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闽西北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思考*(2006年第6期)

[复制链接]
择善而从 发表于 2009-5-26 17: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年来,闽西北地区的冶金、建材、机械、纺织、林产加工等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实力,初具产业集群的雏形,但规模小、层次低、聚集程度不高。如何加快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群功能,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已成为闽西北地区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闽西北地区(三明市域)的区位和特色优势出发,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闽西北地区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一、扩充经济总量,夯实闽西北地区产业集群的物质基础
    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不可能脱离本地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而孤立发展,必须依托该地区整体的经济总量水平与经济实力的增强。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闽西北地区作为福建的欠发达地区,在九个地市比较中,经济实力弱,特别是与沿海地市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2003年,三明地区生产总值为321.6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237.44亿元,增幅分别为10%和17.8%,均位居全省最后一位。而同期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347.28亿元、760.12亿元、1380.11亿元、603.84亿元,增幅分别为13.5%、17.2%、14.0%、11.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285.59亿元、1318.21亿元、1139.80亿元、335.54亿元,增幅分别为31.8%、28.5%、32.1%、37.6%。可以说,经济总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大大制约了闽西北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当前,闽西北地区应当以项目为抓手,狠抓招商引资,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扩充经济总量,从而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1. 强化项目工作。项目是资金、技术、人才和生产资料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聚合体,是优化资源配置、扩张集散效应的“发动机”,也是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首先要建立完善项目工作机制。健全项目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实行重奖生产性大项目好项目、重奖“黑马”项目、重奖落地中心城市项目;创新项目工作开发机制,做到投产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深化一批、洽谈一批、策划一批,实现项目滚动发展;完善项目工作运行机制,努力形成党委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企业主体到位的格局;坚持“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担风险”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其次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要抓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产经营性和社会事业项目,尤其要围绕产业集群培育、生态效益型经济项目的开发建设,抓好一批能够增加财源、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能够起长远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当前,要进一步落实好冶金及金属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配件、林产加工等三大产业重点项目。冶金及金属压延工业方面,重点建设以精品线材为主,金属制品材等高端产品为辅,向彩涂板、散热铝箔等相关产品进行延伸配套的冶金系列产品加工产业链;机械及汽车零配件产业方面,重点是积极参与全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联合区内外龙头企业及民营机械企业,增强产品配套能力;林产工业方面,重点要发展制浆造纸、木竹人造板、林产化工及森林食品等产业,加快林纸、林板结合,推动纸制品、森林食品深加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2. 狠抓招商引资。从引进外资来看,近年来闽西北地区总量不大,占全省利用外资的比重小。2004年,三明市合同外资15973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9116万美元,同期泉州市利用合同外资达202480万美元,实际到资达124353万美元,是三明的13.64倍;全省实际到资531802万美元,三明只占1.7%,这也是闽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要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招商引资是其中直接的、有效的渠道。一要采取“专业化招商、企业化运作”模式,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苏州较早实现了招商方式向国际化、科学化的转变,大力加强招商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符合国际惯例的工作系统和机制,逐步在重点国家和地区形成一个分工协作、布局合理,年招商能力达30亿美元的全球招商网络。苏州市还积极运用现代招商手段,从项目准备、获取信息、追踪洽谈、人才培训等环节培养出一支强大的专业招商队伍,实行灵活、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这对闽西北地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二要重点解决工业招商问题。解决工业招商问题,既是招商引资的一个落脚点,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目前情况下,首先应增强闽西北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集团的引资承接能力,在观念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增强创新能力上做好充足准备。同时,在定期排查招商企业和招商项目基础上,对重点项目聘请专业公司按国际惯例进行包装设计,有针对性的向国内外大公司和招商促进机构推介,并建立大企业项目资料库和必要的政府企业联络机制。三要重视规模,努力形成产业链。没有大项目,就很难有产业集群的大发展。在引进“短、平、快”项目同时,实施招商引资工作重点的战略性转移,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争取引进对产业带动力强的大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闽西北地区农业、森林、矿产、化工、水利和旅游等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发展空间大,合资合作领域广。应引进与龙头产业相关和配套的项目,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并形成集聚效应,带动该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同时,通过引进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项目,带动工业结构的上档升级。
