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经济建设] 关于在科学发展先行区建设中凸显三明前锋站位的研究

[复制链接]
不得不说 发表于 2009-7-6 11: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关于在科学发展先行区建设中

凸显三明前锋站位的研究

 

三明市政府办公室课题组

 

一、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三个平台”、“两个先行区”的目标任务,按照“四谋发展”实践主题,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落实“四个关键”实践要求,朝着“四求先行”实践方向,进一步发挥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继续解放思想,凸显优势特色,突出发展重点,强化项目带动、品牌带动、环境带动,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加快老区建设上先行先试,走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和生态旅游胜地,为服务三明加快崛起、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二、工作重点

()在科学发展上先行先试

坚持科学发展,立足海峡西岸,发挥三明优势,围绕构筑纵深推进前锋、特色产业基地、区域综合枢纽、和谐发展支撑,在可以领先的领域加快前行,在有待突破的领域勇于攻坚,在没有拓展的领域敢于先试,不断取得新成效、新进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勇当纵深推进前锋。依托区域协作平台,抓住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的有利条件,构筑沿海拓展腹地的前锋,打造内地扩大开放的前锋。建设沿海产业转移平台,发挥连接闽东北、闽西南两翼的优势,对接我省沿海地区和珠三角、长三角,以沙溪沿岸经济繁荣带、沿海产业连接带为重点,以机械加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为抓手,打造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特色协作区。建设区域产业协作平台,依托闽浙赣皖十四市经济协作区、闽粤赣十三市经济协作区,支持钢铁、建材、林产、化工、轻工、载重汽车等企业参与构建区域共同市场,支持省定边界贸易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宁化、建宁、泰宁等边贸产业集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构筑闽赣边界中部综合物流网络体系,形成沿海辐射内地的前沿平台。建设海陆对接平台,借助高速公路、快速铁路、三明机场,依托闽西北物流园区,加快建设电子口岸平台,促进港口服务延伸到我市,推行铁海联运、公路转关运输等通关模式,与厦门等沿海城市共建三明“无水港”。

2、壮大特色产业基地。立足生态、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主导产业,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分工,加快建设经济增长极。要发展壮大优势农业基地,在防止耕地抛荒、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围绕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靠龙头企业引领,靠科技兴农带动,以规模化、标准化种养为主攻方向,做强做特林、竹、烟叶、茶叶、水果、畜牧水产、食用菌、蔬菜等产业,构筑全省最大超级稻生产基地和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规模化特色农业基地。要做强做大“4+1产业集群基地,冶金及压延产业要加快延伸,以三钢、明光新型材料等企业为龙头,以金古工业集中区为平台,开发钢带、钢板、不锈钢、铜制品等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力争“十一五”期末产值达到300亿元,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冶金及金属制品产业集聚地。机械及汽车产业要加速集聚,以金沙园、埔岭汽车工业集中区为平台,通过市区企业异地扩改和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入园发展,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和载重汽车产业基地,确保“十一五”期末产值突破100亿元。林产工业要深化加工,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利用刨花板、中纤板、胶合板等板材资源,团组式引进家具制造及其配件商,深层次开发家具加工等产业;以松香、松油醇、萜烯树脂等为主,发展林产精细化工,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最主要的林产工业基地之一,2010年产值突破200亿元。矿产品加工业要拉长产业,通过矿权运作、资源整合、集聚开发,推进矿业产业化,打造煤炭、钨、铅锌、铁锰、萤石、石灰石和其他非金属矿等7条产业链,建设钨、铅、锌产业和氟化工、新型干法旋窑水泥基地,力争2010年产值突破1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要持续拓展,以荆东生物医药集中区、明溪十里埠集中区和一批功能小区为重点平台,以原料药开发为切入点,从药物中间体做起,向成品药、制剂和保健品、保健食品等延伸,并推动竹纤维、土壤增肥“复活宝”等生物质材料产业发展,建设天然植物药业产业基地和生物医药研发基地。同时,鼓励现有化工、纺织、纸业等企业增资扩产、新上项目,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地。要着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旅游胜地,打好旅游产业发展总体仗,按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强化泰宁世界地质公园龙头带动作用,加快观光、生态、度假等旅游产品开发,打造山水观光和理学文化、生态休闲和客家文化精品旅游带,申报“泰宁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和泰宁创建5A级旅游区,加快开发、拓展旅游市场,构建城市休闲服务和游客集散中心,培育泰宁、永安、将乐、清流和宁化旅游产业增长极。

