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经济建设] 转型发展带来的巨大收益

[复制链接]
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3-7-7 21: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几千年的齐文化,积淀了淄博厚重的历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雄霸伟业和泽被万世的农业巨著《齐民要术》皆出于此。上百年的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也让淄博成为山东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医药、建材、纺织、机械冶金等为支柱行业的产业格局,并从1992年起就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行列。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传统的工业化进程中,后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往往以巨大的能源成本和沉痛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作为一个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淄博也曾饱尝环境污染之苦。但当调研组进入老城,却是绿色满眼、清水润城、晴空怡人。驶至沂源县,可谓“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鲁山”春日鲁山、含苞欲放、翘首倚水、明眸善睐。光有鲁山之美不值如此笔墨,进入博山城区更是魅力山城、陶风琉韵、厚重绵长,漫步桓台红莲湖畔,不禁有感其生态与发展统一、人文与历史融合、休闲与运动协调的宜居美景。四宝山生态恢复区,修平破碎,与人自然,近至“愚公移山”的生态奇迹,让人心旷神怡。淄博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来抓,开创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淄博建设的新局面。美丽淄博之梦正逐步变为现实。
    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探索生态建设的淄博路径   
    淄博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保护生态与人民幸福的关系,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规模实施生态环保工程和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努力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开创了生态淄博建设的新局面。2007到2012年,全市能耗总量累计下降21.36%,万元 GDP能耗由1.93吨标准煤下降到1.5吨标准煤左右,以年均 7.28%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2.83%的增长,连续四年获得全省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第一名;全市SO2和PM10年均值浓度分别下降了56.3%和59.8%,空气质量良好率提高了50多个百分点;境内河流断面 COD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下降46%和85%,河流水质稳定达到恢复鱼类生长目标要求。
    结构调整奠定生态建设基础
    淄博的生态环境问题,根子在偏重的产业结构。近年来,淄博市坚持“多还老账、不欠新账”,着力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建设。
    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加快推动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跨越。自2008年起,先后实施了两轮传统产业技改计划,运用先进技术、装备和工艺,对机电、纺织、冶金、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普遍进行改造提升。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技改投入2300多亿元,全市 60%以上的地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水平同步上了一个大台阶。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工程”,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和机电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壮大,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 28.9%。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983.8亿元(新口径),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8.3%。淄博被确定为中国陶瓷名城、新材料名都、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功能玻璃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泵类产业基地和国家先进陶瓷产业基地。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生态优化的重要途径。淄博以对省级以上开发区进行循环化改造为抓手,重点从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清洁生产等方面,推动循环经济从企业内部小循环向区域大循环扩展。与此同时,着力在全市打造14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即冶金、电力、石油加工、化工、建材、纺织、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医药等9种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都市农业型”“秸秆综合利用型”“生态养殖型”3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旅游业、物流业两大特色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最大限度减少排放直至零排放的目标。目前已成功创建桓台县、博山区两个省级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高青县列入“黄三角”低碳经济示范区,形成了点面结合、多层次驱动的低碳产业发展格局。
    重点工程带动 提升节能减排实效
    面对比其他城市更重的节能环保压力,淄博市不惜重金投入,先后实施了一大批节能环保工程。
    从2005年开始,累计投资260亿元,先后实施两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狠抓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狠抓以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关停“土小”企业4000余家,治理污染企业3800多家;新改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14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93.5%;积极构建“清水润城”景观水系,投资近20亿元,集中治理孝妇河、淄河、沂河等市内8条主要河流,使之全部达到恢复鱼类生长要求。投资近2.73亿元,建成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实现了城市生活垃圾 100%无害化处理。投资800万元建成市医疗垃圾处置中心,实现全市医疗垃圾的集中处置。
    针对重化工业特点,淄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集中改造、逐步推进”的原则,集中实施煤气发生炉、变压器、工业锅炉、电机、工业炉窑五大重点装备节能改造工程。围绕重点技术装备和工艺改造,先后实施“十大节能工程”重点项目560项,实施“三个节能30项”重点项目170个,总投资达106亿元,可实现节能量150万吨标准煤。
    制度法规划线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也不例外。在工作实践中,淄博市坚持自我加压,自提标杆,先后制定出台了《淄博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等20多个地方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制定并强制实行高于国家和省限额的产品能耗标准405个,为生态建设设立了严标准、硬杠杠。
    淄博市自行开发了危险废物管理系统,系统涉及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的各个要素,具备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统计、转移联单管理、移动执法、存量预警和在线监控五大功能。并配套出台了《淄博市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工作程序》(试行)、《关于加强对全市含酚废水和煤焦油规范管理的意见》等7个规范性文件。为了从源头上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量,淄博市深入开展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市重点企业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危险废物“三化”工作列入每年的年度重点任务,实现常态化管理。
