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XXX县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复制链接]
秣陵 发表于 2014-7-9 18: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我老秘网县贯彻落实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家在五年计划的编制上作出了重大调整,首次把“计划”变为“规划”,虽有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意味着在规划理念上由过去的以物为本转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政府从宏观上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作用,同时也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当前我老秘网县的发展现状分析,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仍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基础条件差,经济总量小,财政拮据,工业薄弱,经济还处在以农业为主、以投资拉动为主的阶段,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很不充分,可以说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任务非常艰巨。因此,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自治区党委九届四次全委会提出的“发展思路要更宽,发展环境要更好,发展措施要更实,发展机制要更活,发展内涵要更全”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理念上注重以人为本;在规划编制的主题上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思想;在发展目标上注重立足实际,适当超前的原则;在措施上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四三六”发展战略;在内涵上又把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节约型社会纳入规划;在建设项目的规划与支撑上,力求做到全面、可行。因为随着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今后国家不再直接审批项目,而是先规划,后审批,由规划决定项目,由项目决定投资。我们围绕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能源、城乡基础设施、加工业、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选择了一批重点项目,尽可能的进入国家和区、市“十二五”规划的总盘子,争取更多的支持。
   总之,《ZZS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我们在总结“十五”发展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辩证的预测了我老秘网县未来发展的目标与速度,通过多次调研论证、民主评估而编制的。本规划是各专项规划有机结合的整体,是今后我老秘网县五至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有着承上启下的统领和指导作用,全县人民要树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思想,齐心协力,上下联动,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发展的紧迫感,积极投身于规划的实施中,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为建设一个繁荣、文明、和谐的新ZZS而奋斗!
ZZS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五”建设成就回顾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市有关厅局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克服自然条件差,人口压力大,资源贫乏等不利因素,积极争取资金,狠抓项目建设,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开拓消费市场,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各项改革,使全县经济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
(一)建设成就与发展特征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十五”末,我老秘网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05亿元,比“九五”末(本规划“九五”末所有基数指标均已剔除隆湖区)的2.3亿元,年均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长8.9%,第二产业增长12.8%,第三产业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由“九五”末的34.820.944.8调整到2005年的35.323.741;财政收入由654万元增加到“十五”末的1204万元,年均增长13%,超额完成“十五”计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25倍。
——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按照“稳粮、扩经、增草、兴牧、抓劳务”的发展思路,一个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较为科学的农业生产体系初步形成。全县粮食产量平均每年稳定在7000万公斤以上;牧草留床面积达到24.35万亩,并已建立种植示范村(点)36个,示范户2700户,中药材种植年均达到6万亩,优质蚕豆6.5万亩,胡麻7万亩,冷凉型瓜菜2.1万亩;建立养殖示范村59个,示范户4119户;以太阳能、沼气利用为主的农村能源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建设“四位一体”168座、“一池三改”3510座、节能炕灶3.2万台(铺),投放太阳灶8600台、太阳能热水器650台,建设太阳能暖房1.4万平方米,有力推进了我老秘网县生态农业发展。基本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2万千瓦。劳务产业已成为我老秘网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新亮点,而且发展强劲,“十五”期间累计输出劳务人员24.4万人,创收达5.43亿元;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由“九五”末的4659家增加到“十五”末的5423家,总产值由1.53亿元增加到3.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08%16.61%;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九五”末的4.87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3.56万人,年均减少2560人。贫困发生率由17%下降到7.1%,下降10个百分点;生态移民工程是减少当地人口压力,改善生态环境,走出大山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措施,自2000年以来,我老秘网县已累计向隆湖开发区、红寺堡开发区、长山头农场、渠口农场移民28071.28万人,其中30%的移民实现脱贫。
