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中共商丘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主任吴金山谈“改变”

[复制链接]
农伯话语 发表于 2012-4-22 20: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记得2008年美国大选时,非洲裔民主党人、联邦参议员贝拉克·奥巴马凭借“改变(CHANGE)” 一词,四处演说,赢得了美国民众的信任和支持,顺利登上美国总统宝座。这是改变的威力。当今是一个巨变的时代。易经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无论如何,世界在前行,事物在发展,人类要进步,改变是肯定的。改变的关键是,必须面对是什么、为了啥、到何方、如何做。这是社会、国家、团队、个人,都必须思考的大命题。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改变的人。9 u) H, y, Q+ |/ }5 H$ m" L! T

( G. I0 w) U* F0 `  改变,社会的强音7 u8 F# H/ E' Q" `

; Z: l3 A/ }2 m7 f6 p- C! K. V. O  历史的马头琴,铮铮然飘出一串跳动的音符,凝聚成一股细流,涓涓淌过我们的双眸。“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面对一江春水,三闾大夫屈原回望身后满是浑浊的世界,仰天长叹,坚守一片净土,让这绝唱在千古历史中得到共鸣。这流水,淌过了多少朝代,见证了多少往事,让历史在一切往事中演绎演出一个硬道理:世界前行一步,都是改变推进一步。
5 P2 g- M  J+ Y2 d2 N! h/ R4 [' S) j! R& t
  改变,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着,都处在产生和消灭的过程中,静止不变、僵死不动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类社会,同样是千变万化的。在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解体转入阶级社会以后,又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现在已有一些国家发展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将来还要向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1 R& E$ [2 O2 g. B/ l

0 ]! ^2 m/ d$ V1 H1 R' Z  人类社会在某一历史条件下发展到某种状态是必然的。从内容来讲,历史必然性其实就是人之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发展中的表现,是主体与客体、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全体成员精神素质作用于社会基础条件而外化为实践的产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人类的意志和实践等对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决定性影响,决定人之意志和实践的因素大体有三个:社会物质条件、社会结构条件和国际环境。
0 R7 g7 X; O/ ?1 q+ \4 K' e% h' T& G' E) d# P. ~6 A5 L! K0 |: P
  当社会向前发展的时候,每个人都该通过判断而向前走去。一般而言,社会上有三种人:一是引领时代的人,这是少数精英人士;二是紧跟时代的人,这是大多数民众;三是拉时代倒车的人,这同样是少数分子。每个人都应该找出自己的活法,都有一个目标,有更多的声音,更多的生活方式。长者说,少年多轻狂。其实不然,我们只是在前进、在适应、在改变。这也正是这个社会前进的动力源泉。改变,正是社会变化的必然要求。
7 v6 C! L2 g2 ^/ R  L9 l1 W, z
8 u2 N' g7 u5 \1 u; x  世界的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就像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一样。不管是捧读着《易经》,还是传诵着《道德经》,不管是唱着“春天的故事”,还是吟着“老鼠爱大米”,我们都走进了日新月异、万千气象的新时代。新时代海一般的机会、精彩、创造,向人们挥舞着手臂。在社会前进的铿锵步伐中,切换模式、改变规则,以己之变应万事之变,乃是必然的。
$ |$ x- Y' m1 C# J# z# a; I( U2 }# V- n5 F
  没有改变,世界就没有发展。每个人都是因改变而形成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过,切记,世界不会为一个人而改变,环境也不会主动去适应个人。因而,我们只能去改变,进而取得成功。唯有改变,方可以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历久弥香的琼浆;唯有改变,方可以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梦想,编织绚丽辉煌的彩虹;唯有改变,方可以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力,筑起固若金汤的铁壁铜墙……# m6 d8 ~& U3 P  _' |% |" P

