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经济建设] 着力开发港口资源 大力开展临港建设

[复制链接]
铜陵秘书 发表于 2014-10-19 13: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容提要
  铜陵临港建设有两个层面的目标:一是通过深水港的建设实现长江航线铜陵段的环境改善和功能提升,二是在深水港的带动下推进江心洲和滨江大道文化产业的现代化。由此,铜陵临港建设的目标体系可概括为“以一带五”:“一”即以“内一江”的深水港建设作为龙头项目,“五”分别为“内二江”的“新河”建设、“内三江”的“秦淮河”建设、“江心北洲”的“白露园”建设、滨江大道的“外滩”建设和“江心南洲”的“江左新区”建设等项目。为使铜陵临港建设持续深入进行,长江经济带和合肥经济圈应当纳入铜陵临港建设的视野而考虑。
  一、铜陵临港建设构想
  (一)铜陵临港建设的背景
  “十二五”期间,铜陵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转型,增长动力由工业推动向工业、服务业组合推动转化;工业化由量的快速扩张逐步转向质的全面提升,由资源性产业主导向多元产业推动转换。总体目标是:1.构筑世界铜都。铜产业发展潜力和空间充分释放,产业优势逐步转变为发展强势,基本形成以铜冶炼为基础、铜加工为主体、铜贸易体系完善、有较强研发实力的世界级现代化铜产业基地。促进二产、三产双轮驱动、融合发展,基本确立现代产业体系。2.提升皖中南中心城市地位。区域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城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城市转型取得重大进展,铜都精神进一步彰显,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跨江发展加快推进,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为实现以上目标,铜陵现阶段应以临港经济为中心,通过港口航运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充分利用港口岸线资源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沿, 依托港口及港口城市发展石化、钢铁、制造、物流等产业,形成沿江区域经济增长带。运用临港经济的眼光来思考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促使我们思维方式上的进步。目前,各沿海、沿江城市的临港经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优化了地区产业结构,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临港经济与港口发展密不可分,港口作为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对一个区域的资源配置和流通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沿江城市作为长江一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与载体,依托深水港建设、大型船舶运输的临港工业和内河航运物流,可以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大生产,使沿江经济带成为南北经济一体化和整个长江流域大生产的强烈辐射带。铜陵临港建设的设想正是为实现“十二五”的各项目标,大力发展临港经济,结合铜陵实际而提出的战略目标。
  (二)铜陵临港建设的总体目标
  铜陵港口资源丰富,应大力开展临港建设,重点建设现代物资装备的进出基地,建立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中心,推动地区经济发展。铜陵临港建设充分体现了21世纪新型城市的特征,注重科学的人文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深水港建设对于加快铜陵发展先进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镇功能布局都具有推进作用;配合深水港发展沿江和江心洲特色产业,可以准确把握皖江城市群发展现状,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功能上,铜陵可以划分为主城区、南部山区、沿江商业区、江心三洲文化园区和江北工业园区。铜陵临港建设主要依托沿江商业区、江心三洲文化园区,总体目标基本可定位为:以先秦和明清文化为主体的江心三洲国家级影视基地、以现代饮食业和民俗文化为核心的江右服务业枢纽和以长江文化为特色的内江两岸码头服务业聚集区;形成集传统文化、现代物流、疗养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体系。上述要求即两个层面的目标:一是通过深水港的建设实现长江航线铜陵段的环境改善和功能提升,二是在深水港的带动下推进江心洲和滨江大道的产业现代化。由此,铜陵临港建设的目标体系可概括为“以一带五”:“一”即以“内一江”的深水港建设作为龙头项目,“五”分别为“内二江”的“新河”建设、“内三江”的“秦淮河”建设、“江心北洲”的“白露园”建设、滨江大道的“外滩”建设和“江心南洲”的“江左新区”建设等项目。总体目标设计如下表:

  具体步骤:第一步,到2020年,在深水港和“新河”的长江水道开发建设中全面实现水土一体化的二维平面之美,树立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典范;第二步,到2025年,建成“秦淮河”和“白露园”,全面再现先秦和明清文化,实现文化产业先进城市的奋斗目标;第三步,到2030年,按照上海浦东发展的标准,建成融合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外滩”和“江左新区”,铜陵临港建设最后完成。
  二、宏观设想
  (一)“内一江”
  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主航道进行疏浚,可确保万吨级船舶长年通航, 而铜陵“十二五”规划要求打造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这需要科学的规划整合岸线资源,重点建设外贸码头二期工程、永丰港区公用码头、江北港区配煤中心码头等,以期实现新增2000万吨级泊位通过能力和港口货物吞吐量达6000万吨的目标。
  铜陵港岸线包括长江干流岸线和支流岸线:长江岸线从大通镇青通河口至铜陵县永丰复兴圩,全长59.9公里。铜陵长江岸线大部可以利用,长江干流可规划建设码头的深水岸线为24公里,其中可建设大型码头的岸线长11.2公里,中型码头的岸线长4.5公里,小型码头的岸线8.3公里,现已使用三分之一。铜陵以下长江航道现在的维护水深为洪水期7.5 米,中水期6米,枯水期5米,常年可通航5000吨级船舶。目前,岸线利用率低、航道建设滞后、货物吞吐量低,所以加大航道基础设施投资、提高航道等级、畅通水运网络是首要任务。
  长江“内一江”系老洲乡所在的“江心南洲”分割长江而形成,作为铜陵临港建设龙头项目的铜陵深水港建设即立足于此;临港建设各子项目则全面依托胥坝乡所坐落的“江心中洲”和目前尚无人居住的“江心北洲”,以及笠帽山以南的滨江大道。铜陵上接安庆,下邻芜湖,辐射整个皖江地区;在“内一江”建设一个连接长江中游和下游的深水港,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举。“内一江”呈南北走势,全长约15公里,一直是铜陵市连通长江中游和下游的主要通道;除去村庄、渡口、水下光缆等处,两岸大部分岸线可作为港口建设之用。马冲至笠帽山西麓的航线5公里,岸线约5500米;笠帽山西麓至新民村的航线4公里,岸线约4400米;航道水面宽直、水陆域集疏运条件好、有货源腹地,具有建设深水港的良好条件。
  (二)“内二江”
  “内一江”东下流经胥坝乡的“内二江”长约20公里,呈黄河几字形,定级等级为五级,多年以来一直起到次航线的作用。目前,“内二江”几字形岸线均为自然防洪岸线,可供建港;该航道通航能力有限,河岸后方除了村庄,大部分岸线以农田为主,若改建部分跨河建筑物,裁剪取直少量弯道,可新建汀洲、胥坝、沿船沟码头。同时,由于“内二江”南岸陆域条件较好,面积宽广,直达主要乡镇,宜建港岸线较为集中,预留岸线也较易选取,因此有利于各观光带的集中建设与长远发展。
  实践证明:依托沿江优势,利用港口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发展临港经济,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发挥临港产业带动功能,以实现工业、商业、物流业的协调发展,并促进文化交流,对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劳动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内河航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新河”设计方案正是为实现铜陵“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而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和立足铜陵实际的创新之举,可加大长江铜陵段的通航能力,并可吸引船家驻足,增强沿江城市的经济交流。共同的目标是:发展文化产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在基层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能力的工作方向,完善城市结构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水平。
