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其他方面] 三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调研报告

[复制链接]
决策参考 发表于 2014-3-16 23: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更是前所未有。国家森林城市是全国褒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和知名品牌之一。我老秘网市如何抓住当前有利的发展机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当前需要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我老秘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主要困难和问题
    对照国家森林城市40项考评指标,我老秘网市创建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创建理念需转变。国家森林城市提倡通过乔、灌、藤、草等植物合理配置,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和以树木为主体的绿地,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明确规定乔木种植比例必须达到60%以上。但目前在绿化方面,往往存在重绿地轻绿量、重平面绿化轻立体垂直绿化、重绿化轻彩化、重数量轻内涵的思想观念,甚至认为有绿地就能达标,绿化多以草坪、地被和视觉景观为主,仿野生自然群落、乔灌木和地被合理搭配的复层林分较少。
    (二)城乡统筹有差距。当前,我老秘网市城乡绿化美化推进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城镇绿化投入远远多于乡村,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明显高于村镇,新城区绿化好于老城区,国省道绿化好于县乡道,单位庭院绿化好于开发区,森林景观示范段、环城周山绿化彩化等重点工程绿化好于一般造林绿化。
    (三)植物景观显单调。我老秘网市地属中亚热带常绿照叶林区,树种资源极为丰富。但长期以来,山上造林受用材林经营理念的影响,杉松“两棵树”打天下,林相十分单一;城乡绿化多以香樟、桂花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紫薇、枫香、红果冬青等观花(叶、果)的优良乡土树种推广使用相对滞后,绿有余而彩不足,未能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
    (四)精品打造较薄弱。近年来,各县(市、区)虽然下了很大力气,打造出将乐上河洲公园、尤溪紫阳公园、沙县体育公园、泰宁国家级生态县等一批绿化美化精品,但从总体上看,精品工程少,拿得出叫得响的示范点不多,特别是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还有待努力。
    (五)生态文化待提升。近年来,我老秘网市虽然建成一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但受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影响,景区景点可进入性差,个性化的解说系统不完善,生态旅游线路的组织和营销十分薄弱,特别是在生态文化打造和生态文化内涵的发掘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重点
    (一)形象定位。创建国家森林形象定位是“山水绿都、美丽三明”。
    (二)区域布局。根据我老秘网市自然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现状,着力打造四个功能区:(1)西北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区。主要包括建宁县、泰宁县、将乐县、明溪县北部等,境内山峰林立,溪流密布,建宁金铙山为三明第一高峰,海拔1858米。区内具有岩溶、丹霞等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地貌,并有闽江源、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玉华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闽江源、猫儿山、天阶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风貌为主的旅游区域及报国寺、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甘露岩寺、明台寺、证觉寺等人文特征为主的旅游区域,具有较好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是三明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引擎区域。(2)西南部水土流失治理区。主要包括宁化县、清流县等,部分区域土壤贫瘠、植被稀少,是我老秘网市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将实行大面积的封禁治理促进生态自我修复,因地制宜推广等高梯台种植油茶、金银花、葛藤及苗木等经济作物,探索水土流失治理与促进兴林富民相结合的发展思路。(3)中部城市森林体系建设区。主要包括三元区、梅列区及沙县、永安市西部区域,是三明市“山、水、林、城”特色景观风貌的集中区域。将以水系及城市发展为脉络,形成东北至西南方向的中部城市发展组团,构建百里山水画廊。(4)东部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主要包括尤溪县、大田县以及永安市东南部山区,地处戴云山脉西部,整体海拔较高,境内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山体植被类型丰富、垂直分布特征明显,是三明市重要的生物多样性集中区。将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三明城市生态屏障及物种资源储备库的重要功能。
    (三)空间布局。拟构建“一轴、二屏、三网、八星、多点”的森林城市建设空间布局。一轴指三元区、梅列区、沙县、永安市为主要轴向的城区森林体系建设;二屏指西部武夷山和东部戴云山绿色屏障;三网指道路绿化、水系绿化、绿道建设三大网络结构;八星指周边八个县城城区森林体系建设;多点指各市县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为重点的生态绿核提升建设。
    (四)重点工程。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要求,着力建设十大创森工程:(1)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全面推进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等“四绿”工程建设,确保到2015年全市12个县(市、区)均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县城),辖区内70%以上的乡镇和村庄至少有1处公园绿地、人均公园绿地5.5平方米以上,高速公路可绿化里程绿化率100%、国省道和铁路等交通干线可绿化里程绿化率95%以上,县乡道可绿化里程绿化率80%以上,“二沿一环”范围内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和“青山挂白”治理率100%。(2)江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以沙溪、金溪、尤溪等重点河流两岸一重山为重点,推进流域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的中幼林抚育、低产林分改造和封山育林,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观赏价值。到2015年底,全市重点河流、水库等水体沿岸实现绿化全覆盖,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80%以上。(3)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生态市建设,强化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湿地小区、珍稀植物小种群和古树名木的保护,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到2015年,全市森林自然度指数超过0.5。(4)森林灾害防控工程。着力构建林火阻隔系统、火情监测系统、通讯指挥系统、林火扑救系统四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三明市森林防火综合能力,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系统建设,(5)森林经营工程。