——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随着一批水土保持、人畜   饮水、集雨工程、骨干坝系和乡村道路等重点工程的相继建成,我老秘网县按计划完成了国家贫困县人畜饮水解困工程,顺利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和“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目标。2002年还被水利部、财政部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和“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荣誉。“十五”期间完成水平梯田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8平方公里;完成各类中小型水库、骨干坝、塘坝29座,有效灌溉面积9.76万亩;建设集雨工程20处、打井窖0.5万眼、人畜饮水工程31处、铺设自来水管道500公里,自来水入户7000余户,有效解决了全县农村8.58万人、2万多头大家畜饮水难问题。全县道路通达里程达873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不同千伏的输电线路达到1836.8公里,128个行政村、625个村民小组全部实现了通电目标,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林业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按照生态立县战略,“十五”期间,我老秘网县积极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和退耕还林工程,完成封山育林5万亩,农田地埂防护林6.6万亩,“三山”、“两河”绿化2.7平方公里,道路两侧绿化143公里,退耕还林22.6万亩。全县森林资源累计达到66.3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5.6%,比“九五”末提高5.6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以六盘山水源涵养林为片,渝河、好水河、甘渭河、水洛河等七大河流以及国道、省道、乡村道路为带,农田地埂林为网的片、带、网相配套,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林业构架。也获得了“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和“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先进单位”等荣誉。
——工业经济整体呈现较快发展态势。隆湖移交后,我老秘网县经济总量特别是工业指标锐减,但“十五”期间工业经济总体上仍然保持平稳发展态势。搬迁改造了县机砖厂;完成了10万吨水泥技改任务;建成了一批以淀粉、机砖、酿酒、酿醋、食用油加工、锅炉制造为主的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同时,马铃薯淀粉加工能力由1万吨增加到8万吨,机砖加工能力由3000万块增加到6000万块,水泥加工能力由2万吨增加到10万吨;工业增加值由“九五”末的2300万元增加到3380万元,年均增长8%
——建筑业得到长足发展。“十五”期间随着房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建筑市场十分活跃,我老秘网县建筑队伍不断壮大,建筑业产值逐年攀升,年均从业人员已由“九五”末的2300人发展到4000余人,高峰期达8000人;增加值由 2520万元增加到6200万元,年均增长19.9%。建筑业已成为我老秘网县经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综合功能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县城建设围绕“净化一水、治理两河、绿化三山”和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为目标,修定了县城总体规划,完善了功能布局,投资新建和改建了县一水厂、二水厂、县城道路、集中供热、排污、防洪、渝河上游段治理、渝河路、“312”国道县城段改造、北象山、南凤山、堡子山绿化以及一个专业化的小商品市场、两个规模化购物城和三个规范化的居民住宅小区等一批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改善人居环境的重点建设项目。城区面积由“九五”未的2.06平方公里规划扩大到8.06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由5.8公里扩大到12.46 公里,五年净增6.7公里,主要十字街口安装了交通信号灯;城市日供水能力由5000 立方米增加到8600立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5.3平方米;按照新的县城规划区,县城居民人均拥有绿地面积3.6平方米;同时,随着机砖厂的搬迁、水泥厂的改造、排污管线的埋设、渝河的治理、环卫管理措施的加强,县城脏、乱、差等居民反映强烈的长期困扰城市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五”期间,我老秘网县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努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围绕农业增产、增效、疾病控制、医疗保健等领域积极开展群众性、社会性、实效性的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率。基本建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支撑的县乡科技服务体系。
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投资建设了一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工程项目,总面积6.4万平方米,消除了80%的危房。“十五”末全县中小学校舍面积达到19.3万平方米,生均4.58平方米,比“九五”末期分别增长14.9%8.27%;各级各类学校(园)达到195所,在校学生4.2万人,教职工257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3%15周岁人口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5%,在全市率先实现“两基”达标目标。
城乡医疗卫生、防疫、妇幼、医保等体系进一步加强,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先后新建了77个村级卫生室、县疾病控制中心、中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建设项目;县人民医院购置了彩超等大件医疗设备,加大了培训力度。与“九五”末期相比,我老秘网县医疗卫生工作不论在医疗设施与设备、医疗技术与服务质量等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县乡级以上医疗机构25个,床位230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426人。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枢纽,村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同时,农村居民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县上又出台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使城乡居民看病难看大病更难的矛盾基本得到缓解。
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得以落实。“十五”末全县人口18.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11.5‰以内。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较快。投资建成了3500平方米的县级宣传文化中心,改建了10个乡镇文化中心;农村调频广播入户达1.5万个,个人地面卫星接收站5800个,建设“村村通”工程乡级广播站6个、村级100个;县城有线电视节目增至30套,终端用户2800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0%87%
公检法司专业用房得到很大改善。县看守所迁建,法检两院业务技侦用房、公安消防站、基层派出所、司法所等政权建设项目得到落实。