    针对严重缺水的实际情况,淄博市充分发挥拥有地方立法权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先后颁布了《淄博市水资源管理办法》《淄博市大武水源地水资源管理办法》等5个地方性水法规和《淄博市节约用水办法》等5个政府规章,真正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根据2011年中央和省市委“一号文件”精神,淄博市先后制定出台了9个地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其中,市人大常委会修订颁布了《淄博市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明确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加大了水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力度。
    严格执法护航 依法行政
    严格执法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淄博在全省率先创新建立了环保、公安一体化执法机制,通过实行信息共享、机制联动、共同执法、案件会商等制度,有效解决环保执法“调查难、取证难、执行难”问题,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事关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问题,淄博市一律实施“顶格”处罚机制,企业初次发现违法排污、排气等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最高规格的处罚措施,二次发现相关问题,一律责令停产整改。到目前,淄博市共办理环保违法治安案件12起,办理环保违法刑事案件15起,始终保持了对环保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
    2010年以来,淄博先后组织开展了中心城区取用水专项整治行动、全市水资源专项整治行动和全市水资源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将全市规模以上用水企业纳入了统一用水管理,查出未纳入管理的年取用水量9200万立方米,封填了1860眼自备取水井。今年由市政法委牵头,在全市开展为期半年的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利用渗井、渗坑、溶洞、矿山、废弃矿坑或其他闲置场所非法贮存、处置有毒有害物质或危险化工废物,以及运用其他方式排放污水的严重违法犯罪等行为,取得了显著效果。
    城乡大环境绿化 助力生态建设
    淄博市把国土绿化作为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来抓,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在2006年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2010年 4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2012年,又荣获“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
    在城市规划布局上,淄博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充分发挥组群式城市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布局特点,实行城镇与乡村,山区与平原,生态、产业、文化三大体系统筹规划,重点建设“城区和城区周围生态园林区、南部山区生态防护区、水域生态保护区、路域生态防护区、中心镇村生态特色绿化区、北部平原农田生态防护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等七大生态功能区,构筑城乡一体化大环境绿化格局。
    实施八大生态恢复工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淄博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重大举措。一是实施森林进城工程。对城区主要公园、干道、河流实行生态园林式绿化,基本构筑起了纵横交织的城市绿网。二是实施森林围城工程。坚持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对规划区域内所有山头、水系实施生态修复和景观绿化,全面恢复城市近郊生态环境。三是实施荒山生态修复绿化工程。加快荒山绿化步伐,搞好破损山体、废弃矿坑和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把南部山区建成全市生态防护屏障。四是实施骨干道路绿化工程。以等级公路绿化为重点,打造城区之间、城镇之间、镇村之间绿色廊道体系。五是实施水系绿化和湿地保护工程。大力植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堤林、护岸林,打造“依水建林、林水相依、以林涵水”生态水系和绿网体系。六是实施农田林网建设工程。实行田、林、路、渠综合治理,着力建设“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绿色生态田园。七是实施镇村和工业园区绿化工程。因地制宜搞好镇、村、企业绿化,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和园区。八是实施林场和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加强重点林场建设管理,提升森林公园服务功能,加快发展森林旅游业。
    近年来,淄博市园林绿化面积每年以300公顷的速度迅速增加,建成淄博人民公园、高新区火炬公园、桓台少海公园等 39个公园,建成绿地广场22个、绿地游园150个。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4%,“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破除发展误区实现内涵发展   
    上百年的工业发展,既给淄博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曾给淄博埋下能耗高、污染重的种子。“大烟囱,冒黑烟,晚上星星看不见,一年吸掉半块砖”,几句歌谣既是调侃,也是写照。2001年以前,淄博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每年不足100天,二氧化硫、烟尘、化工工艺废气年排放量均居山东前列。
    2003年淄博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实施“环境立市”战略;2006年又提出建设“生态淄博”的战略目标;2011年淄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把“强化生态文明、加快内涵发展”确立为推动老工业城市科学发展的总要求。
    由“增量”变“提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是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根本前提。淄博与我国其他工业城市一样,在发展初期也犯了“摊大铺开”“重量轻质”的老毛病。从注重“增量”式发展到重视提高发展质量,淄博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型。
    作为历经百年的工业老城,历史积累形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严重,是淄博的特殊市情。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首先需要彻底改变和摆脱固有思维方式的束缚与路径依赖。
    以优质投资增量引导转型发展,即保持投速,扩大投量,优化投向,提高投效,是近年来淄博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淄博市对新开工项目审批实行部门联动机制,从源头上严控“两高一资”项目上马;对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素质与效益的新兴项目,全力保障。2013年,已安排全市重大项目150项左右,总投资达1323亿元,涵盖了现代农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在保持投速、扩大投量的同时,着力优化投向、提高投效,把投资的重点更多地放到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上,放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壮大上,放到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上,努力以投资结构的优化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进而带动投资效益的提高,带动产业科技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的提高。
    由“倒逼”变“正推”
    “倒逼”和“正推”是促进发展的两种动力,前者强调外在因素的作用,后者强调主体的能动性。从“倒逼”到“正推”,不仅体现了淄博市委、市政府在工作中的正确策略,而且反映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在“强化生态文明、加快内涵发展”这一发展战略上逐渐形成广泛共识。
