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问题论文

[复制链接]
阁中帝子 发表于 2013-8-29 15: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本帖最后由 阁中帝子 于 2013-8-29 16:01 编辑
- `0 W9 Z: _/ w8 ~0 w% c* d; e/ E. J7 D3 V
       意识形态工作是执政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明确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战略地位,研究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呈现的特点和面临的新要求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丰富先进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和主流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提出这一问题旨在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一、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战略地位
      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中的社会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是我们党统一全党思想、凝聚中华民族、实行思想领导、推进社会发展的思想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无论是从我们应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来看,还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而言,都显示出加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加强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一定利益集团、阶级或阶层的思想体系,是一定阶级对自身根本利益的认识。它作为思想上层建筑,与其经济基础是相对应的,是文化的主要标志,规定着整个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工人阶级的阶级统治。同任何国家一样,作为统治阶级的工人阶级为了实现其自身的统治,不仅要在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而且在文化上也要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反映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心内容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等学说,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作为这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是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作为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这决定了它必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旗帜。因此,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领域实行政治的、组织的、思想的领导。  不言而喻,在文化领域中必然要贯彻自己的意识形态,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文化建设,必须反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始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二,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是解决新课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社会意识形态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意识形态无论在理论形态的完善或是在其实践指向上都带着浓厚的时代烙印。当前,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加快,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复杂深刻的社会变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与新的挑战。一是西方思想的渗透加剧,世界各种政治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严重冲击。冷战结束后,以文化力为焦点的综合国力较量已成为一个重要现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付社会主义国家,既凭借其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硬性力量的强大优势,又常常利用意识形态影响力等无形力量,并且无论是采取经济制裁、政治干预还是军事打击,总要与意识形态纠葛在一起,进行文化渗透。我们既要抵制和批判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又要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中有价值的因素,进而扩大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影响,这就为新形势下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重大的课题。二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在关键时期,经济关系的变化,利益关系的调整,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多样化、多变性和差异性的特点。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体制转轨,结构调整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文化观念相互交织和激荡,其结果往往导致人们对过去统一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由认同走向迷惑或质疑,由此产生了思想观念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益至上原则等观念的盛行,其必然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产生较大的冲击与消解。三是由于社会阶层变化使得意识形态的内容日趋复杂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有效地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增强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吸引力和说服力,就成为当前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又一新课题与新任务。因此,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是解决新课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第三,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的必备条件。新世纪的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处于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它也往往是社会矛盾较为严重的时期,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群体性事件增多,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社会伦理需要完善的重要时期。今后一个时期既是我国的“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极为繁重。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不仅人们的文化需求迅速增长,迫切需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加快改革中实现全面繁荣和快速发展,而且对思想道德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显得越来越突出。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增强理论工作的说服力和战斗力,是迫切需要我们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而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第四,加强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任何一个掌握政权的政党,要想有效地执政,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必须充分开发和运用思想理论资源,提高文化建设能力。这是因为政党如果不能形成自己阶级意识的最高形态——意识形态,就不会具有全面、持久的执政能力,就不会有以自己的阶级本质稳固执政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摆在战略位置,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意识形态作为党执政资源的重要内容。党的这一重要资源的运用,不仅为全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理论动力。30年来,我们取得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与我们党成功领导先进文化的能力密切相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展开,广大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精神力量的增强,才使我们党可能在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中成就今天这样的执政伟业。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党的执政目的的内在要求。
       第五,加强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是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与此同时,文化又是发展的有效动力,它可以整合价值,规范人们行为,激励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重要论述,关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求的提出,这是我们党对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决定当今各国都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极其重要的环节,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才能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二、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临的新特征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主义、思潮、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相互激荡,中外意识形态交汇碰撞,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冲击与挑战,并呈现出转折时期所具有的新特征。
