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备战2012公务员考试:30道最新面试冲刺题详解

[复制链接]
福建老秘 发表于 2010-10-21 15: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公文写作培训班
  " N; d0 b" s- _+ M. f

指导语:你好,①首先祝贺你顺利通过了笔试,欢迎参加今天的面试。②请你来,是希望通过交谈,增进对你的直接了解。③我们会问你一些问题,有些和你过去的经历有关,有些要求你发表自己的见解。④对我们的问题,希望你能认真和实事求是地回答,尽量反映自己的实际情况、真实想法。⑤在后面的考核阶段,我们会核实你所谈的情况。⑥对你所谈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为你保密。⑦面谈的时间为30分钟左右,回答每个问题前,你可以先考虑一下,不必立即回答

L3 g! D7 @/ }5 a6 K" x2 F

 

: v5 z7 u" \0 ?2 Q2 r( }

  1、请你用3分钟的时间简要介绍一下你自己的基本情况,并说说你主要的优缺点,有哪些特长和爱好?(5)

0 d: k7 E, V/ w

  追问:喜欢书、报、刊吗?喜欢读哪类书籍?经常看的刊物有哪几种?

! D5 \# h% I- M: h& t

  解析:出题思路:背景性题目。此题的目的是以轻松的话题使考生进入面试状态,并考察其言语表达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在考生介绍自己优缺点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其是否有备而来。追问部分的问题着重考察考生的业余爱好、知识面以及在业务方面充实、提高自己的意识。一般考生的回答都是爱看书报,让其罗列常看的报纸时,往往脱口而出,但从报刊种类可知其爱好、知识面。从考生看专业类报刊的情况,可了解其对自身专业的关注程度和自我提高的主动性。

( h4 u. O5 n( v6 p" w* ], o

  参考评分标准:

( e3 L: q" m3 X. H! d Y

  好:介绍自已的情况简明扼要、全面,表达清晰流畅,对自己有正确客观的评价,可看出强烈而端正的求职动机。回答追问部分问题时,反应敏捷自然,表达真实可信;爱好层次高,知识面与专业联系紧密。

' l# z2 \: ^. A2 A

  中:表达基本清楚、有条理,对自己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回答追问部分问题时,反映自然,爱好的书报刊有一定层次,显示有较宽的知识面。

$ m3 w1 n2 i& a0 r

差:表达不清或对自己缺乏客观认识,动机不明。回答追问部分问题时,反映真实但面窄,层次不高或不符合专业要求;或者无读书习惯;或者故作高深但经不起分析。

$ C% w6 J1 Y. i6 w+ O

 

' z1 \! J7 P/ u7 g$ K

  2、对自己将来要达到的事业目标有什么设想吗?为此你做过哪些准备?已具备了哪些条件,或者已取得了什么成绩呢?请你用34分钟谈一谈。(5)

0 w/ ?. @( d5 J. }- K$ a4 r

  解析:出题思路:背景性题目。初步了解考生的志向、学习、工作等基本情况,并为以下话题收集信息。考官可适当就考生学习情况、工作情况进行追问,尽可能询问已经取得的成绩,以便考生增强临场自信,消除紧张感。从考生对事业的设想和所做的准备中,可以考察考生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岗位的匹配性以及动机的坚定性。

- _8 L8 b, U) S T9 I0 U

  参考评分标准:

0 A& @! C+ n( a

  好:考生对自己未来设想明确,做出的准备全面、充分,表达清晰、流畅,动机与岗位匹配。

3 m0 w$ }3 \; W4 ~9 P* m" _

  中:考生对未来有设想,有一定准备;表达有条理,动机合理。

5 e& F/ e! Q7 w! {3 i) I

差:考生对未来茫然,或对未来无实际准备;表达零散不清,对给予岗位情况无联系或有冲突。

2 u h' o( }% s( W$ h

 

1 ?- a0 k- [( x! s% h+ Z$ ~8 v

  3、根据专业和能力情况看,你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很广,为什么选择国家机关而且特别选择了我单位呢?(4)

