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只花不拿纪律不查? 部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变“特权开支”现象调查
; V6 @5 m3 [3 f+ B
( o& ]/ p' g: p! _# D 新华网北京8月12日电 住老秘网要五星级,坐飞机要头等舱……当前,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当家却不怕柴米贵”,职务开支花钱如流水。
1 N/ E4 V1 Q4 o3 [& H) |- K1 ?' c1 s9 a# K% ]
记者日前在北京、河北、江苏、安徽等地调研发现,部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出现挥金如土现象,职务消费演变成“不落腰包的fubai”,不当职务消费像一个“黑洞”吞噬着国家财富,引起群众不满。# e- a( ^+ B. \8 m1 v; a
- A% k: V/ |7 j
现象:有的地市级副职每年职务消费达百万元3 w/ O8 I- F+ u P7 J( s
7 L8 A# S& j& U p Y9 l/ {
“住洋房、吃海鲜、买高档礼物……领导根本不管单位还有多少钱,只管叫我签单开票。”一位经常跟随领导外出的某地财政局长向新华社记者诉苦说:“往往出去一包票子,回来一把条子。”
4 L+ i6 @, a, ]1 n! C2 u' G& k! ~. ]+ l ?( z
记者在中东部多省市采访时,没有一位领导干部能说出一年职务消费的确凿数字,即使是分管财政的干部也难以说清。某贫困县农业局局长说,他手下管着几百人,每年工资外花费多达几千万元。一位职工私下反映:“领导干部吃喝不愁,普通职工发愁吃喝,有时连办公经费也付不起。”5 Q# }3 |" u( j/ L6 c6 a5 [
, b' t3 a+ g- L' B/ ?$ B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有的地市级副职每年职务消费40万元以上,有的经济发达的地市要100万元以上。但许多基层干部反映,这只是职务消费的基本数额,这一级的副职一般至少配三辆车:轿车、越野车、商务车,加上公车私用等,仅领导用车的浪费就非常惊人。5 S S" B; _. S9 F/ N# E
2 s4 a" s; F, R, Z( I+ }0 P
职务消费面广线长,潜在的fubai机会“巨大”。不少群众反映,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名目繁多:手机及话费、差旅费、公车及燃油费、招待费、参观考察费等,数额越来越大,超标换车,违规买房,一餐吃几万元都不在话下。有的干部私人请客或家人聚会,都会拿**到单位报销。
# ^4 J& W1 |+ M. w) m& S8 w- a2 E7 p% ]3 _, ^5 \
更有甚者,一人当官,全家享受。山西一家三甲医院的副院长告诉记者,一些领导干部看病存在“一人公费、多人享受”的现象,公费医疗成为致富门路。省直厅局有一位退休的厅级干部,每天都提着药兜到医院开药,过了马路就卖给药店,并根据药店的需要到医院开不同的药,随行就市,借机牟利,退休十几年天天如此,风雨无阻。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但谁也管不了,谁也不愿管。1 l* T0 ^' i. O+ v* V, J, t/ B
" F$ m' N: {2 Q# Q" `* w& N3 f
“不装腰包的fubai”谁来管?
. f: b" P0 q/ ~9 {: A! M2 Z. v: B1 B: g
职务消费主要包括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出差、会务、办公等费用支出。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干部之所以在职务消费方面挥霍无度,主要是因为制度不健全,不装腰包的fubai不会被查处。: Q$ \1 Z: n( j" P" ?) c! v
9 f; u0 [0 M; w: d! m
许多县委书记认为,一把手不能直接分管财务,但怎么花钱,却是一把手说了算,其他领导根本无从插手。主要领导的绝对权力,导致了职务消费的随意性,还引发下级层层效仿。记者在某贫困乡采访发现,书记乡长的公车均是新款帕萨特,问其资金来源,书记说:“东挪西凑,想办法呗。”其实除了吃拿卡要,还要挤占其他行政开支。: f7 d; c- P# U4 n4 B6 v
2 R$ k$ N& @$ W& S# }7 ~6 F
河北行政学院原常务副校长刘日说,职务消费范围不清、标准不明,只吃不带上级不怪,只花不拿纪律不查,这就造成许多领导干部职务消费随意性大,有关部门查处起来难,且有法不责众之嫌。另外,领导干部往往任用嫡系管财务,职务消费只有少数人经手,势必造成“上级不监督、同级监督不了、内部监督难”的情况。即使审计出来,面对“巨额假**、白条入账”等违法违纪现象,也多是只上报不查处。; v, g& @! ~& A& h0 [3 `! Z6 X0 B- {
- `. {$ l- d! s' }* B+ {
恶果:挤占资源滋生fubai* B1 a! y2 b# y6 n* B2 a& r
& q7 n' q3 ?% R; }& h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一些领导干部打着职务消费旗号,拉关系、“结圈子”,有的为了职务挥霍,偷建小金库,收取“灰色收入”,从而滋生fubai,引发民怨。/ k. f# Q) I0 }! b
6 s5 a* o% c! _: q* p6 v
一位接待办主任说,一些干部往往打着职务消费的旗号,请客送礼拉选票,有的还往上级领导手里送,跑官要官。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盲目攀比,吃喝玩乐,生活挥霍,有的甚至违规挤占挪用扶贫、支农、救灾等款项,或向有关单位或企业转嫁费用,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屡禁不绝。$ F. Y, h a6 J' f/ P
- W! I3 t' ^% E& _ 有的领导干部在单位顶风私设“小金库”,作为职务消费的“蓄水池”。近年来,各地严查小金库,规范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制止了不合理的职务消费,但大量预算外资金依然存在,“小金库”或变相小金库保证了领导干部有钱花、敢花钱。9 I5 c5 n9 X3 O' J* _
# c, p% P6 x/ e" j 一位县委书记私下告诉记者,单靠财政这点钱,不可能有太多职务消费。他大致算了一笔账:仅春节一次,近百个县直单位多数会有“孝敬”,富单位一万两万,穷单位三千五千,加上金融、电信等企业,总数不会低于一两百万元,如果再算其他节假日和婚丧嫁娶活动,特别是动干部帮人办事,即使不去主动fubai,一年下来也数目可观。因此,干部的奢侈消费更多来自“灰色收入”。$ O: l _/ x! a
- A% }; g* q* d9 ^; R! a
刘日说,过度的职务消费,在单位挤占的是其他干部职工的资源;在社会,挤占的是财政资源,这种“挤出效应”,消耗了巨大的国家财富,助长了不正之风和消极fubai,很容易引起民怨,最后损害的是公信力。(新华社记者杨守勇、凌军辉、王圣志、苏晓洲、晏国政、李总理翔、周科)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