    3. 发展民营经济。除抓好项目和招商引资外,还可以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县域“块状经济”的做法,做大县域经济。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闽西北各县(市)还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资本普遍短缺。以规模以上工业为例,截止2004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收资本1884.91亿元,其中民营资本1161.00亿元,占61.59%。民营资本在九个设区市的分布中,福、厦、泉三地就达845.0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民营资本总额的72.78%。其中,福州254.65亿元,占21.9%;厦门244.23亿元,占21.0%;泉州346.13亿元,占29.8%。而三明只有62.41亿元,只占全省的5.4%。因此,发展闽西北地区的民营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融资难问题。同全省一样,这几年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反差现象是,民营经济产出比重明显提高的同时,占用资源的比重却有所下降。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尽快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其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目前对于民营经济意义的认识已基本形成共识,关键是要有相应的政策,特别是改革措施跟上去。必须在放开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审批手续、杜绝随意摊派、打破特权秩序、改进政府服务等方面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民营经济成长壮大的良好环境。与此同时,要采取措施,规范市场秩序,强化民营企业的自律管理。要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引导,发挥各种商会、协会、同业公会等中介组织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以克服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容易产生的假冒伪劣、粗制滥造、不重信誉、单打独斗的倾向。
    二、培育特色产业,壮大闽西北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支撑
    长期以来,闽西北地区以老工业基地为基础、以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为依托,形成了一批富有区域特点的特色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但这些特色产业规模偏小,尚未形成产业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是发展闽西北地区产业集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1. 坚持基于禀赋资源和核心资源并重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有两种形式:一是基于禀赋资源的比较优势战略,如劳动密集型战略、土地密集型战略、矿藏密集型战略等;二是基于核心资源的竞争优势战略,核心资源包括核心能力(隐性知识)和核心资产(无形资产),具有不可模仿性、难以交易性、组织性、持续性等特征,主要有技术密集型战略、知识密集型战略、品牌密集型战略、网络密集型战略等。[1]长期以来,闽西北地区的产业发展基本属于禀赋资源的比较优势战略。正是依靠境内丰富的资源,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这一比较优势的路径依赖性在相对欠发达的闽西北地区来说,短期内还不会有大的变化,依靠特色资源发展的特色产业不仅不能削弱,更需要加强。同时,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专利、品牌、营销网络、信息化等核心资源的作用日益显现,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必须把培育核心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来抓。通过核心资源的培育,发展一大批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2. 集中力量,聚集要素,着力培育和发展冶金及金属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配件、林产加工、生物制药等重点产业。闽西北地区特色产业群的培育,就是要以本地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对市场前景看好、关联带动作用强的特色产业,实行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式发展,使其在短期内迅速形成气候,打造区域特色品牌。综合考虑闽西北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关联强度,在抓好“3+1”产业集群[2]发展的同时,还要抓好能源、原材料和旅游产业集群。要广泛地发展产业关联,扩展能源、原材料的产业链,通过市、县联合,产业联运,把各县(市)分散的优势聚集为区域产业集群的整体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线路和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旅游宣传广告在内,重点是要搞好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线路的整体设计与规划,以及旅游下游产业的发展。在福银高速建成通车、三泉高速开工建设、向莆高速铁路即将开工,交通设施极大改善的条件下,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潜力极大,要协调各方力量把它发展起来。
    3. 培育和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生的产业组织形式,它的核心是建立在社会化(外部化)和网络化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和新型专业化分工体系。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配套产业作为支持。为此,应该加强企业间的前向和后向联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大力提倡发展产业链经济,并围绕主导产业链培育和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要抓好机场、高速公路、铁路等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并根据各地的条件,建设产业协作配套圈。通过培育产业链经济和地方产业配套体系,降低集群企业的商务成本,提高整体的抗干扰能力,由此促进外资企业在集群内落地生根,推动区域经济走向融合发展,避免区域产业发展因环境变迁而出现大规模的迁移,甚至走向衰退。
    三、发展园区经济,构筑闽西北地区产业集群的跃升平台
    工业园区是工业集约化发展的优质载体,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各地政府要根据现有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按照党的十六大确定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战略,坚持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头并举,以城市和重点镇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产业为支撑,以骨干企业为载体,以特色工业园区为重点,大力引进资金、项目和技术,强化规划引导和规范管理,加速产业集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为闽西北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构筑坚实的平台。
    1.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做好园区发展规划。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要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结合起来,与城镇规划和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围绕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因地制宜地规划布局一批不同层次的各类工业园区。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全区范围统筹生产力布局,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闽西北地区实际情况,拟定招商引资项目总纲,用以指导各地、各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要把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沙县金沙园、永安尼葛园作为聚集项目的重要载体,加强产业规划布局,突出特色、明确定位,引导同类产业向园区聚集,努力把两大园区建设成为吸引人才的“高地”,技术、资本流入的“洼地”和投资兴业的“宝地”。加快县级重点工业小区建设步伐,推动生产要素向小区集中,引导企业合理集聚,为县域工业的加快发展构建平台。发挥铁路沿线、京福高速公路互通口所在集镇的区位优势,兴建工业集中区,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
