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转型跨越:全面小康的战略支撑 强省富民的必由之路

[复制链接]
太原公子 发表于 2014-6-25 16: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省委书记袁纯清去年7月29日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再次吹响了山西解放思想的进军号,奏响了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主旋律。一年多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促转型、众志成城谋跨越的局面令人振奋,山西站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我省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起步之年,是四级党委换届之年。今后五年,是山西大有可为、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转型跨越的机遇期,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在省第十次党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决策,符合山西省情特点和全省人民愿望,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供了路径和动力,激发了3500万三晋儿女锐意进取的内在力量,使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传统的三晋大地展现出美好前景。
一、在解放思想中凝聚转型跨越共识
(一)思想解放催生了转型跨越发展战略。认真做事,能把现有事情做好;解放思想,更能把事情做大做新。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也是我们不断自我超越、不断突破羁绊、不断取得成就的思想解放过程。每一次思想解放,都促进了思路的创新和事业的发展。以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为核心的战略,是全省上下解放思想的重大成果,又进一步促进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快解放、真解放。
全省上下清醒地认识到,解放思想是先导,只有打开思想的大门,才能打开发展的大门。梁启超有句名言:“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解放思想就是要登高望远,主动求变,先声夺人,勇于创新。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的程度和发展的速度。山西是资源型地区、欠发达省份,发展不足、结构不优、开放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逼人态势,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冲破一切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束缚和体制障碍,必须从“煤炭依赖”“政府依赖”“内陆经济思维定势”“计划经济模式”和“守成求稳心态”中解放出来,甩掉包袱、轻装前进,步入在解放思想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不断打开境界的良性循环。
全省上下清醒地认识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坚定走转型跨越之路。山西如何摆脱“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的“资源诅咒”,方方面面极为关注,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在调整结构、促进转型上进行了艰辛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历史经验和现实要求告诉我们,不转型,山西的发展没有出路,不可持续;不跨越,我们就会永远落在别人后面,就难以摘掉欠发达的帽子。转型跨越就是又好又快发展,是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路径,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抉择。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普通话”,加快转型跨越是“山西话”,是科学发展在山西的具体化。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上再造一个新山西,就是要努力做到经济有新发展、产业有新体系、环境有新改善、社会有新进步、生活有新提高。
全省上下清醒地认识到,跨越不易,转型更难,率先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是我们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转型发展是跨越发展的基础和实现途径,跨越发展是转型发展的支撑和根本目标。只转型不跨越,转型的动力不足;只跨越不转型,跨越的根基不牢。转型是经济发展螺旋式上升的普遍规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任务。转型难,资源型地区转型更难,在一个省域范围内率先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难上加难。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我省实现转型发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信心。转型、跨越正在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转型跨越发展结出累累硕果。思想解放的成果正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省各项工作起“浪花”、掀“浪头”,呈现新的景象。
最令人振奋的数字是,山西即将迈入GDP“万亿元俱乐部”,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省GDP达到9088.1亿元,增长13.9%,比全国高3.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达到1810.66亿元,增长17.8%。今年前三季度,全省GDP完成7906.51亿元,同比增长13.2%,快于全国3.8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总收入1812.9亿元,同比增长32.2%,快于全国2.7个百分点。今年我省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财政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已无悬念。
最可喜的变化是,山西正在向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方向迈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成效。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成功收官,结束了“小煤窑”时代,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大幅提高,煤炭工业率先迈进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阶段,能源基地的地位更加巩固。山西这个煤炭大省的精彩“转身”、闪亮“变脸”,使全省人民倍感振奋,也使外界刮目相看,为转型跨越夯实了重要基石。“全循环、多联产、抓高端”成为企业发展的方向,一批循环经济园区加快建设,一批重大转型项目上马,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增幅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文化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壮大。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明显下降,非煤产业、非高耗能工业和新兴产业投资成为带动投资增长的生力军。