——信息化建设长足发展。城乡居民固定电话普及率每百户达到22部,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8.5部,互联网用户369户,建成的县人民政府网站为宣传ZZS、建设ZZS发挥了信息平台作用。同时,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已在教育、金融、发改、财政等部门逐步推行。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是全县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城镇职工收入增速加快,年平均工资由7750元增至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50元增加到1605元;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业税免征、子女上学得到“两免一补”、农村危房改造得到政府补贴;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帮扶,脱困救助以及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资金补助、实物援助逐一落实;消费结构逐步向电视、电话、摩托车、农用车、汽车等高层次发展。广大农村已呈现由基本温饱向全面、稳定温饱型迈进的可喜局面。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老秘网县在“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因自然条件、历史原因等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花大力气、下大决心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是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191人,大大超过了半干旱地区21人的承载能力;县域经济规模小,人均GDP水平低,就2004年而言只有1931元,是全区7880元的四分之一;综合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吃饭与建设、土地利用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期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分艰巨。
二是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增值滞后;农业基础设施很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差,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健全,靠天吃饭的历史现状依然没有得到大的改变。
三是工业经济规模小,工业化进程缓慢,工业经济运行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工业产品中一般加工型的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少,原料型的多,终极产品少,整体缺乏带动地方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工业增加值在全县GDP中所占比例不到8%,工业短腿的问题十分突出。
四是城市化水平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商品市场的功能化、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在城乡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城市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充实、完善和提高。
五是区位优势、旅游、人力和民间文化等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环境建设后续产业发展滞后。
六是部分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机遇意识还不强。
二、“十二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
(一)发展特征与形势分析
发展特征:“十二五”时期,是我老秘网县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大力倡导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处于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各项重大措施的贯彻执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经济增长方式由单纯的规模型向规模与效益并举的方式转变;农业经济将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以农村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循环经济不断壮大;工业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工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工业产品由低档次、原料型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型逐步发展;文化、旅游、土地、人力、农副产品等地方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城乡人民生活在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向总体小康迈进。
发展机遇:今后一段时期,全区乃至全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持续推进,势必将拉动我老秘网县建筑、建材、劳务输出以及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发展;随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国家继续保持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不减,甚至在农村能源、乡村道路、农业产业体系、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所加强;经过“十五”发展,我们已经奠定了比较殷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
面临挑战: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我国小康宏伟目标的渐近,国内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对于我们自然条件差,一无资源、二无资金,三无技术的山区贫困县来说,竞争压力将不断增大,自主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全县仍有3.56万农村居民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实现全面稳定解决温饱任务十分艰巨;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工业比重非常小,实现工业化目标任重道远;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县城废水、废气、废渣的产生将会显著增多,给城市环境建设带来更多的压力。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本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环境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积极实施“三四三六”战略,即围绕草畜、药材、劳务三大支柱产业;着力发展六盘山高寒阴湿林牧区、河谷川道高效特色种养区、黄土丘陵沟壑农牧区、城镇二、三产业区等四大生态经济区;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建设生态环境、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工业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六大系统工程。从而实现我老秘网县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工农商贸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战略目标
根据我老秘网县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五”基础上实现翻番;全县经济繁荣,特色产业凸显,城乡基础设施基本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商流活跃,市场繁荣;教育、科技、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全面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目标如期实现,总体小康社会构架初步形成。
