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科技教育]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浅析及对策

[复制链接]
渡渡这种鸟 发表于 2014-6-13 08: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加大,大部分农村小学的办学环境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推动了农村小学教育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两免一补”和“营养计划”政策,深入人心,惠及群众。然而,相比较而言,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与城镇小学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师资不均、发展滞后、质量滑坡、管理松散等问题较为突出。本人长期任教于农村基层小学,对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和存在诸多问题有切身体会,甚为忧之。以下就此种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以浅显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农村小学教育目前现状
      1、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硬件设施配备依然不足。虽然国家和有关教育部门为农村小学的校舍建设、“三室”建设、远程教育设备等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显著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条件,但仍然无法完全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小学,存在教学用具、电教器材、音美器材严重不足的情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育课、艺术课、计算机课和各类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流动机制不合理,教师队伍结构不协调,老龄化倾向严重,部分中老年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在大部分农村小学普遍存在教师缺员、老龄化倾向严重、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等问题,虽然按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编制标准的规定(每13个学生配备1名教师),农村小学教师编制已足够,但实际上,由于学科多、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严重不足,一名教师跨年级代三四门科目情况非常多,教师压力大,疲于奔走课堂之间,难以保证很好完成各科教学任务。另外,老龄化现象较突出,农村小学中50岁以上教师占大多数,这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对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感到困难,教学中仍沿袭老一套教学方法,很难贯彻和落实课改精神。部分农村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也较突出,多数情况是男多女少,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名女教师都没有,这样必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流动机制不合理,缺乏公平性和约束力,教师队伍不稳定,大批年轻骨干教师流向城镇或公路沿线学校,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由于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较差等原因很难留住年轻教师,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这样的现状。
     3、德育、艺术教育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适应新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实际上,由于受应试教育、师资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德育和艺术教育在农村小学依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虽然开设了德育课和艺术课,也开展了相关德育活动,但重形式轻效果、重校内轻校外、重灌输轻导行等不良现象仍旧存在,甚至为了片面追求教学质量提高,这些课程往往被语文、数学、英语等必考科目挤占了课时,许多家长、教师都认为学生将主要科目学好,将来能上重点中学就行了,觉得道德品质、艺术素养对学生来说无关紧要。而在农村小学,一些学生是非不辨、善恶不分、厌学逃学、盗窃斗殴等违法违纪事件时有发生。在艺术教育方面,不少学生不认识音乐简谱,甚至连唱国歌都跑调,提起画笔胡乱涂鸦、不成形状,谈不上最基本的美术常识和画画能力。
     4、学校管理松散,部分教师工作上责任心缺失。农村小学由于地处偏远、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制度流于形式,导致教职工思想散漫、作风漂浮、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缺失。有的教师上课时应付学生,检查时应付领导,“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一天算一天”思想倾向严重,平时忙于家中农活或做生意,无心教学工作,甚至有的教师小病大养,无事常年请假,“在编不在岗”现象并不罕见,还有的教师忙于奔波在赌场、酒场之间,赌博酗酒,严重败坏了教育行业形象。而对于这些现象,学校领导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怕得罪人,致使学校管理有名无实,一片混乱。
     5、学科专任教师短缺,跨学科代课现象较普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科专业性较强的年轻教师大量流失,加之农村小学老龄化严重,因此造成“一师多岗”现象,同一名教师兼任多门学科教学工作,而不少教师因为非专业性,常对所教知识一知半解,课堂上力不从心,聊以敷衍,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极个别年过半百的语文教师不懂汉语拼音,有的音乐教师不识乐谱,有的英语教师不识音标、不懂语法。长此以往,不仅误人子弟、贻害无穷,更何谈什么教书育人。
     6、学校布局调整不合理,造成学生上学难等问题。针对计划生育、人口流动等因素导致的农村小学生源锐减问题,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农村小学结构布局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以利于优化教育资源,但是在调整学校布局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撤减、盲目集中、加速调整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一些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使不少原本能就近入学的农村儿童及其家庭陷入了求学困境。有的山区小学生要独自一人步行十几公里去上学,有的学校没有寄宿条件,家长只好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就近入学条件,跟随外出打工的父母外地上学,还有的学生离校太远、困难较大而就此辍学。这些问题不仅给学生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也为学校的教育管理造成了极大不便。
     7、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庞大,给学校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农村小学,几乎10个孩子中就有7至8个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监护,由于老年人缺少文化知识又溺爱孩子,只限于照料孩子的衣食生活,不能给孩子辅导功课,也谈不上从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造成这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形成心理、感情上的障碍,出现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在校难于管理等现象,个别留守儿童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长期泡网吧、抽烟喝酒、四处流浪,给学校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
      二、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几点对策
      1、构建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强化责任意识,健全和完善相关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对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应在政策扶持、经费投入、硬件设施配置上给予倾斜,尽力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确保满足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基本需求。另外,希望政府部门建立针对农村地区特困学生的助学金制度,使贫困生最基本的生活和学习得到保障,预防学生流失、辍学。
      2、优化和稳定教师队伍,合理调整教师流动机制。在改善农村小学工作条件和环境的同时,应加强对农村小学教师工作和生活现状的关注,在工资待遇、福利补助和评职晋级上给予优惠政策,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吸引年轻骨干教师去农村小学任教,比如实行城区教师和大学生到农村偏远学校定期或巡回支教这个政策就很好。
      3、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革除应试教育弊端,端正办学思想,加强对德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视。大部分农村小学的德育、艺术教育流于形式,其根源是受到应试教育思想余孽影响,造成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当革故鼎新,端正办学思想,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德育、艺术教育在学生人格形成和心理成长中的重要功能,切实贯彻并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精神,构建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德育体系,教育和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同时应注重艺术教育在学生人格成长中的精神熏陶作用,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艺术素养。
     4、更新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目标,促进农村小学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农村小学之所以管理松散、混乱,主要是学校领导办学思想陈腐、办学目标不清、管理制度落实不力等原因所致,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因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校领导班子的培训、管理和考核,强化其工作责任意识,进而树立科学、合理、明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同时应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工作作风整顿活动和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扭转不正之风,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定、败坏人民教师形象的个别教师,一定要严肃查处,以儆效尤。
     5、加大师资培训投入,增强教师继续教育效果,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素质。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和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还是在学科专业素养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而在农村小学,学科专业型教师十分短缺,部分中老年教师由于年龄偏大、学历较低或其他历史原因对学科特点强的科目在教学中感到困难,又由于学校经费不足、外出学习机会少等原因,他们仅靠自身学习和参加短期培训,是无法在教学业务上迅速提高的,这就需要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师资培训的投入,多创造机会让这部分教师外出学习和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岗位。
    6、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停止“撤校并点”,采取措施补救学校布局调整中遗留问题。在过去几年的学校布局调整中,由于对农村特殊的地域特点、经济状况等因素缺乏充分考虑,很多地方盲目地缩减学校数量,造成了学生上学难、辍学率增高等新问题。2012年6月,教育部叫停“撤校并点”,但已经“撤校并点”后所产生的遗留问题依然突出存在。因此希望政府和教育部门尽快出台例如“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恢复或设立边远山区教学点”等政策措施,解决好学校布局调整不当造成的遗留问题。
     7、加强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村家庭的幸福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农村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希望政府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学校也应对留守儿童登记建档,专门管理,抓好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品质教育和心理疏导。另外,要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互相沟通和共同监管的平台,逐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和监护体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一个民族的未来,如何正视且研究解决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不仅政府和教育部门应予高度重视,整个社会、每个教师、每个身为父母者亦应予以强烈关注和共同努力,切实解决好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
标签:小学教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