最扎实的积累是,山西正以“人一我十、人十我百”的力度增强发展后劲,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在省委书记袁纯清、省长王君率队进行两轮巡回观摩的促进下,一批引领转型发展、致力改善民生的大型骨干项目落地生根,引黄北干工程投入运行,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大水网建设如火如荼,重点工程投资力度前所未有。201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超过“十五”的总和,重点工程投资增长26.6%。今年1—9月份,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90.6亿元,同比增长31.1%,高出全国6.2个百分点。
最难得的条件是,山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明显好转,扭转了矿难频发的被动局面。企业安全生产和政府安全监管两个主体责任得到全面落实,新出台12个行业118条安全生产规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的基础更加牢固、机制更加健全,有效防范和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在2009年减少1018人、2010年减少505人的基础上,今年1—9月份又减少165人,同比下降8.77%,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在2010年0.187的基础上下降为今年1—9月份的0.092,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明显好转,使山西人民有了自信,使山西发展有了保障,使山西形象得到提升。
最突出的标志是,山西人民的幸福感正在不断增强,民生进一步改善。在巩固农村“五个全覆盖”基础上,启动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特别是把农民收入翻番作为首要任务。1—9月份,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84.3元,同比增长15.8%,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527.5元,同比增长20.1%,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是历史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一关乎群众安居乐业和基本生计的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年度任务开工率超过100%。
最宝贵的机遇是,山西以资源型为特色的综改试验区建设开始破题,正跻身于改革开放的潮头。综改试验稳健起步,一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市)正式亮相,先行先试正在成为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山西的改革创新正向深度推进。省委书记、省长带队赴周边省份和发达地区考察掀起了新一轮开放招商热潮,在太原举办的中部论坛和第六届中博会取得圆满成功,进一步促进了我省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开放。
最重要的保证是,山西市县乡党委换届圆满完成,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高涨。省委坚持“六个优先”用人导向,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将严肃纪律和加强监督贯穿于换届全过程,注重基层、注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更加明显,党政班子年龄和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干部交流力度进一步加大,选任干部更为民主公开透明,整个换届工作取得了组织满意、干部满意、群众满意和有利发展的良好效果,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从省委常委做起,全省7万多名干部下乡住村,对6000个低收入村由领导干部包村增收。通过整肃风纪、典型引路、强化考核,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干部队伍作风得到转变。全省形成了干事创业、争创一流、和谐稳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三)开创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需要不停歇地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科学判断形势。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乏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强力引擎,在整个战略机遇期将继续书写发展的辉煌篇章。对我省而言,优势和劣势反差明显,机遇和挑战互动并存。抓总体看主流,无论是现已聚集的势能,还是蕴藏的潜能,山西都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在“十二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有充分把握。这一基本判断,是未来五年发展战略、基本布局、奋斗目标的出发点,是我们加快转型跨越的信心支撑、动力所在。
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产业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资源生态环境压力大,转变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人才、土地、金融、技术等方面的“瓶颈”尚未突破;转型方面的好项目、大项目、标志性项目少,大招商、招大商需要进一步加强;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尚有很大潜力可挖,园区对整个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创新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抓紧解决;一些干部精神状态不好、改革开放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执行力不够,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以更广阔的视野谋划未来。袁纯清同志今年7月28日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指出,未来五年山西应抓好两件根本性的大事。一是立足于国家“三步走”战略,努力走在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列,力争到2016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加快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新路子。这两件根本性大事,把山西发展置于全国大局和整个战略机遇期加以审视和谋划,具有强烈时代感和巨大感召力,回答了在中华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山西怎么办的问题,回答了山西这个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方向的问题。这两件大事,为山西发展拓宽了视野,指明了方向。这两件大事抓好之时,就是转型跨越目标实现之日。
二、在再造一个新山西中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小康”源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借用“小康”概念并赋予其崭新内涵,逐步形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党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在党的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与2000年联合国首脑会议所确定的千年发展目标相一致,是衡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概念。由“解决温饱”到“更加宽裕”,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这个千百年来全民翘首期盼、近百年来全党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也为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提供了背景和底色、目标和依据。