——经济总量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亿元,比“十五”末期年均增长12.5%。其中一产业2亿元,增长6.9%;二产业2.1亿元,增长16.9%;三产业3.2亿元,增长14%。人均GDP2128元提高到3687元,年均增长11.6%
——经济结构目标:重点加强一产业,跨越式发展二产业,积极搞活三产业。产业结构由35.323.741调整到27.428.843.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6亿元,增长50%,比“十五”翻一番。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00万元,比“十五”末的1204万元,年均增长12%
——城乡居民收入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五”末期的5315元提高到7455元,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比“十五”末的1605元年均增长7.5%
——人口与就业目标:人口控制在19.8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11‰;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与“十五”末期基本持平。
——生态环境目标: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5.6%提高到35.5%,提高10个百分点。
(四)202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
2020年,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年。按照我老秘网县近十年发展基础和发展速度,辩证的预测未来十五年的发展机遇,我老秘网县经济与社会将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既是一个发展黄金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到2020年总体经济上规模,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商业活县的战略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框架初步形成。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7亿元,增长3倍多,年均增长12%。其中一产业4.1亿元,年均增长7.4%;二产业9.4亿元,年均增长16.2%;三产业9.2亿元,年均增长11.13%。人口目标2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1‰,人均GDP达到103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年均增长10%。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达到预期目标;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全县实现总体小康目标,并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三、“十二五”建设任务与措施
()稳定和发展农业基础地位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老秘网县是一个农业县,90%的人靠农业为生。因此,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发展特色农业,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十二五”期间各项战略任务的重中之重,也是我老秘网县贯彻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抓好粮食丰产工程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增产增收。我老秘网县985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耕地面积十分有限,由于退耕还林和基本建设占用,耕地在逐年减少,相反人口每年净增近2000人。土地在减少、人口在增加,确保粮食增产增收难度也在随之增大。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粮食增收。一要严格执行土地征管政策,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建设用地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实行挂牌经营,同时要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先用闲置土地,再用荒地,尽可能的不用或少用耕地,做到土地总量动态平衡。“十二五”期间,全县规划建设用地6000亩,其中农村2250亩,城镇3750亩,年均用地分别为450亩、750亩;二要依靠农业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品质,加大优良品种引进与繁育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三要依靠税费改革、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的政策措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四要依靠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保障粮食增产、增收。“十二五”期间我老秘网县粮食种植面积年均稳定在42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800万公斤(亩产186公斤)。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十二五”时期是我老秘网县农业结构处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中药材、蚕豆、马铃薯、瓜菜、油料等特色种植和牛、猪、羊等特色养殖又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按照四大生态经济区不同的地貌、气象和环境特点,并结合毗邻县产业发展,我们将着力发展以草畜、药材为主的区域型特色产业,着力发展三个“15万”,即“十二五”末中药材种植达到15万亩、马铃薯种植达到15万亩、养牛达到15万头。⑴、逐年发展以大田种植、林药间作、粮药套种为主的药材种植,规划由2006年的10万亩(其中大田种植3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15万亩;马铃薯由10万亩发展到15万亩;年均种植豆类10万亩、瓜菜3.5万亩、油料6.5万亩、禾草3.5万亩以上。⑵、进一步发展壮大养殖基地,实施改良繁育工程,建立以养牛为重点,养猪、养羊为补充的养殖基地,扩大养殖示范户和示范村。养牛由2006年的7万头发展到“十二五”末的15万头,畜牧业产值年均达到1.67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比“十五”期间年均提高20个百分点。⑶、把六盘山高寒阴湿林牧区建成六盘山道地中药材资源修复基地。已经进行生态移民搬迁的城关镇、陈靳、山河、凤岭、沙塘等乡镇部分区域的11个自然村,覆盖总面积23.1平方公里,我们要本着自然修复与保护性繁殖并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利用四年时间把这一区域建成我老秘网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创新区、示范区。采取林药间作、人工补植等措施规划建设3.4万亩,重点选择发展市场前景广、品质优、产量高的当家品种35种,有效保护优势种群资源150种以上,植被覆盖度由现在的48%提高到68%左右。