  (三)“内三江”
  南京的秦淮河曾几经盛世,现已全面修复清理,在今天依旧闪耀着动人的光辉。因此,拥有丰富的长江文化和江心洲水陆资源的铜陵应建设一条可与南京秦淮河媲美的城市内河。铜陵段长江支流“内三江”将北部江心洲划分为“江心中洲”和“江心北洲”,前者村落星罗棋布但缺乏现代文明的踪影,后者一片荒芜却看到了士大夫的足迹。因此,要充分利用“内二江”的“新河”建设成果,发掘“内三江”两岸的明清文化资源,在已经形成的人气基础上将“内三江”塑成一条铜陵的“秦淮河”,打造“南明影视城”,这是铜陵临港建设的进一步升华。
  国内的电影行业大多是由影视城发展而来,在此过程中,风景城市、旅游城市走在前列,实现了成功的转型,而大量二三线城市仍然呈现荒漠状态。铜陵城市规划要求限制土地开发和挪用、激励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生态保留提供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这在政策上为“秦淮河”的建设指明了一个方向。铜陵电影业的匮乏给予我们一定的发展空间,“内三江”的改造和诸如“南明影视城”项目的开发为文化产业的资金和人才全面进入铜陵提供了机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君子”和“伊人”都将前来驻足,并不限于“白露为霜”的季节,他们将依托长江,立足于水文化,为铜陵留下浓重的一笔。
  (四)“江心北洲”
  地处铜陵段长江最北段主航线的“江心北洲”,南邻“内三江”,北望是庐江县和无为县所形成的夹角,景观资源得天独厚;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辽阔且无常住居民,可以实现项目开发与生态保留的统一。“江心北洲”的生态属性源于其尚未利用,那么开发是否一定要改变其属性呢?考察铜陵“十二五”规划,无论是天目湖生态旅游休闲区项目建设,还是太阳岛绿色休闲度假体验区项目建设,都可以得出否定的答案。以开发项目来保护生态,转变消极环保模式为积极环保模式,可以见出“白露园”的价值。以建设国家生态城市为目标,可以实现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景观再造;重整城市规划理念,可以织就现代与传统、经济与文化的双重二维的结构之美;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为标准,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中心任务,可以促进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多元文化并存,社会长治久安。
  在文化层面,“白露园”规划立意以单纯的造型及富有特色的场景空间设计为基调,与“秦淮河”南岸的“南明影视城”相呼应的“春秋影视城”构思独特,环境优美,营造出一个能够震撼心灵的场所;同其造型相呼应,整个中心文化洋溢在这种氛围之中。如此,“白露园”将成为铜陵市的文化地标、皖江人民的艺术殿堂和所有热爱生活的国内外朋友旅游观光的首选。
  (五)滨江大道
  临港产业是与港口发展最为密切的产业,集群化是现代临港产业的特点,滨江大道是扩大开放的窗口、对外招商的主阵地、项目投入的集中区。滨江作为一种城市资源优势,因铜陵市中心的可供开发土地资源稀缺而更显稀贵。滨江大道中段的繁华现状、南段的后发之势、对面老洲乡的预留空间将逐渐融为一体,预见了“外滩”的磅礴气势。
  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全长约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临黄浦江,西面是由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所组成的旧上海时期的金融中心,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铜陵临港建设应学习上海的近代和现代建设经验,建成以滨江大道为基干的铜陵的“外滩”。以“外滩”建设为契机,逐步迁出工厂、保护生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多元文化布局,以凸显皖江中心城市的包容性。推进滨江大道饮食服务区建设进程,将现有的沿江石化、电力、钢铁等临港产业北移内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大力推进滨江大道北、中、南三段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提高产业聚集度和空间效应,形成临港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铜陵港的辐射力。