# R; N+ B8 M0 [) d# ~

  追问:1.介绍我单位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难。2.考生为此做了哪些准备。

0 o# \8 v: N) u. ~6 w& l7 p

  解析:出题思路:意愿性题目。考察考生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考官可就事业追求、和现实生活需要两方面对考生加以追问,甚至给考生以压力,考察其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并尽可能全面了解考生对事业和生活方面的真实要求,再与职位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相比较。

; P' W# Y* z' r5 R

  参考评分标准:

) F! t% ?8 K# M4 v

  好:考生意向清楚,态度诚实,有较强的事业追求,又不回避生活需要,求职动机与职位条件一致;在追问下情绪稳定。

# E! b: e" y8 S' ^( B7 \. I5 H' K

  中:基本意向清楚可信,求职动机与职位条件不冲突,情绪基本稳定。

; ~; }' X0 Q8 m" _7 z

 

0 a, A4 ^8 d, J4 {8 R

差:意向模糊不清,态度虚假,或求职动机与职位条件冲突,在追问下情绪不稳定或失控。

. ~$ v$ I1 I9 D' g

 

C* ^+ J$ |+ s7 j

  4、请讲一件你在生活或学习中做得成功的一件事,当时是什么情况?你是怎么做的?有何体会?请讲得尽可能详细一些。(5)

. X$ f6 ?* ?6 w# q& Y; E6 t

  稍停后可逐步追问:最后结果是什么? 别人怎么评价? 您自己怎么评价?

, r2 q& ]1 M8 Q/ W, r+ W/ Z

  您从中获得了什么经验或得到了什么教训?

0 |+ U! l" `3 M5 t$ X1 h9 u8 f, w

  解析:

/ |4 X" P, n+ ?

出题思路:行为性题目。该题考察考生计划、组织和协调方面的能力,以及相关的工作经验和自我认知的能力,同时从该题中也可以看出考生的价值观与成就动机。注意:一定要问出具体事例。

6 Y' j3 P3 w4 j! m- o1 m

 

+ e% j" ^2 j* _4 x3 x

  参考评分标准:

1 K8 A% T8 v/ K" W4 v, s: C. N2 H5 J

  好:事情确实做得漂亮,显示出可信的计划组织和协调的能力,别人的评价高,自己的评价也中肯、客观。对其中不足之处能正确对待。

! F/ s$ A: v$ D) j: L

  中:事情做得一般,但可看出一定的能力和相关经验;自己的评价基本中肯。

- @5 z2 }) t8 z. J) z

差:经再三启发也谈不出来,或自认为成功的事情并不是真的很成功,自己不能正确、客观评价自己,缺少相关经验和思考总结。

1 z# x- x& \& P6 r

 

 

精彩评论4

正序浏览
福建老秘 发表于 2010-10-21 15: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9 t% D% S6 \/ N, u- V

 5、在工作或学习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你与一位同事(或同学)需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由于某种原因他有些情绪,表现出工作积极性不高。你是怎样对待这种情况的呢?请举个例子,好吗?(4)

& B! k5 P! H/ W5 G: k+ m

  追问1,该同事有什么问题?对工作有什么影响?

/ Y- i1 L& B) [; B

追问2,你是怎么做的?    追问3,结果怎样? 考官也可根据回答情况随机追问。

) _- y; [' h/ o" G0 C4 M4 K. V; z

  解析:出题思路:行为性题目。该题考察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和技巧,着重考察其人际沟通及与同事建立信任关系的技巧和能力。

7 a8 j/ S8 P- d9 Q- Y7 O5 b

  参考评分标准:

+ ]& A5 |$ y* e9 B! H

  好:具备主动合作的意识,善于与他人沟通,能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对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来促进工作。

: y0 v( C. R" b( q) A

  中:有合作意识,能够与对方沟通,基本上能采取措施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不影响工作。

, q+ Y+ a0 i# y) I* x7 i9 D

差:无合作意识,不能理解他人,或采取的措施不得力,可能使工作无法进展。

7 r$ ]4 M1 f* A8 Z5 t

 

" @7 M! z. x1 E# ]# B- t0 m. q5 X

  6、在你的工作经历中可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你所在的组织(如单位、科室、班级、工作组等)与另一兄弟组织之间产生了矛盾或冲突,要由你采解决,如果有,请你举例谈谈整个情况。(5)

# K2 R0 u, f1 O# J8 Z Z- D5 @

  能举例,则追问:

- I1 O4 f) x0 i* z. p5 }* ^

1.当时遇到的是什么矛盾(问题)? 2.你的任务是什么?   3.你采取了什么办法(措施)?