3、推进农村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最大限度地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加工转化和增值能力,不断延伸产业链。“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以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为着力点,以特色农业为依托,创新农业生产和经营机制,重点发展壮大淀粉、中药材、食用油、酿造、饮料、饲草等加工企业;积极引导和扶持中药材、淀粉、小杂粮、沙棘系列产品深加工工业快速发展,延伸产业链。整合农村经济资源,建立健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挥各专业协会和各合作组织的职能作用,为农业产业化服务。逐步使农业产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到“十二五”末,初步建立起以主导产业为骨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补充的产业产品体系。
4、加快农田水利、能源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十二五”时期要坚持大、中、小并举,地下、地表、天上“三水”齐抓、除害兴利、开源节流并重的方针,以7条河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源建设、灌区改造、人畜饮水、水土保持工程为重点,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目标,加强流域小水利工程建设,逐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厉行节约和依法管理。一是对桃山灌区、奠安灌区、沙塘灌区、凤岭灌区进行改造,新增灌溉面积0.71万亩,改善节水灌溉面积6.29万亩,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4万亩;二是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完成黄家峡、罗家峡、清凉、前河、三里店、倪套6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水保骨干坝11座,淤地坝80座。使全县水源工程累计达到235座;三是继续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集中供水工程3处,泉水改造10处,集雨工程245处,以有效解决183个自然村的4.93万人饮水困难,全县农村基本实现自来水化。四是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对庙湾、乐正川、朱庄河、杨袁、崔家湾等8条总面积420平方公里的小流域实施综合治理,使全县水土流失治理实现新的突破。同时要进一步开发太阳能、沼气等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发展循环经济。新建“一池三改”工程1.75万座,节能炕灶12万台(铺),太阳能暖房0.3万间,太阳灶3.2万台,购置太阳能热水器1.5万台,户均分别新增0.47座、3.2台、0.08间、0.96台、0.4台,使全县农户沼气池普及率达到52%,节能炕灶普及率100%、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31%,太阳灶普及率达到100%
5、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提高路网等级。“十二五”期间,按照构建骨架,建设环线,延伸村组,打通出口,完善网络,提高等级的建设思路,新建和改建等级公路579公里,其中三级油路267公里,三级砂砾路312公里,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目标。
6、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我老秘网县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质结构复杂,地貌破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频繁,全县农村5000多间,近20万平方米的危房已成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后顾之忧。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也是我老秘网县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我们要通过村民自筹、政府补助、对口帮扶等融资渠道,按照统一规划,先重点,后一般,分期分批建设的原则,到2008年基本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7、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在巩固扶贫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以整村推进为重点,以产业开发、生态移民、劳务输出、以工代赈、小额信贷、对口帮扶为途径,着力解决全县3万多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在“十二五”末实现全面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目标。
8、继续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劳务产业已成为我老秘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铁杆庄稼,一些农户依靠劳务脱了贫、致了富,可谓“一出二进三得利”,即劳动力出去了,资金和智力进来了,对本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利。分析我老秘网县劳动力资源,20038.6万人,20048.8万人,预计2010年将达到9.3万人。因此,我们要建成县级就业信息网络和劳动力市场体系,鼓励发展以公共职业介绍为主的多种劳动力中介服务组织形式;要依托“阳光工程”、劳务培训基地,发挥县、乡、村三级劳务管理机构职能作用,加强对农民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以适应新形势下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技能素质要求。并采取拓展劳务基地,增加劳务网点等措施,力争到2010年我老秘网县劳务输出人员达到5万人,劳务收入1.44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23.7%27.4%。同时要鼓励引导具有一定资金积累和一技之长的务工人员爱乡返流,回乡创业,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根本转化。
(二)立足生态立县战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本着生态优先,农、林、水、牧、旅游相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按照自治区发改委关于实施宁夏大六盘生态经济圈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并力争移民2.2万人。对七大水系河道、水源涵养林基地建设、城镇、村庄、乡村道路以及库区全面实施绿化,规划新增绿化面积98平方公里,郁闭成林后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5.6%提高到35.5%,增加近10个百分点。其中在我老秘网县境内全长165.8公里的唐家河、什字河、好水河、渝河、甘渭河、水洛河、庄浪河七大河道治理面积11.2平方公里;在六盘山外围的观堡、好水、城关镇、陈靳、山河、奠安、凤岭七乡(镇)规划造林26.6平方公里;县城绿化面积6.65平方公里;地埂绿化24平方公里;村庄、乡村道路绿化面积20平方公里;库区绿化10平方公里。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的生态型农业县框架。
(三)以体制机制和环境创新为切入点  跨越式发展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第二产业
