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应该是世界上最难掌握的语言之一。在公文和新闻宣传稿件写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音同形似而意义有差异甚至迥异的词语,若运用不当,就会影响表情达意或产生谬误。现结合本人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略加整理,供大家共同参考。3 ?2 X. X9 V) ^" Z8 U2 H3 c& `
8 b) |8 `5 @. W7 O, W+ u0 [! K
1、“交会”与“交汇”。“交汇”、“交会”均指“会合”、“相交”,但二者用法有别,据《现代汉语词典》,“交会”指一般的会合,如“铁路交会”、“沂蒙路与三合二街交会处”;而“交汇”则专指“(水流,气流等)聚集到一起”,如“长江口咸水淡水交汇”。- z }! @ W! y4 w3 N2 ?
8 o- K$ V7 t7 Q$ C2、“综观”与“纵观”。“综观”是“综合观察”的意思。例如“综观全局”。“纵观”是“放眼观察”的意思。例如“纵观古今”。也可以说“纵观全局”,意思是说放开眼界观察全局。两者的区别在于:“综观”多用来指横向综合地观察。而“纵观”一般指纵向历史地考察。
; S' k9 o0 P2 s; c/ U) W$ X0 q2 d ]3 {/ Q
3、“必须”与“必需”。“必须”的意思是一定要,通常用来修饰其他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如“必须努力工作”。“必需”的意思是一定得有,后面多跟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单用,也可构成“必需品”等词。4 T$ @9 s! w" l ]; q$ t2 |$ m
- b5 e# M. n& C5 y- y- R( k7 {4、倍受”与“备受”。“倍”指加倍,也指更加、格外的意思,“倍增”是指成倍增长,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备”是表示完全,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
2 Y/ g% D4 l6 a7 k$ U0 a T4 n4 V* I- a3 |3 t6 \9 j
5、“扶养”与“抚养”。“扶养”的对象既可以是长辈,也可以是晚辈。“抚养”的对象多是晚辈。
0 b- ? W" [" f5 `8 e- z! P; L9 T r, K
6、“功夫”与“工夫”。经常通用,但是,在表示占用的时间或空闲时,习惯用“工夫”。表示工作、学习所花的精力时间时,表示本领和造诣等义项时,习惯用“功夫”。% @/ F9 V! B D# U% n6 o
0 h7 ^* @; [$ {1 g$ c$ I& ?7、“厉害”与“利害”。“厉害”有难以对付的意思,“利害”则有利益和损害两个方面的意思。
$ B8 m/ `# ^" k0 x9 {4 s, O
4 b& b" `1 J9 k: G+ j" ?, K8、“不利”与“不力”。“不利”指不顺利、有害处,如“出师不利”;“不力”指不尽力或不得力,如“领导不力”。
1 ^2 e g5 T* z" I6 i
6 b9 t! D: P& F1 m/ w$ S9 u9、“交代”与“交待”。“交代”有三个意思:一是把经手的事务移交给接替的人;二是嘱咐;三是把事情或意见向有关人说明,也指把错误或罪行坦白出来,如““交代问题”。“交待”意思同“交代”第三个意思,也就是说两者在这个意思上可通用。另外,“交待”还作完结(指结局不如意,含诙谐意),如:要是飞机出了事,这条命也就交待了。
2 H8 v q. H Q7 Q2 \1 H- ]; K/ { M' n9 I' v+ h+ i. P! ?! M
10、“授权”与“受权”这是一组相对的词汇,其差别在于“授权”意在给予,“受权”意在接受。如“人大常委会授权新华社播发这部法律”“新华社受权播发这部法律”。
+ E- o; Y% n B7 V
0 b4 V" Y4 g" V11、“赋予”与“付与”。“赋予”中的赋予者应是尊长高贵的一方,如“人民、宪法、历史、时代、组织、大自然”等。“付与”指给予、交给,所给的对象多是一般人或具体事物,所付的东西也多指钱款和具体物品。& C$ N. K) ]5 p( b' I