! n! J9 e+ }$ p  无论承认与否,面对当今社会新的潮流涌来,时尚、流行的玩意儿一股脑地倾泻下来,怎么办?只能义无反顾往前冲。金庸武侠名著《笑傲江湖》里主人公令狐冲说过:这个世界都在改变,我们没有办法,只好改变自己。于是,令狐冲自己也实现了从“雄霸江湖”到“笑傲江湖”的改变。改变,使自己在社会的品德更高尚;改变,使自己在社会的情操更趋美”;改变,使自己在社会的成就更出色。8 O3 Q: p3 Z- E: H, b3 w' q

! |2 t4 P. W2 n; u3 L8 X3 H  我们栖居在一片天空下,也许是青城墙下散落的明黄的向日葵,既然不能选择故土,就只能让自己在微弱的阳光下燃出一片灿烂;也许是遗失在山谷里的花籽,既然不能长在肥沃的花圃,就只能让自己在寂寞中绽放一片野百合的春天;也许……
) z: }; o* `% [$ h4 `
5 h9 N" P2 Y( n# t9 p: ^/ X  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的产物,人与社会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既要与他人打交道,又要与社会打交道,既要维护社会的秩序性,也要适应社会的变化性,是逃不脱的。
" j+ s2 k& _1 w( P3 j. b0 c- i) B* R3 h1 p# Y. T
  改变,人生的主题
6 m( C( L! A2 _! |& l9 e) h0 s) E' g- f! m7 ^
  伴随着《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的畅销,“奶酪的故事”,已经深入人心。看过的人都知道书中反映的道理是:世界在变化,每个人也是在不断变化。& |! M/ i; g/ E9 x1 u0 t
, ^' i# A3 `* J0 D3 L! F( s  j0 V0 t
  就一个人来说,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就处在不断变化中,自然的变化,年岁的增长,由稚气天真的童年到风华正茂的少年,再由血气方刚的青年到年富力强的中年,最后进到老态龙钟的晚年,直至生命的结束。
$ u  W) I1 v# I& g3 ?& W# j' M/ U" m4 e
, ?. u. v8 z$ c5 c( ?6 O$ S4 F: B1 e& [
5 D0 L3 ?; A0 X, Z6 K" Q' J  人的变化,不仅有从婴儿到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直至死亡这种肉眼看得见的变化,而且还有人们的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在体内时刻都在发生的变化。人体科学表明,人体内每时每刻都有旧细胞在死亡,新细胞在产生。这是人的生理的改变。同样是自然的改变。
+ d5 k$ ?! }  _0 Y: R# J
( `, R4 l8 s$ l8 w) l  人还有思想上的变化和发展。有位哲学家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由于思想积极,努力进取,从普通人一跃成为著名的英雄模范人物;有的人则由于放松思想改造,从昔日的英雄变为今日的囚犯;还有的人从失足、堕落走向新生,重新做人。这种改变,是最具神彩神韵的。因为,这是打破寻常、破旧立新的创造,是超越自我、超越常规的导引,是奇思妙想、智慧能量的释放……
 

