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经济建设] 监利县百名种田大户现状调查及思考

[复制链接]
山不能为大匠 发表于 2013-10-23 08: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按】此文刊于省委办公厅《决策参考》,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作了重要批示。

  监利县是农业大县,2000年以来涌现出来的种田大户特别多,2003年开始,尤其是眼下这个阶段,大户与农户的土地矛盾也特别多,本文拟就这些大户当前的生存状态、过去的背景、作用以及今后的保护、发展作一些介绍,提一点建议。
一、大户怎么样了
(一)大户的三种结局
我所说的大户,分两种。一种是超大户,在监利叫农庄主,我给农庄主划定的规格为3个6:承包面积在600亩田以上,长年雇工6人以上,年纯收入6万元以上。2002年统计,这种农庄主在监利有80户,平均每个乡镇4户左右。一种是一般大户,承包面积在100亩田以上、600亩以下的户主,全县一般大户800户左右,平均每个乡镇40户左右。这880户种田大户,大部分分布在监南沿洪湖的十几个乡镇,他们主要从事种植业和水产业。
我所说的结局只是目前的结局,所谓目前,是指监利县税费改革已进行接近三年时间,以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为亮点的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还在继续推进之中;是指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大部分地方基本结束,今年秋收之后还要继续完善。也就是说,税费改革和土地延包对大户的影响还没有结束,目前的结局还是阶段性的结果。
目前大户的三种结局是——
1、土地一分未减,大户还是大户。程集镇朱桥村汤远风、白螺镇阳光村刘云忠都是2002年全国种粮大户。汤远风当年种210亩,刘云忠当年种150亩。2005年4月8日,我下村了解到的情况,汤远风所种210亩田一分田未减,还增加了20亩,刘云忠所种150亩田也没有变动。类似汤远风、刘云忠这样至今土地分亩未减的种田大户,估计要占种田大户的一小半,大概三分之一。
2、土地部分归还,大户变成小户。张新芝是监利县最有名的“种田大王”,也是全县第一个被媒体宣传的种粮大户。她1994年承包土地120亩,1996年200亩,1997年560亩,1999年1000余亩,2000年承包2000亩,由此号称种田女大王。2001年,外出打工农民开始向她要田,到2002年,她还剩下560亩,到2004年,他仅剩下200亩。2005年3月30日,她打电话给我,又被要走了100亩,剩下的100亩还是做工作才保留。据我调查,张新芝是监利县种田大户中退回面积最多的。
监利县像张新芝这样的“大王”级的大户少,但种1000亩以下、100亩以上的就特别多了,他们有的退田几百亩,有的退田几十亩,自己多少还留了一部分。估计像张新芝这样退一部分田、留一部分田的大户占大户的一多半,接近三分之二。
3、土地全部退回,大户伤心出局。陈盛红是龚场镇迎风村2002年12月底招商引资引进来的老板,陈老板承包该村一、二、四组435亩低湖田,4年时间,每亩承包价140元,双方签了合同作了公证,陈老板投资30多万元将低湖田改造成回型鱼池。头一年,陈老板因投资较大,亏了本,去年持平,准备后两年赶本赚钱,没想到去年底村民开始找陈老板要田,陈老板当然不给,去年12月村民态度坚决,行为过激,坚持要“赶走陈老板,要回责任田”,陈老板无奈,只有退出来,镇政府出面协商意见,村里赔陈老板损失费和退回押金共10万元,四组村民答应赔,集资6万元给了陈老板,一、二组部分农民不答应,不但不答应,还要求陈老板恢复农田原貌,否则就不允许陈老板撤走,个别群众睡在陈老板回撤的汽车前,死活不让,经派出所调解才得以放行。后经我们延包办和镇党委反复做工作,才把事态平息下来。3月30日上午,我们在迎风村一、二组开了群众会,群众基本同意赔款。4月初,村委会主持调解会,把陈老板退回的435亩农田分给了群众。全县种田大户被逼无奈完全退还承包土地的不多,估计不超过50例。
下面,我将监利县2002年、2003年度的15位全国种田大户的土地变化情况列成一览表。
表彰年度 大户姓名 所在村  当年面积 现在面积 对比增减  类别
二OO二年 余训民 黄歇镇中湾村 137亩  80亩 -57亩 2
周林城 毛市镇林长村 200亩  70亩 -13亩 2
王训美 汪桥镇温王村 196亩 120亩 -76亩 2
王姣子 新沟镇林场村 240亩  240亩 1
万述远 黄歇口镇易杨村 138亩 90亩 -48亩 2
张道忠 毛市镇南村    120亩  120亩 1
游月清 红城乡游家岭村150亩 100亩 -50亩 2
汤远风 程集镇朱桥村 222亩    242亩 +20亩 1
刘云忠 白螺镇阳光村  150亩  150亩 1
二OO三年 李平武 汴河镇王垸村 150亩    110亩 -40亩 2
朱思亮 汴河镇何家村 600亩    510亩 -90亩 2
李培林 棋盘乡棋盘村 500亩    100亩 -40亩 2
万江城 朱河镇军李村 240亩    0亩 -24亩 3
郭建明 白螺镇工农村 120亩    120亩 1
袁金星 三洲镇东北村 520亩    320亩 -20亩 2
