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其他方面]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复制链接]
中国老秘 发表于 2011-1-26 09: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而企业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执行者,其中,掌控着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重)的前身为第一重型机器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53户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拥有10家从事重型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国际贸易和服务等业务的子公司,分布于齐齐哈尔、大连、天津、上海等地。目前,总资产超过 300亿元,产值120亿元,员工近11500人。
    始建于1954年,于1960年6月投产的中国一重是新中国最重要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之一。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一重以“装备中国”为目标,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一重面临严峻挑战,国家投入不足、企业经营困难,包袱沉重。“十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重型装备制造业的投入力度,企业形势有所好转。“十一五”以来,中国一重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深化改革和创新,以做大做强国家装备制造业为己任,以实现科学发展为最终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转型升级为重要手段,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中国一重的第一次大跨越。
    创新技术 引领企业华丽转身    
    近年来,中国一重坚持“创新兴企”的信念,把自主创新视为企业的生命和灵魂,把创新作为企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在向国际一流企业迈进的过程中,中国一重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努力构建新型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核心制造能力,努力使企业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大型重大技术装备供应商。
    创新技术目标 引导技术改造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规划是行动的指南。中国一重的决策者们深刻认识到一个正确而清晰的目标规划对于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因此,中国一重把对目标规划的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先导,摆在日常工作的突出位置。2006年以来,中国一重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和科技研发项目规划,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
    2006年,中国一重的“核电”、“水电”和“曲轴”技改项目得到了批复,并获得国家和省财政无偿拨款1.25亿元。
    2007年,中国一重高起点、高标准完成了富拉尔基、大连、天津三大基地建设方案的论证工作,从而勾勒出激励企业奋力拼搏的发展愿景。
    2008年,中国一重编制完成《公司中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申报了“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为公司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奠定了基础。
    2009年,中国一重编制了《公司中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1)》,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大型锻造操作机项目”、“能源装备大型锻件及承压设备研发中心项目”和“天津滨海基地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国家拉动内需第三批计划和国家重点产业技改专项,第三代AP1000重大专项两项课题获国家增资,申报了“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重大装备专项”6个课题。
    创新产品类型 升级产业结构
    企业的转型升级表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结构的更新换代上。中国一重在保持传统产品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技术产品结构。在“十一五”期间,初步形成核能设备、大型铸锻件、冶金成套和重型压力容器四大业务并举的良好局面。
    在核能设备方面,中国一重是国内最早开发生产核能设备的企业,也是国内最大的核电锻件供应商,肩负着核电装备自主化的重任。目前中国一重已掌握了“两代加”、“三代”核电大型铸锻件的制造技术,特别是“两代加”全部锻件已在国内率先通过了第三方评定并获得评定证书,顺利实现了产业化,90%以上的国产核电锻件、80%以上的国产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均由中国一重生产,产品订单几乎覆盖国内全部在建核电站,成为国内唯一的既具有大型核电锻件、又具有核岛成套设备制造能力的企业。
    在大型铸锻件方面,中国一重在富拉尔基建设了世界一流的铸锻钢基地,在能力等级上,达到了“7654”的世界极端制造目标,即一次提供钢水700吨、最大钢锭600吨、最大铸件500吨、最大锻件400吨。此外,中国一重研制的15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是针对国内大型锻件制造瓶颈而研制的巨型水压机,用于电力、冶金、石化、造船、国防等行业急需的关键大型锻件制造。
    在冶金成套设备方面,中国一重可自主设计、制造全流程钢铁设备,成为国内最大的钢铁设备供应商、世界最大钢铁设备制造企业,为鞍钢、韩国浦项制铁生产制造的5500毫米宽厚板轧机是目前世界上规格最大、装机水平最高、轧制能力最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厚板轧机。
    在重型压力容器方面,中国一重是当今世界炼油用加氢反应器的最大供货商,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功制造出世界上最大的2044吨煤液化反应器、世界上最大的1600吨加氢裂化反应器,成功开发出国内首台万米以上换热面积的管壳式换热容器,实现了产品的转型和升级换代。
    “十二五”期间,中国一重要求加快发展“四大产业”,即能源装备、工业装备、环保装备和装备基础材料,围绕这四大业务板块,打造集团核心技术制造业,未来将重点向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和新材料行业进军,这是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一重集团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多样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建立创新机制 实现技术跨越
    吴生富总经理与领导班子成员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兴盛之源。中国一重要想加快发展,缩短与国际同行业的差距,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就必须保持技术领先。
    要实现技术创新,首先要有创新机制,有了创新机制才能吸引创新人才,有了创新人才才会出创新成果。
