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阵子 于 2012-12-3 08:47 编辑
Q9 C, ]. P# _3 ^; g. K; M1 q) |6 \) q" H, X
作为机关干部,写好机关公文,尤其是写好工作总结、工作报告、领导讲话之类的重头文件,决非一日之功,是一个长期积累、磨练的过程。它既要完整准确地领会领导意图,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要有鲜明的思想性、理论性,又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导向性;既要用事实说话,又不能就事论事;既要掌握领导讲话的共性要求,又要体现不同领导的风格特征等。笔者从事机关撰文多年,特将粗浅心得与读者共勉。+ V7 K' r' V5 T. g3 k
* m% j7 B- Y0 a4 A一、准确把握领导意图
. y% P. k+ C" b+ F" s# t J1 s: r2 S" G$ z
撰写领导讲话稿的过程,实际上是阐发领导思想、观点和工作意图的过程,领会好领导意图,是撰写好讲话的重要前提。 " p( w5 f9 F* Z* m/ E$ `, D4 J, Q
0 K4 Y& v( i' P" Z# ~
一是要从“全局性”、“政治性”的高度领会领导意图。是不是从全局性、政治性上思考问题,既是个思想水平问题,也是个站立点问题,这是领会领导意图的关键。领导思考问题也好,发表意见也好,一般是着眼于全局,通过深思熟虑提出来的。越是层次高的领导,讲话时越注重政治性和全局性。作为机关撰写材料的同志,起草领导讲话时尽管很想让自己站得高一些,但由于受所处位置和本部门业务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有时对事物的认识,诸如对哪些问题需要讲、哪些问题没必要讲、哪些问题需要特别强调、哪些问题只需点到为止等,往往与领导思路存在一定的差距。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不断开阔视野了解全局的过程。什么时候我们把全局上的情况真正把握住了,对领导的意图和要求也就比较好领悟了。当然,要实现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是不容易的。起草一篇领导讲话,从接受任务那天,就应该进入角色,从领导的角度和高度考虑和透视问题。养成在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的习惯,并时刻注意全局情况的积累与掌握,使思想经常处于较高的站立点。9 R+ k5 Z% s5 T0 _* b. i
' d' N+ B6 I2 i0 ?& ^3 s% [
二是要从“连续性”、“一贯性”上来领会领导意图。领导的思想是发展变化的,但在一些基本的、根本性的问题上,又大都是始终如一、一以贯之的。我们领会领导意图,必须坚持“一贯”与“发展”相统一的观点。也就是说,要善于从领导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的讲话中把握一些共性的东西,用这些共性的东西开阔我们的思路,丰富和充实领导最近强调的一些思想;要注意从领导在不同时机、不同场合、不同条件讲话中理出一贯的、基本的思想,以这些基本思想为指导,加深对领导新提出的思想观点的理解。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领会领导意图的过程应是个能动的过程,既要遵循领导意图又不能拘泥于领导的某句话或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对一些认准了的问题,该完善的完善,该充实的充实,这既是正确贯彻领导意图的需要,也是真正的对领导负责。
+ s0 C' Z X" V5 t, E2 A' N
4 O& V+ p" X+ ^三是要从“针对性”、“导向性”上来领会领导意图。我们在机关工作多年的同志都有共同感受,领导交待自己撰写一篇讲话稿,首先应该弄清楚这篇讲话稿到底是为什么写,写什么,如何写。领导讲话要达到的目的,其实也就是讲话稿的针对性和具有的导向性,这一点起草文稿的同志不深入理解领导意图,这篇讲话稿注定是失败的。因此在起草之前,要弄明白领导针对什么问题讲话,在什么场合上讲话,此讲话要解决什么问题等。撰写文稿的同志还要主动大胆与讲话的领导沟通交流,深入了解领导的思想和思路,还可主动请教,通常情况下有些领导会给一个思路,起草的同志可围绕领导的大体思路展开撰写,特别是对领导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和下步的看法时,一定要深记于心,这些就是文稿的精神,然后再不断的充实完善,一篇优质的讲话稿就会形成。, [1 l& a0 ~/ {, a7 Q- k6 w
; h/ _7 ^8 C$ y, `8 g }二、吃透上下两头情况- f5 s8 s# a" z$ J6 ~
7 w1 F$ V& \7 [* `- b
领导上面还有领导,上级要了解全局情况,需要各级汇报,本级要了解下级情况又需要下级实情,因此吃透上级精神,深知下级实情对起草领导讲话稿是何等的重要。* X' w0 B6 D- x1 y
: [5 `1 r A* E9 j0 W
一是要吃透上头。吃透上头,实际上就是要搞清楚党、国家和法院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领会党中央、政法委及最高院的重大决策。给领导撰写讲话稿的同志脑子里一定要十分清楚,否则,写出的讲话稿就会偏离上级路线。# p( t: Y1 I+ Z9 {+ k
" K* Z: s7 Y$ B6 Y" q$ d% Y6 s' b二是要吃透下头。就是要透彻地了解和掌握基层动态、全面开展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群众思想状况等有关方面的具体材料。各级机关不过是一个“制造思想产品的加工厂”,它们的原材料要从下边来,从基层来,特别是从最底层的各法庭来,如果不了解下情,没有原料,也没有半成品,那就什么产品也制造不出来。
- y, E& O1 Z; [( I+ k$ O
" Y* ?/ ]& y d0 {$ e+ S! m! W三是要融会贯通。吃透两头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材料的过程。既要积累群众贯彻领导意图、下级执行上级指示的情况(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材料),又要积累领导思想的形成脉络及其发展变化。一个做材料工作的同志,如果对法院的情况、群众的情况不了解,那就不会是一个得力的机关干部。同时,如果对领导的思想抓不住、摸不准、理不清,老是迷迷糊糊,分不清是非,那就永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就没有办法完成好材料的撰写任务。: U! n: w9 q/ G" y9 b