1、创新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工业区建设两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受自然条件、技术、资金、资源、观念等因素的制约,至今还没有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十二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创新发展环境,从各个层面创造更为宽松、更为优惠的投资环境,提供周到的服务。在工业区二期工程内规划建设县人民政府政务大厅,组成专门服务机构,实行一站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构筑政府为企业和投资者服务的快速通道。同时,在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领域、地域、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式等方面放得更宽一些,重点围绕中药材、小杂粮、沙棘、马铃薯淀粉、山杏和山桃、饲草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和节能型墙体材料、石膏制取硫酸联产水泥等建材产品加工领域,利用5年时间力争引进企业60个,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项目35个。到“十二五”末期我老秘网县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增加值0.9亿元,年均增长21.5%,工业经济在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十五”末的8%增加到12.3%,提高4.3个百分点。积极筹建工业区二期工程,尽早规划三期工程。并把工业区建设同城市发展相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县城功能布局和目前现状,工业区三期工程规划可向县城以南,嘴头——南河环城公路以内发展,规划面积2000亩,真正把工业区建成我老秘网县县城发展的新区、投资者的发财区、工业经济的聚集区。
2、规范建筑市场,大力发展建筑业。我老秘网县建筑业在“十五”时期发展空前,“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整合企业资源,壮大实力、扩大规模、提高素质。引导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技术装备和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拓宽建筑领域和市场。到“十二五”末,使建筑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4.1%,吸纳劳动力1万人。同时,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严格按照县城总体规划与功能布局,彻底杜绝在机关、企事业单位院内见逢插针式的开发住宅建设,更不得开发浪费资源的与构建节约型社会不符的别墅建筑。引导房屋建设逐步向节能、节地建筑方向发展,“十二五”末节能建筑占到15%
(四)积极发展以商贸流通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
以服务人民生活为前提,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适当超前和协调发展为原则,发展商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贸流通业和生活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积极开发旅游业、社区服务业和文化娱乐等新型产业,使我老秘网县第三产业在总量和水平上有较大突破,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14%
1、发挥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城乡商贸流通新格局。依托新世纪购物城、人民商场等一批规模化商贸城,发展配送、代理、连锁经营、直达供货等专卖、专营营销方式;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业的路子,实施“农改超”和“万村千乡”试点工程,加快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在县城建设中药材、蔬菜与瓜果、木材与生资、百货批发、牲畜交易等五大专业市场;培育壮大联财中药材、杨河牛羊、沙塘生猪、山河竹木山货、温堡小百货等乡镇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把商流服务同城市环境结合起来,强化市场管理,改变临街、沿路摆滩设点占道经营和门前卫生脏、乱、差的状况。“十二五”末期,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毗邻、内联乡村、业态齐全、功能完善的商贸流通新格局。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4亿元,年均增长11%
2、创造条件发展社区服务业。坚持“便民、利民、为民”的方针,重点发展家政、家教、上门诊疗等社区综合服务业。积极探索在隆关、东关、西环路等住宅小区内设立诊疗、商品零售、咨询等专门服务业,开拓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以改革运作机制为突破口,重点解决以冬季供暖为主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房地产业与物业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3、抓住机遇,开发旅游业。我老秘网县地处宁南边陲、六盘山下,随着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的落成、梯田建设模范县的实现和大六盘生态经济圈的逐步建立,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发挥地缘优势以及六盘山、梯田化等品牌优势,开发境内石窑寺、北联池等旅游资源和字画、刺绣、剪纸、雕刻、泥塑等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成立一支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的旅游服务队伍;在六盘山脚下、“312”国道旁的杨家店村规划建设红色旅游与民俗文化新村;县城建设一座上规模、上档次、服务周到、功能齐全的旅游宾馆和一座县级民间文化艺术品展览馆。争取把我老秘网县发展成为宁夏南部红色旅游、生态观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县之一,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五)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服务功能
1、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到“十二五”末期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86平方公里扩展到8.0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2万人发展到4万人,城市化率由10.6%提高到20%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功能较为齐全的基础设施。因此,在现有基础上,新建一座日处理60吨的垃圾卫生填埋场;新建总吨位90吨的集中供热点3处;铺设城市防洪、排污管道 5 公里;通信线路、高压输电线路、有线电视线路“三线”下地6公里;完成嘴头——南河——竹林16公里环城路铺油工程;三里店水库除险加固和清凉河治理工程;隆庄公路县城——陈靳段5公里的改道工程;配备水质、粉尘、噪音等环境检验、检测设备;建设包括西门花园小区、食苑小区在内的规模化小区5处,总面积20万平方米;选择适当的位置,建设占地20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殡仪馆以1座;开通县城—联财,县城—观庄,县城—温堡城乡公交车,每个乡镇建一座客运站;进一步亮化、美化、净化城市容貌。逐步把县城建设成山清水秀、环境幽雅、空气达标、功能比较齐全的文明县城、生态型园林县城和宁夏南部的窗口县城;同时,全面完成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完善功能布局,使联财、杨河、观庄、温堡等10个乡(镇)基础设施得到扩建改造,为城镇二、三产业区的发展奠定基础。
