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8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第十二章 2013年12月2日

摘要: 今日下午, 贾陆英继续在老秘网QQ群“重温经典读书会”里给大家讲授《论语》学而篇第十二章。这次的讨论依然火爆,有更多新朋友参与,老猫刚好在线,也提了两个小问题,很感谢贾老师均作了解答。现将聊天实录整理如 ...
文稿修改演播室
     今日下午, 贾陆英继续在老秘网QQ群“重温经典读书会”里给大家讲授《论语》学而篇第十二章。这次的讨论依然火爆,有更多新朋友参与,老猫刚好在线,也提了两个小问题,很感谢贾老师均作了解答。现将聊天实录整理如下:

贾陆英:

   各位,今天下午,我们学习讨论《论语》学而篇第十二章好吗?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和谐,协调。斯为美:斯,这,此,这里指礼,也指和。“由”:顺着。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先王治国之道,其美妙之处正在于此,无论小事大事都要顺着礼的原则、和的目的去做。但是也有行不通的地方:如果只知道要和,一味地求和,而不用礼来加以节制,也就行不通了。”

问:礼与和是什么关系?

答:这一章是孔门论礼、论和及其相互关系的精义之所在。“礼之用,和为贵”这句名言清楚地表明,孔子把“礼”视为手段,把“和”视为目的,深刻地阐述了礼与和、手段与目的之间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礼主敬而贵和,礼的作用就在于规范社会秩序和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社会有序运转和人际关系和谐。和是中国人最高的价值追求,是孔子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和为贵,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成为人们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先王之道”最为美妙的精华正在于此:事无大小,都是由“礼”而致“和”。

问:为什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答:有子在这一章中讲了两层意思,一是着重强调了和是最高价值追求,二是指出“和”是有原则的,是要以“礼”来调节的。如果只知道要和,不讲原则地一味求和,而不以礼来加以节制,那也是行不通的。人们往往关注并引用“和为贵”的思想,而忽略了“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忠告。然而,忽略了后者,不讲原则,团结和谐的局面也就不复存在了。
孔子对于“礼”与“和”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深刻阐述,对于我们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和谐并不是同一,也不是没有反差、没有矛盾。把和谐社会误认为没有矛盾的社会,是不切实际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具体的、历史的、分阶段、有层次的,我们必须把目标和过程统一起来,把法治和德治统一起来,不断地化解社会矛盾,积极而又循序渐进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夕惕若:

我感触最多的是“知和而和”四字,这是一种委屈原则求全的做法,近乎佛家说的攀援

贾陆英:

“知和而和”,只知道和的目的,一味求和,不讲原则,不以礼节之,就行不通。

无心随风:

先王之道,斯为美。上古时期诸王真的做到了以“和”治国的境界?

12345下一页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说点什么...

已有8条评论

最新评论...

k4SO12013-12-2 20:07引用

转一段不错的解读

刚开始背论语时,一段一段之间觉得彼此连贯不起来。像这里,前面孔子谈的是孝,忽然他的学生有子插进一句“礼之用,和为贵等等”。其实不然。根本上学问之道,是先从文字认识,然后在不断的切磋琢磨中,用各种不同方式,于日常生活中观察、思惟、抉择,而慢慢体会出古圣贤垂示于吾人的心意。如同前回提到“诗教”,它是做人的一种基本方式,文字中所呈现是一种典型的故事,其中有它千古不移的道理在。小时候只知道念念有词的背,长大了由此善巧思惟遇境逢缘,乃能处处体会,而得解决真正的问题,它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效果。譬如,学佛的人,常说“随缘”,如果经常思维、观察,知道它的深厚意义,遇见困难时,可以把天大的事化解于无形。中国祖师有一句名言:“随缘消旧业,莫再结新殃。”碰到不好的事,会使你透不过气来,或者暴跳如雷。但当你一想到这是往“业”,而今偿还,不就欣然接受了么!乃至于反省自己以前居然做这么恶的事,伤害了别人,如果这业报没有显现,我还不知道。这样不但不再埋怨,反而觉得惭愧,这对我们是无比的利益,所以真正做学问,应该用这种方式去学。

关于前面孔子提示大家应行的是孝道。而我们平常在家里对于父母的叮咛,经常会觉得好啰唆,甚至埋怨,希望他们不要管,这种想法,在时尚的风气下,好像很有道理。做父母的也许不知道子女这种心情,但是他们之所以偏偏要管你,就因为天下只有父母,才会把一生全部的精神,放在儿女身上,而且内心当中,不断在想关顾子女的一切。“父在观其志”,如果儿女真正看见父亲的志趣,实际上的嘀咕,岂不是一心一意为我们好?这一来心中不但不会埋怨,反而只有感激,乃至进思上报其恩。佛陀所示“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就由此一念孝心引发。想想父母还在生死当中,是不是应当惭愧,策励自己赶快努力,一直要把父母救出轮回,乃至于都能成佛,做儿子的“道”才算完成。

上章示孝、孝道,这些都是礼。然后,礼如何随方运用它的法则呢?所以有子引出本章“礼之用,和为贵。”最重要是“用和”,也就是能够互相安和。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儒家在行为上最重视礼,礼的根本在仁。仁是看不见的,必须依着礼,今孝又是仁的根本,而礼则是行持的准则。这是前后章之间,相应引申的涵意,真是美不可言。

