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党员先进性问题的几点认识(2005年第2期)

[复制链接]
择善而从 发表于 2009-5-26 18: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当前,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全党范围有步骤地展开。这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本人对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进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先进性不是主观意愿而是反映着事物发展过程的内在要求
  科学研究证明,在自然界中,万物发展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多样性的,然而,多样性的背后蕴藏着贯彻其中不可更移的规律,那就是任何事物发展都不能不受到优胜劣汰的支配。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其殘酷性的另一面。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不是发展就是死亡,别无选择。发展是依靠新生的力量来推动的,事物只有在突破腐朽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存活或新生。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也是一个过程,同样有规律可循。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由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的过程,支配这一过程的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离开了生产活动,其它活动是无法继续下去的。所谓社会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并由此形成的物质关系的基础上演化开来的全部关系的总和。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物质第一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离开生产力去谈生产关系,谈上层建筑,谈意识形态,谈阶级、政党、领袖,势必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一种所有制、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乃至于一个民族和国家,其历史地位是由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为决定的,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无所作为的阶级、政党、领袖,抑或是民族、国家,是没有前途的,阻碍或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是逃脱不了被推翻,甚或被消灭的历史命运的。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不仅是由于其组织构成,而且还由于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这与历史上其它阶级政党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是由于其所代表的阶级本身,还由于其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从阶级层面看,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阶级,与社会化生产相联系,谋求公有制,反对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因此,社会化程度越高,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越发达,公平与正义实现的越彻底,对无产阶级越有利。正如马克思所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他的阶级基础并由此决定了的政治本色必须而且应该是大公无私,不谋私利。这与以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政党有着阶级本质上的区别,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先进性的阶级根源。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考察,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还表现在他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己任,并为此制定了纲领,创立了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其策略,而且,在实践展开过程中,率先垂范,前赴后继,流血牺牲,英勇奋斗,不惜一切代价。这种以解放全人类为神圣使命,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崇高理想——为奋斗目标,不仅体现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同样是其它任何阶级政党都不可能具备的先进性品质。当然,从阶级基础上说,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只是潜在的,这种潜在的先进性要变成现实的先进性,必须在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因此,共产党的先进性还必须放在过程中进行考察,必须经受实践检验,而且还不能只看一时一事,更不可以一劳永逸,而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三、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根本标志
  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并登上历史舞台,其间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实现从这一转变的历史契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不建立政党,无产阶级不可能作为阶级来行动;不创立科学理论,无产阶级就没有思想旗帜。一个阶级,如果没有政党领导和思想旗帜的指引是不会有任何作为的,无产阶级也不例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及其人的思维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及其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内在必然性,阐述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及其在实现历史使命中所必须坚持的理论和政策,等等,从而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正确观察世界的立场、观点和科学方法,提供了开展革命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共产主义运动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创立和传播之后,无产阶级以崭新的风貌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了历史新纪元。然而,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而只是为认识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与各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坚持实践创造和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其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不断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经受实践检验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展示并实现其真理价值的过程,是无产阶级政党弘扬马克思主义精神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过程。离开了具体实践和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是不可想象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力所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而且应该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有所作为,才能保持其应有的先进性并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四、中国革命和建设比其他国家更为艰难困苦,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和展示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对内没有人民民主,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不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民主,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不可能的。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上,中国的各个阶级和政党及其代表人物都试图有所作为,其间有地主阶级民主派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有农民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有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等等。这些运动都不乏可歌可泣之壮举,然而,最终都归于失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把皇帝赶下台,然而,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根基并没有铲除,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目标并没有实现。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通过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结成了最为广泛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探索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道路,其间经历了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八年抗日战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真诚拥护和衷心爱戴。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帝国主义重重包围封锁和压力之下,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奉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在短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从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其间发生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界战争、中苏边界战争、中越边界战争,等等,成功地挫败了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与此同时,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反攻大陆的阴谋,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曾经发生过错误和偏差,尤其是建国后,出现过违反经济规律的“大跃进”错误和违反执政规律的“文革”错误,造成了严重后果。然而,中国共产党依靠自身的机制实现了对错误的纠正并恢复了应有的生机活力和先进性品格。尤其是“文革”结束不久,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勇气,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展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间粉碎了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阴谋,妥善处理了自由化思潮为发端引起的内乱,承受了“苏东剧变”带来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进。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她必须而且应该具有引领时代的独特品格,充满生机活力,并代表着中国的先进生产力,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必然要体现出不同的国情特点和时代内涵,因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不能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但这决不是简单的理论说教,更不是空洞的口号,而必须具有不断由理论形态转向实践形态,并推动实践向前发展的鲜明特征。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马克思曾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6月版16页)正因为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进行艰苦的理论创造的同时,高度关注并亲身参加到当时欧洲工人阶级运动中去,呕心沥血地推动理论与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的结合,让理论经受实践检验,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正是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理论在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产生了巨大威力,所以,他们被全世界无产阶级尊称为革命的导师。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革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变化了情况,作出了帝国主义时代是无产阶级革命前夜的科学判断,创造性地提出了无产阶级可以突破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并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同,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我国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并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一系列理论和方略,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并直接转入社会主义,开启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篇章。