/ Y7 y/ M+ j% A; q! s/ c
12、接合”与“结合”。“接合”所用的对象比较具体,如“城乡接合部”;“结合”比较抽象,如“理论结合实际”。“接合”的各部分基本上还是各自独立的,只是相接触的部分连在一起,“结合”的各部分合成整体,是相互融合的。
) e/ C2 D( l" H- N. T+ X( @
( h' a9 ]7 y1 L, m0 R13、“反应”与“反映”。反应的常见用法是,机体受到刺激后引发的活动,或是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或是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而“反映”的常见用法是比喻把客观事物的面貌或实质表现出来,或是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a' Z! K0 F7 n# B7 j5 F! p
# z2 g* \9 _2 v
14、“起用”与“启用”。“起用”多用于与人有关,如“起用一代新人”;“启用”一般用于与物有关,如“新船闸启用”。
( J- ?6 ?4 b6 j9 I
- t0 @/ f0 Q5 t2 p3 N: ~15、“权力”与“权利”。“权力”是指地位和职责带来的控制力量;“权利”有与“义务”相对的意义,如“著作权”“选举权”。 # J. m) W x; r
$ \0 |6 ]* k/ U6 f6 z8 W/ H16、“缴纳”与“交纳”。当“缴”指交纳、交出(指履行义务或被迫)。如“上缴”与“上交”、“缴费”与“交费”相同;但“缴”指被迫交出(多指武器)时,如“缴获”不能用“交获”。“缴纳税款”应以“缴”字为佳。而“交会费”则以“交”字为宜。8 A5 J1 p) w" b4 u: N
/ q3 v7 z: o6 m( M P: d; W K17、“合龙”与“合拢”。“合龙”特指修筑堤坝或桥梁等,因为施工中的桥梁或堤坝的中间一段称作“龙口”,所以这种接合工作叫“合龙”。“合拢”可指堤坝、桥梁以外一般事物的闭合。
5 r( v1 e1 ^# i& g2 |; {: x/ f6 a, M
18、“醒悟”与“省悟”。“醒悟”多指在外界作用下觉醒过来,变得清楚。“省悟”的“省”有反省的意思,因此多指经过自省、内省、反省而明白、觉悟过来。+ v+ `6 U7 W5 B, n) h0 J& o8 M. F5 ]
# N2 Q4 q \" G$ [ {- P19、“爆发”与“暴发”。“爆发”指因爆炸而发生,如“火山爆发”;“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疾病等。另,在用于社会事物时,“爆发”指像爆炸一样突然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运动等,又用于表示力量、情绪等。“暴发”指突然得势或发财,多含贬义。4 t" s# r3 Z, _; x: m% `8 P
& o! m7 y0 L0 |
20、“以至”与“以致”。“以至”指事物扩展、延伸或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效果。“以致”指事态发展所形成的结果。“以至”与“以致”的主要区别在于,“以至”用于事物程度的升级,而后者用于原因导致的后果。3 e7 F6 k2 Y9 U: i, M9 H2 f
* H$ {* H1 `* {- r$ C21、“急待”与“亟待”。“急待”指紧急待办。“亟待”指极须,急迫待办。“急待”与“亟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后者则更强调意义重要性。另外,亟待还包含问题的严重性已达极点,否则不宜用“亟待”一词。" u2 p: R) d5 x0 H7 w
5 m. O4 D$ u) i' U x# H22、“记取”与“汲取”。“记取”指记住。“汲取”指吸取。“记取”与“汲取”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强记;后者强调在加工、提高基础上的吸取。二者适用对象和情况有所不同:对自己或内部的事或现成的经验教训,多用记取;对他人或外部的经验教训、营养等,则用汲取。
M+ I6 Z6 i# \/ m. n3 s7 V9 G, ^# F4 I% h6 p