' f: i! C3 z {$ q+ Y
三、正确运用写作材料/ v/ J* F3 F; g' b8 x7 x
3 ]! b# h% m# |( i: b一是要掌握好第一手材料。材料的重要性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囊括:一句话是,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另一句话是,写作之际,材料是表现观点的支柱。所以,积累、占有材料是全部写作工作的前提。占有材料,尤其强调要多占有一手材料。一手材料掌握得越多,越接近实际情况,越容易分析得深入准确,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如果平时不深入下层,不思索问题,临时瞎抓,任意发挥,那是没有不出乱子的。材料积累,就是要提倡勤看、勤想、勤记,脑子里面要经常装着一些问题。一定要防止“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l+ e$ U' M; t) `3 n3 R
3 l; z% x" l, I# C w2 X9 P
二是要针对讲话内容进行选材用材。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生成、发展、变化、解决的过程,不了解这个全过程,就认识不到、抓不住规律性的东西,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选材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一个“严”字。占有材料应“以十当一”,选择材料应“以一抵十”。要围绕领导是需要什么样的讲话稿进行选材,要选典型的材料,要选真实、准确的材料,要选新颖、生动的材料。用材要把握:决定材料叙述的先后顺序,确定叙述的详略程度,还要有点显示材料的“笔力”。
' [* z5 h' \" _7 q6 L0 _0 k' u- x3 l; d0 c
三是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不到本质,就谈不上“吃透”。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常常存在某种假象,我们必须下气力通过对现象的研究分析,排除假象,抓住本质。我们常用层次高、层次低来评价一篇文章、一个讲话的质量。层次高低,是个看问题的角度问题,是对事物的本质、对事物规律性的东西把握的程度问题。
3 A- M) [& t8 |1 f- E7 q( v' @1 S R6 T. i
四、合理进行谋篇布局) B( V9 P" P/ s) {; e
6 m! c4 Y% H6 Y) G
谋篇布局虽是文章形式方面的一个要求,但它不仅仅是一个方法技巧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又是一个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问题。
$ V2 f- x2 \& A X8 G! C
; E- S2 ]' @1 \4 f一是要纲目清楚,思路畅通。写文章首先要解决中心论点,即主题问题,然后要解决思路问题。从结构上讲,论点的确立和思想的形成,具有关键意义。也就是说,作者必须清楚地分析出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平列的、还是从属的,分清各个意思之间亲疏远近的关系,以便有秩序的、有步骤地表达中心思想。 8 d3 T5 D% ]# U2 f. E6 o! D' O1 C
/ j( ]* b+ t- u0 ]9 Z0 q9 ^( f
二是要眉目清晰,顺序合理。安排布局结构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思想论点的逻辑划分上,抓住问题实质,合并好同类项,安排好论述的顺序,以便写作时按照思想活动的逻辑规律,有层次地向前推进。不要把所有问题不分彼此的堆在一起,眉毛胡子一把抓。
+ k: v5 e' _; o* M6 k- o5 l
0 h0 ]$ [+ @9 y6 i. u* M三是要首尾连贯,衔接牢靠。论述问题要分层次、有条理,但不是要把一个完整连贯的思想人为地切割成互不关联的几段。布局文章的层次时,一定要保持主体思想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前后文要呼应,还要处理好开头与结尾、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这些文章布局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 ' M0 ?. G8 ?4 H& E& _. y0 h
& A* B: q% C g& E. l% Y五、准确运用生动语言
8 S6 f9 Z1 Q$ }9 P Q, ~! F8 u8 o0 \ r
深刻的思想,明确的主张,都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同样的思想,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效果是截然不同。毛泽东的生动、博学和妙语连珠,邓小平的简练、深刻和善于触及本质,陈毅的坦诚、豪放和特有的感染力,鲁迅的冷峻、诙谐和入木三分,都值得我们学习。0 | M x/ q! Y3 n8 _2 ?% x
' b5 `* M' E/ l& i5 Y' _: p
一是既要言之有物,又要准确贴切。过去讲,事实胜于雄辩,就事实本身来讲,它不能代替雄辩,但雄辩总是要以事实为基础的。在一个讲话中,主题、观点是灵魂,而事实材料是血肉,离开鲜明生动的事实,讲话就会成为空洞苍白的说教。撰写讲话重视事实说话是对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事实一定要准确,作为领导,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自调查了解,从对领导工作负责的目的出发,我们对需要在领导讲话中运用的事例,每个细节都必须搞得十分准确,不允许似是而非的东西出现。
1 A( G- _% o' z2 b4 v
8 O j7 |" V0 b$ z" G2 r' b二是既要语言得体,又要表达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