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从传统文化视角感悟从政之道

[复制链接]
衬波泉 发表于 2013-4-7 14: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传统文化认识“ 政”与“从政”
  首先,从文字学看“政”的涵义
  政,现代语言可代表和引申多种涵义。中国最重要的训诂学有四部书:《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单从文字学上分析,《说文解字》和《释名》对“政”解释都一致。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说:“政,正也。从攴(pu),从正。”《释名》(东汉·刘熙)说:“政,正也。下所取正也,教效也,下所法效也。”
  综上所述,从《说文解字》“政”的文字构造考察,“政”就是当出现了非“正”的状态时,采取适当措施(用手中拿的树条去实施轻轻得打击。不能是大力的打击,打击得力度过大会产生矫枉过正)将非“正”校正到“正”的状态;从《释名》看,“政”就是上倡行而下法效。
  其次,中国先哲对“从政”的认识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虽然夸张,但《论语》对中国历史上“政”的影响确实深远。时至今日,从阅读《论语》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也仍有益。
  《论语·颜渊篇》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篇》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这些话强调了从政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自身行为的表率作用,领导干部加强修养、端正行为,至关重要。领导者个人行为、工作风格与人格魅力,对领导和感染群众做好工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传统文化学习加强修养
  为人处世,每个人有不同的风格,但加强修养却有共性,因为人类有共同或相近的道德价值观。加强修养是多方面的,领导干部重点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心理平衡,尤其要正确对待“名与利”、“行与藏”。
  一、常怀知足之心,正确对待名利
  一是取之有道,利物不争,争也君子。“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君子爱财,关键是取之有道;人争上游无可厚非,关键是争也君子。能做到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则境界又高一层。
  二是襟怀豁达,有所不为,知足常乐。《太平御览》说:“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冰心先生的祖父谢子修先生有一副对联写得更好:“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作为行政人员,要耐得住利薄名微,要肯吃亏。须知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才欲其大,志欲其小。才大,则任事有余;志小,则愿无不足。”他还引用童二树的一句诗:“所欲不求大,得欢常有余。”欲望不太大,一有所得就会欣喜异常。但是,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保持这样清醒的认识。所以,无论金钱多少,地位高低,总是有无尽的烦恼。知足,会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份满足的快乐。
  追名逐利,会误人误己。常怀知足之心,关键是修养;不做越轨之事,关键在自律。领导干部要眼界开阔,不仅要看破名利,尤不可为名利所累,迷惑其中。
  二、常思知止之度,正确对待行藏
  人生多有不如意,领导干部亦然。工作岗位调整,可能担当重任,也可能担当虚职。调适心态,正确对待“藏”,可能比担当重任、承担工作重压更重要,也更困难。
  一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论语·述而篇》记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要学会拥有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用之而行是有能力的都能做得到的,舍之而藏则是多数人放不下的。须知:用之而行是得意人生,舍之而藏是快意人生。《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与其郁郁一生,何不快意一生。龚自珍说“剑态箫心不可羁”,领导干部既要有剑态,又要有箫心,应该进有能力,退有胸怀。
  二是“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此语出自《老子》:“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周易·系辞》说:“乐天知命,故不忧”。知命,是知道自然规律,得与失、损与益,进与退,都有自然规律,都是客观必然。须知“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故应“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从传统文化学习提高素质
  《论语·阳货篇》说:“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提出“为仁(为政)”五个方面素质要求,即“恭、宽、信、敏、惠” 。
  恭,就是端庄恭敬。一是为人谦恭,态度谦和。有谦虚的修养,就不会有傲慢之态,自然就会对别人恭敬以待。恭敬别人,就是尊重自己。邢疏批注说:“言己恭以接人,人亦恭以待己,故不见侮慢。”所以,“恭则不侮”是一条真理,所谓祸侮自召。二是自尊自重,行为端正。领导干部不要有官架子,但要有官样子,要注重自身形象。这不仅仅是外在形象,在语言、行为、仪表、心态等方面要有规范。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尊敬、信任,才有亲和力。
  中国自古十分重视“恭”。《论语·述而篇》记录孔子:“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廖廖十一个字,其义却卓大坚实: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孔子的心态、仪表跃然纸上。思其为人,真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论语·子张篇》中,子张讲君子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闻其言也厉。” 进而说明了“温”与“厉”的关系。周武王《带铭》说:“火灭修容,慎戒必恭。恭则寿。”甚至把“恭”提高到所谓威仪定命的程度。
  宽,就是大度宽容。《论语·颜渊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一生把“仁”作为最高追求目标,但孔子回答终身行之者的却是“恕”。仁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恕”则是做人的起码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改造社会,“恕”是完善自我;改造社会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完善自我是个体追求。宽容,一是要宽以待人。宽厚待人,则人悦服,故能得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襟豁达,才能宽容。要容得下他人,容得下缺点和不足。二是不妨宽以待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最好。但纵观古今中外,严于律己者,颇难做到宽以待人。对待原则问题,当然不能含糊,《书履》说:“行必履正,无怀侥幸”;但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如我们自身也有不足,设定的目标许多也无法实现,人生中也会有许多不如意等等,不妨宽以待之。
  信,就是诚实守信。这对当代中国是个既重要又无奈的话题,甚至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最大的危机是诚信危机。《论语·颜渊篇》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段对话,虽然极端,但确实反映出诚信的重要性。作为领导干部个人讲“信”,一是取信于人。首先,为人要诚信,做人要厚道;其次,有能力承担责任;再次办事公道。《论语·宪问篇》记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公平正直,是办事公道的基础。乐毅说:“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报燕王书》),讲的就是要公平。作为领导干部,既要对上级负责,也要对群众负责。关键时刻敢讲真话,关键时刻敢于面对群众是基本要求。二是信任他人。充分信任他人,才会人尽其力。
  敏,就是敏锐快捷。一是思路敏锐,反应敏捷。要有高度政治敏锐性,问题处理在基层、内部,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办事快捷,工作高效。追求办事效率和实际效果。
  惠,就是福惠恩泽。对己讲惠德,对人讲惠泽。真心实意为大多数人谋福利,把党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实,群众自然认可。从政治、经济、生活、感情上关心同志,创造条件为他们谋福利,也是领导干部的职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12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