2、加快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在经济建设中快捷、方便的宣传和带动效应。扩大通信信号覆盖率,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城乡固定电话每百户达到40部、百人移动电话拥有量达到20部,比“十五”末分别增加18部和11.5部;县城80%的机关事业单位和重点商贸企业推行相应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系统业务应用,逐步实现办公无纸化、商流现代化、高效节约化的业务运行模式;在县党校建立“全国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继续实施城乡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十二五”末建成教育信息资源中心一个,计算机教室60个,多媒体教室30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40个,所有中学和中心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县医院探索建立远程诊疗等系统。同时要创造条件,把计算机信息化网络运用到自然灾害、疫情防治等应急预案和联动系统的建设中,为增强抵抗各种灾情、疫情的应急能力,减少损失发挥作用。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节约型社会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的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在我老秘网县发展循环经济有一定的领域和空间。“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继续推进农村“一池三改”和太阳能等能源项目建设;水泥公司在利用粉煤灰、煤矸石、水渣生产水泥的同时,积极探索石膏制取硫酸联产水泥项目;为充分利用淀粉废渣,规划建设一座年产5000吨饲料的加工企业;工业区的两个酿造企业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的路子,四兴食醋厂利用酒渣酿醋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应继续发展推广;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厂是国家“十二五”时期扶持建设的内容,而且我老秘网县的这一项目经过了自治区的评估,我们要抓住机遇争取建成,发挥效益,使县城污水利用率达到60%;同时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领域,农业、工业、建筑、机关、学校、卫生等各个行业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点对全县淀粉加工企业推进节水改造。采用节能技术,使用节能设备和节能器具,树立节约意识,建立健全厉行节约的长效机制,构建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粮、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经济规模与效益、投入与产出协调发展的节约型社会。
(七)统筹兼顾发展社会事业  构建和谐社会
1、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方针,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围绕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积极推广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良种繁育技术、旱作农业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和农村能源开发技术;加大对淀粉、饮料、酿造、粮油、建材等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在巩固 “两基”达标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新建占地70亩,容纳1800名学生的第三小学;占地80亩,容纳2400名学生的第三中学和占地20亩,容纳600名幼儿的第二幼儿园各一所;到2007年全面完成中小学扩建、危改、寄宿制等不同建设性质的项目;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的重要平台,为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将在职业教育的培训基地和装备建设上侧重扶持,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并结合目前县城办学结构和便于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等实际,在工业区二期工程内规划新建一座占地100亩的职业中学,将现有职业中学留“壳”于二小,以扩大二小办学规模,达到一举二得的“双赢作用”。通过发展,“十二五”末全县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阶段达到96%以上,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87%,人均受教育达到8.5年以上;职业技能培训年均达到1万人次。
3、繁荣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十二五”期间,以立足民族文化、开发民间文化、鼓励广场文化、弘扬先进文化、抵御不健康文化,推出更多更好宣传党的政策、体现地方经济建设为主题的精品文化为目标,对我老秘网县书画、刺绣、剪纸、泥塑、彩灯、社火、皮影以及六盘历史苑、好水川之战遗址、石窑寺、北联池、左公柳等民间文化遗产实施抢救性保护与开发,实现民间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充实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新建2400平方米的县级图书馆、2000平方米的展览馆和占地93亩的ZZS县体育场;整合县级文化行业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服务功能;改造县城文化广场和乡镇文化站;发挥专业化队伍宣传作用,鼓励支持城乡居民自发组织的,健康向上的各种文化团队、自乐班的发展。广播电视事业要围绕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试点建设,推进农村小片网发展,提高MMDS接收天线入户率,全县85%以上的农民免费收看到8套模拟电视节目,实现“村村通”和农村电影“2131”工程;县城居民收看电视实现数字化。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5%97%,比“十五”末分别提高2510个百分点。
4、继续推进医疗卫生工作,全面构建我老秘网县医疗卫生行业基础设施上规模、医疗设备上档次、医疗技术上水平、服务质量上等级、就医条件明显改善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基础设施方面:力争192个、确保128个村级卫生室改建工程建设,实现村卫生室诊断、治疗、药房三室分开;全面完成13个乡镇卫生院和县中医院续建工程,迁建县妇幼保健站,新建县级卫生监督所与卫生培训中心,重点扩建县人民医院。“十二五”末全县医疗卫生行业基础设施总面积累计新增2.1万平方米。医疗设备方面:全面充实村级卫生室最基本的“小十件”(血压计、听诊器、药柜、检查床、消毒灯、医用储槽、消毒器具、外伤处理小器械、出诊箱、桌椅)诊疗设备;在19个乡级卫生院普及B型超声波、心电图、X光机、常规化验仪器等主要设备;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充实CT机、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设备。医疗技术方面: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方法,累计培训人员达到680人次,年均136人次;在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充实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50人,95%以上的临床人员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从根本上为城乡居民创造小病就地看,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条件,使全县90%的人得到初级卫生保健,每千人病床由1.3张达到1.5张,每千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人员由2.2人增加到3.3人,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2‰和60/10万人以内。
5、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推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社会保障等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提高计划生育率。把计划生育同计生服务硬件建设结合起来,一手抓人口目标落实,一手抓基层计生服务站硬件建设,力争“十二五”末我老秘网县人口控制在19.8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11‰,计划生育率达到95%。全面完成总面积5300平方米的13个基层计生服务站改扩建工程,配齐必要的设备,改善服务条件,健全县、乡、村三级计生服务网络体系。