3、打造区域综合枢纽。立足区位条件,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的后续效应,构筑交通枢纽、电网枢纽、物流集散地。加快建设区域大交通,加速推进在建、预备、前期高速公路项目,确保泉三高速公路三明段今年底具备通车条件,抓紧永武高速公路三明段建设,力争永宁高速公路尽早动工建设,深化建泰、三厦、永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策划顺昌经将乐、明溪、清流至连城的高速公路;持续抓好铁路开发建设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向莆铁路三明段,抓紧杭州至广州铁路三明段改建前期工作, 加快建宁至龙岩铁路三明段前期进度,做好泉州至长汀铁路三明段前期工作;年底基本建成三明机场;年内完成沙溪航运二期工程,疏浚、开通内河航运;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明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抓紧编制《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明综合交通枢纽详细规划》,启动大洲大桥、城际快速通道和连接通道等部分项目建设,建成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加快建设区域大电网,建设500千伏三阳变与500千伏南平变和龙岩变的联络线路,围绕电力开发适时再建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逐步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电网枢纽;新扩建一批22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变电站,改造县域电网,打造网架合理、安全可靠的区域性重要电网;加快建设永安火电厂扩改项目,深化煤电、核电、风电等重大能源项目前期工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能源基地。加快建设区域大物流,开展加快流通产业发展试点城市工作,抓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金属材料制品市场,推进梅列和三元城市物流园区、闽西北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实施汽车综合服务集中区、海峡两岸(三明)农林产品物流中心等项目,办好重点会展活动;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引进知名物流企业,发挥市商业、物资、医药等龙头企业的作用,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农村消费,巩固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逐步建成连接沿海、联动周边的现代物流繁荣带。

4、构筑和谐发展支撑。立足现有基础,集聚后发优势,注重统筹协调,用发展实效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大局当好支撑、努力先行。新农村建设要创特色,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县城为龙头,带动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五大工程”,强化“六项服务”,落实“132计划”,争创“十强乡镇”,办好新农村建设“十件实事”,抓好试点镇、示范村、推进村工作,做好“让经济活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村财壮起来”、“让乡村靓起来”、“让典型响起来”、“让组织强起来”六篇文章,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公共交通和信息化事业,力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推进县城建设,以高速公路互通口和国省道沿线的县域次中心、村镇为重点,加快乡村发展,加强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提高城镇化水平。中心城市建设要创特色,按照《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优化永安—三明—沙县城市主轴线布局,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加快市区“南拓北扩西进”,推进徐碧新城、台江新区、下洋中区建设,以重要通道建设带动贵溪洋、小蕉、岩前—瑶奢等片区开发,拓展市区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加快推进市区、沙县一体化进程,适时进行沙县撤县设区,实现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建设一体化;推动市区和永安城市联盟,加快205国道沿线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策划、实施溪口—楼源大桥,启动沙溪市区至永安段西岸开发,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公共事业联动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要创特色,强化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与方式,深入推进“平安三明”建设,构筑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继续保持社会治安满意率居全省前列。强化技术创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加强公共科技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建设科技创新试点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专利技术,提高区域竞争力。坚持教育优先,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优做强优质高中,提升三明学院、三明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整合中等职业教育,组建三明高级技校,力争高考、“双高普九”等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强化事业发展,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民生保障要创特色,积极促进社会就业,继续在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落实农民工就业服务制度、构建统筹城乡就业平台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健全弱势群体帮扶体系,做好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后的住房保障性工作,大力发展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办好惠民实事,抓好利民项目,解决民生问题,形成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惠及人民的有效机制。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倍加珍惜宝贵的资源,倍加珍惜良好的生态环境,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生态建设要有新成效,抓紧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积极探索建立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构建生态效益型经济、资源保障、城居人居环境、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安全保障等体系。巩固提高建宁、泰宁、明溪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一批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级生态村,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基本建成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努力成为全省生态文明的示范区。节能减排要有新成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点能耗企业节能改造,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项目,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项目,争取能耗下降幅度居全省前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推进燃煤电厂和重点企业脱硫治理,开展工业和生活废水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实施闽江流域三明辖区水环境整治和保护,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一五”期末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以上,全市地表水省控制面水质达标率为90%以上,实现省下达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发挥资源优势,争取区域开发政策,在海峡西岸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力争主动、有效作为。文明创建要有新成效,发挥生态优势,巩固和发展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共建共享和谐三明”为主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

