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经济建设] 深化南方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配套改革 探索三明特色发展之路

[复制链接]
决策参考 发表于 2014-5-20 20: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三明是南方典型林区,是全国集体林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又是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深化南方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是我老秘网市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精神的具体抓手,旨在推动改革创新由单兵推进走向综合配套,创新山区集聚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合作、要素保障和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三明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新路子。
    一、改革的目标定位和主要任务
    力争在生态建设、城乡统筹、农村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确保到2016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发挥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城市化格局、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率先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为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国土空间科学开发示范区。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构建与主体功能定位相适应,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优势集聚、特色鲜明的农业发展格局,保护严格、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格局,率先形成科学合理的“绿色布局”。
    ——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区。加快“绿色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向先进高端发展,加快发展高端机械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提速,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林业,为全国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典型示范。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试验区。探索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考核、空间开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补偿、责任追究等制度体系,开展生态资源资本化改革试点,加强闽江源头生态保护,开展生态城市、生态村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工作,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创新提供新模式。
    ——国际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合作平台。发挥我老秘网市精神文明创建优良传统,以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举办国际性生态文明建设交流会议,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国内影响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探索建立国际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合作新机制,使三明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合作的新典范。
    二、围绕目标定位,着力构建“一个布局、六个体系”
    (一)构建集聚集约、良性互动的绿色布局。一要建立空间集聚发展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推动三明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公园进行重点保护。建立统一的市域规划领导体制,对重点区域、跨区域建设项目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分区域确定产业结构、人口布局、建设用地标准、投入产出强度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开展“多规融合”试点,编制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及生态建设规划为一体的“全域三明”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实现规划由城市延伸到镇村的全覆盖,形成“中心城市—特色县城—中心乡镇—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布局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林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二要建立人口集聚转移机制。加快农民市民化,建立全市区域内城市、县城、中心乡镇接纳农民异地转移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完善安置扶持政策,引导林区农民异地梯度转移,鼓励整村搬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落户限制,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三要完善产业集聚发展机制。以产业集聚推动人口集聚和要素集聚,按照“集约、节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编制全市产业聚集发展总体规划,整合提升一批产业园,实行差异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高起点高标准修改全市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推动“园区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聚集”,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构筑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互促双赢的格局。
    (二)构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的生态产业体系。一要发展现代林业。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支持林区创新生态林、商品林管护经营体制,到2015年,在全国率先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到2020年,基本建成发达的林业生态、林业产业、森林文化体系。全面实施河流生态修复和公益林保护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森林灾害防控工程等五大工程。以现代化技术改造林业经营方式,把“林品汇”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林产品门户购物网站,打造“天天林博会”。推进林业大宗商品交易,推进林权证券化,发挥林权证在林木林地抵押、入股、流转等方面的有价证件功能,增加林农资产性收入。二要发展精致生态农业。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打造千亿现代农业产业为目标,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按照“生态化、品牌化、产业化、标准化、设施化、精细化、休闲化”的要求,推进千亿现代农业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做大做强20条农业产业链,以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和现代烟草等5大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千万亩绿色林业、百万亩安全特色蔬菜、百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亿袋食用菌标准化栽培、万吨“尚书品”茶等生产基地建设。以海西中国供销物流产业园、永安笋竹产品交易中心、清流春舞枝公司花卉电子商务平台等农产品交易市场为龙头,加快建立覆盖国内大中城市的绿色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国家生态农产品物流中心,构筑海西绿色农产品重要基地和休闲农业中心。三要发展新型绿色工业。