(一)再造一个新山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和加速器。再造一个新山西的进程就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显著成效,但现在达到的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低水平,就是经济社会发展虽然迈上大台阶,但群众收入等指标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属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用人民群众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期待衡量还很不够;不平衡,就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发达地区已经或即将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中西部省份也在普遍加快全面小康进程。我们的全部努力,转型跨越的目标追求,都是为了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再造一个新山西,就是要使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快车道”,就是要把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好,把拉下的步子赶回来,进而为2020年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打下决定性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着力于“再造”,着眼于“新”。“再造”是过程和量的积累,“新”,是目标和质的突破;“再造”,强调发展力度和速度,“新”,要求转变发展方式。未来五年,我们要在转型的基础上跨越,在“好”的前提下实现翻番。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要在2011年突破万亿的基础上达到2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要在突破2000亿元的台阶上迈上40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要分别达到3万元以上和1万元以上。在实现翻番的基础上强调“新”,突出了再造一个新山西不只是经济指标增长,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正如袁纯清同志指出的,新山西“新”在哪里?“新”在把转型跨越发展作为山西的重大战略和主旋律;“新”在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新的发展理念;“新”在把循环经济作为基本路径;“新”在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发展方式;“新”在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的美好生活;“新”在提高群众社会保障水平、收入水平、健康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的惠民举措;“新”在全省人民的精神风貌大为改观,发展活力切实增强。
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核心是实现 “五个转变”。“再造”“转型”“跨越”都集中体现在一个“变”字上,主要体现在主题主线具体而有效的落实上,体现在传统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调整和创新上。就是要:在发展形态上,实现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不仅要从燃料的角度认识煤,更要从原料和资本的角度认识煤,使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成为新的发展特征,在发挥资源优势中增创制造优势。在发展方式上,实现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发展转变,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知识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定位上,实现煤电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在强化山西作为全国最大煤电生产和输出基地的基础上,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改变支柱产业单一局面,逐渐建立起面向未来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发展方向上,实现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像挖煤那样挖文化,加大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向文化旅游等“无烟”产业聚集,把山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在发展动力上,实现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集中力量加快人才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拉长拉深产业“微笑曲线”,使山西成为新型生产要素聚集的热土和创新高地。实现了上述“五个转变”,山西不仅会实现经济“蛙跳”式发展,而且经济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形态和人的全面发展都会发生实质性变化。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是检验转型跨越成效的根本标尺。国家统计局制定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23项指标,全面评价和测度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这与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纵向比较,经过努力到2016年,山西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能够达到90%以上。2000—2009年,山西全面小康建设实现程度提高了15.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4个百分点。分时段看,前五年年均提高0.95个百分点,后五年年均提高2.55个百分点,总体进程在加快。如果保持近五年的速度,到2016年实现程度就能提高到90%以上。随着转型跨越力度的加大,加上转型综改区的建设和一大批转型项目的落地,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到2016年完全有可能达到更高水平。
横向比较,经过努力到2016年,山西全面小康进程将追上全国平均水平。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程度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左右,在进程上滞后2至3年,在中部六省和周边省份排位靠后。我们要通过转型跨越,在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上每年追回一个百分点,到2016年与全国小康总体进程基本同步。届时,从经济社会发展上讲,我们就不是滞后的省份;从全局上讲,我们就为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不会拉后腿,这将是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重要拐点。
内向比较,经过努力到2016年,山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可以补齐自身短板。山西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呈现出“两高四低”的特点,即:社会和谐、文化教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生活质量、民主法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个特点,与山西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型经济特征是相吻合的。根据“水桶理论”,我们要努力补齐短板,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尤其是要高度重视6项指标 (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和耕地面积指数)实现程度较低的问题,把差距缩小到最低程度,把短板努力拉长。