23、“检察”与“监察”。“检察”指审查被检举的犯罪事实。“监察”指监督各级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或工作人员。检察与监察的区别有三:第一,方式不同。一个是审查,一个是监督。第二,对象不同。一个是被检举的犯罪事实,一个是机关或工作人员的日常活动。第三,主体不同。一个是司法机关,一个不是司法机关。! b0 H8 V0 E! Z0 } [- e9 L3 L
^, S2 V8 {0 h/ N; v: n. v6 f24、“家具”与“家俱”。“家具”,这是《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推荐的规范词形。7 A8 g0 i+ Y0 U" X/ H0 N5 y
g B8 k: h# @: ^' j
25、“靓丽”与“亮丽”。“靓丽”是指漂亮、美丽。例如:靓丽的容颜。“亮丽”是指明亮美丽、美好、优美。例如:色彩亮丽。
/ {/ o% i7 @7 Z) }* T) c2 U+ u# ^/ f x$ z- a
26、“书写”与“抒写”。“书写历史”中的“书”不能写作“抒”,“抒写”是指表达和描述。
4 D: t: p& ~* B" a* C" O
5 O0 H$ J- n1 ] l9 @1 b/ ?) b27、“截止”与“截至”。不能说“截止今天”,而应说“截止到今天”或“截至今天”。
5 B0 o9 { {4 P- r3 r% K2 t; c8 k9 L' B% m6 K0 N' F ?, d
28、“界限”与“界线”。“界限”主要用于抽象事物,表示限度、尽头。“界线”主要用于具体事物。
5 S* a9 d$ @- d2 ~4 y: G( N* \( D/ p6 P% y" \
29、“决不”与“绝不”。“决不”含有决心、决定的意思;“绝不”则含有“绝对”的意思。
5 A( ~ w- f( o4 e; ]
. b, g0 [: I4 y5 K% S5 [4 g, m30、“启事”与“启示”。“启事”是指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例如:征稿启事。“启示”是指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4 f6 s/ G! V% _( O% K
4 o, A' U5 W# j/ Z9 C4 o31、“临”与“邻”。“临”指到来或挨着的意思,如“身临其境”“临河”;“邻”指接近、附近,如“邻居”。如“相临的吧街”应为“相邻的吧街”;“邻街建筑”应为“临街建筑”。( W. s' m9 V" Y5 B8 Q. C# v; e4 E
( m8 @0 F( u; T( W% ^" G" r
32、“蓝”与“兰”。“蓝天”不能误写作“兰天“。“蓝”是指像晴天天空的颜色。例如:蔚蓝。而“兰”是指兰花、兰草。
$ Y( o: u4 m6 _' c3 z4 O9 x! @" ^( J- t
33、“连”与“联”。“连”侧重相接,“联”侧重相合。连日、连续、连接、牵连的“连”不能写作“联”;联合、联邦、联欢、对联、三联单的“联”不能写作“连”。% v7 z8 m" P+ v7 s+ }5 V
) u4 d6 E( _) q. ~
34、“练”与“炼”。“练”字与丝有关,如“简练”“洗练”是指文字像白绸子一样干净、没有杂物。“炼”与火有关,与加热有关,如“修炼”原来就与炼丹有关。“练字”有练习的意思,“炼字”是指创作诗文时用心思琢磨用字。“精练”指文字简洁,“精炼”有精心提炼的意思。“体育锻炼”不能写作“体育锻练”。9 }, H5 b3 J e( J& {' Z2 S7 j* n
! f. @+ @7 o' a
35、“订”与“定”。“订”大多指经过商讨而订下,商讨的成分很大,有的不是最后确定,如合同、条约、规章等用“制订”。如果是可以确定而且确定了的,用“定”。“制订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订后可以不是确定了的;“制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定后是确定了的。“协定”虽然如同“条约”,但是用“定 ”。 7 w4 y; a* @3 h7 j- r/ G