()在两岸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试

依靠丰富生态资源,依托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农业合作实()验区平台,推进两岸林业合作先行,带动两岸农业交流深化,促进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对接,增进两岸人民的了解与共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1、现代林业合作要走前头。突出林业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强化先行先试,促进发展共赢。要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上突破,依托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加快林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开发、森林食品加工、生物多样性保育、森林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科技开发等六个合作区建设,抓好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台商,推出一批新的发展亮点,努力建成海峡西岸林业对台交流合作的示范窗口。要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上突破,发挥永安市洪田村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小岗村”的先行先试作用,深化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林权抵押贷款、林业服务中心建设等配套改革,引入台湾林业先进的发展体制、经营机制,抓好一批林改致富、耕山致富的典型,推出一批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典型,保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要从办好林业博览会上突破,扩大林业博览会这个国家级会展品牌的影响力,创新会展承办机制、办会形式、联办模式,提升开幕式、推介签约、合作论坛等活动,把两岸林业交流合作拓展到其他产业和领域,努力把林博会办成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综合性平台。

2、特色农业交流要求先试。用好国家、省里扶持政策,借助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试验区平台,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经验,立足实际创新发展。健全农业科技协作机制,加快农业科教信息交流合作、农业良种研发与繁殖、林木种苗繁育等中心建设,发挥闽台林业研究所等平台作用,深化与台湾嘉义大学校友总会、嘉农农业发展基金会、原住民族产业协会等合作,抓好台湾优质动植物种苗的引进与推广推广明溪紫云村等精致农林产销班试点和高优农林示范基地建设的经验,加快农林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创办一批外向型农业实体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鼓励台湾农民带着良种、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明投资企业,推进花卉苗木、特色养殖、名优茶果种植等产业区发展,逐步把创业园建成台湾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基地、台湾农民的再创业基地。建立明台农产品加工出口集聚地,主动承接台湾向岛外转移的农产品加工业,引进台湾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优化重组中小企业,做强做大一批明台农业合作企业。鼓励台资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开展标准化的原料基地建设,建立明台农产品加工出口集聚地。

3、两岸文化交流要重特色。发挥社会资源优势,构筑对接平台,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融洽融合。扩大文化交流,以推进两岸客家文化交流为重点,设立世界客属宁化石壁祭祖大典平台、姓氏祭祖平台和客家经济论坛,办好宁化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及其学术研讨会、客家民俗文化节,申办2012年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深化朱子文化研究;以海内外巫氏文化节、明台族谱对接、两岸邹氏后裔对接等活动为重点,着手姓氏源流和族谱研究,弘扬发展两岸族亲宗亲文化;以永安对台文化交流基地建设为重点,挖掘提升两岸抗战文化;以泰宁峨嵋峰慈航祖庭开发为重点,推动两岸宗教文化交流;以万寿岩遗址保护开发为重点,推动明台史前文化渊源研究,从而使三明成为台湾同胞来闽寻根谒祖、民俗信仰拜谒、探亲访友的重要区域。加强公共事业合作,举办两岸科技、产业等论坛,开展两岸青少年、妇女联谊活动和明台文艺等交流活动,推动两岸体育、教育交流,以海峡西岸(三明)气象中心建设为重点开展气象合作,促进两岸公共事业共同发展。推动明台旅游对接,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密切与台湾旅游行业同业公会、大型旅行社等业界的联系、交流,着力推进泰宁大金湖与台湾日月潭“两水”对接,积极推动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与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两园”交流,加快开发永安桃源洞—石林景区、三元格氏栲森林公园、清流温泉冷泉旅游综合开发、宁化客家文化风情园等一批旅游合作项目,联手打造“山海湖”精品线路,提升“两山两水两岸情”品牌的影响力,扩大台湾游客规模,推动入境旅游发展。

