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科学发展] 浙江省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思考

[复制链接]
山东老秘 发表于 2011-5-17 08: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从统计数据上看,浙江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长三角地区处于偏弱地位,由此造成浙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弱并且与邻居江苏省的经济差距持续扩大。其根源在于当外部产业环境表现为高进入壁垒时,以民营化和市场化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把浙江经济的发展锁定在一条低水平的路径之上。破解这一难题的出路在于理清市场和政府两种机制下的自主创新规律,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为目标,通过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的相互配合来推动浙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自主创新羸弱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逐渐发展形成了“轻、小、民、加”的产业结构特点,这在促进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浙江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生产力布局离散、自主创新能力弱等“低、小、散、弱”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自主创新能力弱无疑处于关键位置。正是因为自主创新能力弱,才使产业层次无法提升、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和生产力布局不能集中。


从统计数据上看,可以发现与同处长三角的沪、苏二省市相比浙江的技术创新能力偏低,有些指标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经济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2008年,全省研发经费(R&D)投入345.7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61 % ,仅高于全国0.07% ,与上海(2.59% )、江苏(1.92% )等同处长三角地区的省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上浙江为每万人166.78人,而全国仅国有企事业单位就达到了179.93人,江苏为185.31人。从2008年授权专利数来看,尽管浙江省的所授专利大多集中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上,但每万人发明数达到0.64件,虽与上海的2.26件差距较大,但高于全国的0.35件和江苏的0.46件。与此相悖的却是创新效益并不理想,例如,2008年浙江省技术市场交易额仅为当年GDP的0.51%,低于全国的0.88%,也低于上海的4.78%和江苏的0.63%。众多研究(吕宏芬、池仁勇,2008;刘艳萍,2009)还表明:在长三角兰省市中,浙江省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最低的。


自主创新能力弱,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弱的局面已经对浙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些非常不利的影响。一是抗风险能力差。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自金融危机爆发后,浙江的GDP增速从2007年的12.9%迅速回落至2008年的8.6%;2009年一季度竟然跌落至3.4%,而同期全国的GDP增速则为6.1%(见图1)。GDP跌速如此之大,除了浙江经济出口依存度过高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长期来浙江企业重市场创新而轻技术创新,延缓了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产业竞争力薄弱。二是与江苏的差距继续拉大。2003年以来,浙江与江苏的GDP差距不断扩大(见图2)0 2003年浙江与江苏GDP之比为0.78,而2009年降至0.670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看,2008年浙江比重最大的仍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占比为11.81%,而江苏则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并且占比高达15.76%。


自主创新困难的根源


回顾浙江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优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史晋川将这种由内生的民营化和市场化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制度变迁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称为“浙江模式”。但是,必须认识到“市场失灵”的存在可能使这一模式具有不可避免的内在缺陷。金祥荣就曾指出,这种模式使“浙江经济发展正在逐步陷入一种以古典经济结构为主要特征的模式锁定,并形成为一种路径依赖”。分析浙江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困难的根源应当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特点和所处的经济环境相联系。


市场机制与创新效率。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创新,都是一个从元到有的过程,这种创造过程需要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艰苦的脑力劳动,因而蕴含着巨大的失败风险。市场机制下,创新的高风险性会导致创新的低效率。从投资决策的角度来看,创新的高风险性导致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收益的不确定性。创新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创新成功后该创新在市场上的垄断力和需求量,但这两个因素在创新成功前都是无法准确预知的。二是创新成本的不确定性。创新成本包括创新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当然这些成本在创新成功之前也是未知的。创新收益和成本的不确定又通常是相互影响的。例如研发时间超过预期导致竞争对手先入为主,那么这项创新活动在增加了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收益。正由于创新的高风险性,作为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来说,他们更偏好于短期的投机性资本收益。


民营企业与创新效率。浙江的民营企业具有家族本位制的特点,其表现为家族内部的高度信任和家庭之间的高度不信任;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浙江民营企业的规模小、产业层次低、高度依赖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等特点。从创新的角度来说,也正是这个原因使浙江的民营企业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尽管浙江的产业结构与国内消费需求结构的不协调性从“九五”后期就已开始显现,但浙江的民营企业并不是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来应对国内消费结构的变化,而是利用中国人世的有利时机通过实施国际市场需求替代国内市场需求的策略求得发展。从短期看,此种策略对于浙江的民营企业而言无疑是收益最大化的,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本身的特点所引致的最优策略又使浙江经济发展被锁定在一条低水平的路径之上。