& R) ]( l( n4 Q+ `% {( L36、“度”与“渡”。“度”是指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渡”是后生的字。在使用中,用于与时间相关的意义时,一般用“度”,如“度过这段时光”“欢度国庆”“虚度年华”“度过暑假”;用于与空间相关的意义时,用“渡”。如用于有人为因素的意义,用“渡”;没有人为的因素,则用“度”。“渡过难关”“ 过渡时期”的“渡”有“由此到彼”的引申义,带有比喻的性质,所以用“渡”。“度汛”,没有人为的因素,所以用“度”。 ( o2 a, B: A* i0 t
# T) b, a z1 @) i$ x37、“像”与“象”。《现代汉语词典》规定应写作“像……一样”。“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如“画像”、“录像”、“图像”、“摄像”等,都是人工做成的;“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如“表象”、“脉象”、“气象”、“景象”、“天象”等,都是自然表现出来的。
( R. K* D8 v/ p3 G% r$ d5 [$ c2 C C5 J0 d- V
38、“像”、“象”与“相”。“照相机”用“相”;照出的东西用“像片”。“摄像机”“录像机”用“像”。" e }7 q8 f% E! H* f0 t
- o6 h- \0 {7 m4 q* R7 S39、“蒜薹”与“菜薹”。不能写作“蒜苔”、“菜苔”。“苔”是指长在潮湿地方的一种隐花植物。“薹”字没有简化,“苔”字不是它的简化字。
/ O9 Y* h1 V a( L4 ~. y5 |2 k- u; b4 v6 r7 L% e+ o
40、“窜改”与“篡改”。“窜改”是指改动、删改,被窜改的往往是具体的书面材料,如成语、文件、古书等。“篡改”是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和曲解真实的、正确的东西,被篡改的往往是抽象的东西。
; T0 r5 Y# s, L# {7 g
4 J3 T/ W# T0 t7 ^! r' S41、“辨”与“辩”。与言辞有关的,一般用“辩”,意为辩解、辩论。例如:辩驳、辩护。“辨”一般是指经过分析、区别的进行判断。例如:辨别、辨析、辨认。但“辨”与“辩”有时含义相同,如“辨证”可写作“辨证”,“辨白”可写作“辩白”,“辨正”也可写作“辩正”。
; s, v# M3 ?+ V+ p y; e9 g, h& `+ e+ @, G( J
42、“工伤”不能写作“公伤”,词典中没有“公伤”这个词。“工伤”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受到的意外伤害。
8 I# S) t; t- ^/ p2 }# J' g$ a: U. w+ w" X: E
43、“住”和“驻”。“住”泛指居住,“驻”特指为执行公务而留住某地。 T" B: D: x: ~& P6 O4 w" T1 i1 I2 `
e% N; C7 t/ K+ U- V44、“作”和“做”。表示动作行为意义的“作”、“做”的大致区别是:抽象意义词语、书面词语多写作“作”,如“作文”。具体东西的制造写成“做”,如“做饭”。“作为一个公路职工”不能写作“做为一个公路职工”。“作贡献”和“做贡献”这两种用法,目前并行于各种文字场合,但国家语委的汉语规范化专家们倾向于使用“做贡献”,原因是“贡献”是具体的东西。$ C3 p! a' W% o, b: J9 h3 C+ I- T" ]
5 h ~5 y7 K/ f, u2 s
45、“板”与“版”。“板”是指片状较硬的物体。“版”是指上面有文字或图形的供印刷用的底子或书籍排版。例如:版本、出版社、版权、版式。注意:“版画”不能写作“板画”,“版图”不能写作“板图”。2 F4 h4 y H& R7 H
( R/ m0 N( _0 H, h6 {46、“撒”与“洒”。“撒“是指把颗粒状的东西分散着扔出去、散落。例如:撒种。”洒“是指使水或其它东西分散地下落。例如:潇洒、洒脱、洒落。“撒”指散落讲时,同“洒”。; U6 D x) A) v, f
9 A! b1 m0 o9 Y3 F+ K% n47、“箱”与“厢”。“箱”是指箱子、像箱子的东西。例如:木箱、书箱。“厢”是指厢房、类似房子隔间的地方。例如:车厢儿、包厢、厢房。* E6 S! t3 S! k5 X e2 t; v6 u/ ~
& L* v6 }" |& [
48、“熔”、“融”和“溶”。“熔”指固体受热变成液体,“融”特指冰雪等受热变成液体,“溶”是指物质在液体里化开。 ; T0 s: w5 \: P/ m, F/ |" i5 |
( J) |. G! Q# `% }' |