4、支持台商发展要有作为。从兑现政策做起,从扶持措施延伸,从营造环境着力,依法保护台胞正当权益,实现台商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落实惠台政策,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用好中央和省上经贸、农业、金融、口岸等惠台政策措施,实施有关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惠台林业政策在三明先行先试,为深化两岸林业合作提供示范;支持台资企业在明增资扩能,增强企业发展实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推动两岸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合作,加快物流、电子商务、广告会展、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合作步伐。保护台商利益,认真执行《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台商投诉协调工作办法》等法律法规,探索建立市领导与台商协会会长座谈会和定期走访台资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台商权益保障联席会议机制,畅通沟通交流渠道,及时办理台商投诉案件,切实维护台商合法权益。扩大直接往来,深化民间团体交流,不断拓展直接往来的范围和层次,推动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密切与台湾各界联系,最广泛地团结台湾同胞,做好海外华人华侨联谊工作,促进两岸同胞和谐共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在加快老区发展上先行先试

老区是三明的一大特色,要把老区建设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之中,弘扬老区精神,用好中央和省里支持老区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取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在老区产业、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方面加快先行,促进老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老区产业发展要争先。围绕“两带一圈”发展格局,突出特色、规模,加快老区产业拓展,以典型培育促进率先发展。经济繁荣带的县(市、区)加快产业建设步伐,围绕机械汽车、化工建材、金属材料加工、林产品深加工、纺织产业链开发、现代物流等打造一批领军的产业和企业,建成全省区域性产业集聚重地、物流集散基地,增强支撑示范作用。产业连接带的县要加大开放开发步伐,推进资源转化、产业升级和外引内联,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转移,培育一批对接沿海的典型产业,打造全省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特色经济圈的县要发挥各自资源禀赋,因县制宜,做大规模、做优质量,联动发展,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每个县都要培育12个在海峡西岸有影响的产业和企业,成为全省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的重要区域。

2、老区基础设施建设要争先。积极争取资金,增加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加快老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加快老区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建设,加大对老区公路改造、维护、保养的投资力度,推进老区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对尚未硬化通村公路的老区行政村,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并逐步向革命基点村延伸,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市老区行政村公路实现硬化。公用设施建设要先行,认真实施老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区乡撤乡并镇。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进一步完善老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老区城镇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造福工程”,鼓励老区农村散居户向城镇或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居住。环境保护要先行,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投入力度,加快治理地质灾害,建立健全“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灾减灾体系,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工程,保护老区生态环境。

3、老区公共事业发展要争先。突出群众的长远利益、现实利益和具体利益,扩大公共服务,努力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引进、培养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老区进行项目合作、共办企业,真正依靠科学技术振兴老区经济。支持老区教育事业发展,逐步完善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大对老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资金扶持力度,支持老区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完善老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推进乡镇卫生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医技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优先安排老区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建设,推进“通信信息化助推新农村”项目建设,完成“迎奥运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加大老区扶贫力度,从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老区贫困村加快发展,着力抓好38个省级、85个市级扶贫村建设,扩大老区小额信贷规模,加强老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加强老区社会保障,全面落实老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农村大病统筹补充医疗保险,进一步落实革命“五老”待遇政策,加快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支持改建、新建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4、弘扬老区文化要争先。建设老区文化宣传阵地,扩大老区文化影响,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老区建设的氛围,激发老区人民奋发有为、加快发展。加强老区宣传,把弘扬老区精神列入各级党委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载体,宣传老区革命传统、重大贡献、创新发展、重要成果、美好前景,让全社会了解老区、热爱老区、关心老区、支持老区,营造老区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实完善三明市革命斗争历史展览馆和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的革命史料,修缮、保护革命遗址遗迹,把老区历史列入干部培训计划、中小学乡土教材,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进行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教育,让老区传统、老区文化深入人心、代代传承。发展红色旅游,走红色旅游与生态休闲旅游、特色文化旅游结合的路子,完善红色旅游设施,开发系列旅游产品,着重提升泰宁红军街、建宁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等红色经典景区,更好地发挥红色旅游在宣传教育、带动致富等方面的作用。