(三)加强“四化”建设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以“七条路径”为方向,全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山西工业增加值比重高,但工业化质量、新型化程度不高。推进工业新型化,核心是按照袁纯清同志“7·29”讲话提出的“七条路径”,把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落到实处,把一个优势转化为多个优势,在巩固能源原材料工业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坚持大项目支撑、大企业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建立健全环境优化的组织机制、绿色发展的循环机制、产业提升的促进机制、综合配套的保障机制,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传统产业循环率、新兴产业占有率、节能减排率、科技进步贡献率等,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互动,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使循环经济成为主要模式,使产业形态发生根本变化。
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再造一个新山西,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要以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变、向规模经营转变、向生产生态并重转变,走出一条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依靠科技提升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产业结构上,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在建设投向上,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服务体系上,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新型合作组织,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机制创新上,建立“以煤补农”长效机制,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以“一核一圈三群”布局为框架,积极推进市域城镇化。有学者言,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高科技是影响人类21世纪的两件大事。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又是老工业基地,城乡矛盾、村矿矛盾比较突出,走出一条山西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未来五年,山西“一核一圈三群”的人字形城镇化构架要在中国城镇版图中凸显出来,关键是以太原都市圈为主体,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大县城”和特色小城镇为节点,走集群式发展道路;重点是加快城乡人口转型,促进城镇扩容提质,突出城镇的特色和品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通过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以建设“四个山西”为突破口,稳步推进城乡生态化。着眼于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和健康山西,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绿化方面,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加快林业发展,形成大地增绿、林业增效、环境增色、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气化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市场配置原则,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推进“四气”合一;净化方面,围绕“节、减、治、创”四字下功夫,促进节水节地节材,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健康方面,着力解决饮水卫生、食品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全省人民的健康水平。“四化”体现了人民之惠、展现了山西之美。
三、在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中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新路
新世纪以来,我国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两化互动”,即国家战略区域化和区域战略国家化相互促进。经过综合配套改革,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优势更为明显,天津滨海新区正在成为我国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带动下,成渝经济区成为西部经济高地,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发展令人刮目相看。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标志着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山西之幸、山西之福。作为国家级综改试验区中唯一的资源型综改试验区,为山西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平台、创新平台、发展平台。主要有两大任务:在生产力层面,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建立起低碳高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生产关系层面,要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建立一整套有利于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本质是体制机制创新。山西与发达地区最大的差距是改革开放滞后、体制机制不活,“体制落差”大于“产业落差”。从这个意义上讲,综合配套改革对山西更具本质意义和针对性,能不能出台一些原创性政策举措更具有挑战性。
把创新经济管理体制作为突破口。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打包审批、园区审批、产业链条审批等模式。围绕简政放权、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积极推进扩权强县等改革,着力加快太原—晋中同城化进程。加快资源税改革,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改革试点。加快构建与资源型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创造有利于转型的金融条件。
把完善产业转型促进机制作为攻坚领域。健全产业转型的宏观决策和协调机制,增强对产业转型的规划和推动力,完善产业准入门槛的动态调整机制、资源开发总量和价格调控机制、传统产业转型的援助和倒逼机制、新兴产业扶持机制、煤炭等资源资产化资本化证券化运营机制、产业承接转移和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创新产业转型的要素配置体制,确保优质资源向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倾斜。
把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体制机制作为重要内容。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产权制度,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实行矿产资源开采和生态修复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机制,完善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探索生态受益区对生态损耗地区的生态补偿制度。健全资源节约机制,理顺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创新水价形成机制。创新节能降耗机制,健全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核制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