精彩评论6

正序浏览
农伯话语 发表于 2012-4-22 20: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寻求的“奶酪”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该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奶酪,如何面对已经拥有的而且随时可能失去的奶酪。变化始终存在,不管是好是坏,必须接受变化。当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时,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不管怎样选择,都应是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都在顺应着潮流变化。一切的改变都是可以马上办到的。
" `- m: O* {! ?- N1 |
9 j& V# g6 D$ L) h+ o& Q  人们对于“改变”这个问题所保持的态度,经常是“应当”而不是“必须”,就算是必须,也经常是指未来的“某一天”。要想马上改变,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心里保持紧迫感、使命感、危机感:不能不快点去做。
& |$ L0 N; S/ _$ u3 o( C' {/ W2 Z5 t& T
  也许,我们没有庄周梦蝶的浪漫,没有庄子那“泥泞中亦可”的超然;也许,我们无法像彷徨斗士鲁迅一样以血荐轩辕,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劣根性;也许,我们没有海伦·凯勒那虽然盲聋但却以心灵探求未知世界的勇敢。但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接受《庄子》的熏陶,让自己接受《呐喊》《彷徨》的强音,让自己接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洗礼,让心在潜移默化中沸腾,改变自己。5 f, t! _8 E( S
% ^5 z, @8 k% h
  生活,每天为了生存不得不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却从来没想过要去改变些什么,即便想明白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个目标,鼓足了劲想要去改变了,却被那些所谓的义务、责任所牵绊,害怕改变后不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反而会失去现在拥有的东西,于是我们开始退缩,不敢去追求自己所想要的。
8 T" D: W# d$ J" o, Q3 M8 }' l+ h1 O$ q9 a0 N
  人,如果不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就应该去努力改变。这是一个健康思想上的人的基本思路。也许会失败,但是努力了,也就没有后悔了,即便失去了什么,我们也可以再努力找回来。失败的经历,也是人生的一段精彩的回忆。如果成功了,那将拥有精彩的,不一样的人生,何乐而不为呢。
" `5 V8 P+ A5 H" C" G- D( h% w+ J5 B( R* _/ T: R3 }
  如何让自己愿意主动去改变呢?一个办法就是让自己的情绪达到关节点,让自己觉得不马上改变就会此路不通。改变要能成功,不是知道得改变便算了事,而是得打从心里知道自己必须改变才行。如果你多次曾试图改变而未见成功,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令你改变的痛苦还未达到令你无法忍受的程度,而唯有当你达到那样的痛苦节点时,这时改变的杠杆才会出现。2 n9 O1 v8 V; B5 s  t. }4 ], R) u
+ V% ]" W! d: W; m, R, @* D7 K. C
  改变自己,方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方能不被环境淘汰。高度决定视野,站在更高的云梯上看风景,勇于面对挑战,把自己认为是造物主,积极挖掘潜能,调整应变力,绘出自己的蓝图,活出自己的生活版本。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必须做出改变,而且,改变必须从今天开始,马上开始,从自己开始,从每一件小事开始。这样才能获得成功。3 g0 G' {0 q( F

. D2 }3 ^# M- V. B) X  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就创造成不完美的。在社会上生活的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一生,这是社会的使命,也是人的使命。点滴成江河,行远必自迩。在社会大的环境下,每个人都要背负责任,慢慢积淀。改变,与众不同,鹤立鸡群,彰显自我,如今个性也是潮流,社会的潮流。这种特点,无疑是最“潮” 的潮流。+ P$ F+ j% m0 A6 p" |
5 P0 ~5 r. h% ?' X! ^" j( b$ t
  改变,心相的元素+ z& [5 {, w2 a# Q) u1 z

' p$ L2 o# k( Q  心,指心思、心意。古人认为心是思维器官,故将思想、情感一切思维活动均称之为“心”,是内在的。相,指质、实质,是外在的。古代书法理论家将作书前的想像、构思,喻之为“心”。称形诸于实的书法作品(即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称之“相”。+ O/ [; K6 M* P+ J