5、落实扶持政策要争先。把中央、省里支持与苏区实际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既要立足自己加快发展,又要落实政策、争取更大支持。着力用好政策,按照“老区优先、适当倾斜”的原则,支持老区发展,做到“八个优先”,即政策向老区优先倾斜,“三农”资金优先向老区投放,老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先立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造福工程等优先照顾老区,新农村建设试点优先安排老区,优秀人才优先向老区输送,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优先照顾老区。积极争取政策,加大汇报、沟通力度,争取国家、省里对中央苏区的扶持政策,特别是争取比照执行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政策。同时,组建苏区项目工作团队,加大苏区项目策划、开发力度,每年都要生成一批苏区公路、铁路、能源、产业、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大项目,都要在争取资金、政策上取得突破。

三、保障措施

()解放思想,创新发展。要把解放思想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促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实现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要强化观念创新,善于转变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善于破除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善于寻找解放思想的突破方向,强化改革创新,创造性地用好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大机遇,主动利用新的理念、新的政策、新的平台加快发展。要强化科学发展,深刻领会“两个先行区”的内涵,始终坚持第一要义,始终坚持好字当头,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统筹协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经济社会取得新的发展。要强化争先意识,正视困难、研究差距,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以开放的心态、开放的眼界和开放的举措找准重点、拓展空间,在更高的层面、更宽的领域、更大的平台上加快发展。

()强化项目,推动落实。围绕项目生成、落地、建设,从管理体制、推进机制、运作模式等方面入手,实施可持续的项目带动,把各项决策、部署抓到底、抓到位。突出项目重点,立足当前,对省、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要重点服务、重点保障,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支撑加快发展;着眼长远,依托我市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开拓创新,对接中央属国有企业、区外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生成一批在海峡西岸有份量的大型、特大型项目,增强发展后劲。注重项目运作,创新运作思路,围绕主抓项目,确定目标任务,倒排工作计划,把握关键环节,找准主攻方向,全力抓好落实;转变运作方式,组建项目团队,强化团队推进,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注重运作效果,防止简单事情复杂化、需要超常规运作的事情程序化,有序、有效运作,把好事办好、难事办易、慢事办快。强化项目动力,深化项目竞赛活动,持续实行重大项目工作小组运作模式,对重特大项目和社会引资进行重奖,进一步形成举全市之力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争创品牌,凸显成效。要实施有效应的品牌带动,把品牌延伸到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拓展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产品品牌提升发展质量,培育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扩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规模,争创“国家免检”产品和商务部重点培育的出口名牌产品,并鼓励企业实施品牌经营,提高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以服务品牌增强竞争力,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的集聚能力,打响以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为龙头的生态旅游品牌,培育林博会国家级会展平台,打造产业名市名镇,提升三明服务品牌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以区域品牌凸显城市特色,巩固提升国家级城市荣誉品牌,壮大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推进清洁生产示范城市建设,增强区域发展实力。以社会事业品牌促进和谐发展,打响优质教育品牌,做强医院特色专科,培育特色文化,形成一批社会事业内涵丰富的品牌,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以工作品牌展示三明形象,充分发挥我市集体林改的领先优势、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优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机制优势、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建优势,进一步巩固、提高、扩大影响,带动其他领域的工作。

()有效服务,营造环境。要持续强化环境带动,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创造良好发展条件。要创新行政审批机制,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职能,减少审批项目,下放经济管理权限,整合政府网络资源,实现市县两级政府部门网上审批、联合审批,逐步向乡镇延伸,提高服务效能。要创新公共服务机制,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进公共服务方式,以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要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机制,通过完善体制、资本运作等形式,解决融资问题;通过园区开发、主动作为、积极争取,保障项目用地,从户口、教育、医疗、住房、权益保障等方面入手,改善用工环境,加强技能培训,支持产业发展。要创新环境带动机制,着力整体提升,进一步优化行政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配置,努力营造务实创新的工作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创新创造提供更加良好的条件。

()加强领导,提升水平。以党的建设增强领导班子素质,提高基层党组织能力,集聚各方面的合力,共同致力“两个先行区”建设。要突出党建、增强素质,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新一轮干部培训,为“两个先行区”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推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完善地方党委全委会、常委会的决策和工作机制,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活力。发挥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等“八个方面作用”,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更好地起到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要强化领导、组织有力,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作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精心组织、科学实施、注重协调、抓好落实,力争取得更大突破;各级人大、政协要按照各自职责,突出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要集聚人心、形成合力,推进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职、密切配合、共促共为,紧密团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切实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驻明部队、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的作用,促进各类主体创业、创新、创造,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共同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实现三明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0粉丝

23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