    2. 突出特色,促进集聚,加快园区发展步伐。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引各种人才、资金和技术入园。鼓励优势企业、重点企业和龙头企业入园办厂;凡新建工业企业,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入园条件,都应在园区内布局;对于现有的小、散、乱工业小区和分散的工业企业,通过清理整顿、兼并重组和政策引导,逐步吸引到园区内发展,集聚产业,膨胀园区规模。要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加强对名优特新产品的培育和扶持,制定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政策,鼓励园区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
    3. 完善政策,推进创新,增强园区发展活力。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本着“降地价、引投资、重扶持、树形象、养财源、求发展”的思路,在土地、税费、融资、人才、技术和户籍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并用足、用活、用好,加大扶持力度,为企业入园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新产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科工贸一体化,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条件的园区,要组建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孕育、孵化新的高技术项目和产品。通过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园区活力。
    四、转变政府职能,为闽西北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和必要条件
根据波特的论述和国内外典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在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通常是产业政策的制定者,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和教育、建立适当的法规和激励机制,其重要职责就是一定要做好市场导向,积极提供服务,努力推进创新,创造适合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环境。
    1. 制定发展规划。规划是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尤其要遵循规划先导的原则。地方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的时候,要在刺激自发性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实施“自上而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方式。必须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订科学的规划,在规划的指引下推动产业集群健康稳定地发展。要以提高区域特色产业竞争力和加快发展为目的,研究实施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方向目标及重点举措。一要优化区域布局。市区和永安、沙县等铁路沿线具有较为扎实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区位条件,要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增强对区域经济的支撑、示范和带动作用。尤溪、大田等县作为对接省会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要加快资源转化、产业升级和外引内联步伐,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转移和经济的延伸。其它各县要立足自身条件,发挥农业、生物种群、水力、矿产和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增强综合竞争力。二要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发展壮大冶金及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配件、林产加工三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纺织、建材、精细化工三个传统产业,加快培育生物制品、特色食品、电子元件三个新兴产业。在空间上,要围绕做大做强三明中心城市,规划出专业功能区,相对集中发展建设上、中、下游产品关联度高的企业;在产业内部,要注意尽快形成配套协作能力强的产业链体系;在功能布局上,通过加强交通、水电、网络、仓库、废水(物)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公共资源的低成本共享。
    2. 营造发展环境。一要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要制定企业用地、环保、税费、资金、科技、外贸、供水供电等一系列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政策。二要营造富有活力的市场环境。要完善人才、土地、技术、资金、信息、劳动力、生产资料等要素市场体系,构建物资流、客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快速通道,以大流通促进大聚集,以大聚集带动大繁荣。三要营造完善的服务环境。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人心所向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教育培训中心等,为区内集群的成长提供组织、协调和保障作用。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3. 转变政府职能。要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从市、县、乡三个层面推进产业集群。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低成本的配套环境。政府要利用自己的政策资源,以让利生税的优惠招商政策、纳税人至上的优质服务政策,放水养鱼的长期发展政策,推进产业的优化组合,带动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各级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产业集群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协调,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联系制度等,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祥.深圳产业集群的选择[J].开放导报,2003,(11): P43.
    [2] “3+1”产业集群指冶金及金属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配件、林产加工和生物制药,《三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P8

    * 本文为三明市2006年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产业集群与闽西北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魏秀兰,三明学院政治法律系讲师。
         林善涛,中共三明市委宣传部研究室主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33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