6 T8 R# E. s# F9 ^8 L8 o9 B0 A4 Z

4.最终的效果如何?

7 l6 J0 A, e) {6 a

不能举例,则请考生假设有这样的情况。请他谈谈想如何处理两个组织之间的矛盾。

% A4 Y) |" T" a, W8 `9 E+ a1 S. j' b

  解析:

a: Z' d( n9 _" f: H4 k, j

出题思路:行为性问题或情境性问题。通过考生的回答了解他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解决平级组织间矛盾问题的能力。

, w; m7 k. `, M

  参考评分标准:

/ f7 q8 a8 J/ ^. H& p6 c5 Y: P( x

  好:考生能够洞察问题并协调各种关系,考虑问题全面,能抓住关键,措施得力,且能条理清楚地表达。

G: ^' Z+ i- t

 

" K: o- ~: P1 a- r+ X; c8 Q

  中:考生能够对问题加以解决,办法基本有效;表述的条理基本清楚。

8 S6 y* o# l- o. O- N! b5 S

差:在所组织的活动中表现出组织、协调能力差,工作措施不得力;表述的条理不清。

7 @% k, B% ^) Y* p6 _6 F. a

 

1 m$ n: }* {8 @; j- X9 n B& E5 g

  7、你的司长让你将一份急件送给中宣部,第二天却发现送错了单位,他不仅不承担责任,还生气地批评你马虎大意,没按要求将材料送给文化部。这时,你要怎样表白自己,而又不影响工作,不加剧你与领导的矛盾?(3)

8 S7 [ m" q8 q/ N' |# R

  解析:出题思路:情境性问题。该题用于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和情绪稳定性,考生应该尽快找出压力情况下合乎情理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法灵活周到。该题也能考察考生处理与上级关系的能力与技巧。

( M& t5 V" E) r. _ V

  参考评分标准:

7 ]" I9 Z0 j9 i/ I

  好:情绪稳定,思维敏捷,考虑问题周到。如:当时不做解释,只抓紧时间补救,以后选择较轻松场合,再做适当解释。

8 X1 N9 U! }7 f& Q3 V7 v

 

7 z+ t: f1 r% V$ s8 y, j' d

  中:情绪基本稳定,反应基本得体。

. \2 @* x9 F8 e Q6 Q

差:情绪慌乱,不知所措,或解决办法不当。如:与领导争辩。

) L; M5 n; `( Q( x+ L" a _

 

3 U# J% p" T. a( c1 |

  8、假设你手头上有好几项工作没有完成,可是上级又给你安排了一项任务。你感到自己完成这项工作有困难。你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此题备用,3)

) e. H' F2 E9 a* ^+ u F% U$ C

  解析:出题思路:情境性问题。该题用于考察考生的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主要是在组织中处理权属关系的能力。

& h5 s: _$ T/ @) O8 L

  参考评分标准:

* s, ^# a# u2 W4 N# \

 

" G- A- ?* j2 z9 t5 t& s) `

  好:能够很好地与人沟通,有很好的交往方法和技巧;能够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能用适当方法让领导了解到自己现有任务已很重,并能向领导提出完成该任务的可行建议。

4 R/ ~$ c& @9 A. a: C4 T/ z

  中:能与人沟通,交往中有一些方法、技巧,能适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如:能让领导认识到自己的困难。

9 ~# |( A* a; j& M* ]

 

1 t, y" ]3 D0 o! M+ \+ P

差:不能与他人沟通,交往中缺乏技巧;难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无法让领导了解自己的困难,或直接顶撞领导。

/ M6 G: Z/ E' Y) s/ E

 

2 ?: j( F* M0 r8 K2 w

 

" f: j; B: l. b- s" L2 ^

  9、这次报考,你的笔试成绩一般,面试情况也不突出,你觉得我们会录用你吗?(3)

6 _2 i% [4 G. Y2 e# V7 ^6 n/ n

  适当追问:

9 B; D1 m$ t {( \

你对公务员招考有什么看法? 听说你找人帮你疏通关系了?