(二)转型综改试验区的灵魂是先行先试。全国各个综改试验区的发展经验证明,要“鱼”不如要“渔”。综改试验区最具“含金量”的政策就是国家赋予我省先行先试权。只有先行,才能使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资源流向新产业、新领域;只有先试,才能在不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中探索出转型跨越发展的最佳途径。
克服“等靠怕慢”的心态,鼓起敢行敢试的勇气。营造鼓励改革、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克服“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图保险、不担风险”的观念,增强自主发展、自觉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只要政策和法律没有明文禁止,都可以尝试。要从具体项目开始,以科学的态度、敢闯的勇气、百折不挠的韧劲、敢于担当的气概、不等不靠的精神,抓紧先干起来,积小胜而至大胜。要完善先行先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目标牵引、绩效考核,建立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制定、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全过程考量监督、综合分析评价、考核结果运用、组织保障等“六项机制”。对大胆探索、成效突出的地方和单位,要在包括资金、土地在内的各种资源上给予倾斜,对敢闯敢干而又有建树的干部要给予褒扬直至提拔使用。
搞好上下衔接和沟通,探索善行善试的途径。作为国家级综改试验区,在先行先试中要拓宽省部合作渠道,努力争取国家层面的关注和支持。要对中央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山西独享的政策进行分析梳理,把政策用足、用好、用尽、用活。积极争取国家各个方面的试点实验政策在山西先干起来,对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积极“拿来”或“参照执行”。要建立政策储备库,不断创造条件,努力把潜在的政策变为现实的政策,率先试点推行。
通过试点示范等途径,找到能行能试的方法。重大政策要选择一些条件成熟的企业作为点上的试点,选择一些部门和行业作为线上的试点,选择一些市县作为面上的试点。注重总结基层经验,加强上下反馈和相互学习交流,提高宏观指导的针对性。特别要在设计项目、储备项目、推进项目等环节发挥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类企业和中介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先行先试的理念落实到投资建设领域。
(三)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要害是尽快入轨。既要放眼长远,更要抓好头五年。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从德国鲁尔、法国洛林、日本北九州等地的发展历程看,资源型地区实现转型至少需要四、五十年的时间。1968年鲁尔开始经济结构调整,直到本世纪初才取得实质性成果。同时,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又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万事开头难。尽快起好步、上好路、入好轨至关重要。要处理好近期入轨与长期目标的关系,把握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客观规律,立说立行,见诸行动,紧紧抓住未来五年的关键时期,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五年真正入轨,三十年转型可期。
着力突破路径依赖,尽快完善制度框架。资源型经济“发展惯性”比较大,摆脱路径依赖,必须加大创新力度,重视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供给。当前,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正处于制度框架设计的关键时期,应“破立结合、以立为主”,破除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突破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一方面要推进制度创新,一方面要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可能出现的惰性、迟疑、体制回归等问题,坚定不移地把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树立全局性视野,干几件标志性大事。国家批复我省为综改试验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全省引起了巨大反响。必须趁热打铁抓紧干几件具有全局性、标志性的大事。商鞅徙木立信。我省同样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在重大政策创新上、在转型项目建设上、在扩权强县和板块突破上,以及其他一些重要领域,出台一些大的举措。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转型综改的强劲态势,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才能走到全国改革创新的前沿。
总之,必须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在转型的普遍规律和潮流中如何彰显山西转型综改区的特色;二是在能源价格居高企高的利益格局中如何引导生产要素投向转型发展;三是在几十年的转型历程中如何抓紧当前、尽快入轨;四是在庞杂繁重、千头万绪的转型任务中,如何明确工作的具体抓手。这四个问题解决好了,就能确保转型综改试验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效,就可以向国家和全省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在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中携手开创山西美好未来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省第十次党代表大会将描绘未来五年山西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要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埋头苦干,解决突出问题,加强薄弱环节,抓好关键部位,奋力开拓山西发展的新境界,携手共创山西人民的新生活。
(一)突破农民增收这个难点,确保早日实现农民收入翻番。农民收入翻番是转型跨越的关键所在,是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核心指标。要稳定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向“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要收入,向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收入,向农村社会化服务要收入。要确保农民工资性收入率先翻番,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家乐、庄园经济等观光农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要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落实农民对耕地、林地、房屋等产权的经营权和收益权,健全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要不断扩大农民转移性收入,扩大农业补贴范围、逐步提高补贴标准,保持农产品市场稳定,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抓住投资这个关键,推进大项目好项目建设。投资力度决定发展速度,投资结构决定产业结构,转型跨越离不开投资的强力支撑。要坚持今后五年年均1万亿投资的部署不动摇,重点解决项目储备不足、融资渠道不宽等问题。