/ d: Y' Y8 q# v" s* L  P  所谓“有诸中,必形诸外;观其相,可识其心。”这段话的大意是:内心的东西,必定在“外” 部中得到反映,观赏你创作的书法作品(相),就可以了解你的思想情感。故有“心相”之说。
  {: e! M1 U# h. D4 E7 x* }- V9 |/ P% U, [
  古人,都是强调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不管做什么事,一切都从正心开始。如此,循环往复。
8 \% L& e  `( v5 l
. \* |8 W9 z  T5 w* c9 T  虽然,每个人际遇不尽相同,但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就看能不能磨砺一颗坚强的心、一双智慧的眼,透过岁月的沧桑看到熠熠生辉的星光。不要说生活怎样对待你,而是应该问一问怎样对待生活。毕竟,积极心态最重要。5 @. q; R. U6 Q6 I3 u
" z) p- c1 t0 w, x8 g) Q% W
  当今社会有种怪现象:财富与日俱增,但满意度却逐渐降低;沟通的工具越来越多,但是联系得越来越少;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知己越来越少;房子越换越大,里边的人越来越少;豪华的房子越来越多,破碎的家庭也越来越多;楼房越来越高,但我们的心胸越来越窄;渴望了解外星人,却不想了解身边的人;参与的活动越来越多,但是享受的乐趣越来越少……
3 L* h# H$ M+ x  ~1 n# _: Z0 T! T3 n" j# ^- ~9 ?2 t  L2 s9 R, q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各种问题困扰。要除却这些心理隐疾并不难,只要凡事看开看淡,达观一些,大度一些,拥有积极心态,就能让烦恼烟消云散,幸福、快乐时刻相伴。
; T( ]9 R+ C5 Y# I, g& Y' t3 w
) I3 O) S/ g# v
; o3 |& c& F  b; a8 s. S  改变心相,首先是正心。我们从小到大,做的每一件事情,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意识心”。换句话说:物质的拥有与支配,只不过是想满足我们自己的心。只要是人,每天都与自己的“心的感觉”打交道。钱财多与少,是“感觉”;物质得与失,是“感觉”;事业成与败,还是“感觉”。不是钱财、物质在手里才叫“有”。拥有的东西,“心”认可“有”才算“有”;别人的东西和钱财拿在手里,“心”里不认可,还是“无”。“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化解很多生命的遗憾。心正了,多了安闲,多了淡定,多了坚强。4 Q5 j+ g6 q2 j' W' K! L
( y5 I$ J) U- ~& B9 T  c! F; a! c
  改变心相,需要改变看法。什么叫看法?就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换言之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一个人的世界观不是一天两天的时间建立起来的,一般很难改变。但假如一个人遇见重大的环境转变,或重大的挫折,就容易改变性格。想改变性格的你有勇气去面对这改变的前面的汹涌的压力吗?有与无、得与失、多与少、成与败…俗话说知耻而后勇。改变必须要勇气。不管什么时候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带着积极、感恩、开拓的心态,点燃激情,释放能量,那么疲劳感会大大减轻,工作才会变得甘之如饴,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楼主| 农伯话语 发表于 2012-4-22 20: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改变心相,思想最关键。一个人的样子,就是整天所想的那个样子。大脑是个总开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是心念的囚徒。我们的头脑中有太多的思想垃圾,太多的观念枷锁,无时无刻不在束缚着我们前行。不断变换脑筋、洗洗脑子,来一个观念革命,在变化中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心念转动人生。当对生活失去希望时,抬头看一看蓝天白云,看一看阳光四射。把心相放大一百万倍,换个角度看世界,积极思考社会的角角落落,用无线的创意突破困境,在嬉笑间挥去窒息感,体验生命多样的风景。
. f! C5 ]' C0 v2 n, J5 z0 P
: Y0 p' h5 W) X! k  改变心相,降低期望。快乐与否与钱并没有关系。没房没车,一样可以让自己生活得很快乐。保持自己的快乐,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如此,改变了看问题的方式,结果也就会大大不同。人的成功或失败,幸福或坎坷,快乐或悲伤,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心态造成的,因为我们怎么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可以改变人生观;无法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心态;无法调整环境,可以调整态度。这样,就拉近了与现实的距离,一些无法实现的期望便无影无踪。- j& x1 L/ [- Y  L- T. }
7 y! m, h5 l: ?
  改变,习惯的必然
9 y1 u% q- ]* O$ j: g( T0 x' |- I/ s* h* v& q8 W  Y
  休谟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其实人活一世,很大程度上是靠习惯活着。很多时候对很多事物,我们并没有更多的时间费尽心机思考、绞尽脑筋斟酌,只是凭习惯就可以做出满意的选择。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测试,让三个人完成同样一件事,其结果却因为每个人工作习惯的不同而出现差别很大的结果。这种事例,在我们身边不胜枚举。心理咨询专家研究发现,一个人工作、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
5 h8 ], `5 l, l: Z3 ]3 y: s: x# B1 {
  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使人成功,坏习惯让人颓废。好习惯让我们减少了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让我们更有效率;而坏习惯使我们封闭保守,自以为是,墨守成规。然而,面对生活中的坏习惯,习惯固守常态的力量对我们的控制大过了追求改变的力量。( Z& c! L, C) u, L4 ^+ V& K
7 ?& A* B/ M- i4 N2 b3 u, x2 @
  习惯决定命运,可是好习惯并非自然而成的,自然而成的常常是懒惰、生活无规律等坏习惯。所以我们才要自我控制来培养好习惯,而且这样的培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弥缝决定发起这样一个活动。
2 r& b8 Q+ U: X: N3 Z" m  V$ m: H. y# w, I
  为什么需要培养好习惯,当人一味追求快速成功,渴求拥有大智慧时,往往忽略了良好的习惯才是步向成功的钥匙。好习惯一旦形成,它就极具稳定性。心理上的行为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待人接物;生理上的行为习惯左右着行为发生,决定生活起居。; d0 `3 c1 n! r3 x% u1 g4 p* J, s