* ]$ i, J4 x- U% Y" B8 H

 

) J& s4 o3 t" L+ h

  解析:

3 Y+ R0 V) h8 _0 q

出题思路:情境性问题。该题有意地给考生施加压力,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和自哉情绪控制及自信心。

: b F" D3 n& M' N) y0 J/ L1 ^

  参考评分标准:

$ Y0 U9 M- }" k

  好:情绪稳定,思维敏捷、自信,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并设法得体地突出自己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6 P$ ~* J5 z( f5 \- F C0 v* f

  中:情绪在控制后趋于稳定,对自己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

* B0 J0 n) k: S: [7 s8 ^

 

# d. K B+ F$ i: Q* Z4 J0 s6 s/ j

差:不知所措,只急于解释,语无伦次或沮丧不安,缺乏自信,完全符合考官的意见或否认考官的陈述。

1 X7 m0 y( }# ^7 g) l

 

; @7 L( U- E; u$ }: x) g, _0 N

  10、北京市现有数万下岗职工,他们的再就业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然而,每年却有上百万外地人在北京打工,挣走了上百亿元人民币。请分析一下造成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的原因,并简单谈谈你认为合适的解决办法。(5)

% A, R8 O6 l Q* h

  解析:出题思路:智能性问题。通过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考察考生对社会的关心程度。注意不要对考生的观点做正确与否的判断,而主要看其是否言之成理。

# z0 G4 H6 A* A8 Y

 

" ^. a$ i G& C! o

  参考评分标准:

, ~$ w$ y) I4 x; `- E9 W# o" P

 

* o. {) v* D% c/ q9 f

  好:能够全面地分析问题,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恰当,论证严密,考虑问题有深度,且有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

+ ^, H+ P+ E* P# [2 [

 

$ u8 `9 C8 G; {6 F/ q. ^: R

  中:基本上能够考虑到问题的主要方面,论据恰当,论证合理。

1 r0 ]" y) {. c- q7 e; t2 c8 v" \* h

 

差:考虑问题片面,论据不当,论证不合理。
 
 楼主| 福建老秘 发表于 2010-10-21 15: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2 p/ k# L( \6 _* T: ]" _

  11、有句古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你怎么看?(如考生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问“枪打出头鸟”你怎么看?)(3)

+ c& k) n( m' Z/ H" D$ J% P

  解析:出题思路:智能性问题。本题可考察考生文化素养,如不理解“木秀于林……”的含义,其文化素养可能不高,考生的回答,可表现其综合分析的能力。根据考生的回答,考官可进一步追问“如果你是秀于林的木,你将如何与别人相处?”进而了解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

3 f+ q+ r0 Z+ @7 }

  参考评分标准:

" M8 _% H) w' | y

  好:联系中华文化的特点,深刻分析“木秀于林…...”的含义,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中,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同时能恰当、积极、有建设性地提出如果自己是“秀于林的木”将如何做。

3 W7 g0 i1 H; g; `7 F! s3 ]

 

( Q5 f2 u5 a! I4 A: u5 o" `. o

  中:能说明“木秀于林……”的含义,只从“有突出成绩者常受攻击和指责”或只从“如果我是做出成绩者,我仍会努力,不去理会别人的闲言”这两方面的方向阐述观点,而不能全面地看问题。

5 w# U# {( U G

 

& x3 J/ I# V }' n

差:不理解“木秀于林……”的含义,对“枪打出头鸟”也说不出自己的见解,只是罗列现象,附和、抱怨。

" x8 S& z- @% E$ G2 j- K3 ^

 

2 n5 Z7 p( E9 C" v' P. z

12、你最成功的经历是什么?从中得到了什么经验,这种经验对你从事以后的工作有何帮助?