       第一,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临着一元主导性与多样性并存的特征。在我国思想意识体系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居于核心地位并起主导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化地位的经济根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地位的政治根源。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一元主导性的支配地位,它引导和整合着各种思想意识的发展趋势,是动员、号召和聚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精神支柱,是在全球化背景的国际格局中维护和反映国家利益的现实力量。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意识形态的多样性是我国思想领域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它是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政党政治、社会阶层变化、人们现实思想文化水准差异的必然结果。因此,我国当前的意识形态呈现理论上的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现实生活中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多元意识形态状态。这种多元意识形态,表现为既有残留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封建意识形态和小生产者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又有计划经济体系遗留下的教条主义的意识、思想;既有当代西方先进积极的学术思想道德观念,又有资产阶级消极、颓废的理论、思潮;既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由利益主体分化重组中产生的各种非科学的思想观念,又有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多样性的存在状态,是我们不能回避亦不可否认的客观现实,这些性质不同、内容相异的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影响,形成以各种形式干预社会生活的复杂态势。同时它既反映了当前我国的社会现实,也是我们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否认这一点,就意味着将主导意识形态与非主导意识形态等量齐观,抹煞意识形态的客观层次性。不言而喻,一元主导性和多样性是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临着包容性与冲突性并存的特征。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意识形态要充分发挥其利益协调和整合功能,服务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就必须正确反映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和精神需要,正确反映、维护和发展人民的具体利益,使其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和谐共生,这就为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和谐是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目前在我国,多种意识形态成分的存在已是客观事实,它反映了社会进步和开放的程度,而全球化的到来又将使它们获得进一步发展,变得更加活跃。这就要求主流意识形态要从国内阶级斗争和国际两极对峙的狭隘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具有博大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在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包容、整合非主流意识形态成分,具有兼容并蓄非主流意识形态中合理、科学成分的气度和能力,在新与旧、先进与落后、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外的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中,对其它观念、思潮和非主流意识形态采取扬弃的态度,融合其合理价值,吸纳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底蕴,努力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的形成。不言而喻,包容性与冲突性并存是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临的重要特征。
       第三,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临着开放性与渗透性并存的特征。既要借鉴外来文化,也要重视本民族文化的创新,这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整合和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创造了不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管是哪一种文化,正是由于他们之间不断地相互借鉴与吸收彼此的长处,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各种文化又保持了各自不同的特色。世界文化一直是在趋同于多元交织中不断前进发展的。要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我们讲继承、讲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今态势下,如果搞封闭的文化发展模式就会使自己在国际文化产业大潮中处于绝对劣势,自绝于国际文化市场之外,严重阻碍我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必须坚持文化建设的开放性。与此同时,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的新形势下,思想文化的传播尤其迅速,覆盖面广泛,使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进一步加剧,意识形态的斗争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他们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大肆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宣传。西方发达国家还在展开强大舆论攻势的同时,常常以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人权问题等为借口干涉社会主义和国家内政,推行其价值和制度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和“和平演变”战略,我国不仅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还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文化领域中要打好主动仗、唱响主旋律,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安全性。不言而喻,新形势下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开放性与渗透性并存的重要特征。
       第四,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临着先进性与层次性并存的特征。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创造精神条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先进性的突出表现。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益主体、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形式、利益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伴随着多样化的发展,不同的阶层、群体必然会表达出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些利益诉求也必然会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中来,使意识形态的成分和结构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在道德建设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区别对待、因“层”而异,注意层次性,区别出对不同人的不同的道德要求,而不要导向单一,更不能不简单化地“一刀切”,不分对象千篇一律高标准要求。在鼓励先进的同时要注意照顾多数,既注意宣传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作用,又不强加于、苛求于普通群众,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使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沿着思想道德的阶梯,逐步地向上攀登。只把对先进分子的先进性要求与对不同层次群众的广泛性要求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的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收到更大的实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尊重人民群众思想多层次的客观事实,把先进思想作为主旋律,把分层次作为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面的教育,提高全民的整体思想文化素质。这就决定了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先进性与层次性并存的特征。
       第五,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临着法治性与德治性并存的特征。在新形势下,法治与德治并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也是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赋予意识形态建设法治性,是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建设上依法治国方略的体现,标志着对意识形态领导、治理、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和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既要加强培养教育的力度,又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约束和制止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制裁和打击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社会主义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它对社会成员行为的震慑功能、强制功能、管理功能同其它社会调节手段相比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特别是在经济建设的社会主题背景中,处理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在依法强化经济建设为中心之时,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防止“一手硬、一手软”,并使之纳入法治化轨道,防止意识形态建设的弱化倾向。意识形态属于精神生产活动,“以德治理”符合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仅靠经济绩效、政治权威和法律规范是不可能产生稳定的社会认同和支持,民众有牢固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情感信任和自觉的心理认同与支持,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合法性。而挖掘合法性资源的首要路径就是加强德治的思想道德教育,从理论上阐释主导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通过意识形态建设的德治性,实现意识形态建设的合法性,使德治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坚实的价值理性,法治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健全的工具理性,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协调发展,是意识形态法治与德治建设的内在要求。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法治性与德治性,使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临着法治性与德治性并存的特征。
       三、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效
       物质生活方式决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经过30年多年的探索,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也使人们在思维方式、社会意识、生活观念等方面所表现出极大的进步性。无疑,这些先进的思想和意识是推进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也使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一,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提升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了民族精神。文化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文化利益的重要手段,也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要拓展和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就必须大力繁荣我国的文化市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据初步统计,截止到2007年止,我国文化产业机构已达27.2万家,形成由媒体业、出版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文物和艺术品业等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整个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迅速,新闻出版丰富多彩,广电事业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随着物质文明建设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耳濡目染地感受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正确性,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以一种充满自豪和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尤其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实施,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的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国各地进一步蓬勃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极大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时代精神,使社会主义道德得到弘扬,爱国热情高涨,从而全面提升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得到了充分的迸发。