    生态文明和经济增长是淄博实施转型战略的两大目标,即在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明显好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对企业,特别是一些“纳税大户”也是“排污大户”“耗能大户”进行重点治理,政府通过环保等杠杆督促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设备升级,推进工艺流程的科学化、管理的科学化。这一系列措施的结果是企业在倒逼机制中实现了发展,尝到了“甜头”,“倒逼”最后的结果是正推,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企业竞争力提升、推动市场竞争秩序优化。
    因此,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的过程。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在不断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统一。
    由“散点”变“集聚”
    发展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产业集约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也越有利于污染防控和集中治理。淄博市的工业布局从“天女散花”到工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实现了从“散点”到“集聚”的布局优化,产业集聚效应初显成效。
    工业园区是促进产业集约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平台,对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是现代产业发展规律的大势所趋。淄博市委、市政府目前以全市 12个省级以上经济园区为基础,进一步强化建设用地规划和产业规划的刚性约束,完善相关利益分享机制,促进相关产业加快退城进园、退地进园、退村进园步伐,引导产业关联度较高、上下游配套的相关企业向专业化园区聚集。在新上项目管理中严控增量、治理存量,不再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资源型项目,符合条件的新上项目必须在专业化园区布局。与此同时,确立了更高的标准和考核办法,促使园区在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创建宜居宜业城市   
    淄博市按照城市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握老工业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多措并举、标本兼治,走出了一条极富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生态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轨并行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生态优化的根本依托。淄博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积极探索生态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轨并行的新路子,形成了社会各界协同配合、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近年来,一大批高端服务业项目,也包括一些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端制造业项目,之所以接连落户淄博,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其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在生态建设实践中,淄博立足保护市民对生态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努力提升社会生态理性,同时注重发掘不同社会组织力量参与生态建设的主体意识,以社会发展保障生态优化,以环境准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为生态建设提供了最为坚实的保障和持久动力。
    以集聚优势破解污染治理困局
    集聚优势是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淄博市从强化主体功能区规划入手,确立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功能分区,着力推进重点区域循环化改造,积极推进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带动生态环境的改善,把建立低碳环保产业发展体系作为推进节能减排的主攻方向。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积极强化建设用地规划和产业规划的刚性约束,确立更高的标准和考核办法,促使园区在节能减排、集中治理、循环经济等方面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标准化规范化提供坚实保障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前提和保证。淄博市将科学规划视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先导,特别强调重点片区、节点的绿色规划,坚持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原则,注重责任、成效的统一,将绿色、园林、生态、景观有机结合,求精求美求新,切实提升绿化的档次和水平,有效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在节能环保方面,淄博市出台了严于国家和省颁布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11个重点行业环境管理规范,健全了重点企业污染物减排档案,严格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新增污染物排放按比例替代制度。几年来的实践表明,生态建设“加法”和治污减排“减法”的统筹使用,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倒逼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腾出了宝贵空间,为推进生态市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淄博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全面加快转型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断健全完善长效机制
    领导决策机制方面,淄博市专门成立市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由市长担任委员会主任,确定各区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环保工作第一责任人,实现了环保工作由部门化向综合化的转变。工作运行机制方面,淄博市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建立完善“企业限批”“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制度,切实落实生态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制度。加强职能部门督查,在重点区域、重点企业以及重点乡镇设立常设督查机构。加强社会监督,设立举报热线电话,在新闻媒体设立曝光台,招聘市民环保协管员,建立了政府与社会联动的环保监管机制。法律监管机制方面,建立完善环保执法领导责任制、网络检测制、定期通报制、联合执法制、挂牌督办制和责任追究制,推行环保、公安一体化执法,对环境违法行为超前预防、及时发现、果断处置,坚决实行“顶格处罚”,形成了生态建设工作的长效推进机制。
    培育生态文化创建宜居宜业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发展生态文化,培育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淄博市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发展,积极开展生态文化示范教育基地创建活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工具,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保持生态建设的强大舆论声势,在全社会树立起热爱生态、保护生态的良好风尚,营造了“爱绿护绿植绿、共建生态淄博”的浓厚氛围。淄博市大力倡导森林生态文明意识,把森林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制定森林生态文明公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森林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有效提高了全民森林生态文明素养。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课题组丁 伟 李晓阳 刘 钊 卢旭东;执笔人:丁 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77粉丝

18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