9 B9 f/ |0 w1 W k! r$ ~8 x3 C

   

. N \8 s' \ b3 x

答: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件事自我感觉做的最出色,这件事发生在199911月份,毕业前的实习阶段。当时我正在某实验初中实习,教英语课。带我的老师是该市的名师,对我要求很

/ E m4 d% M& N( W2 S

严格,在实习的前一个星期,我的主要任务是听课,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在这期间,老师让我独立上一堂课,我没敢答应,我怕搞砸了。一天上午,我照例搬个凳子去听课,可上课过去了5分钟,老师还没到,我急了,同学们也急了,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老师的名声,也关系到该班优秀班级的评选。怎么办呢?难道要我去上,我问自己。同学们这时候也嚷嚷着要我上,恰我这堂课老师让我准备过。那就试试吧,我宽慰自己。我忐忑不安地走上讲台,开始了生平第一次课。很奇怪,预想中的紧张与不安一点都没影响到我上课的激情,同学们也非常地配合,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下课的时候,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一抬头发现老师不知什么时候已坐在教室后面。事后,我才知道,这是老师和同学们商量好的,让我在一个未知的情形下把潜力激发出来,重新认识自己。我很感谢沈老师,也从这件事中知道了一个道理:从远处看,横在自己面前的好像是不可逾越的沟坎,可等走近时,才发现那只不过时横在自己脚边的一根稻草。人不可战胜的并不是外界的限制与阻碍,而是时时限制自己的那颗心。从那一次起,面对困难,我不再逃避,不管是在以后的三年从教生涯中,还是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中,我都对自己充满信心。这一次如果自己有幸被录用,我一定不会畏惧困难,而是以百般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去解决困难,我想,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 g* T' {" K1 I6 q& X

 

0 B& z G; Z; ~1 k$ ?8 i) O- x

  132005年高考结束后,北京、上海、海南等省市“叫停”了有偿查分,但仍有一些省市在“收费”查分。不少人提出高考查分应当“公益化”,不应再收取费用。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 D5 Z' Y+ q7 ^5 N$ d' _/ b% h

     答:1、有偿查分在过去的2005年里是比较普遍存在的,据我所知,湖北黄冈的考生要想高考分数早知道,声讯台是3元钱一分钟。2、“有偿查分”已经成为一些部门和商家捞取“考试经济”利润的重要手段,让他们赚了个盆满钵满。这实际上是教育部门诚信缺失的一种直接表现,是教育腐败现象。3、我认为,对考生来说,高考成绩一般来说应当是其隐私的一部分,教育部门在不经考生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考生分数提供给第三人(信息产业部门),属于未履行保密等义务的前提下,将其出售给声讯台或短信服务商,这本身是对考生隐私权的侵犯。4、在有偿查分制度下,虽然有关部门可能获得了眼前的一点利益,但同时,政府在公众心目中应有的公信力在削弱。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叫停考试有偿查分,势在必行。5、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包括高考分数在内的高考信息,理应由政府部门无偿向公众发布。这样的服务虽然是有成本的,但政府部门的日常办公费用来自纳税人,考生缴纳的考试费中,已经包含了获知成绩的费用,不该再另外收费。6、我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这种凡事市场化的做法一定会逐渐消失。

3 X. c$ h! ~4 r8 Y6 G* k6 n

 

' u' j1 ~; \3 W/ ?

     14、近段时间,花季少年校园施暴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对此,你怎么看?

& V7 F5 n- y0 D1 D7 o- J

     答:1、校园本应是孩子们学习的净土,但屡见不鲜的校园暴力却打破了校园应有的宁静。尤其是花季少年的频频施暴,手段之狠毒、下流,更让人触目惊心!2、血淋淋的案例告诉我们,心理上的狭隘、自私、惟我独尊和好占上风是花季少年成为暴力恶魔的内因。3、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则是不容忽视的外因。当今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以在成人世界里找到相应的辐射源。比如不少学校把“生源”当成了学校的命根,德育教育在更多的时候成了一种摆设;部分家长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疏于管教,很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失衡,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一些不法书商和电视、电影、网络媒体唯利是图,把迷信、色情、暴力等精神垃圾毫无遮拦地灌输给幼稚的头脑……所有这些,成了滋生校园暴力的温床。4、由此可见,遏制校园暴力、铲除滋生“少年魔头”的温床已成当务之急。全社会都应对此高度重视,联手设置“防火墙”。学校、家庭必须用自己的爱心、诚心、信心、耐心,当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守门人”,不只是保护,还有了解、沟通、理解和教育。电视、电影、网络媒体也应为孩子提供更多健康的精神产品,切忌在未成年人面前播放带有暴力行为的影片。如此,方能让花季少年告别暴力,还校园一片宁净。