       第二,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所谓信念,通俗的说就是人们可以确信的看法。但是这种看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深切感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人们从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切实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8%,经济总量由世界第10跃居世界第4,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5.13万亿元。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由世界第22位跃居世界第3位。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了6倍以上;人民生活从以“吃穿”为重点转向以“住行”为重点的多层次消费;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479万人。这些事实说明,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成果,为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从而,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这不能不是新形势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取得的一大丰硕成果
       第三,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推动了人们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成。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最鲜明的特征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展开的。在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人们思想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准则等,滞后于改革,表现为思想僵化、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的全新经济体制,它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运用市场调节机制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而形成的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人们思想意识的深刻变化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更新。不可否认,市场经济的许多观念原则,与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存在着矛盾,同共产主义大公无私的思想境界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不应把这种矛盾和区别绝对化,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为思想道德建设的绝对障碍。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将有利于人们克服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眼界狭小、惧怕变革的思想观念,形成竞争上进、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荡涤着封建等级观念、宗法观念等落后的道德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和完善。这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从而推动了人们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成,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这是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丰硕成果。
       第四,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只有通过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保证发展的方向,维持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进步。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的任务。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这个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国家,起到了凝魂聚气、强基国本的作用。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奋勇战胜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充分展现了党和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事实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植根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中,具有激励中华儿女勇往直前的无穷力量。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四、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临的挑战
       任何一次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必然掺杂一些消极甚至有害的因素。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并不平静。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多元社会意识的出现和多元文化的并存,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使我国意识形势领域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重大的挑战。
       第一,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观念多样性的挑战。现阶段我国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这种多样性发展的局面,使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其中必然蕴涵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一些人思想迷惘,对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感到难以把握;也有一些人则由于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的变化,在政治上必然反映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这种多样化的民众意识由于观点与主张的不同,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极有可能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来源和基础,从而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适应性与导向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有效地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增强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吸引力和说服力,成为当前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我们在总体上肯定多样化民众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的看到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的挑战。
       第二,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临着人们思想活动的复杂性、个人价值趋向多样化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打开国门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人才,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与此同时,一些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必然会随着商品和传媒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由于中西文化的激荡、传媒的普及和辐射,不同内容的信息和截然相反的观念会同时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的信息来源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大大超过以往。人们的价值观念自然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多元化局面,既有高扬的集体主义精神,也有我们所坚决反对的极端个人主义和金钱崇拜;既有比较现代的商品意识,也有落后的小生产观念,一些封建的东西也蠢蠢欲动。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不是坏事,个人的价值取向有多重选择,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要想使现实中的多样化的思想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起到推动观念更新,启迪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就必须在促进多样化的同时,在全社会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推行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也正是由于现实中思想观念的多元性,更需要一种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思想来建筑全体人民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彻底性、批判性和开放性历史地承担起了这一使命,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文化发展政策,关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处境和精神需求,为群众提供精神关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课题与新的挑战。
       第三,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临着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相互渗透的挑战。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文化和各种学术流派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这对我们全面深入的了解西方文化,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以及拓展我国文化的世界视野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些形态不一、纷至沓来的西方各种学术流派也加大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渗透和瓦解,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展开了“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战争”。这种渗透呈现出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权斗争愈演愈烈。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和核心首选所谓的“人权”问题,目的在于借“人权”问题推行其西方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企图建立以西方为模式、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其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二是文化争夺日渐突出。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力竞争逐渐超过以军事、经济为主的国力竞争。西方资本主义借助全球化浪潮加大西方文化的输出,通过“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强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三是利用宗教问题的斗争日渐强化。在意识形态的渗透斗争中,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种种手段和活动进行宗教煽动,制造民族分裂,利用宗教势力及其活动对我国渗透、发难和颠覆,图谋分裂中国,以此阻挠中国的稳定发展和进步。从而使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临着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相互渗透的挑战。