  (六)“江心南洲”
  铜陵的青铜文化灿烂,以先秦文化为主轴的江心洲开发应配合“青铜帝国”的建设,在“水”和“洲”之间发掘“钟鼓”、“关雎”、“蒹葭”和“伊人”;“有朋自水路来”,以铜陵深水港的建设为契机,在“江心南洲”打造与沿江各大城市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
  “江心南洲”的开发要充分考虑的内部条件是在“江心南洲”建立“江左文化园”的内在可能性,外部条件是包括长江航运在内的各种因素对开发“江心南洲”的影响。“江左”一般指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名气主要源于“江左三大家”,即明末清初的诗人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三人籍贯都属“江左”地区。本文的“江左”,是以铜陵陆地为标准,按照上北下南方向,特指“内一江”以西的老洲乡所在的“江心南洲”,且铜陵属于广义上的“江左”地区,故建设“江左文化园”具有环境依据;钱谦益是江苏常熟人,吴伟业是江苏太仓人,龚鼎孳是安徽合肥人,故建设“江左文化园”具有理论支持。据此,“江左文化园”的基调应是南明,与“江心中洲”的“南明影视城”南北呼应。
  三、具体设计
  (一)深水港
  铜陵深水港的建设应以一劳永逸为指导思想,考虑在南端的新民村至光辉十一队之间、北端的朱家冲到下朱家墩之间分别设置一条东西向的拦截江面的大坝,之后排干江水,对光辉十一队至耿家墩右侧沿江一线弯道进行治理,挖掉土方,裁凸补凹,加宽加深河道,岸线进行混凝土加固;马家冲至笠帽山西麓原有港口可以趁机加深、加固,尽量拉直岸线。此段“内一江”深水港建成后能够形成双行航道,大大增强长江铜陵段的航运能力,可以加快沿江重点港区、中部地区成品油和化工产品物流基地、铜陵煤炭储配基地的建设,同时协调推进内河、港口、公路等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建成横港物流园等四大物流园区。
  此外,“内一江”深水港建设对农业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天然的“鱼嘴”、“宝瓶口”的衬托下,开设左右船闸以备双向通航,保留南端的新民村至光辉十一队之间的大坝作为“飞沙堰”,不但形成西湖“断桥”风景,而且造就了当代铜陵的都江堰,为将来地区经济转型和工农业转化预留足够的规划空间,可使用千年以上,名垂竹帛。
  (二)“新河”
  “新河”的具体设计突出了为文化产业服务的中心,充分体现航运物流功能、文化产业要素、自然生态理念等因素,力求达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然规律相融合,真正实现城市与乡村协调,体现出实用价值和艺术之美。具体有两个方案:
  其一,微缩版黄河。拦截几字形“内二江”的进口和出口,排干江水,全面疏浚原有河道,各大拐弯口尽量接近黄河,不足之处裁弯取直;加深河床、增建码头、加固和美化河岸,将五千四百公里的黄河沿岸风景从头至尾全面复制进去。如此,不但增加航运能力以缓解“内一江”的压力,而且塑成一条微缩版黄河,可以为铜陵的文化旅游发展打下扎实的现实基础。
  其二,“苏伊士运河”。依照方案一排干江水、疏浚河道之后,将从汀洲到沿船沟的几字形下方的两个拐弯口挖通一条宽度、深度均达五级航道标准的新河,便可以形成一条新的“内二江”,可减短原几字形“内二江”约7公里的航线,较之“江心北洲”北部的长江主航道则减少约17公里的航线,中型船只不必再绕行“好望角”,河套地区又形成一个新的江心洲;疏浚原汀洲以西、沿船沟的上下河道,并在新河边建设一个二级深水港,不但增强航运压力,还可为“江心中洲”和“新”江心洲的文化旅游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秦淮河”
  如同“内一江”的深水港和“内二江”的“新河”,拦截“内三江”两端进出水口,排干江水,加宽加深河道,加固美化岸线;将南京秦淮河岸桥风景全面复制过来,形成“十里秦淮,江南烟雨”的风景;同步学习扬州,以“二十四桥”来映衬“亘古明月”;“内三江”靠近长江主航道的两端保持自然状态,再现“关雎”在水中嬉戏翱翔的风貌。
  江心三洲原住居民众多,开发后的安置是决策者必须考虑的。安置不仅仅是安排住房,还涉及再就业、入学等问题,要从根本上维护原住居民的核心利益。结合“秦淮河”的构思,可以发现其在社会安置方面的意义。如果“南明影视城”建成,需要对原住居民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多种谋生技能,把握新的机会。例如:鼓励原住居民投身餐饮业,既可为制片机构提供服务,又可兼做群众演员;加大培训力度,指导留守人员苦读明史、勤练武术,不但可增加个人收入,还可为复兴传统文化贡献群体的力量;利用社会力量开办武术学校、烹饪学校、服装厂、中医诊所等民间机构,既可为剧组服务,又可顺带解决入学、再就业、医疗等社会问题。