/ |5 t6 v$ d5 F \& y! k, s9 M

 

3 z2 S& W1 k. W. X& g0 @

  

 
 楼主| 福建老秘 发表于 2010-10-21 15: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15、今年高考结束后,某省市两名高考状元在媒体和商家的操作下身着古代状元装,乘大车,祭文圣,题名墙前题名,受“独占鳌头”和“魁星点斗”称号。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 |# L! A& i: R3 A

     答:1、我认为媒体登载“高考状元”的报道,是服务于公众的表现,是因为各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它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2、,“高考状元”的大量报道不会在学生中产生“都想当状元”的恶果。应试教育不是报道考试结果的消息能够加剧得了的,考试升学制度才有可能对教育模式产生真正的影响。3、当然,媒体也有责任对骑马游街、十里传捷、金榜题名之类的“状元文化”及它所依赖的环境予以剖析,某省某市媒体与商家联手制造“状元及第盛况”,不仅模糊了传媒仅仅作为报道者与评论者的角色地位,而且丧失了传媒在“状元文化”面前的价值立场。4、社会需要建立区分媒体报道与评论的常识,否则就会将媒体报道等同于媒体立场;媒体需要恪守报道者与评论者的本分,否则就可能成为新闻的制造者,或者被动的、无价值坚持的记录员。

7 c- Z7 F: M1 a! N% K. @

 

- ?) B9 ?7 ~% a: C, X1 N

  16、在最近一次的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是留学生队,请问你对这种现象如何看待?

t8 L! p9 h5 Y; O* j

     答:1、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来看待,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特质标志,留学生队夺冠说明外界正在积极关注着汉语及中华民族,这也是我国国力日益强盛的一个有力证明。对此我们应该感到欣慰。2、俗语说: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不少中国学生并不领会母语的优美,对母语的研究少之又少,倒是留学生更愿意花时间研究中国文字背后的文化现象,所以才出现了这种结果。3、留学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更为关注,这也使他们对汉语言有一个比较宽的理解面,留学生汉语水平的逐年提高也是这次留学生队力夺第一的重要原因。4、作为中国人,我们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国学生在把目光转向其它语言的时候,在母语的学习上也应该投入更大的热情。5、我国教育体制应该受到反思,作为一名中国人首先应当学好母语,也就是学好中文,中文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在的教育制度下,学生们为了考上大学,为了顺利的大学毕业,为了考研,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对中文的学习,这样下去,中华民族的精髓在几百年后将被后人所淡忘。

) {* A+ y+ j7 _# B6 R, b

 

- m& e/ R: c0 B( i7 K* u$ R1 i

  1720056月,南京某初中开展了一项廉洁文化教育,学生被要求背诵20条廉洁格言,以及“我看廉洁”为主题的作文。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5 |8 `. k2 d; s/ a Y

答:对以上现象,我是这样看待的。1、学校开展廉洁教育是将全社会防腐倡廉教育的“关口”前移,如果做好了,这对净化社会空气,陶冶学生情操,都是很有帮助的。2、但是,要防止将这个活动变成行政指令下的“运动”或者“口号”形式。倡廉教育不能成为短期行为,应该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中,从这个角度而言,如何将这个活动做到位、做出实效,对学校的管理机制以及教师的品质德行等,将是一个考验。3、廉洁教育不能仅靠背格言,不少腐败分子在台上大谈反腐倡廉,滔滔不绝、警句迭出、振聋发聩,但在背后,却很快将这一切抛于脑后。更何况,每个心智健全的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道天然“防护墙”,是非对错,孩子们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同时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写作的“我看廉洁”的主题作文,也有应景之嫌。

8 P5 Y0 i6 [; O

 

% t. j; A$ w1 ^9 h5 Q

  18、近年来,一些地方纷纷制订了廉洁退休金制度,即在职时没受过处分,退休时可领取数额高昂的“廉洁退休金”。对此,你怎么看?