表上反映,15户种田大户原来土地面积3673亩,现在土地面积2372亩,占原来面积的64%,减少面积1331亩,减少36%。15户中一类(土地没有减少的,包括一户增20亩)5户,占33%;二类(土地部分减少的)9户,占60%;三类(土地全部退出的)1户,占7%。这个比例基本代表监利种田大户变化状态。
(二)大户的三种心态
一是理解。大户比一般的农民都爱学习,他们对法律和政策的理解比一般农民要快一拍、深一层。很多大户都爱听收音机,看中央台新闻联播,他们手头拥有很多法律读本,对党的农村政策,尤其是税费改革政策、土地延包政策他们都表示拥护,所以对“农民要回承包地”表示理解。
二是困惑。张新芝虽说理解,但也困惑,她说:“党的政策好,为什么两边倒,前几年都说“两田制”好,大搞“两田制”,现在说“两田制”违法,反对“两田制”;前些年,农民肩上负担重,实在担不起,走不动,现在种田不要税,还发种田补助,都是党在领导,为啥两个样,政策不稳定,心底不安宁,手里有了钱,心里还发软。”
三是失望。陈盛红指着他用汽车拉回来的抽水机、机耕船、围网等一仓库农用机械和物资,有些伤感地说:“这次折腾搞伤了心,从今往后,我不想再投资开发农业了,今后一心一意做我的生意。”
(三)大户的三种表现
1、找政府,找法院。
一般来讲,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对手转包,不会产生大户,但凡100亩以上的承包,都是乡村两级作主,在过去大批农户外出打工、大面积农田抛荒的背景下,集体与大户签订合同一般不可能经过农户同意并签字(两种例外,像龚场镇迎风村承包给陈盛红的土地,承包前由村支书肖方彦一户户征求农户同意并签字,然后以村委会名义发包给陈盛红;而个别大户没有合同,属于拣种别人土地积累成大户的,像三洲镇韩村万季梅耕种180亩土地无书面和口头合同),大户的合同大多是与村委会或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的。现在农户要田,理由就两条,一是我没有和你签合同,二是国家有法律有政策保护我的承包权,要田是我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大户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找干部。监利县实际解决这类问题有一个统一的成功的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承认农户承包权、流转农户经营权,让大户继续耕种,让农户合理收租。这个模式的目的是:既保障农民的权益,又保护大户的利益,更保住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和规模经营格局。正是有这种模式和各地方干部的工作,监利农户与大户的矛盾解决得比较好,一小半大户土地未减,一多半大户土地略减,这个局面是来之不易的,这也是大户找政府找干部的效果和结果。
少数大户选择找法院。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种选择好像都是被逼无奈,因为打官司总要花钱,还要花时间,还不一定能打赢。可官司不打不行,大户已经受到了伤害,也就是说大户已经退出土地,损失已经成了定局,找政府找干部又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通过法律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全县从2002年5月份税费改革开始至今,监利县人民法院受理的这种土地纠纷有10起。副院长胡唯说:“这类官司2003年下半年才开始有,不多,大户与农户打的官司更少,多以调解为主。”
2、无计可施,无可奈何。
种田大王张新芝从2000亩退到只剩100亩,用她的话说:“原来穿大衣,现在退的只剩背心和短裤。”虽说她表示理解,但也属无可奈何,她说:“办法,要就给呗。”有位谢老板说:“税费改革和土地延包就像两场战斗,战斗过后,大户们都是损兵折将、丢盔弃甲,没办法,大势所趋嘛。”
3、不讲道理,不择手段。
轻生而喝农药,这在原来的农民负担问题上是触目惊心的严重事件,这一次土地纠纷,竟有两个地方的农民喝农药,农民跟农民为土地争吵赌气喝农药,这跟过去农民为负担喝农药性质完全不一样了。在监利,种田大户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主体是好的,但也有素质低下甚至品质恶劣的。这种人在当地都是一方有名的强人,老百姓有点畏惧他们。在土地问题上,他们各种手段一齐上,合法的便讲法,有理的便讲理,实在不行就讲打,看谁的拳头厉害。这种人自吹“红道黑道我都熟”,老实本份的农民敢怒不敢言,敢言不敢争,乡村干部也不容易摆平他们,这种大户与农户之间的土地纠纷有的至今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二、大户从何而来
(一)大户产生的背景
