素,甘入苦海”的实干精神所感染,为他“廉洁自律,久久为功”的崇高精神而备受鼓舞。通过认真学习这三本书,精神受到震撼,灵魂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更加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源泉,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价值立场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产党员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任何工作都要先看人民答不答应,人民高不高兴。这是多么崇高的价值理想。

    受访者反映,习近平同志对群众平易近人,低调处事,但是,在处理违法乱纪的问题上,如某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违规建房,违规审批各种项目、指标,贪污不廉洁等问题,他从不含糊,从不讲情面。在宁德,他在清理干部违规建房问题上态度坚决,他说:“反不廉洁,讲廉政,我们别无选择。利用职权占用公共用地,给自家盖房子,还怎么取信270万闽东人民?反不廉洁必然要涉及到具体的人,如果我们在一个人身上丧失原则,我们就会在几百万人心上失去信任。”“想发财就不要来当干部,要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在福州,他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敢担当善作为”“讲规矩守纪律”。

    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期间,面对“老、少、边、岛、穷”的宁德现状,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现实的个人”,提出:“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习近平同志为摆脱当地的贫困落后面貌所做的努力,不仅对闽东地区摆脱贫困产生了长远而积极的影响,也形成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宁德模式”,更为新时代中国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提供了有益镜鉴,展现出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无数事实证明,永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不变,才能有负责之勇气、担当之精神,才能勇往直前、奋不顾身,才能干成大事、善作善成。

    ◆四下基层、情系于民的质朴情怀

    习近平同志反复讲:“治政之要在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艰苦。”并提出“四下基层”的工作制度,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几乎所有受访者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调查研究下基层”,他每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跑遍辖区每个村子,尤其是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一般很少人去的偏远山村,他都调研走访,了解群众的真实生活状况。他说,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真实的东西。

    无论是在厦门、宁德,还是在福州,田头宅院、基层工厂留下了他无数的汗水和脚印。习近平同志说:“我们一切工作,基层最重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第一线,也是前线,也是火线。”因此,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基层。他刚到宁德上任就连续一个多月在基层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他说:“实践出思路,调研出成果。”在宁德,他要求信访工作下基层,带领县四大班子领导,到乡镇一线去开展信访工作,欢迎百姓前来反映问题。他进了群众家里,不光围绕生活问题问长问短,还要揭开锅盖子,看看老百姓到底吃些什么。正是因为他与老百姓走得近,老百姓才发自内心地认可他,对他感情很深。“他有着非常强烈的使命感,始终有自己清晰的奋斗目标。”“我感觉他对老百姓的感情最深,我从内心敬佩他。我觉得闽东有这样一位好领导,一定有希望。”时任宁德地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姚智梅,在回忆与习近平同志共事的两年时光时这样说。同样,习近平同志刚到福州上任,马上到基层调研。他提出,要“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可以说,这是“一餐一饭系心间,一举一动为人民”的真实写照。

    从关心老百姓的一餐一饭、柴米油盐酱醋茶,到治理一个大国的内政、外交、国防,对习近平总书记来说,其实都是一个目标,那就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好。这是他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动力源泉。所以,从昔日的“甘入苦海”到今日的“我将无我”,习近平同志为全党树立了光辉榜样,我们更加深切感受到他长期奉献、持续奉献、无私奉献的领袖风范,这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从“厦门理念”到“宁德定理”,再到“福州工程”,《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这三本采访实录,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供了鲜活的教材和践行的导向。

    ◆精准扶贫、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同志心里始终装着人民,他当年从政的初心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他最反感的是不切实际的数字脱贫和“撒胡椒面式脱贫”。他带领基层干部俯下身子,走群众路线,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86年,习近平同志时任厦门市副市长,他主动要求分管农业,他对农民和农村工作有很深的感情,这可能和他过去在延安插队、当正定县委书记有关,是一种心系农村的情结,他称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走访过大部分农村。他考察贫困村“军营村”的时候,根据军营村的地理环境,提出军营村应多种茶、多种果,保持水土不流失,并要求当地干部带领村民种植柿子林、修整管理房。1997年,习近平同志第二次来,看到茶农为茶叶发愁,就支持兴建茶叶加工厂,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摆脱贫困、精准扶贫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宁德工作的着力点。贫困地区老百姓的呼声给他内心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他为宁德地区制定了长远规划,在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多种经济;各县根据自身特色,制定不同发展目标,以沿海带动山区,建成地区经济发展中心。在闽东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精神,立足现实,不急功近利,不攀比,不蛮干,紧中求活,活中求发展。“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所做的一切,正是“心无百姓莫为官”的最佳写照。在习近平同志离开宁德时,全区大多数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1990年4月,习近平同志调任省会城市福州的市委书记,在这里工作了整整六年。习近平同志到福州以后,在各县都开展了“造福工程”。他为国家级贫困县永泰县架桥修路;让世代漂流在闽江上的船民搬上了岸;把缺医少药的贫困山区群众转移到条件相对较好的村落,并且亲自去视察搬迁情况。时任福州市委办公厅副主任赵汝棋说:“习书记在福州工作那几年,是福州发展最快、积累最多的时期。”他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福州发展作出顶层设计,主持编制被称为“3820”工程的《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并坚持不懈抓好实施。这个工程是福州总的战略发展规划,也是着眼福州全面发展的“福州梦”。“3820”工程的指标在2010年已全部实现。