       第四,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临着网络文化安全的挑战。计算机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使知识信息无国界急速流动,思想文化交流呈现出鲜明的跨国界的特点。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我们了解世界文明提供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但同时也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负面影响。网络传播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模式相辅相成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以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作为主要渠道,采取网络贴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甚至专门雇用网络写手等手段,对外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这种技术优势为西方发达国家大力输出本国文化意识形态、发动攻心战,提供了方便之门,并正在挑战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这种挑战表现在:一是,多路信息源、多路信息流,因特网大大突破了党和政府对媒体的控制范围。扩大了受众接受信息的自主权,拓展了受众对信息的发布能力,使国内舆论导向控制和管理难度加大。二是网络宣传主体、客体的分散性、随意性、开放性,大大弱化了我们党的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网上无国界、无“警察”、无限制、网民人数急剧增加,网上垃圾及“网上文化殖民”对网民的影响不可小视。三是网络宣传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趋直接,更显“短兵相接”。而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导致网络信息传播的失控,又使舆论导向的控制更加困难。互联网等传播手段的出现,对传统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迫切需要改进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文化工作的影响力。
       五、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创新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社会意识形态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党的战略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使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与拓展,已成为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创新,是党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必然要求。
       第一,新形势下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一个社会的思想领域阵地,总是由该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人类社会的历史证明,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必然在思想领域也占统治地位,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实行所谓指导的多元化。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实践活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在我国思想领域居于指导地位。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它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科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把  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能丢的,但作为意识形态本身的具体内容、作为科学应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与马克思主义产生时的时代背景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客观上为我们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实践、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而不断进行理论意识形态创新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们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新形势下我们要不断与时俱进,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阶段的实践,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本土化、民族化、时代化;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知识形象、理论形象和创新形象,增强它的文化亲和力、感召力和创造力及其同其他意识形态的竞争力。
       第二,新形势下要不断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领导方式的创新。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在经济和科技等当面的优势,把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用各种手段向世界各地推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庞大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以影视、娱乐、文化教育等为支柱,生产、制造传播着资产阶级的话语体系以及这种话语体系所表达的根本观念,在这样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管好党的喉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败攸关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创新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方式就成为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把继承和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和在创新中继承。二是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结合。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结构呈现出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多样化发展的复杂格局。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就应根据不同的主体对象而区别对待,要按照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来开展工作。三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意识相融合。我们的意识形态就是立足于既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又要求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有对传统意识、外来意识的精华部分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融合功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使外来优秀文化中国化,从而建构起崭新的、容古今中外优秀意识于一炉的中华民族思想意识的新形态。四是坚持现实性与先进性的统一。我们不仅要寻求和建立反映存在的现实性意识,我们更应该追求和建立具有前瞻性和导向作用的先进意识。唯有如此,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促进我国社会进步和全面发展的作用。
       第三,新形势下要注重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管理体制的创新。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是理论化的制度,意识形态创新既是制度创新的一个内容,又是推动中国社会整体制度创新的催化剂;制度创新是意识形态创新的物质成果,又为意识形态创新提供现实保证。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激荡日益加剧;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在高扬主旋律的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多样化趋势。这种多样化,一方面表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另一方面由于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出现了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相和谐的观念,对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管理体制的创新,否则就不能从根本上培育和巩固先进的思想观念,彻底肃清现实生活中各种错误思想观念,使一些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想观念,通过制度的完善确立和巩固下来。我国要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尽可能快地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维护我国的战略利益,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就要求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保国家文化安全;二是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放在首位,形成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的工作机制;三是要按照十六大“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形成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四是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建立形成和谐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效机制。
       第四,新形势下要推进意识形态工作教化方式的创新。
       意识形态的教化方式与意识形态的受众性有着直接的关联。特定的意识形态的社会化能否顺利进行,意识形态的功能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民众对一种意识形态是自觉接纳、被动接受还是拒绝排斥,固然与这种意识形态本身有关,但维护、传播这种意识形态的形式、方式、手段、方法与载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人们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教育的规律和办法,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开辟新途径,创造新方法,把思想教育不断引向深入。一是把握导向,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现代大众传媒,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同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联系密切,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在正面宣传的前提下,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对各种错误思潮和社会丑恶现象及时给予揭露和抨击,为思想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拓宽渠道,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意识形态除了  要代表和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能够接受,还必须适当地改变一下自己原有的文化形象和叙述方式,要善于以正面地、真实地、有力地、亲切地方式表达自己,使人民群众愿意接受。三是依靠科技,努力实现思想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要积极跟踪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努力利用科技进步成果,提高思想教育方法的科技含量,加快载体的技术更新。四是要加强“大众文化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使群众在日常生活和物质、精神消费中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从而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亲合力,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深入人心。