! n% h' V& i/ E. z( B/ J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这么说的: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好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让人的一生发生重大变化。满身恶习的人,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惟有有好习惯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8 R1 U% ~3 v, W# K

& {. G8 d8 r9 n3 f* a  仔细看看,大多数人早已习惯了过去的自己,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如几点钟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读报、吃早餐、驾车上班等等,一天之内上演着几百种习惯。所以,非常有必要仔细检查一遍自己的习惯。看看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无益的,哪些是有害的,然后将无益、有害的改为有益的,哪怕一个小小的改变,假以时日,必能受益无穷。拥有了成功的习惯,就拥有了享受终生的财富。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幻想什么,而是在旭日初生的时候即投入行动。改变要趁早,不能只是在嘴上说说,迟迟不行动,到头来,白白浪费了一生,无所成就。8 }. y5 W1 _3 }! {" `$ a
% R/ v* W2 f7 c. T$ `% c5 y
  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的,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最后才能成为一个不易抛弃的真正的习惯。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俗话说“一个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大家可以在一起相互鼓励,共同进步。想想当培养这一个好习惯时,同时还有其他更多的人也再一样努力坚持,一定更有信心。
5 o* O* R1 i; k
) h7 h' t6 @: x8 M  B0 S" W% b' b2 x- _! X
  一旦成功改掉第一个坏习惯,以后改掉坏习惯就将变得越来越容易。事实上,随着一个个坏习惯被好习惯逐个取代,我们将变得越来越善于改变自己的习惯。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在开始养成“改掉坏习惯”的习惯。一旦这样的习惯养成,我们便会像一列运动着无法停止脚步的火车那样,推动我们实现自己的理想。9 `# C) v5 A$ E6 B) M* u5 r

) T; S' f6 f7 w* [, h  一个好习惯,无论其大小,只要坚持培养下来,都是件非常好的、有益的事情。比如,每天把任务按重要程度把工作完成好,每天早起十分钟,每天准时七点起床,每天准时十二点睡觉,每天多阅读一小时,每天背二十个单词,每天跑步一千米,每天按时三餐……
" o9 x' K" D) C$ h% i* Y0 t4 j2 B: u& O" }9 f# p% r) B# Q. v
  人们习惯在习惯的轨道上滑行,习惯在习惯的人事中穿梭。人的每一次自觉或不自觉行动,都会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习惯改变了,世界就会改变,命运跟着就会改变。这应该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定理啊!
 
