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一词在英文中被翻译为“Secretary”,在汉语词典中有个比较明确的定义:受雇为上级处理通讯及日常事务和杂务的人。一直以来,我对秘书的印象是有些模糊不清的:他们总是默默地跟在领导身后,永远保持着一副荣辱不惊的样子,从不轻易和人说话,也不随便与人交心。这么一个带着神秘色彩的群体,让我等普通机关干部既心向往之,又敬而远之。想不到一不小心,已近不惑之年的我,也成了秘书,而且是位名副其实的“老秘”。
$ z, t8 P @1 K0 g2 S6 H3 k& \) {% w: B8 t( Y; J
老秘即“老秘书”的简称,何谓“老”呢?因为机关里的秘书们普遍年轻,他们大多毕业于名牌大学,刚出校门就被分配到秘书岗位上,年龄绝不超过25岁,外界戏称“小秘”。在局外人看来,“小秘”们的工作轻松、惬意,无非是端茶、递水、拎包,谁都能做。更重要的是,“小秘”们离权力中心最近,占据着统揽政坛全貌的有利位置,是前程似锦的未来领导。像我这把年纪的,混在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堆里,不叫“老秘”,还能叫啥?
* d! c J6 T; Z' \( y; _" y, q' C% m$ Y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是“老秘”,可摆不了半点老资格,在秘书岗位上,“能者为尊”是条铁的定律。初为秘书,我这个有着十几年工龄的“老同志”可比不上那些刚工作一两年的小秘书们。比如说,要开个会议,哪些领导要上主席台,主席台上的领导怎么排座位,台下的部门桌签该怎么摆放,这些可都是有讲究的,一不留神,可能就会犯错误。初来乍到,看着那些小同志煞有介事地忙碌着,一点也没把“老同志”放在眼里,心里不禁有点怅然,不过没办法,谁叫咱是半路出家,半瓶水还没装满呢?
; O2 g/ Q, g- g8 [( M, g4 N- ^8 H
- L% `3 L* d; Q! b当然,干着急也没用,西方有句俗话说得好:“没有人天生就是将军。”以此类推,当然也没人天生就能当好秘书,都得靠一点一点慢慢学。好在老秘我虽然水平不高,学习的热情可不低,一有空闲,就跑到每个科室去找小秘书们取经学习,一个礼拜下来,效果一般——人家个个忙着自己的活,哪有时间给你开小灶、搞补习?没辙,老秘只好另辟蹊径,来个双管齐下:一边看文件、看材料,自力更生,开展自学;一边帮着打杂,哪里要开会,哪里需要人手,只要一通电话,老秘就应邀而去,这办法最管用,边看边学边积累,依样画葫芦的事,多学几次也就熟能生巧了,渐渐也琢磨出了一些门道来。6 B b* a0 y& j. ~
. p% K9 {0 Y' |- l& K( ]& [' i
没等老秘把会务的活完全弄清爽,这边又遇上新难题了:和大多数秘书一样,写材料成了老秘最大的心病。虽说老秘念大学时写过几首歪诗,工作以后也发表过几篇豆腐干,可那些都属于闲暇之余的耍笔,现在正儿八经要老秘捉刀写大材料,可真要命。况且不单是老秘,其实机关里其他秘书也一样,甭管学历多高,资格多老,提到写材料总是一脸沉重,满肚苦水。这倒不是怕写不出来,现在资讯发达,网络上各类八股范文铺天盖地,秘书们只要上老秘网搜索,如法炮制自是不费吹灰之力。怕就怕七拼八凑出来的东西不入领导法眼,到时候弄巧成拙,反落话柄。因此,写稿就成了包括老秘在内的秘书们业余最大的“爱好”,每当夜幕降临,就是秘书们笔耕生活的开始,看着一个个办公室灯火通明,老秘不禁产生回到高考前夕的错觉。
! P1 |. f$ ~/ e$ x" r% H( s4 g# t/ w* ^- ~4 @, x7 q% R* m# C9 D
别看写材料和写小说一样是码字,可要求却大不相同,+ T: _* A2 H6 C. M2 n$ K2 }1 }
, i0 r7 j: q$ R0 u+ P( z9 g! ?- I; Z: {不管怎么说,写材料都是秘书们的份内事,和其他秘书一样,老秘如履薄冰,兢兢业业地写着稿子,有时候也会为了赶稿子而夜不能寐,食而无味。同事们特意改了几句诗来形容写材料的秘书:“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材料”,“举头望明月,低头写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写材料”,笔耕之苦,可见一斑!不过也有值得欣慰的时候,每当领导用了老秘的材料,或者在公开或是私下对老秘的材料表示一两句肯定,老秘也会觉得辛苦没白费。现在,老秘已经在新岗位待了一年多,慢慢适应了秘书这份工作,和一起共事的“小秘”们也相处融洽,有时候也能指点江山,摆摆“老秘”的谱儿。
2 W6 C! w! b+ c* u6 _% X) H' B9 M3 q9 N5 \2 C
只是,每当和“小秘”们一起出去办事,和“小秘”们同被称赞“年轻有为,阳光帅气”时,老秘也会摸摸自己脸上新长的皱纹,心里盘算着:
1 J3 _+ x: e `; c1 R3 {+ f
; c" c0 k5 ?( H! t5 n要不,咱也去整个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