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洞房花烛”、“金榜题名”一样,被提拔重用也是人生的大喜事。那么,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被提拔呢?以愚观之,时代不同、岗位职责不同、社会风气不同,最容易被提拔的人也不同。战争年代,英勇善战,能带领部队打胜仗的人最容易被提拔;解放初期,根红苗正的人最容易被提拔;“文革”时期,敢于造反,热衷夺权的造反派头头最容易被提拔;改革开放以后,强调年轻化时,“新生代” 干部最容易被提拔;“文凭热”时,研究生最容易被提拔。这些“提拔标准”时效性较强,“各领风骚二三年”。现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了,最容易被提拔的对象又有了新变化。# X9 ~! L# P9 }4 d+ U
' D* O& H( [& e8 o. H: ^ 前中纪委副书记刘丽英同志总结说:“有四种人才最需要提防:一种是名声很臭,却特能往你身上粘的;二是能力不强,当官的欲望却特别强的;三是收入不高,却特别能花钱的;四是地位不高,但活动能力特别大的。因为这四种人,在中国目前体制下最容易被提拔( 见2010年2月26日《文摘周报》)”。这段话讲得很精辟、很到位,值得深思。0 c9 K' v6 D0 Z- o& @
* l( E B+ J! a, k e 以笔者理解,刘丽英同志总结的“四种人”,有其共同特点,如 “合并同类项”,可归结为“一类人”———单位主官的圈内人。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主官一言九鼎,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攀上了主官,如同攀龙附凤,要啥有啥,想啥来啥,所以主官门前往往车水马龙。那特别“能粘”的,会想方设法往主官身上贴;那“官欲”特别强的,会想方设法讨主官欢心;那特别“能花钱”的,会想方设法往主官身上投资;那“活动能力”特别强的,会想方设法往主官家里跑。“粘” 的多了、讨到欢心了、钱花到位了、家里跑得勤了,跑出感情了,跑来跑去就跑进主官的圈子里,成了“圈内人”,也就最容易被提拔了。9 c. I- y3 K9 z4 |4 t# S$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