% w/ H d$ p+ A7 g2 X* k; M1 S

答:我觉得不论是廉政保证金还是廉洁退休金。它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廉洁行为,但不能从根本上制止腐败行为的发生,这种制度的本身就存在一些逻辑悖论。比如说:1、按照该制度的规定,只要公务员在职时没有收受礼金和受到处分,便可稳拿“廉洁退休金”。可是,假如有公务员收受礼金不“廉洁”了,由于其伪装较好而获得了足额退休金,那么,这种退休金的足额累积就变成了对这种伪装的变相奖励。2、公务员廉洁从政是基本要求,就像农民下地除草,教师给学生上课一样,没有必要再额外加以“保证”式的奖励。更何况,倘若不廉洁,那就是触犯法律的问题了,如果对腐败警员单单扣减廉政退休金就算完成了对他们的惩处,那置党纪国法于何处?3、对于腐败行为,需要的是外部机制上的科学制约,而不是单纯的小恩小惠式的经济吸引,因为,前者属于建立在制度监督和法律约束之上的他律行为,而后者说到底也只是一种外部鼓励式的自律行为,和我们经常对官员进行的廉政教育没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4、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对公务人员实施的“高薪养廉”制度,基本前提就是他们已经具备了实施“高薪养廉”所必须具有的透明监管体系;而在相关制度尚未完善的中国,实施“高薪养廉”无疑是东施效颦。

) c4 n7 [+ a9 o

 

9 M+ i6 `) J8 p% s( N$ ?1 _# ]5 ~

  19、面对911恐怖袭击和最近发生的英国伦敦大爆炸都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的事实,有人欢呼叫好,说:“伊拉克的平民死得,英美的平民也死得”。对此,你怎么看?

7 s6 v1 b+ z7 ]) ^/ I% U- k) @

答:首先我要说的是,世界需要和平,人民期盼和平。战争是残酷的,恐怖袭击更是野蛮的,是不人道的。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战争,共同抵制恐怖主义。2、说“伊拉克的平民死得,英美的平民也死得”的人显然既无视事实的真相,更无视历史的进步。伊拉克战争不免平民之死,占领军当然负有责任,但亦不乏尽量避免平民伤亡的考量与准备,这与恐怖分子主观上就是专门要以伤害平民、并且想方设法扩大伤害范围相比,正是正邪的分野所在。3、战争当然是残酷而野蛮的,二战当中英国军队也空袭过德国平民区,但文明积累,历史进步,人类用理性来约束战争,到今天而能有禁止虐待俘虏、禁用爆炸性子弹等等规定,避免平民伤亡,更是文明的共识。所以,恐怖分子以平民的生命代价来报复、警告、恐吓某个国家,本质上正是以野蛮来勒索整个文明。4、面对恐怖分子的暴行与罪恶,对于各国政府而言,真正是值得郑重地说一声:“攻击伦敦就是攻击所有国家。”而对于各国民众来说,更值得理性而真诚地说一声:“我们是世界公民。”

0 P* t" z8 _' G/ h- {

 

 
 楼主| 福建老秘 发表于 2010-10-21 15: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 O- [. W9 w3 h- k8 y' c

20、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和最近发生的英国伦敦大爆炸事件发生后,有人欢呼叫好,说恐怖主义是“弱者反抗强权,舍恐怖主义别无他法”,对此,你怎么看?