 楼主| 农伯话语 发表于 2012-4-22 20: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改变,风格的臻善
+ n8 o2 \6 v7 }
6 L: N* B2 L; P) c  财富会散去,名誉会过时。唯一伴人一生的,是一个人的风格。具有高尚风格的人与汹涌澎湃的海洋一样,都在为自己开辟一条道路。与习惯相比,风格更为硬朗。习惯是培养的,风格是塑造的,更难!在具备一定的改变潜力的情况下,风格才会改变。风格改变的核心机制,就是在寻求改变内力驱动下,通过环境或者经历塑造。
. n5 f2 _" F( K; G: L0 _" |7 j+ }$ r+ V, Z5 {1 d5 Y8 Q6 C+ _
  换句话说,风格的改变,是生活经历塑造出来的,生活和时间,是风格的雕塑师。这还可以分为自然经历、心理治疗经历、宗教体验等方面。% u$ u* @+ X4 ^. h$ X, I+ U

) ]* n6 J$ R+ Q( r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生活经历与超常体验。最好的老师,就是生活经历。生活经历,还可以被分为日常体验和超常体验。所谓超常体验,就是强度超常的、接近人的忍受极限的体验,比如频死感或死亡体验、极度冷热、孤独、饥饿、危险体验等等。有一少部分人,就是在极度超常的生活体验的刺激下,改变了人格、改变了生活态度、改变了人生观。日常体验,就是普通人每天的自然体验。" a! d- h2 T% U7 t
& ^: o) Z" h" Q6 w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风格,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人的风格的变化,就是一个经历和时间的函数。心理治疗经历和宗教体验,只是人的性格改变的小插曲,是性格改变的催化剂。在理论上,一个科学的心理治疗,应该能够促进人的风格的改变。但是,无论心理治疗还是宗教体验,都不是人的性格能否改变的关键。最关键的,是人本身的改变潜力、改变欲望和改变能力。/ j8 h  H) e2 `* ~
' p; F! n, W( C
  改变风格,就是一种心情。生活,总会遇到喜怒哀乐,无论物质上有多富有,没有好心情,也无法开心。在这种情况下,学会微笑,高兴时,用微笑保持清醒的头脑;悲伤时,用微笑洗去伤痛;失意时,用微笑打打气;气愤时,用微笑平复心情。微笑是心灵的清洁工,能拂去浮躁,扫清烦恼,过滤心情,存放快乐。与人相处,最讲究谦与让、和与善,提倡一笑泯恩仇。微笑,便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表达善意的最佳办法。在文明社会里,繁忙的生活,利益的算计,让我们失去了微笑。给自己一个微笑,让心情更舒畅,让心胸更宽广,让生活更美好,让生命更阳光。
/ e& ^7 I" [% S; o" e4 I' r& o4 I+ ?
* \; W" c2 v" Q3 `  风格的改变,也是不断否定的过程。这是重要的标志。否定自己是深刻的思想活动,是出于对真理的认知,而不是自轻自贱。否定是思考的结果,只要时时地反省和面对自己,就会时时否定。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否定自己同样困难。人最容易自以为是和固执已见。在真理面前,没有谁有资格自负。有句话说的好,我们最需要改变的可能就是我们最坚持的东西。可是,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总是对的。其实人们的认识本就浅薄,再加上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如何能够不改变?必须不断在改变自己的认识,否定自己坚持的东西。4 S; D0 |# _3 m! ~& C
( r4 Y* J3 @! i( i7 B' X
  宽容,更是风格改变的境界,同样是风格改变中至关中的部分。宽容是一种成熟。幼稚的心从来不会宽容,偏激、暴怒、盲目行动、疾恶如仇,而且屡犯不可“宽容”的错误,追求完美,却并不明白自身所存在的缺憾。宽容是一种开放。开放似一条贯通古今、融汇中外的历史长河,开了闭塞胸怀,绿了暗灰人生,铸就一席辉煌。宽容是一种厚重。宽容不是容忍,因为容忍仍是一种消极的反抗,这种并不明智的情绪其实是暗暗跟自己过不去。生活的阅历、生命的体悟,构成了宽容的前提与基础。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体现了对人性缺陷的包容和理解。宽容不但是一种成熟,也是智慧。其实,这“不宽容”也是值得宽容的,因为他们的幼稚。
) ~$ x. Y* A- A) g2 Z: z0 N" I) n7 _  X% b. V* L# ^5 a6 D
  改变风格的标志,就是对“简单”的认识和理解。不再把简单看作简单,或者说,不再轻视简单。真理就是简单的,而这简单的真理就是在平常的朴素的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从简单处寻找和发现真理,你就得到了最深刻的真理。无知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什么都不瞧在眼里。无知的人以及少年最常说的话就是:我懂、我知道、这太简单了,如此等等。在一个有思想和有探求精神的人那里,没有什么是简单的,尽管他们能够举重若轻。5 L2 [. b4 G: @& b" X, z4 @: e8 _2 J