    毋庸讳言,中国一重历史上曾走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为我所用”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条路依然是企业获得先进技术的捷径,但一直甘心在这条路上走就意味着永远不能实现超越。
    中国一重不甘人后,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成功组建了我国以企业为主体依托的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改变了原有的技术创新格局,建立了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构思一代、研发一代、试制一代、生产一代”的创新模式,形成了“研发层、转化层、执行层、基础层”。并建立健全了相关制度和激励办法,形成了有效的创新机制。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中国一重积极完善并实施企业的人才战略,制定“评选拔尖人才”、“签订竞业避止协议”、“总经理科技特别奖”等人才激励政策,并为科技骨干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同时,以经济和信息发达的大连和天津研发中心为基地,面向全国招聘专业科技人才,解决了人才引进难的问题,吸引了优秀科技人才和重点院校毕业生到中国一重发展,稳定了科技人才队伍,为企业的持续发展积蓄了力量。
    实践已证明,在“十一五”期间,中国一重的技术创新结出了累累硕果。
    2007年,中国一重的鞍钢1780mm大型宽带钢冷轧生产线工艺装备技术国内自主集成与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中国一重研制的15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9年,中国一重的2150毫米宽带热连轧机组装备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及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中国一重适应绿色环保经济的新产品卧式辊磨机又赢得用户的青睐,中国一重是目前国内率先获得第三方评定资质且允许批量生产“二代加”核电锻件的企业。
    在 2010年(第十届)中国企业创新论坛上,中国一重荣获2010年最佳自主创新企业称号。
    创新管理 助推企业转型腾飞    
    管理是企业的重要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而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带给企业的是全局而深刻的影响。吴生富同志带领集团的领导班子,解放思想、深入改革,不断推动管理创新,在企业的战略布局、发展思路上有创新型的突破,在管理模式和内部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创新型的举措,取得了以管理创新助推企业转型腾飞的重要成绩。
    调整战略布局 服务转型转变
    自古以来,商家必择地而建,剔除其中的迷信因素,“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时局政治、资源和人气)为必备条件。
    当初,中国一重建厂选址时,国家更多是从战备角度考虑,将一重定点在北国边陲,远离原材料与销售地,高额的运输成本和取暖费用,使得中国一重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居于竞争劣势。此外,区域经济的限制,使得中国一重难以享受其他企业的优惠政策,各类人才也不愿到这里来工作。中国一重的这种先天不足在计划经济时期体现尚不明显,进入市场经济后却优劣立判。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的转移,重大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春天。企业自身成长的动力和外部市场的机遇促使一重扩张发展。那么,中国一重该怎样抓住历史性机遇调整战略布局?哪里才是一重的“风水宝地”?
    吴生富总经理与领导班子成员共同研究“走出去”战略,认为应充分发挥中国一重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京津塘工业带、长江三角洲等区域加快分、子公司建设。重点是扩大中国一重大连棉花岛基地的投资建设规模;不断完善天津基地建设;立足东北地区,与钢铁企业寻求合作,形成成套能力;开发上海基地,重点辐射华东地区。同时,搞好天津重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科研开发实力,为实现工程总承包创造条件。通过战略布局的调整,中国一重走出了区域封闭,逐步在大连、天津、上海等地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企业发展的活力。
    “十二五”期间,中国一重计划在未来3—5年里,进一步完善富拉尔基国际一流大型铸锻钢基地建设,加快大型铸锻件生产流程信息化、自动化、专业化改造步伐;进一步完善大连核电、石化容器设备制造基地建设,形成核电、石化并举、同步发展的局面;完成天津滨海制造基地的投资建设并达产,有重点地推进大型海水淡化设备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实现大型成套设备技术总负责和系统集成,并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与此同时,计划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新基地,从而形成“四大基地”的战略布局,构建中国一重的核心制造能力。
    战略布局的调整是集团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集团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中国一重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探索出了一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子,并把它概括为“四个并重转变”。即实现由产品经营为主向产品、资本经营并重转变;由工业装备为主向能源装备、工业装备、环保装备和装备基础材料并重转变;由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市场并重转变;由产品制造为主向制造、服务并重转变。战略布局的调整正是“四个并重转变”的必然要求。
    创新管理模式 提升企业效能
    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中国一重原为工厂制管理体制,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过渡向生产经营型管理模式。2007年,为适应集团化管理的需要,公司实行了“运营管控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明确了集团公司的功能定位、分解和细化了部门职能、确定了对子公司的管理方式和进行了责权划分、修订并补充了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对企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随着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调整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大型企业集团步伐的加快,原有的管理模式很难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如何破除现有的管理模式,发挥员工的创新能力与积极性?中国一重坚持改革创新,在研究国内外先进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一重现阶段发展需要,构建了创新型管理模式体系,全面推行事业部制和矩阵管理,强化了集团管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
    中国一重矩阵管理模式的运行规则是“横向立法,纵向运行,纵横结合,协调有序”。具有“突出互动,条块结合”、“突出牵头,职能清晰”、“突出责任,责权明确”、“突出沟通,持续改进”的特点。通过实施矩阵管理模式,公司按地区、产品、业务划分了事业部和子公司,避免了各业务单元的业务繁而不精和“大而全”、“小而全”, 营销、采购、财务、研发、装备、法律事务等资源在集团内共享,有利于公司可控资源的统筹安排和综合利用,从而促进了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稳步实现。