以“四位一体”抓好项目的储备、签约、落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文化旅游、物流会展、特色食品等优势产业项目,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研发设计、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跟踪抓好中博会、能博会等签约项目的落地工作,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要进一步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以资源换资本、换技术、换市场、换项目,加快资产资本化、资产证券化、股权多元化,创新融资理念和途径;采用资本金入股、贷款贴息、特别流转金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立足我省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进一步落实财政扶持、统一税费、用地保障等优惠政策,全面激活民间投资;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扩大和提升小额贷款公司的规模和业务水平,用好资本市场,撬动资本杠杆,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建立资本与企业的对接机制、社会资金向实体经济的转化机制。要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投资向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倾斜,引导投资向技术改造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倾斜,引导投资向“三农”、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领域倾斜。
(三)强化对外开放这个动力,拓展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开放半径决定发展半径。山西要转型跨越,必须把自身发展放在全国全球经济大循环中,我们要建设的新山西首先必须是更加开放的山西。一要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紧紧抓住中博会、能博会及各类展会的重大契机,充分利用转型综改区这一重要平台,有效发挥资源富集这一招商引资的重要优势,放眼招商、放胆招商、放手招商,善于在激烈竞争中出好资源牌,在优势均等时出好环境牌,在处于不利时出好感情牌、执着牌、辛苦牌,使更多的高端项目、转型项目在我省落地。二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深化与周边和中西部省份的补充合作,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区,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互动协作,提升与国内外友好省市(地区)、中央企业、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在能源输出中谋合作,在加强联合中促开放,在接受辐射中求发展,推动我省与发达地区的原料供应、产品供需关系上升为产业互动关系。三要发挥各类开发区的集聚示范作用。提高现有开发区的投入产出率,加快发展一批循环经济区,积极发展县域工业园区,真正使开发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高新技术产业的动力港、引进项目人才的聚集地、对内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四要因地制宜发展对外贸易。坚持外资外经外贸外事外宣“五外联动”,尽快提高对外贸易的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五要优化环境,提升人气。改善软环境,完善硬环境,着力打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
(四)抓好改善民生这个根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政绩,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提高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收入水平、健康水平、科技教育水平,向着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不断前进。把基层基础作为工作重心,人力向基层聚集,财力向基层倾斜,物力向基层投放,切实发挥基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一线平台作用。把群众工作作为根本法宝,坚持用群众观点统揽社会管理各项工作,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发展上造福群众。把安全生产作为保障红线,牢记安全生产是对人民群众生命权利的尊重和敬畏,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全面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规定,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安全生产良好局面。把维护稳定作为重要职责,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节化解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五)强化干部作风建设这个保证,打造一支在转型跨越上有激情、有能力、有思路、有突出成绩的干部队伍。转型跨越发展的过程,是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也是改造主观世界、锤炼干部队伍的过程。马克思不仅创立了科学的理论,更展现了“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的斗争精神。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磨练意志品质,升华思想境界,正确处理做人与做官的关系、做事与做官的关系、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努力做一个理想坚定、心怀高远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清正廉洁的人,做一个心系百姓、群众拥护的人,做一个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坚忍不拔攻坚克难、卓有成效造福于民的人。“九牛之人”的故事说明,生命和事业成长的过程是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潜力难测,创造无限,只有自信,才能自强,只有高定标、高追求、高质量、高素质,才能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到达新的彼岸。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全省各级干部都要力争成为“九牛之人”,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以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的志气,知难而上不言难,迎难而上不怕难,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有“跳起来摘桃子”的胆气,勇当排头兵,敢与标兵看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风正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兴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端正用人导向,表彰和重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警示不创新、不发展、工作平庸的干部,淘汰混日子、不谋事、不干事的干部。对“千里马型”干部不亏待,让开拓者无忧;对“老黄牛型”干部不忽视,让实干者无悔;对“包公型”干部不挑剔,让公正者无畏。“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及时了解在上面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真正做到工作在一线落实、政绩在一线考核,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在转型跨越的实践中用实力、下实功、求实效。
中共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7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