$ R9 g, \; Q% r
  I/ J. a1 q# X/ n8 E  行动,是风格改变的终极选择。一个苹果的落地,科学家能够思考到天体运行的规律;一粒简单的沙子,哲学家可以通过它发现一个新的世界。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知而在行。行动有很多内涵。看准了,就埋头干下去,勤奋劳作、耕耘不止,不舍昼夜,奋斗不息;懂得舍得之道,丢掉眼前,服从长远,千万不能被眼前的利益蒙蔽双眼,审时度势、以柔克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往前冲,不回头,敢想敢干,敢冒风险,不急不躁、迂回前进等等。当然,该转弯的要转弯,该柔软的要柔软,该坚韧的要坚韧。这些,都是具体行动的体现,也是风格改变的内容。
 
 楼主| 农伯话语 发表于 2012-4-22 20: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植物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对于人来说,更为复杂,也许习惯还可以相同,而风格则是区别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的分水岭。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6 \6 ?$ ?$ O! x) h2 e3 m

3 `  ?: e/ J% y6 O4 Q: y" o# Q( q  改变,智慧的力量" U, A  c! P0 V$ x' l! T, r

8 d) }) E# W4 W. b! A/ I  事物的变化是变化万千的。只要懂得生存之道,就明白什么是改变,什么时候改变、怎么改变。这就是智慧。智慧者,一定是头脑清醒,统筹全局,沉着应对,不为外物所动,随着变化而变化,练就“化水为风、凝气为露”的本领。9 E3 _* K0 o0 J( f1 R* F, `