按照“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要求,制定完善促进生态工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壮大汽车与机械、冶金及压延、林产加工、矿产品深加工、纺织等产业集群,提升改造建材、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和稀土、氟、硅、轻合金新材料及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推动三明中心城市依托重点工业园区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永安埔岭汽车园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支持民间资本以合作、参股等方式进入矿产勘探、开发、储运等领域,努力把三明建成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全国重要的绿色先进制造业基地。四要发展高效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和立体交通枢纽优势,优化城乡商贸流通布局,建设一批大型批发市场、专业配送中心,搞活“商气”。加快推进三明现代物流开发区、城市物流园、“陆地港”、“公路港”等建设,引进一批仓储、运输、冷链、快递等配套企业入驻,打造海西现代物流重要基地。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推进城市中央商务区、金融街、商业街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创新文化、康体、美食、娱乐、休闲等旅游新业态,提升金融、会展、商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水平,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推动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园打造中国物流示范园和举办“两岸商品免税购物节”。五要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业。创新生态旅游业发展机制,加快整合各类旅游优势资源,开发森林、度假、养生、养老等旅游产品,打造“清新福建、最绿三明”品牌,发挥三明作为“清新福建”标志地的作用;加大生态景区建设力度,推进海峡旅游(泰宁)产业园、永安大桃源洞精品旅游区、清流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宁化客家山水观光度假旅游区、沙溪滨河城市休闲旅游区、尤溪书香茶园文化体验旅游区等“大景区”建设,重点打造中国丹霞—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宁化世界客属寻根朝圣祖地两个世界级旅游品牌;加快沙溪“百里画廊”景观建设,构建“丹山碧水、养生福地”,申报“国际休闲养生城市”,建设海西中部旅游集散中心,把三明建设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国内著名山水安养乐园、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三)构建绿水青山、天蓝气清的生态环境体系。一要保护好闽江源。加强生态屏障建设,大力实施“四绿工程”、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建设与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推进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开展闽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饮用水水源达标建设。从严核定水域纳污总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重点行业污染控制和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噪声等污染治理,推进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保护,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监管体系,形成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加强资源、环境监管及应急能力建设。2015年前,全市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市、区)考核验收并获命名;三明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级生态市考核要求。二要促进低碳发展。加快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应用,严格控制火电、冶金、建材等重点能耗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绿色能源,推进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电联产、以电(气)代薪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适时启动三明核电项目,加快海西天然气管网三明境内段一期工程、西气东输三线龙岩-三明-南平支干线工程、新疆煤制天然气外输管道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低碳消费中的引领作用,着力建设低碳节约型政府。积极创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三要建设生态园区。制定完善全市生态产业发展的准入退出政策和发展目录,严把项目准入门槛,提高产业园区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全面推进污染集中控制,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园区污水处理、供热、工业废弃物处理和应急响应等系统环保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根据产业和资源特点,开展有选择的绿色招商、主题招商和“补链”招商,推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耦合和资源共享,构建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实现资源和产品的“榨干用尽”。推动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工业园、低碳产业园,积极创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四)构建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生态人居体系。一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以生态工贸区开发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三明生态新城,发展壮大三明中心城市,以建立中心城市财政统筹机制为突破口,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开展中心城市全域城市化发展改革试点;实施“小县大城关”战略,开展乡镇撤并、撤村并点等县域区划调整,注重个性塑造,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县名城”,落实扩权强镇政策,加大对中心乡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扶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开展省级中心镇试点。二要加强生态景观建设。顺应自然,发挥依山傍水的生态优势,做好城市山体、水体设计,促进自然美与建设美相融合,让山水林城相互掩映,增添城镇灵动气息;保护好城市大山大水空间格局、城镇禁建区和通风走廊,控制用地开发强度,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彰显“绿色休闲、山水融合、智慧生态”的城市特色。加强生态家居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城区,强化“三边三节点”( 即山边、水边、路边,城市中心节点、市民活动节点、交通枢纽节点)的景观塑造,加大居住区及公园、广场、道路、湿地、湖泊的绿化美化花化彩化力度,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形成一批生态景观体系,布局一批健身、娱乐、休闲场所。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开展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行动,持续推进新农村试点、“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和生态富民工程,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交通、能源、市政公用、信息网络和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抗灾和应急能力强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南三龙铁路、浦建龙梅铁路、漳永高速、湄渝高速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展。推进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积极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物流、智能交通、数字城管、智慧环保、电子商务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造“智慧三明”,把三明建设成为东进西出、南联北接、便捷高效的生态型综合枢纽。四要构筑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沙溪、金溪、尤溪流域水利工程建设,推进明溪黄沙坑、沙县双溪等中型水库以及三明生态工贸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等一批蓄、引、调水工程建设,切实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快三明灾害性天气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提高气象、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加快三明建设森林防火、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自然灾害避灾点管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水平。