  (四)“白露园”
  发展软实力产业、创新软实力品牌是满足人们对和谐生活的新要求。因此,文化产业是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主打产品。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全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6995元,比 2008 年增长7.0%,此有利情势将继续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白露园”可以发展提供数字信息、演艺、文化资讯、铜工艺雕塑等创意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还可以积极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开发创意技术交易市场。
  开发要面临如何协调好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难题,但从成本上看,与其论述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还不如研究生态开发的策略。“江心北洲”是自然形成沙洲,不能进行高强度的开发,应提高科技含量;在开发利用洲上资源时,尽可能保持原貌,向生态方面倾斜。“白露园”的设计要求最大限度接近《诗经》时代的自然风情,体现生态保留的理念;任何立项开发都要保持“江心北洲”的原生态,房地产、现代工业在“白露园”中要受到抵制,同时把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考虑周全并制定相应措施。至此,“白露园”开发非但不破坏生态,反而保护生态。
  (五)“外滩”
  要将滨江大道打造成铜陵的“外滩”,加强与“江心南洲”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内一江”深水港的带动下,实行开放式市场化运作,建成饮食和民居文化中心。苏州“李公堤”夜景迷人,中西餐、日韩餐俱全,可谓“万国饮食博览园”;据此,滨江大道可以塑成“民族风情园”,以五十六种饮食文化为中心,促进民族团结,增加皖江中心城市的新特色;建筑模式上要学习上海外滩,广泛采集国内民俗专家的意见,塑成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建筑风格并存的“中国民居博览中心”,增进铜陵人民与外省市朋友的交流。
  “外滩”建设要从学习芜湖模式做起。芜湖滨江公园建设项目位于长江沿岸,全长9.5公里,体现了“把长江引入城市、把城市推向长江”的理念,以及从镜湖文化走向长江文化的深远意蕴。整个工程分三期进行,目前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据介绍,以健身、观光为主的二期工程,以生态、休闲为主的三期工程,目前已完成了概念设计。芜湖滨江公园全部建成后,将成为芜湖市的景观主轴和具有城市凝聚力的纽带。虽然铜陵比芜湖迟了一步,但这同时也是优势,学习现成的邻市范例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兼以铜陵的独特优势,完全可以后来居上。
  (六)“江左新区”
  “江心南洲”目前正积极融入原生态的格局。老洲乡南部的光辉十一队正在建设太阳岛浴场,稍北是草坪培育基地,其位置和环境可作为将来产业互补和转型的第三地。老洲乡中部是水旱作物农田和棉花基地,耿家墩一带可以建设以明末的农业模式、清初的建筑风格为基调的“江左文化园”,以琴棋书画、武术舞蹈的培训表演为支柱,促进生态旅游和发展文化产业。耿家墩以北区域农田稀疏,可进行土地置换,集中部分区域开发。不同于南部的自然风情,北部开发应大力发展饮食、娱乐、休闲、健身等现代高端服务业。
  在“江心南洲”的北部发展现代服务业,需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对其中重大关键技术要实施产、学、研联合攻关,具体可学习上海“大世界”的模式。“大世界”是上海最大的室内游乐场,占地1.4万多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主要是仿西古典式,也有颇多中国传统形式,是近代娱乐建筑中有代表性的一处。“大世界”的创办人黄楚九聘请文人为其出谋划策,给每一新建筑都起一个雅致的名称,号称“大世界十大奇景”;还有许多新设计,如“乾坤大剧场”,设上下两层,座位千余,昼放电影,夜演京戏。因此,我们要结合铜陵发展实际,整合原有产业和引进相关项目,以形成产业配套;重用知识分子,提高“江左新区”的文化层次。