解放以后,土地划归集体所有,农民吃的是大锅饭,不可能产生大户。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效仿安徽凤阳小岗村的作法,分田到户,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很少有人不要田而出外打工。80年代后期,开始有大户冒头,全国出了种粮状元杨小运,监利出了全国人大代表贺桂华。贺与父亲种了上百亩湖田,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专业户,像后来的全国人大代表杨凤玲也是专业户——养猪专业户,当时农村这类专业户不多。进入九十年代,农民负担越来越重,粮食价格持续走低,农民便开始走出家门,走向城市,寻找另外的生存出路,土地便开始抛荒。农村种田大户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早期种田大户尤其是中小户,有一种为集体分忧、为干部解难的奉献性质在里面,一部分人本身就是乡村干部。2002年和2003年监利县15位全国种田大户中,有6人是村支书,占40%。
张新芝是第一个正式亮相在监利县政治经济舞台上的种田大户。张新芝这个典型一出笼,影响极大,很多有识有能有钱的农民都去向张新芝学习,当年,全县出现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种田大户。2001年,全县出现一小批农庄主和一大批种田大户,仅引进外地的老板就有68家,大多都是承包600亩以上的大户主。
监利大户产生的大背景有四:一是农民负担重,粮食价钱低,造成了大量农田抛荒,这为产生大户提供了土地准备;二是监利县很多乡镇实施过“两田制”以及较大动作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倡导“以水富民”为大户提供了政策环境;三是进城打工收入可观,农民不愿还乡种田,也为大户免除了后顾之忧;四是一批有胆识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民希望快富是内在动力。
(二)大户所起的作用
第一、富了大户自己。富了自己也是对国家的贡献,至少是少找或不找政府的麻烦。种1000亩的户主一年少说可获纯利3万元以上,500亩就是1.5万元以上。种田大户成了农村致富的领头雁,是农村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第二、解决了弃田抛荒的大问题。2000年,张新芝这个典型出来后,监利弃田抛荒问题开始得到有力的缓解,或者叫根本性的解决,到2001年,已无弃田抛荒现象,2002年就开始出现了抢田种现象。
第三、补充了集体经济,化解了村级债务,促进了公益事业发展。桐梓湖村原来欠债170多万元,这几年,就是由于大户承包的收入,全部还清了这一笔债务,不仅如此,村里还兴办了很多公益事业,修了自来水厂,修了公路,修了下水道,修了三层楼的村委会(全县唯一),装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这样的事例在监利比比皆是。
第四、促进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化推广。张新芝种田面积大,品种更新快,王银涛聘请6个农技人员作技术顾问,白螺镇水产大户刘志华搞中华鲟养殖,专门从武汉聘请教授入股。可以说农村大户是农村科技推广带头人,同时他们又是农业机械化的推动者。一般的大户都有农田耕整的全套机械,即使是一直勤扒苦做的张新芝,她家后来也买了20多万元的农业机械,去年,她的机械除了服务自己200亩农田外,帮别人耕整收割赚了2万元。
第五、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进入90年代以后,监利县基本上就没有挖过河,也没有进行大河大渠的疏洗,这些年大中型农业水利建设除长江治理外,农村这一块不仅没有前进,反而出现了倒退,用农民的话说:“现在种田仍然吃的是毛主席的饭。”近些年的情况是:国家没有投入、集体无钱投入、农户不愿投入,只有一方面例外,那就是大户都愿投入。凡种100多亩以上的大户都对“小农水”有多少不一的投入,有的建小泵站,有的请挖机挖条沟,有的四边开成渠。大户想赚钱,必须投资“小农水”,一般的大护投入都在10万元左右,大户对“小农水”的投入填补了国家集体农户三方不作为而形成的空白。
第六、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由于大户对“小农水”的积极投入,大户对新品种新科技和农业机械积极推广,农田产出效益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张新芝去年只种200亩田,她的黄豆收入4万元,小麦收入8万元,棉花收入3万元,水稻收入1万元,整个土地收入16万元,相当于她前几年种500亩田的收成。
第七、平衡了农村各种关系,保证了基层政权的稳定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是否可以说,没有大户的出现,就没有这几年监利基层政权的稳定。没有大户们出现,至少是大面积弃田抛荒问题解决不了,村级债务还会迅速地上涨,村干部没办法当,乡镇干部也不得安宁。
三、如何保护大户,发展大户
(一)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监利县土地延包工作从2004年9月开始,至今大部分乡镇或者乡镇的大部分村组已基本结束,但还有一些遗留问题,有的地方群众意见大,想调整土地来不及,只能等到秋后再进行,有的地方包括大户在内,还有企业承包的土地,债主抵债的土地,集体平调去的土地,渔场划过去的土地,超过5%的机动地等等一些问题还没有真正处理到位,或者说还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这有待于下半年继续认真地去做实、做细、做彻底。千万不要认为土地延包使大户利益受损,大户信心失落,从此大户会逐渐地退出农村,恰恰相反,经过这二轮土地延包,大户也明白了,土地不真正确权到农户手上,大户的承包肯定不稳定,订了合同也无效、也会作废,先有农户承包权的真正确立,才有大户获得流转土地的可能,也才有大户大面积的长时期的开发经营土地的保障。因此,搞好土地二轮延包,确保农民土地承包权,是保护大户利益、也是培育发展大户的首要的必要的工作。
