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媒体上出现了关于官员上升路径的所谓“天花板”的讨论,有人担忧“天花板”将成为阻碍基层官员积极性的重要制度缺陷,甚至惊呼,此种现象不解决,将导致基层官员腐败等问题,不一而足。单从担忧者的逻辑来看,存在三重误区。; H# c2 d5 e& P& ~4 n* q8 W" l
% ]5 N" ]3 B& ]5 M . o, i* J' I# Y4 U( j
1 I$ x* V7 j, Y% h2 v! T; P第一重误区,官员成就的“唯官阶”逻辑。担忧者认为,官员上升,越往高层越困难,特别是基层官员,往往上升到一定层次,会遭遇到上升的“天花板”,意即无法再往上升。首先,从政府架构的层次来看,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不可能每位基层官员都会不断往上升,能上升者往往少之又少,这原本是一条普遍的规律。所以有学者认为,所谓“天花板现象”本身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既然如此,为何一些论者还就此担忧不已,惶惶而不可终日?倘若在其思想中没有“唯官阶”逻辑,恐怕难以自圆其说。
- W R0 S! w( X: q+ v& u) T4 K* [2 `; H. s
4 z" E# y6 S5 f: w( D' o0 v' e8 t; A& ^( Y; g& ^. @
第二重误区,官员激励的单向度思维逻辑。一些论者认为,“天花板”现象不利于调动干部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基层官员,会存在激励不足问题。诚然,通过官阶的上升而获得激励是官员获得满足感、产生激励力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这决非唯一渠道。这些都是外在的激励,并不能真正获得持续的激励力量,这正是时下一些官员虽官位不断擢升而不满愈增、怨恨愈深的原因之一。然而,一方面,同样的外在激励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满足,在比如通过级别的上升获得物质水平的提高和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群众的认可、事业的成就等内在的激励所获得的激励力量才会更大,持续时间才会更久。“天花板”论的思维逻辑实质上陷入了官员激励的“单向度”怪圈,助长了官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思想,也强化了“官本位”的政治文化。0 @) `6 H' P; T
# Z+ K- g! ~8 D' g
: ~ [3 B) d, Q- m- c( v
/ R1 `, b! E s. z# N* J: H第三重误区,官员腐败的利益不公逻辑。官员的腐败与“天花板”没有任何联系,难道提供了足够多的上升空间,官员腐败就会自动消除?把腐败归咎于“天花板”,只能是一种毫无逻辑的诿过托词,一种为腐败所作的苍白辩解。常识告诉我们,不受监督的权力是导致腐败的根本原因,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当他律由于制度不健全而未能从外部进行有效刚性约束,而自律因其软性又不足以产生内在约束效果之时,腐败便会见机发生。试问在层级节制的机关体系中,哪个层次不会出现所谓的“天花板”?是否说明无论在哪个层次,腐败发生都情有可原?再者,心怀贪腐之念,上升到更高官位,其摄取私利的权力、能量可能更大,对人民的危害性只能更大。" }( I X! I3 t+ m& }
, J4 E1 _( F$ y# { % J: Y3 e1 z l
5 J$ u# Z8 C, X) Q4 A$ q& L0 j为“天花板现象”担忧,应当警惕这三种误区,明眼人,对此该重新审视一番了。; P/ R0 u S- y. @/ V5 Y8 X- {
& V( a$ |4 y; |
( f6 v+ C% [% Y
4 {! l U# @9 Q, F; ?$ E3 c; f(邓摘自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11年9月14日 邓念国/文: J/ C' d7 B4 G; A) D5 R# h4 P% P% f0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