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论网络政治对我国政治文化改革的影响

[复制链接]
renhezj 发表于 2012-11-27 10: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摘要:网络政治是人们通过网络行使社会公共权力,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政治现象。本文分析网络政治对我国政治文化改革的影响,指出如何利用网络政治推动政治文化改革良性发展。
  关键词:网络政治 政治文化改革 影响
  一、网络政治与政治文化改革
   (一)网络政治的含义
   网络政治是互联网技术和政治现象相互渗透产生的政治发展形式,目前还未形成统一定义。它主要研究三点:网络空间中的虚拟政治,即网络权力、电子政府等;互联网对现实政治的影响;网络社会的国家治理。①
   我们不妨借鉴王浦劬老师对政治的定义来总结网络政治的含义:它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通过互联网行使社会公共权力,参与现实政治生活的一种政治现象。
   (二)我国的政治文化改革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②它通过传承观念来影响人们行为的同时,又被人们的政治实践影响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仍存在大量封建文化残余,西方国家也企图从文化上渗透、扼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为了抵制这些影响,政治文化改革势在必行。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9年,政治思想工作受到空前重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理清了意识形态上的争论。2002年,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此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网络政治对我国政治文化改革的影响
   (一)促进了我国政治文化转型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带有浓厚的非参与性、君权至上性印记,阻碍着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发展。网络政治催生了新的网络文化,动摇了非参与性文化的根基。
   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③它具有高时效性,传播、更新的速度大大高于传统文化,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网络文化还具有开放性,文化总与知识传播相联系,传统文化中的等级特权通过对知识的占有和垄断得以巩固。网络是无法被垄断的,网上的信息共享给所有人,冲击了传统模式。
   网络文化的这些特性能促进我国的政治文化从非参与型向参与型转变。例如,高时效性让政治参与者及时获得政府反馈,增加互动,提高参政兴趣。开放性降低了政治门槛,人们能轻松获取各种信息。这种变化打破了文化封锁和对知识的垄断,削弱了封建残余的等级观念,强化了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
   (二)加剧了西方政治文化冲击
   文化冲击自古就有,强势国家总会向弱势国家宣传本国文化。信息时代前,政府一般采用行政手段抵制政治文化冲击,强制管制报刊、电视等媒体予以对抗。信息时代后,发达国家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文化渗透。网络无法为一国控制,以往的行政管制手段不再有效,欧美发达国家又占据着网络信息优势地位,可以轻易对弱势地位的国家文化造成冲击。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各种条件限制,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优越性未充分发挥。发达国家利用信息优势制造大量或真或假的言论,鼓吹自身优越性。普通网民并没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看多了必然会受影响,对西方政治体系盲目推崇,或对本国政治大加贬斥。这种网络政治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政治信仰,严重影响了本国的主流政治文化建设。
  三、利用网络政治促进我国政治文化改革
   (一)采取科学的信息策略
  数字时代,信息就是资源。信息生产和搜集的成本高,但是复制成本低,且复制品具有同等的质量和作用。这种特性让信息能在复制共享中不断升值,使参与者得到最大收益。当前,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着80%的信息资源,但大部分资源没有流通增值。而网上的中文信息量不到总量的千分之一,阻碍了信息的获取。
   针对信息流通问题,政府应适当调整信息活动策略,主动承担信息引导责任,将更多信息资源送入市场流动,产生增值。针对信息利用问题,则要开发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采取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面对互联网上的外语信息和西方强势文化的信息轰炸,使用新技术辨别真伪,汲取精华为我所用,才是应采取的信息策略。
    (二)建设网络伦理道德体系
   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提高网民的道德品质,自觉规范网络行为,促进网络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应:
   1、立足传统道德体系
   虽然网络道德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新伦理问题,但人类社会道德体系的本质是不变的。传统道德的基本原理反映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同样也适用于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另外,每个民族的道德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网络道德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一部分,无法脱离传统道德而存在。只有以传统道德体系为基础,以人们的网络实践为出发点,才能建立起合理的网络新道德体系。
     2、融合已有网络规范
   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依照规范才能正常运转。网民在行使网络权利时也必须履行一定的网络义务,遵守网络规则。例如每个网络论坛都有自己的版规,用户想要使用论坛就必须遵守版规。又如某些共享资源涉及到版权问题,使用它需支付费用。从国家层面来说,主权国家有权审查本国的网络信息,跨国界的信息传输则需要遵守进出国家的法律等。在建设我国网络伦理道德时,融合已有网络规范有助于加快建设速度,也有助于加快我国的网络文化与世界接轨。
   信息时代的网络平台是各种文化的汇聚点,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化都能在此交流、碰撞、再发展。在这种趋势下,任何闭关锁国、传统落后的文化都将受到冲击、趋于消亡,而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文化则会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主流政治文化。因此,我国应加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塑造以真实和信用为前提的、尊重传统道德和网络权益的网络政治文化,从而促进政治文化改革平稳发展。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2粉丝

92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