(二)积极稳妥地做好农户土地流转工作。现在的情况是,虽然负担轻,粮价高,土地值钱,种田赚钱,但一部分农民还是愿意出外打工,因为打工要比种田强,何况经过确权了的土地,农民不种也有收益权,一方面进城挣更多的钱,一方面坐收自己的土地租金,两头进财,何乐而不为呢?眼下,经过确权确地填表发证之后,这些农民还是准备提着皮包出去。我们现在可以也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六字原则,把一户户外出打工农户同意流转的土地集中起来,变农户单家独户流转为小组流转或全村流转,流转到种田能手手中,从而产生新的种田大户。这里面要把握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让农户和大户直接挂钩,负担谁出,粮补给谁,返利多少,时间好长,一五一十,都写清楚,然后双方签字,依法公证。村集体和村干部只做中介不包揽,只牵红线不图利。二是无论小组集中流转还是村级集体流转,应该高于农户自己流转的利益,因为规模经营总比分散经营效果好,大户经营总比农户经营收入高,所谓水涨船高嘛。农民是最讲实惠的,谁出钱多就给谁。乡村两级干部尤其是村干部应把土地流转工作当作今后农村一件重要的工作去做,不要因自己和集体没有利益而不情愿去做,也不要因有麻烦担心扯皮而害怕去做,更不要以为自己是干部,有权力而大包大揽地强迫去做。做好这项工作有三个层次,一是在这次土地延包工作中,已经做好了农户和大户土地流转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搞好服务;二是大户和农户合同快要到期的,需要做好双方协商工作,尽可能地在征得农户同意下续订合同;三是进一步做好新的以户流转、以组流转、以村流转的工作,培植新的种田大户,或者让现有大户做得更大更强。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科技、品种、信息、资金等方面服务。如同工业的招商引资需要为老板提供一条龙服务一样,乡村两级要争取今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带来的政策与资金,加大农业水利建设,为大户营造良好的耕作环境,要舍得让大户沾政策的光,要舍得让大户得集体的利,要舍得让大户赚我们干部服务的钱,要积极地为大户排忧解难,乡镇农技员要把工作的精力一半放在大户身上,形成农技员包大户、大户带农户的科技信息传递网络,派出所要为大户挂牌服务,信用社要优先为大户贷款,乡镇干部要到大户家挂联系点,订发展目标,并纳入工作考核。
(四)建立大户协会,加强大户培训、培养。目前,监利有国家级河蟹养殖协会、省级黄鳝养殖协会、市级西甜瓜协会,还有一些专业协会,这些协会大都是大户们的协会,要积极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作用。还可以乡镇以老区或者南北两片或全县为单位成立种田大户协会,交流大户经验,保护大户利益。县乡要加强大户的素质提升力度,加强对大户的教育,在组织上、政治上,多关心大户的成长进步。
(五)发挥大户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领头作用。大户应该担当起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一些作用。要引导大户积极参加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参加扶贫帮困、科技推广、文化传播等活动,参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财务监督、民事调解,当然,也不能加重大户的负担。
(六)保持农村政策的稳定性和科学性。出台农村政策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农民最担心的是政策变,大户更担心政策变。出台农村政策要多到农村调研,广泛调研,深入调研,多替基层想,多为农民想,也为农村干部想。保持农村政策的稳定性和科学性,是包括大户在内、基层干部在内的全体农民的共同呼声。
(七)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一个农业县进城打工农民大约要占全县总人口的1/6或1/5,每个这样的县少说也有50多个局甚至上百个局,可是没有谁想到去设一个“打工农民服务局”。不能不说这是政府组织建设的缺位和缺陷。我提这个问题着实跟大户有关系:只有更多的农民工安心在城里打工挣钱得到幸福和满足,大户才可以更放心地在流转的土地上寻求作为,寻求发展。作者:余 爱 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1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