    当年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县就有了农村要加大扶贫力度的意识,后来到了厦门军营村,又到宁德,再到福州,这种意识一直在不断增强,和过去扶贫实践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当前,从扶贫开发到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再到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我们看到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的脱贫力度、决心和信心。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些话,暖人心,顺民意,聚民力,是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写照。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广阔胸襟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宣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99年来,党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不断发生变化,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变,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路线没有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纵观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宁德、福州等地的从政历程,他在体验群众疾苦中萌生了人民情怀,在地方治理实践中增进了人民情怀,在革命家风传承中升华了人民情怀,在担当崇高使命中彰显了人民情怀。这些情怀,归根到底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在情感上的体现,也由此给共产党人树立了为官做人的精神旗帜。这种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终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能够形成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系列采访实录所记述的习近平同志在地方的从政经验,极大地鼓舞和教育了人民,其所凝结的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应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举措,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作者为《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
 
 楼主| 猫眼看文 发表于 2020-10-8 21: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将因地制宜与扶志扶贫相结合

□金晓丹

1988—1990年,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面对贫困面大、不通高速、没有铁路、干部思想保守等现实情况,他决定深入基层,实地走访,对宁德整体面貌作深入了解,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总体思路,将因地制宜与扶志扶贫相结合,并将摆脱意识贫困、思路贫困等重要思想形成扶贫思想的著作《摆脱贫困》一书。

“滴水穿石”蕴含因地制宜的哲学智慧。习近平同志刚到宁德时,发现想要发展经济,摆脱贫困,面临的困难比想象的要大。为了让大家增强信心,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他提出了“滴水穿石”的总体思路。用这个出自《汉书》的成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持之以恒的精神与扶贫路线智慧地结合。

《习近平在宁德》采访实录中,曾任原宁德地区宁德市委书记的谢作民说:“我们当时以为‘滴水穿石’是不要急、慢慢来,其实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慢慢悟到,‘滴水穿石’是建立在闽东当时实际情况基础上提出来的客观而深远的发展思路。”习近平同志在主政宁德期间以高远的立意,锤炼实干的作风。“滴水穿石”是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融合哲学思想,因地制宜提出的总体布局,也成为一直以来推动宁德不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弱鸟先飞”体现扶志扶贫的精神内涵。志气与底气是做成一件事情的根基,只有昂首挺胸,才能及锋而试。习近平同志刚到宁德主政时,当时的宁德是一个“老、少、边、岛、穷”的地区,想要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绝不能一蹴而就,没有捷径可走。习近平同志对于宁德的发展思路十分清晰,提出“弱鸟先飞”的智慧路线,将管理学与哲学思想的内涵完美结合。

扶贫先扶志,先要解决思想上的贫困问题,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淡化“贫困意识”。这大大鼓舞了士气,振奋了人心,是在困难中寻找突破的智慧。“弱鸟先飞”正是囊括了这种扶志扶贫的精神内涵。

《习近平在宁德》采访实录中,曾任地委副书记的钟雷兴回忆道:“这两种精神,对闽东干部队伍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全国举办第一次法律知识竞赛,我们宁德也抽调了5个人,为参赛做准备。这些同志虽然都是做司法工作的,但并不是科班出身,大家心里没底,觉得我们这种‘小地方’出去的,得奖希望不大。恰好,习书记在那段时间刚刚提出‘弱鸟先飞’的思想,大家有信心、有决心,经济穷但志不穷,在这种精神鼓励下,奋发向前。一个月后,我们在这场全国大赛中获得了冠军,真是振奋人心啊!我们闽东虽穷,但只要肯努力,一样可以振翅高飞。”

可见,“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扶贫思想不仅成为推动宁德经济发展的动力,它已不止于一种摆脱贫困的指导思想,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与精神内涵更是成为一种思维源泉,已然融入闽东人的血液与思想中。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摆脱贫困是我们迈向幸福的重要一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根基。习近平同志在青年时期参与下乡时,亲历村民的极端贫困,摆脱贫困的初心早已形成,在福建工作期间,也是他扶贫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时期提出,并一直作为脱贫工作的精神砥柱与重要思想。因地制宜将扶贫扶志相结合,从深远立意的发展视角出发,掌握客观规律。这其中蕴含着“事物的发展,外因永远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的哲学智慧,也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所践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的精神。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师范学院)

 
123
返回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37粉丝

436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