产业环境与创新效率。以民营化和市场化为特点的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能够迸发出巨大的增长能量,而进人21世纪之后为何增长乏力呢?显然除了市场机制和民营企业在创新激励方面具有内在缺陷之外,产业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也相当重要。一是制造业的进入壁垒增强了。改革开放初期,浙江体制机制优势能够得以发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消费品制造业的技术壁垒很低。许多家庭工厂通过聘用退休工程师和星期天工程师就使自己苗壮成长起来。而目前的形势是,国有企业拥有垄断优势、外资企业拥有技术优势,民营企业只能利用成本优势挣扎于壁垒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区域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说,其市场结构的垄断竞争性和产业的规模报酬递增是非常明显的,因而存在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从产业结构上看,江苏的重轻工业总产值之比是浙江的近2倍,上海则是浙江的近2.6倍。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前上海、江苏对浙江的产业先发优势已相当明显,由于产业的集聚效应,使得浙江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有被边缘化的趋势,有成为中心——外围模型中所描述的“外围”的危险。三是区域集群效应的影响。与产业集聚不同,产业集群侧重于相关企业和机构集中于某一地区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的描述。笔者以为众多中小企业用集群的形式以求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之所以存在,原因在于一些产业因创新过快和创新不足而无法使单个企业构建起有效的进入壁垒进而形成垄断力,所以产业的发展不得不用集群的竞争力取代单个企业的竞争力。更为不利的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对企业竞争优势培育的替代会将众多小企业长期锁定于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中。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浙江经济的发展模式在外部产业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暴露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弊端。这一弊端的产生是由民营经济和市场机制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因而破解这一难题的出路在于理清市场、政府两种机制下的创新规律,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为目标,通过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相互配合来推动浙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加快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于浙江而言,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以创新为导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制定产业规划。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创新规划。就制造业而言,中国目前的消费结构已经从日用消费品向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等高档消费品转变。但这些产业或者产业的核心环节又往往存在着很强的进入壁垒,民营经济需要在政府力量的支持下来降低创新风险。一旦民营经济在这些产业站住脚跟就能利用自身体制机制优势加快产业创新赶超速度。同时,在技术外溢的作用下,一些内资企业已经在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等高技术产业中成长起来。例如,汽车产业中的比亚迪、吉利和奇瑞;CUP产业中的江苏龙梦和北大众志。浙江民营经济只有在政府的帮助下抓住技术转移机会及时转变创新路径,使自己的产业结构与我国当前的消费结构相适应,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二次飞越。二是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但同时由于是在全新的技术路径上创新,其风险'性也是巨大的,需要政府制定产业规划予以支持。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制定相应的规划,浙江省应该利用国家支持的契机,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和规划,力争能够走在全国的前列。


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在工业园区建设上,浙江省已大大落后于江苏省。在新加坡中盛集团公布的中国工业园区10强名单中,江苏省的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开发区和苏州高新区分列第二、第四和第八名,而浙江省的工业园区无一人围。工业园区的建设并不仅仅是将大产业、大项目和大企业装人工业园区这个大平台之中那么简单。其重点在于利用这一平台进行产业集聚功能的培育,进而建立起具有极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首先,政府不仅需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还要制定产业布局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与工业园区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避免不同地区工业园区之间的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否则,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会被极大地削弱。其次,必须认识到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它包括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企业间创新网络的培育以及区域内创新文化的形成。这些创新要素的形成与积累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要避免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发展。再次,在工业园区企业引进方面,要以鼓励和发展民营企业为重点。从赶超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一般需要经历引进外资、引进设备、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四个阶段。江苏、广东等省依靠外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且取得了先发优势,但他们今后必定会向由内资主导的引进设备技术以及自主创新的方向发展。与江苏、广东相比,浙江的区位优势并不明显,如果仍走大力引进外资的老路不大可能建立起有效的产业竞争优势。目前,浙江一大批民营企业已经走上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之路,并且很多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因而建立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不仅在方向是正确的,在条件上也是可行的。


进行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和文化制度改革。教育是创新型发展中的关键因素。首先,创新需要依赖于教育部门所创造的科技人力资源。目前,浙江科技人力资源仍然比较贫乏。据科技部科技人力资源指数评价指标,浙江省科技人力资源指数仅为51.27%,在全国列第15位。尽管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的“农民企业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奇迹,但是受知识面狭窄的限制,他们必将与时代的发展脱节。对于现代经济来说,要实现创新型发展必须依赖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创业家,必须依赖于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其次,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20世纪50年代,在斯坦福大学工业园的建立并因而创造出“硅谷”经济奇迹后,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日益重要的课题。对于浙江的广大中小企业来说,限于自身经济实力往往无力担负巨额的研发费用,此时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来促进产业集群的创新就显得特别重要。因而浙江需要改变目前以发表论文数量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机制,切实研究产学研合作机制以提升产学合作成效。


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一种支持性的社会结构,文化便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区域文化通过影响经济活动的交易方式、学习模式、信息和知识的流动等途径,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文化的导向和凝聚作用,集群内企业间的非契约关系会变得较为稳固,使合作创新变得更加容易。长期以来,浙江地区形成了“善进取,急图利”的功利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成为浙江内生性产业集群形成的文化基础。但是,浙江的区域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阻碍了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浙江的形成。主要表现为,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的社会网络关系、重模仿轻创新的学习方式以及封闭性的知识交流环境。因而必须进行必要的文化体制改革,努力营造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的文化氛围,促成创新性网络形成,使创新型产业集群尽早根植于浙江大地。(浙江经济2011年第4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27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