  “江心南洲”呈正南北方向,岸线资源丰富,不但可作为良好的港口岸线,滨内江一线还可建成滨江大道,与陆地一线滨江大道形成对应,并屹立起铜陵广播电视事业的东方明珠塔,其夜景效应可以想见。至此,“内一江”便真正被打造成铜陵的黄浦江,成为“江左新区”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四、政策建议
  铜陵临港建设是一项涉及长江水道和沿江地区诸多子领域的体系宏大的系统性工程,集中体现了铜陵“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包含了传统文化和现代产业的各个方面,其成果当代受益、惠及子孙。铜陵临港建设目前还相对落后,基于产业转型的需要,借助“山水城市、宜居家园、世界铜都”目标的惯性,本文提出的“以一带五”的建设性思路可以争取铜陵应有的地位。为使铜陵临港建设持续深入进行,本文最后提出一些宏观层面上的建议。
  (一)长江经济带
  在建设方案和相关细则上借鉴别的城市的成功经验,可将铜陵临港建设与提升城市规划水平、重组城市水陆资源结合起来。有的决策已在宏观层面,那么长江经济带和合肥经济圈就应当纳入铜陵临港建设的视野而考虑。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轴线,涉及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覆盖11个省市。长三角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上的龙头引导作用可以使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等方面达到一体化,从而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区域。相较于铁路、公路、航空的运输成本,长江水运的优势很明显,“黄金水道”的进一步利用开发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一个基点。诚然,正筹建航运联席会议制度的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将作为串联长江经济带上三大城市群的重要支点;但南京、芜湖、铜陵一线的长江港口同样是长江经济带的组成部分,建成后将在港口信息、建设以及物流运行方面形成皖江城市群的共享和互通。芜湖港已显示了后发优势,铜陵港也未尝不可继起,通过“以一带五”的思路可以清楚地看到铜陵港在长江经济带和安徽省位置的最后确立。
  (二)合肥经济圈
  合肥经济圈的城市定位:以合肥市为龙头城市,以淮南市为中心城市,以六安市为中心城市,以桐城市为副中心城市。在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合作和中部崛起的机遇中,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安庆)市、定远县将不再作为独立的个体,而是抱团发展;作为安徽的核心增长极,合肥经济圈的范围将不时调整,滁州市已被接纳进来。铜陵以铜工业为中心,经济总量排名安徽前列,应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就临港建设的视角看,铁路和公路交通需要纳入视野,虽然与芜湖有所差距,但也有合庐铜铁路、合铜黄高速、合巢芜铜高速等交通要道可以利用;铜陵港与各交通要道之间有一个老城区瓶颈,而建设滨江大道正可以顺带疏通,铜陵临港建设的意义再一次得到了体现。
  总之,铜陵临港建设要从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进行科学定位,把铜陵港建成通关出江出海的万吨现代化大港,把铜陵岸线建成辐射带动的核心区和特色产业的集聚区。通过临港建设,实现与旅游业相互促进,提升铜陵的水陆建设水平与传统文化层次;通过临港建设,促进城市规划水平的大发展,实现古今中外的融会贯通;通过临港建设,将城市边缘地区提升到与城市中心地带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城乡一体”的概念深入人心,铜陵港的理想成为招商引资和聚集人力资源的粘合剂,其过程也成为城市规划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的试金石。

  注:“内一江”、“内二江”、“内三江”、“江心南洲”、“江心中洲”、“江心北洲”、“新河”、“秦淮河”、“白露园”、“南明影视城”、“春秋影视城”、“外滩”、“江左新区”、“江左文化园”、“江左大世界”等名称均系方便写作的临时称谓,非官方名称或正式规划名称。
  (执笔:曹寻真)

标签:开发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0粉丝

51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