       六、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融入国际社会程度的加深,国内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西方世界加紧了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渗透,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一定影响。面对新形势和新格局,如何实施积极战略,突出建设性,把握主动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创造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是当前我们党意识形态领域必须抓好的工作。
       第一,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全局,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和形成的重要原则。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各级党委的根本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切实加强党对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一是各级党组织都要负起领导责任。要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和政治责任,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的局面。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各级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真正负起政治责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自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对意识形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事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要旗帜鲜明、敢抓敢管,坚决把好关口,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三是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部门领导班子的建设。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部门领导班子的建设,抓好领导班子的配备和后背干部的培养,真正把那些政治上清醒坚定、思想理论修养好、组织领导能力强、熟悉意识形态工作的优秀干部及时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单位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人手中。
      第二,注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建设。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科技、教育、文化成为综合国力地位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的强弱是一个国家对外进行政治、经济、外交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执政党抵御各种风险的雄厚物质基础。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不仅处处受制于人,而且很难在国际社会上立足。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同其他类型的意识形态一样,也不能脱离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独立存在。但在过去,我们在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斗争中,片面地夸大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重要作用,比较多地注意抓意识形态工作本身的建设,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建设;片面夸大了意识形态的指导功能,过分强调“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忽视意识形态的服务功能和作用对象,从而导致了大讲“空头政治”,大批“唯生产力论”等错误做法,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建设。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意识形态工作最强有力的注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最坚强的支持来自于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效。因此,应妥善应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吸收人类共同创造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此,一定要全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建设。当前,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任何时候决不动摇。二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若干目标的新要求。三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样,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有了切实的保证,我们就完全能够不但在理论上肃清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而且可以在实践上彻底扫除西方国家的攻势。
       第三,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根本途径。全国各级文化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使我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按照“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努力创造具有时代精神、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坚决反对低级、庸俗甚至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危害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文艺思潮和不良倾向。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统一,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赢得群众、占领市场、占领阵地。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都是我们党的宣传阵地,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大力弘扬主旋律。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努力担负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真实生动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用社会主义思  想和先进文化教育人、引导人、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第四,提升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增强党员和党的干部的凝聚力,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感召力,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战斗力,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批承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要求的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但在现代条件下,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人的主体性意识空前增强和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地接受和获取信息资源,这对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也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肩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重任的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者,需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宽厚的文化底蕴和专深的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分析、把握和驾驭能力。同时,必须不断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面向新世纪,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做好思想工作的组织保证。要努力在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培养造就一大批坚持正确方向、精通各自业务、做出突出成绩、受到人民欢迎的各门类专家和业务骨干,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工作队伍。
       第五,把握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动向与趋势。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将不断地变化形式。把握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动向与趋势,是及时正确地制定社会主义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战略方针,掌控舆论工作主动权,打好舆论工作主动仗的有效保障。因此,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必须把握其动向与趋势。通过话语霸权和网络技术潜移默化地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其价值观念、文化及生产方式,这是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动向与趋势之一。毫无疑问,无论是现代化、后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或全球化本身,都是由资本主义世界引领的。不仅如此,资本主义在把持全球话语权的同时,自觉不自觉的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自我经验上升为全人类的经验,从而占据了全球化精神上的制高点。网络技术随之把这种全球化的意识形态及时地以“无意识”的方式入侵他国。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号召力相结合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是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又一动向与趋势。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往中,时刻不忘把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加给后者,以最惠国待遇为诱饵,动辄实施以经济制裁。这是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必须认清的动向与趋势。三是政治力量和意识形态号召力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是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更为突显的动向与趋势。苏东剧变中,“西方现代意识形态家们”除了用“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号召力相结合”的策略外,很明显也运用了政治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相结合的手法。种种迹象表明,西方大国对中国内政的种种粗暴干涉,既是严重的政治问题,又是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此,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也不可熟视无睹。只有及时把握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向与趋势,我们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态势下,把握正确的方向,制定正确应对挑战的举措。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项目主持人张素云: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理事;中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沈阳市委党校客座教授。)
来源:辽宁省党建研究论文选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关注

11粉丝

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