邓小平同志在深刻反思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根据变化了国内外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分析变化了的历史条件,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规律性,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有机的统一起来,既坚持了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奋斗目标,又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提供了正确方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党性,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共产党执政的出发点和归宿,不仅全面更新了党的执政理念,而且提供了检验的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到我们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度来认识,体现了江泽民同志与时俱进的品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打开了崭新的理论视野。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深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同时,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形成了具有时代精神的科学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深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作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从而使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综上所述,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所在,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就必须在开拓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保持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离开了各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和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而失去指导作用。因此,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集中地体现在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没有探索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就不会发展到列宁主义,就不会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不会有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新的治党治国治军理念的提出,更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蓬勃勃发展局面的出现。
  六、党员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基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具体表现
  相对于党员个人,党的组织先进性是更为根本的问题。没有党组织的先进性,单凭党员个人的作用,是无法推动事业发展的。离开了政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无产阶级不仅不可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而且还会成为一盘散沙。
  党的先进性依靠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来推动。党的先进性体现在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诸多方面,就我国现阶段来说,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执政能力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事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是否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能否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是否真正有所作为。因此,我们党有一个由传统执政方式向现代执政方式转变的问题,自身建设有一个现代化跨越问题。
党员是党的组织基础,也是党的先进性的基础。党员作为党组织的细胞形态,每时每刻都在表达着党的先进性,体现着党的活力状态。党的理论创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必须集中全党的智慧,同时还要通过广大党员去贯彻执行、去维护、去创造、去丰富发展。因此,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表现的越充分,党就越有生机活力,没有党员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创造热情,没有党员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拥护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决定就会变成一纸空文,党就会因为组织涣散而失去战斗力,失去先进性,进而失去承担历史重任、建立历史功勋的可能性,甚至失去执政地位。
  七、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重在从整体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共产党的先进性作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无须讳言,新时期我们党执政能力遇到极大的挑战,无论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现实要求,还是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竞争的现实压力,都迫切需要从整体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这样的情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是刻不容缓的政治任务。
  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着眼于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努力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要力求通过先进性建设,使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党的先进性建设不能一劳永逸,必须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贯彻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要坚持健全民主集中制,建设坚强有力的各级领导班子;要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对党员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在执政兴国水平上得到体现,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要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杜绝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发生。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探索性实践,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举措,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党员素质,激发党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必须而且应该使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思想认识上要有一个切实的提高;对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有一个切实的整改;对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以及创新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工作机制方面,要有一个新的收获。
  八、在当代中国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探索,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是时代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而不改性质,推进经济市场化而不腐败,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唯其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巩固执政地位,实现长期执政。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智慧和力量。江泽民同志曾经明确地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胡锦涛同志3月7日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社会科学界联组讨论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努力取得更多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使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发展服务。”去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由此可见,是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否重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事关执政兴国的大事。我们党要实现由传统执政方式向现代执政方式转变,要实现党自身建设的现代化,就不能不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就不能不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必须肯定,我国改革开放的事业的开启、思想观念的更新、方针政策的制定、重大决策的形成、实践问题的解决,都凝聚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艰辛探索和创造性劳动。近几年来,我们党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等,也无一不闪耀着哲学社会科学的智慧光芒。毫无疑问,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具备良好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素养,提高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现代意识,否则是难以担当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的。
  九、党在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为统领社会科学界的能力
  社科联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团结联系社会科学界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发展社会科学事业的参谋和助手。社科联性质决定了社科联的角色定位和工作的特殊要求。从总体上说,社科联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工作全局,而不可以自行其是;在社科界应有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并能带领社科界为实现党和国家发展目标服务。因此,从事社科联工作的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应具有下列特点:其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保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就我国现阶段来说,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保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在政治上与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二,坚持勤奋学习,深入探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积极引导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打开新的理论视野,把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取得更多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发展服务”;其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社科界专家学者服务,不断增强社科联的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社科界的桥梁纽带作用;其四,坚持勤奋工作、爱岗敬业,力戒浮躁、甘于寂寞,崇尚学术、厚积薄发,开拓创新、有所作为,创造一流工作业绩;其五,坚持遵守党的纪律,以身作则,严于律已,主动接受监督,带头维护党纪的严肃性,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在社科界得到正确贯彻执行,自觉维护社会科学界的团结和统一;其六,坚持“两个务必”,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虚心听取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永远保持共产党的政治本色。从事社科联工作的党员要适应上述要求,必须重视在工作中培养九种意识:一是学习意识,就是要重视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职位工作能力;二是政治意识,就是要讲政治、讲大局、讲政策,具有政治敏锐性;三是服务意识,就是要全心全意为社科界专家学者服务,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议,公道正派,不以权谋私;四是创新意识,就是要积极探索社会科学工作内在规律性,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提高效率;五是战略意识,就是要学会总揽全局,不断增强工作的计划性、预见性,善于把握重点,以点带面;六是人才意识,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真正尊重和爱惜人才;七是机遇意识,就是要善于捕捉机遇,把握一切机会,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八是和谐意识,就是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化解矛盾,求同存异,同心同德,奋发有为;九是法治意识,就是要建章立制,依法管理,科学规范,运转有序。

  作者简介:谢孝荣,男,福建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33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