礼,简单的说是礼貌、礼仪、规则,但是不能就形式上去看,因为礼会随时地而变的。比如以前男女的握手,是荒唐的,现在却是社交中不能少的一种礼节。所以只从外表去看礼仪、规则,会有问题。那么礼是什么?八俏篇有“林放问礼之本”,孔子说“大哉问”,表示非常重视、赞叹这个问题,既然如此,应该回答他。可是孔子答的却是:“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听起来好像没有答案,但在别处却说得很清楚:“人而不仁,如礼何!”仁就是礼的根本。但在本章,不是讲礼的根本,也不是说明它的特征,是在解释礼的功用,比如,“我”是什么 !脑筋不是“我”,是它的功用,“心”是什么!不是按会噗嗵跳的‘心”,‘心”看不见也拿不出,却人人都有。从它表现的作用上,你可以揣摩,去观察思维,渐渐认得它的特征。

礼的功用,以和为贵,而不单单如此,“先王之道,斯为美。”先王之道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最崇高的做人标准。儒家所标榜的先王,是德位双具的圣人,先王制订的道理,是做人最完美崇高的法则。“小大由之”,事无大小都需要它,平常生活中一切行持的准则,都要合乎礼节,礼节根据什么定义呢 ! 这个内在的精神,才是儒家真正重视根本所在。为政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民免而无耻”,法治国家,百姓可以做到免于刑罚不吃官司,但内心以为去偷,去害人,只要别人不知道,也就莫奈我何,并没有羞耻心,这不是礼。“有耻且格”百姓知道耻辱,耻就是惭愧。佛经上说:“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愧是修行过程中,对自己内心上最佳的守护,有了这种心,就会战战兢兢认真的做好。可是为何 ‘道之以德”,还要“齐之以礼”?因为‘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不是‘小大由之”就可以,也会有行不通的地方,你觉的和,就一味的为和而和,不以礼节制,还是不行。礼有一定的规则,它适可而止,基于仁义道德,有它的内涵这样去做,真正的中心是仁,仁显示出来的是温、良、恭、俭、让。就恭而言——“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礼记》上说,“恭检庄敬,《礼》教也。”经过礼教导后,知道恭敬,俭约,庄敬,但是恭敬不是礼,而是近于礼。

举个反面的例子,有二个人,彼此都很恭敬谦让,进门时,都要让对方先行,结果,两人就僵在门口,后面一大堆人等着。我曾遇见过二个人,为了讲求礼貌,上馆子彼此抢着付帐,争得面红耳赤,结果吵起架来。忘记了最初的礼让,就因为欠“礼,以节之”之道。这些都是人生的经验,不要以为很轻松,其实笑中有痛,要慢慢的去体会。

学了礼之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怎么照着仿效,慢慢摸索增上,遇到任何事情,彼此之间都以恭敬对方为原则,所以“恭俭庄敬,《礼》教也。”但是恭敬当中,有俩个原则要把握住,一是庄,要庄重。二是俭,约束内敛,不要过分;前面的例子就太过分了。这是透过内心,产生出来的行为,最重要是“仁”,也就是处处地方要代人想。于贡曾说:‘我不欲人之加诸于我,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可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容易做到的,但真正能做到这样设身处地,也就差不多了。

恭敬对方是近于礼,内涵“和为贵”。和的最高标准,可引中庸起首一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将是何等崇高的境界!所以和本身就是如理的节制,这里只就极浅近处说,大家和和气气的,这种和气,比如说,你让一下,别人很明显感觉到你尊重对方,如果他让你,你又硬让,他心中会将如何!那时候,要注意“和”字。所以,人与人之间来往时,能够很适当地这样去做,你就了解为什么“先王之道,斯为美”,而且“小大由之”的内涵了。普通一般人之间,父子,夫妇,乃至于君臣,事无大小,都有它一定的准则。这部分在往后的八俏篇,有很多重要的诠释。像这种一生受用的东西,学了《论语》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去体味受用,这对我们非常重要。

l礼是手段,和是目的,手段和目的相结合,我们加大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提升社会公民 的文化素质,要达到共建一个和谐社会。这就是礼和和的有机结合!

mobola2013-12-2 21:02引用

看了老师了阐述,各位大侠的辩论,加上从潜龙老师的讲课里有少许启发。
和可以上升为大和,不仅为和谐的环境,更表现为消除矛盾、螺旋进步的一个过程。
从小的方面借用潜龙老师讲的:眼睛朝上,领会上级会议、政策、要求、举措和精神等;眼睛朝下,了解单位、基层群众的意见、要求与想法;眼睛向内,掌握单位情况、措施、成、经验及问题;眼睛向外,充分借鉴各种经验,为自己所用。
从适用的角度,既解决个人三观的问题,又破除红豆所说在没有领导力的领导的领导下的压抑,寻求在体制的牢笼中破茧而出的机会。

夕惕若2013-12-3 11:37引用

跟贾老学习,感悟颇深,不仅通过实例印证加深了理解,同时也修正我以前对孔儒误解的一些地方。

夕惕若2013-12-3 11:38引用

30%?没中奖!走你{:soso_e104:}

villager2013-12-14 21:07引用

杆子帮,保家卫国兴邦。

功夫猫2015-3-6 11:31引用

真的有奖励?我是急了

ecosxs2019-2-18 15:27引用

学无止境啊  向大家学习啦  谢谢老秘网

查看全部评论(8)

本文作者
2013-12-2 19:41
  • 4
    粉丝
  • 1134
    阅读
  • 8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