# R! l( ~! K* B/ d

答:1、对恐怖主义不论是持“针对美国”论,还是持“弱者反抗强权,舍恐怖主义别无他法”的见解都是不对的,都是为恐怖主义张目。2、反对霸权是正义的,但以恐怖主义反对霸权,则是不折不扣的邪恶。姑且不说甘地、马丁?路德?金与曼德拉,是怎样不用暴力而胜了强权,若是默认了这正义反霸的邪恶手段,那其实也等于为了降服一个魔鬼而放出更恶的魔头来。今天它可以为反霸而杀戮无辜,以后它也同样可以为分裂、黩武、独裁以及一切目的杀戮无辜——只要它想得到而又得不到时。3、因此,恐怖主义反的不是霸权,而是人类文明,攻击的也不仅仅是霸权国家,而必定是所有国家。

, o$ w2 k' `- [. M7 C

 

8 _# J0 ^+ g( X. v$ N. c/ t6 e$ i

  21、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热博士陈某,由于出国未果、工作没着落,碰了不少钉子,最后沦为乞丐,周末晚上坐在路边讨饭。自称想过简单的生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 Q- s. E% i, h

答:国家培养一个博士很不容易,博士却自甘沦为乞丐,令人惋惜。名牌大学毕业生去卖肉、博士生乞讨,虽然只是个案,但也不是绝对的偶然现象。我个人认为,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是作为个人来说,其心理可能不够健康。人才的成长与成功既要靠才能,也要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作为受教育者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甚至纯粹个人的小圈子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与他人、社会交往,也就难以融入群体,适应社会。一旦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就破罐子破摔,放任自流,不能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发挥一技之长,贡献才能。二是教育机构育人不够全面。司马光曾经提出“以德御才”说。他所说的“德”,是指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才”的发挥要靠“德”的指挥和驾驭,否则将畸形发展,直至一事无成。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应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同等重要。但在教育实践中,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这样一来,出现“博士乞丐”和心理素质差的高学历者就不足为怪了。三是用人机制不够灵活。“博士乞丐”尽管心态不好,个性心理出了问题,但他毕竟掌握了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有一技之长。如果用人单位能够增强爱惜人才之心,在用人上“灵活”一点,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对他边使用边“矫正”,还是可以发挥专长,有所贡献的。作为政府人事部门,应该予以重视,通过牵线搭桥,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岗位,尽量发挥专长。

' A* _; Z$ G( b$ A) n5 w9 ^

 

6 E2 W: D7 r+ e( f# `! e7 e; v

  22、当前,面对就业的压力,一些毕业生纷纷打出“低工资就业”、“零工资就业”,面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

, I' ]% B" X. S+ R! D% U

答:1、当前职场中的“低工资就业”、“零工资就业”现象,是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从业者的一种恶性竞争行为,是对整体劳动力价值的贬损,它极大地损害了从业者的利益,破坏了劳动力市场公平公正的法则,很容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全社会劳动力价值观念的颠覆。2、接纳“低工资就业”、“零工资就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是在以用人权挤榨劳动力应有的社会价值,这是对从业者的不公,也是对所有在职人员劳动的不尊重。另外,《劳动法》规定,保障就业者(试用期也不例外)的获酬权利,并确定有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接纳“低工资就业”、“零工资就业”毕业生,所做的是违法事情,所签的是无效合同。法律不支持这样的用人行为,被用者随时都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3、“零工资就业”践踏了劳动力社会价值,暴露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不守道德、不守法则。作为毕业生来讲,只有增加真才实学,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做人单位来说,人才质量才应是考量的第一标准。4、面对这种现象,作为主管部门应加强指导和监督力度。5、作为一名高校毕业生,我也马上要面临这种严峻的就业压力,但我自信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良好素质,我一定会凭着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凭着零工资优势在这次公务员选拔考试中取得优势成绩。

u' o7 F9 S- I4 s, F, `% W! n

 

) B+ Z& A5 O! x+ z/ P

  23、有众多“砍手党”同乡的打工仔阿星5年来拒入歧途,最近却因打工被辞退怒杀主管走上不归路,对此,你怎么看?

答:有关这件事的报道我曾看过,一个积极向善的青年最后却因打工被辞怒杀主管,对于这件事我是这样看的:1、首先我认为从阿星杀人事件中可以找到社会的责任,它所折射出的深层社会矛盾也必须引起充分的思考和反省。如劳动法的执行不力、进城务工者岛9卣锌甲钚旅媸匝罕μ饧跋杲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8粉丝

118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