49、“燥”、“躁”与“噪”。“燥”是指干燥、缺少水分。例如:燥热。“躁”是指性急、不冷静。例如:脾气躁、性子躁。“噪”是指大声叫嚷或指(名声)广为传扬。例如:噪音、名声大噪。
; T/ V& G$ G8 L
% e9 _! E+ ~& Q$ `: t* ~50、“生”与“身”。“终生”多指事业,如“终生当医生”;“终身”多指切身的事,如“终身受益”。“亲生”指有生育关系的,如“亲生子女”;“亲身”指自己,如“亲身经历”。“出生”指生下来,如“出生于1980年”;“出身”指个人早期的经历和身份,如“出身农民家庭”。3 v& O. _9 E0 W1 h G
* _8 T+ ^" C2 T$ v
51、“记”与“纪”。“纪实”是指记录事实,也指记录真实情况的文字(多用于标题),一般不写作“记实”。“纪行”不写作“记行”。“纪念”“纪要 ”也可写作“记念”“记要”,但一般提倡写作“纪念”“纪要”。“记录”“纪录片”也可写作“纪录”“记录片”,但“记录”“纪录片”是提倡的写法。: M, T- t7 A6 J) C- ?7 o/ g* j7 q
: t' {* }: M) M+ Z$ A: Z
52、“幅”与“副”。对字画习惯用“幅”,但对联因为成双,只能用“副”。用于脸部表情,用“一副笑脸”。表示**时,用“一副药”或“一付药”,但更常见的用法是“一服药”。 * R' h. `1 `! L" x( x
+ L' }" V8 r0 t$ b; j1 A53、“位”作为量词用于人时,含有敬意,因此,不能用于坏人等。同理,一般也不用于第一人称。4 U! A) Z9 r$ B3 W* D; t6 a; M: {
5 w2 F: \+ c- v0 _1 }; A3 v54、“绿草如茵”不能写成“绿草如荫"。指绿油油的草好象地上铺的褥子。这里的“茵”字是指垫子或褥子。
7 P- t1 @3 _+ Q" D1 S( S+ w. h* q% p. S$ o
55、“报道”与“报导”读音相似,含义相同,现提倡用“报道”。# P P! o4 Y7 F. w8 E, k3 d& [
3 s3 b( e& |2 e# ~1 g4 T5 S" n+ [56、“俩”是“两”、“个”两字的合音词,“俩”字后面不能再接“个”或其他量词。
; T) g7 n- K( U
" ]! c5 m$ i: Z$ E57、“年轻力壮”不要用“青”;“年青有为”不要用“轻”,“年轻人”不要用“青”。; W8 `: f \* }, Y4 X! X; S1 z
7 U8 \; X3 \) I4 [# L- M, F
58、“不假思索”、“假以时日”,“假”易误作“加”。$ d' a" [. I! |- U9 C
3 G5 G y" b7 z1 t6 u59、“公之于众”不能写成“公诸于众”。“诸”就是“之于”的意思。
/ L0 ^2 T& J+ P7 E5 U) i; s
* j2 [1 ]9 J' o ]" C; ^60、“冒天下之大不韪”不能写成“冒天下之大不讳”。6 t) r& E( }9 o- t/ S
0 e) X+ k2 w- Q' x; r) s8 i# j' q61、账户、账款、账号,不能写成“帐户、帐款、帐号”。8 v8 Z1 o/ r) y
& ~* Q8 \8 T2 \& @* k1 h/ A5 j
62、“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能写成“一年之季在于春”。
+ l5 F( O l; D+ H8 { O
# `3 V* S; M7 A* d+ I Z63、“不尽如人意”不能写成“不尽人意”。, ? Q! z' C) _: T! O$ d l7 c" s
8 I' m5 p9 e2 Z" d6 k64、“再接再厉”不能写作“再接再励”。2 Y- P* ] Y, E& B) S; B F
1 v6 F0 B$ N5 }9 o2 T, B# c8 s65、“亲力亲为”不能写成“亲历亲为”。
9 @6 `) B# L, h& ]* j3 H% v. |- K g# l, u5 M
66、“按部就班”不能写成“按步就班”。) _. S, A0 i* Z! o! w" Q
6 z1 c9 N' ^) O9 I1 j7 W+ b) B
67、“无所适从”不能写成“无所是从”。
" X% ^; R. q) D: C4 H9 ^5 R2 }5 y7 \4 V! s" Y! M1 ^4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