以实施“林地生产力提升工程”为载体,促进林分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森林产出效益和生态功能双提高。(6)用材林及笋竹基地建设工程。持续抓好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建设和笋竹丰产林基地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材种的多样化需求。(7)林业生物产业建设工程。重点建设红豆杉、草珊瑚、雷公藤、黄精等森林动植物药材优质高效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油茶高产栽培措施,加快推进无患子、光皮树、乌桕等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8)兴林富民工程。按照“培育大资源、建设大生态、发展大产业”的思路,通过林业精深加工,带动森林资源培育,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延长木制品加工、笋竹制品加工、生物质利用、药用植物萃取、金线莲、红豆杉、油茶和苗木花卉等八大绿色林业产业链。(9)海峡两岸林业合作示范工程。持续加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建设,推进清流国家台湾农民创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基地、林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升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的载体功能,把三明建成海峡两岸林业合作的先行区域、示范基地和重要窗口。(10)生态文化工程。推进森林文化场馆、林业科普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和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城市绿地认建认养活动,持续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和资源建档工作;积极挖掘本地生态文化内涵,发展森林旅游、木竹工艺、生态影视等文化产业,努力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保障措施
    (一)加快三个转变。更加注重生态优先。注重保护城市自然山体、原生植被、天然水系,保持城市原生态风貌,创造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天然风貌的城市格局。注重营建城市片林、城市防护隔离林带和森林生态廊道,形成片、带、网结合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注重模拟当地自然植被类型,构建乔、灌、地被相结合,多树种立体配置能演替的森林群落。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森林资源培育、惠林惠民政策落实、林业扶贫开发、水土流失治理、林业工程建设、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营建更多向社会公众开放的休闲绿化基础设施,打造更多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生态园林型宜居宜业城镇,并增加群众财产性、政策性、劳务性等收入,让人民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更加注重科学创建。推进从绿地建设向森林构建转变,多种树少种草、多建城市片林。从绿化向彩化香化转变,多种花化林、彩化林、香化林、季相林,营造多姿多彩的森林景观。从增加绿量向森林文化内涵提升转变,多种富有疗养、健身价值的康健林,多宣传森林多种功能等生态文化,营造水树相映、文化绿地、精品园林等城市绿化景观,进一步提升创建水平。
    (二)注重三个结合。与创建国家生态市相结合。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繁荣生态文化,确保2016年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与迎接国家园林城复检相结合。通过推进城市片林建设、“一河两岸”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城区主干道亮化彩化、新老城区扩绿增绿、环城周山林相改造和市区城市绿道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与城乡环境连片整治相结合。探索推进园林绿化、森林生态、绿色经济、乡村旅游、新村小区、改造提升等村镇绿化“六大模式”,努力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品”、环境优美、自然生态的宜居乡村。
    (三)夯实三大保障。强化组织保障。专门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实行一名领导挂帅、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笔专项经费的工作推动机制,定期召开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建立健全各级领导联系挂钩包干负责制,确保领导、责任、措施“三到位”,在全市建立起上下联动、沟通顺畅的工作体系。强化要素落实。加强宣传发动,层层召开动员大会,精心策划宣传专题,做好舆论、政策、典型和成果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创建工作,确保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达90%以上,确保绿化用地、创建资金、规划方案、苗木培育、技术指导等各类创建要素有效落实,加快推动工作开展。强化督查考评。健全责任约束、竞赛激励和督查考核机制,围绕创建任务指标层层落实责任,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级各有关部门目标管理和政绩考核内容,并强化跟踪检查、督促指导,按季度进行督查通报、一年召开一次点评会议,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几点建议
    (一)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建议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军分区、市委宣传部和农办、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三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各级各有关部门也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工作组织实施、督促检查和综合协调。
    (二)留足城乡绿化用地。建议将森林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绿化美化要与新城区、新园区、新社区、新工程等建设做到“四同步”,特别是在中心城区要留足城市片林的建设用地,建设“绿心、绿肺”,让城市更绿更美更宜居,让市民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
    (三)加大资金投入。建议将创建经费纳入市、县、镇三级财政预算,搞好资金拼盘,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逐年增加的多元投入机制。各成员单位也要相应安排专项经费,加大森林建设和管理投入,做到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共建的良好局面。
    (四)健全督查推进制度。建议市委、市政府督查室根据“一季度一调度、半年一汇报”的要求,加强跟踪督查、定期通报,对创建成绩显著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对未完成创建任务的单位予以批评问责,并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市人大、政协积极参与监督。市监察、效能部门牵头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对未能按序时进度完成任务的单位,进行约谈、告诫。
    (五)支持开展公益宣传。建议本地主要媒体要常年免费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相关公益广告宣传,三明电视台每周滚动播放70次宣传标语,三明日报每周刊登2次宣传标语、每季度安排1次宣传专版。宣传标语为“创建森林城市,我知晓我参与我奉献”、“建设生态休闲绿道,打造绿色宜居家园”等。●三明市创建森林城市课题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9粉丝

50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