  s5 z5 k1 x* [( x% b  人,是一个活生生的处于变化的实体单元。在“快鱼吃慢鱼”代替“大鱼吃小鱼”的竞争法则下,创新是一种智慧。何为创新,创新不等于高新,创新是很简单的事情,创新存在于人的日常言行里。每个人如果都知道动脑子、都知道来创新,是一笔财富。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风格,注重思考、开发一些问题,对一些工作善于发现和捕捉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深入一步,纵横思维,开辟放射性思维通道,催动想象的飞火轮,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增长新才干、积累新经验、创造新价值。创新是改变的核心,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6 T! @! k8 [" S- R" E3 Q& _
7 P! R4 h: q9 c2 R% w7 I1 S1 t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对那些空话大志人的箴言。世上想做大事的人比比皆是,但把小事做好的人却非常少。应该说,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其实,对一个人来说,最难以完成的事和最容易完成的事一般是同一个事,就是最简单的事。有些人做事重大略小,因而一事无成。古人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真正的成事之道:不急于做大事,而在于做小事。一旦不停地做能够完成的很多很多小事,那么那些大事也会变得微乎其微。先做小事,而后成就大事。重复简单的事,就会渐渐步入佳境。这是改变,也是成功定律。
2 A5 ~) V3 N9 \0 Y- z2 e  D- d; q2 R  C$ w. z$ P
  糊涂,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一种智慧。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世上有些事情必须是非确凿,泾渭分明,而有些事情却需装点糊涂。糊涂学说:“糊涂!方为大悟!”唯有懂得糊涂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糊涂不是昏庸,而是为人处世豁达大度,拿得起,放得下。生活中,真正的聪明人都是懂得糊涂的。装糊涂即大彻大悟型,这种类型的人就是有话不说,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彼知己,前知五百后知八百,事事预料如神,可他就是宁可烂在肚里也不说,因为多说必有害无益。所以,明白人只好沉默、装傻。所以,要想成就大事业,有时候装糊涂是更为聪明的一种表现,才能为人生锦上添花。俗语说:“大智若愚。”/ M3 U' P  P( F# R0 k' ]
. d3 B" P/ k* ^* X* d4 ~1 J/ V
  人性的孽根性在于不知足。有个成语“欲壑难填”:现在一些人,吃了地上吃天上,几乎活的东西都想品尝一下。还有一些人,贪了百万想千万,到了嗜钱如命的地步。还有一些人,对自己也没有认识,没有多大才能和水平,也没为老百姓干多少政绩,一心直想往上,经常挑肥拣瘦,还觉得社会对不起他。这都是不满足。当然,满足,有很多理解:往大里说,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不应该满足;往小里说,个人的修养和提高,也不应当满足。就是说,正确认识自己,合理把握度和分寸。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只能干好力所能及的事。人的欲望无法满足,凡事要适可而止,知道改变。
. C; q, k" H* z+ v9 `- d* ~7 a
" N0 |" q! A4 h9 h( |5 {" H, r  现如今,我们好像到了信任危机的时代。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不信任的情况,而且,一系列食品安全等公共事件,使政府公信力遭到社会质疑。也难怪,当人们一日三餐,吃的喝的都不知、不敢相信是什么的时候,这个社会还会有多少信任呢?人们还有多少幸福指数?现在,邻里之间一般是老死不相往来,就是亲朋之间、夫妻之间也因为不信任导致反目为仇的比比皆是。世上,人与人相遇、相识、相知,无论是血脉的还是非血脉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缘分。如果连最起码的信任都失去了,社会与生活,还有什么美好可言。重构信任文化,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亲情、少一点私利,多一点真诚、少一点猜疑。这是改变的智慧。
5 _8 g* p0 h3 }; {( K$ R$ O" D  `! ]( R4 R9 C/ z7 \; j$ s
! H! y  h( D+ A2 _- L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康有为说:人为一己私欲所系缚,被外物颠倒役使,成天患得患失。幸福不是别人的感觉,而是自己的内心体验。幸福不在钱多少、官有多大,也不再住得房子有多大、开得车子有多好。其实,幸福并不昂贵,也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在平常生活的点滴中。只要行得端,走得正,没有害人之心,不做亏心之事,把朋友当亲人,把对手当战友,携手并肩前进,就会活得踏实、坦荡。人,要学会用拥有的东西换取更重要的东西。换个思路,一切便截然不同。! ]3 c. _9 t* }: f! O1 I

: u$ Q. a" s, T) E/ ]& I  成与败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取决于改变的能力与适当与否。改变是痛苦的,不改变将是更大的痛苦。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改变如水,行胜于言,流淌在日常言行里,以“我能行,我能做到”的信条,从今天开始,从点滴开始,一步一步走下去,一点一滴做下去,一丝不怠干下去,默默留意,徐徐行动,久久见功。果如此,一定是“海岛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楼主| 当茶遇到咖啡 发表于 2014-12-23 00: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半路出家,诸多写作技巧严重缺乏,阅读此文,深受启发,谢谢分享。
 
平湖泛舟 发表于 2024-9-6 11: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改变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但又是不得不进行的一个阶段,所以改变无处不在,不可躲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0粉丝

2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