    (五)构建双向约束、权责清晰的制度创新体系。一要加快生态资源资产化。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化。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拓宽生态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路子,探索建立按碳汇、水质量、空气质量等生态贡献程度的“以奖代补”机制。试点建立排放指标安排与森林蓄积量增长相挂钩的体制机制,建立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不计入(或抵扣)能源消费总量机制。发展环保市场,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将林业碳汇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创建国家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建设海西(三明)碳汇交易所和环境权益交易中心,先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推进碳减排项目实施。建立森林碳汇基金,推进碳汇工程和碳减排指标有偿使用与交易。建立加快低碳市场开发的政策激励机制,建立生态效益评估与碳减排交易机制,争取中国绿色碳基金支持三明碳汇林试验区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荒地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二要创新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资金安排挂钩,与各类评优创先挂钩。完善最严格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土地开发保护、林地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和湿地保护等相关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清理、修订和废止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政策。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推行重大事项行政决策生态环保风险评估制度,完善政府听证会制度和重大决策专家论证、群众评议制度。加强统计分析,定期监测、评价和公布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并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行政追究和行政监察。三要加强生态保护执法。严格追究生态环境侵权者的法律责任,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加强生态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执法监督制约机制,严厉查处违反生态文明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的行为。支持和鼓励市民、律师、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强化法律援助机构对生态环保诉讼受害人的援助责任,不断完善生态环保法律援助网络。发挥生态文明政策在项目审批、信贷支持、土地利用、财政税收、市场准入等领域的导向作用,鼓励资源节约、生态环保。
    (六)建立自然和谐、文明清明的生态文化体系。一要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精神,不断丰富和深化生态文化内涵。健全生态文化推广体系,把生态文明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生态文明知识作为干部教育的基本内容,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统筹各类社会资源,加快建设一批集生态展示、旅游观光、科普宣传为一体的生态文化示范片区。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学校、医院、乡村、社区、家庭等创建活动,到2020年全市中小学校(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大专院校全部达到生态文明学校标准。二要发展生态文化事业产业。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加强对生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整合闽人源、闽江源、客家源、长征源、理学源等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客家文化、朱子文化、古人类文化、“舌尖”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进入生态文化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生态文化企业,推进生态文化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转型升级。支持中国丹霞(泰宁)文化产业园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三明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创建省级文化产业园(基地)。
    (七)建立活力高效、合作共赢的改革开放体系。一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健全林业要素市场,加快林木林地规范有序流转。加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引导林农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专业协会。加强林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林农提供社会化服务。继续推进永安全国林业改革与发展示范区建设。探索开展生态林、商品林管护经营体制改革,开展全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林下经济发展试点和“由政府赎买非国有生态公益林”试点,创办海西林业期货交易所,繁荣林产品特别是林权流转市场,加快构建发达的林业生态、林业产业、森林文化体系,使三明成为全国森林经营示范区。二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将沙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扩大到全市,创建全国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出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特色产品和服务。推广沙县农户信用评级经验,建立村民信用档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涉农担保基金或涉农担保公司。加快建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积极引入区外金融机构,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金融运行服务和管理,积极搭建政银农合作平台,适当放宽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融资的比例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三要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大力推进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搭建海峡两岸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经验的交流平台。依托三明台商投资区、清流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平台,在生态园区、现代农林业等领域加强协作,支持三明台商投资区升格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加强海峡两岸生态旅游合作,做大“海峡旅游”品牌。深化海峡两岸基层交流机制,发挥三明客家文化、宗亲文化等优势,组织开展乡镇、宗亲、民间信仰等小型团组赴台交流活动,吸引台湾民众来明寻根谒祖、探亲旅游。四要推进区域生态建设交流。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城市群的对接和融合发展,重点在区域环境保护规划、产业转型升级、环保项目建设、环保科技研发、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等方面开展务实交流合作。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及技术,加强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建筑、城市规划、城乡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创建优势和生态文明建设优势,举办国际性的生态文明建设交流会议,打响三明生态文明建设品牌。●三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9粉丝

50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