6、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逐步建立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弱势群体最低生活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上学以及救灾为内容,以政府救助、社会捐助、群众互助相结合的融资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拓宽保险领域,提高统筹能力。“十二五”末期我老秘网县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为主要内容的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新形式,建立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路子,形成以县、乡两级社会福利实体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居民供养为基础的多种形式并存的社会保障网络。逐步建立就业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等专项社会救助制度。保障老年人、“4050”下岗职工、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权益。实行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完善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继续加大对城乡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构建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和谐ZZS
7、继续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同时,政府要在安全生产的机构、人员、经费、设备、设施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扶持。建立安全生产监管与应急体系,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我老秘网县经济与社会发展创造文明、和谐、安全环境。
(八)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确保规划目标的完成
项目是产业的支撑,是争取国家投资、招商引资、吸引民间投资的载体,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齐心协力抓项目,千方百计上项目对全面完成《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至关重要。初步统计“十五”我老秘网县经多方努力争取国家建设资金还不到5亿元。然而,“十二五”期间我老秘网县累计规划建设项目达到8205个,累计投资规模2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倍多。这么多的项目,这么大的投资对于一个吃饭靠国家补贴、建设靠国家投资的国家级贫困县来说无法保障,即使实现了小康仍从根本上摆脱不了这种局面。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自力更生,另一方面要本着“政府引导、项目带动、企业介入、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民间投资和金融、对口帮扶等渠道的扶持,以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规划目标的实现。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加强青少年和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要高度重视并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改进和完善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依法维护社会稳定。
()推进体制改革
1、改革企业运行机制。以产权制度变革为突破口,按照不同行业特点积极而稳妥的完善和出台企业改制政策。采取破、卖、送、兼并等多种改制形式,利用23年时间全面完成我老秘网县商、粮、供企业、乡镇企业和县属工业企业的改制,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
2、完善财税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办法。
3、深化价格改革。加快推进电价改革,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改革土地补偿办法,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进一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
4、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完善教育投入体制,逐步形成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公办为主,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多元投资体制,构建我老秘网县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统一的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
5、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公益性医院的投资力度,推行医院内部全员聘任制。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保障制度,扩大农村居民受益面。
6、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和推行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赋予企业更大的投资自主权。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建设新的融资方式,采取向社会转让经营权、股权等形式,形成项目建设的良性循环。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实行“代建制”。
7、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把政府的主要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原则管理经济,提高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公务员业务素质、政治素质、法律意识的提高,合理人员配置,防止部门内部出现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有事有人不会干的不协调现象,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十一)建立对规划实施的评估、监测、预警和跟踪机制
《规划》实施期间,政府将进行中期评估,如需进行指标调整时,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批。而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加强监控,认真分析和把握,增强应变能力。当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不可预见因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时,县发改部门要及时提出调整方案建议,报送县委、县人民政府批准,以便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连续性和规范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关注

12粉丝

82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