    实践可以说明一切。5年来,产出水平快速增长,产值达到了120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了近 3倍。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利润增长了15倍。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总资产增加到了307.9亿元,增长了3倍多。2009年中国一重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重大考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 146.5%,位居当时 108户中央企业的第三位,比中央企业当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平均值高出37.2个百分点。人均收入大幅增长,员工年平均收入增长1倍多。
    同时,对于中国一重来说,2010年 2月,是个值得纪念的时间。在这一时间,中国一重实现了整体上市,为中国一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这将助推中国一重实现进一步的转型腾飞。
    创新文化 激活企业内生动力    
    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中国一重在“十一五”期间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理念,为企业的创新改革,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内生动力源。
    创新企业文化 助力跨越发展
    中国一重坚持“创新求实,勤奋和谐”的理念,并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用先进的文化引领思想和行动。
    在企业文化上,中国一重集团“以一为重,永争第一”作为公司的企业精神。“以一为重”就是培养一流的队伍、研制一流的产品、创造一流的业绩、提供一流的服务、树立一流的形象、营造一流的环境、创建一流的企业。“以一为重”诠释了一重人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中国一重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出的宣言和挑战,也是中国一重人回报社会、实现和谐、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建厂伊始,中国一重人便把“第一”这两个字牢牢地种在了自己的心底。为了这个“第一”,几代中国一重人用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写下了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中国一重已经创造了无数个第一,无数个第一铸就了“中国一重”,无数个第一在等待着中国一重去追求。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一重集团形成了集团特有的一套文化体系,创新求实、勤奋和谐的核心理念;注重细节、持之以恒的管理理念;创新每一天的创新理念;失去用户的偶然将会变成失去市场的必然的市场理念;不留遗憾的核文化理念;万无一失的安全文化理念;无可挑剔的质量文化理念;为全球经济提供装备服务的企业使命。
    如今,中国一重在特有的企业文化推动下,在国家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政策之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开创了一条变不可能为可能、变可能为现实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履行社会责任 打造和谐企业
    中国一重作为中央管理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始终将社会责任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精神的一部分。
    2008年,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组织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活动,公司累计捐款 281万元,其中特殊党费102.7万元、特殊团费 2.6万元。召开了“在抗震救灾中共产党员尽义务和中央企业尽责任”专题组织生活会,提高了广大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后,中国一重为灾区人民捐款 149万元,以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
    建设环保型企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一重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非常重视保护环境,并把它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中,中国一重加大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对重点耗能单位领导的“节能专题访谈”,以及公司宣传栏集中展评等形式,让更多的职工了解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知识,做到积极参与,形成了全员节能的良好氛围。
    同时,中国一重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贯彻“三同时”的要求,所有在建项目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推行清洁生产,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现有工艺设备进行改造,使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和设备,得到了充分利用。
    中国一重把承担企业公民义务,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和谐企业的建设也间接推动了企业的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
    后记    
    改革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转型升级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
    回首“十一五”,成绩斐然,弥足珍贵;展望“十二五”,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中国一重面对成就,并没有为之陶醉,更没有停止前行的步伐;面对未来,中国一重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升级为主要主攻方向,雄心勃勃地制定了“十二五”规划。如今正按照“一个坚持”、分“两步走”、实现“三个加快”的战略思路和措施,为实现一重“十二五”目标和第二次大跨越而努力奋斗。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凭借着一重集团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朝气蓬勃的企业职工、“以一为重,永争第一”的企业文化,一重集团的“装备中国,立身世界”的企业愿景一定能够实现,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品牌、拥有核心制造能力的大型重大技术装备供应商必将崛起在中国的大地上。
    (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国有企业改革与创新调研组邓舒仁刘序明刘旭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4粉丝

222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