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习近平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问题的基本逻辑

[复制链接]
zdh198811 发表于 2015-1-8 17: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习近平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问题的基本逻辑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宋福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要意图,就是要明确定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路的根本目的。准确把握习总书记思考这一问题的基本逻辑,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从而站在战略高度上,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和把握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以此为指导落实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为了定位治国理政思路的根本目的
理性和能动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由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都是理性和能动的实践,这决定了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和目标。目的和目标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动力,导引方向,赋予价值。特别是对于组织这一由人类个体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来讲,明确的目的和目标,能够凝聚群体共识,形成统一意志,为组织汇集力量奠定思想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肩负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的政治组织来说,要形成承载使命所必需的力量,尤其需要明确其奋斗的根本目的。
应当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长期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始终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和目标。无论是在革命时期提出的“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是我们党依据现代化的一般要求和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实际对党的奋斗目标的一种概括,这些目标对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和意志,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都发挥了极大的动员和激励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何以从党奋斗的根本目的高度将民族复兴问题突出提出来,这与以往我们党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关系?这涉及目的和目标这两个重要范畴的关系问题。目的和目标作为标识人类实践活动指向的两个概念,它们在内涵上虽然有着很大的重合性,但也有着明显的区别。目的,指的是行为主体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最终想要得到的结果。目标,则是用以衡量行为主体想要得到的结果最终是否得到的评判标准。二者相比,显然,尽管目标比目的更具有明确性,但是,目的比目标更具有根本性。行为主体为了达到目的,必须根据现实条件所提供的参照系制定明确的目标。但提出并制定明确的目标,最终是为了实现行为主体的实践目的。仅有目的,没有目标,行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就没有明确的行动指向;同样,明确的目标,其背后必然反映行为主体一定的实践目的。那么我们党长期以来所提出的奋斗目标,比如,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背后体现了党怎样的实践目的?这是一个一直以来尚未完全明确的问题。以往我们把民主革命时期党奋斗的目的定位为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把新中国成立后的奋斗目的定位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但是无论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还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它们又共同指向什么目的?这个问题一直也尚未明确。新世纪新阶段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党中央逐渐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问题提出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十分明确地将其定位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路的根本目的。
二、明确这一根本目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意志
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从党奋斗的根本目的的高度将民族复兴问题突出提出来,是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这一目的才能有效地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意志,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们为推进现代化而实行的市场取向改革,我国利益主体、政治诉求以及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社会一改改革开放前“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日益分化为众多利益诉求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在此过程中,人们思想活跃,各种观念大量涌现。这些不同的利益阶层必然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思路如何为各个阶层的人们描绘一幅大家一致认可的美好的蓝图,以使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效地凝聚起共识和意志?在此背景下,执政党提出的用以凝聚社会方方面面诉求的总目的或“总奔头”,一定是所有各个阶层人们诉求的“最大公约数”。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这个“最大公约数”,只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够成为这个“最大公约数”,是因为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的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它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人民日报》2013年5月5日)习总书记用大众化的语言,直接把它称作“中国梦”,他指出:“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达,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讲话》(2013年10月23日),载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我们党奋斗的根本目的,之所以能够凝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意志,成为打动每个中国人的心灵,触及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深厚的民族感情的精神力量,是因为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的民族复兴,充分考量了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变迁、我们所处时代的现实要求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实践目的,必须以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终归宿和落脚点。习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复兴基本内涵的概括,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价值指向。首先,国家富强是基础。近代以来,之所以会出现民族复兴的问题,是因为这些民族曾受到西方列强的欺侮,国家经济发展停滞,国力日益衰微,人民饥寒交迫。只有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强盛,才能为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奠定基本的物质基础。其次,民族振兴是根本。在从1500年西方率先开启的人类文明转型中,中华民族浑然不觉而日益落后,由此才产生了与此相关的一切问题。只有正视与西方的差距,迎头赶上,才能真正解决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最后,人民幸福是归宿。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最终必须落实到人民幸福上才有真正的价值。中国共产党要通过努力,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之日,能够“人人共享人生出彩机会,人人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人人共享与时代和祖国共同进步的机会。”
三、从时代高度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既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内涵究竟包含着怎样的具体内容?由于它已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路的根本目的,确立衡量这一内涵的时代标准并进一步明确其包含的内容,就成为深刻认知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治国理政思路目的目标问题的关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问题产生于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此之前,中华民族由于长期称雄于世界,无论是从当时人们的主观认识上,还是实践的现实紧迫性上,都不可能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关注的问题。但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断遭受列强欺侮并日益沉沦,中国人一方面彻底结束了“天朝上国”的迷梦;另一方面也开始不断抗争进而思考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问题。由于这个问题的产生根源于自1500年西方开始的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所导致的东西方实力的此消彼长,而且解决民族复兴问题的进程至今还是现在进行时,因此,这使我们有机会站在今天的认识水平上,放眼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势来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近代以来中国和世界发展的进程表明,通过振兴农耕文明已经无法达到实现民族复兴的目的。古老的中国要想重现昔日辉煌,就必须把自己置于由世界发展的大格局和大趋势所建构的坐标系中重新定位,承认落后,奋起直追,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这意味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经历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转型。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这一转型,它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在技术形态上,必须告别已经过时的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转型。这是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内容;二是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必须告别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国家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三是在国家治理方式上,必须告别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转向现代民主政治,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四是在思想文化上,必须告别“大一统”的一元文化,实现文化多元共荣。以上四个方面,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的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转型,是最根本的转型。实践表明,要实现这一根本转型,市场经济最有效率,因此,必须在资源配置方式上让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客观上必然要求在国家治理方式上告别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建立现代民主政治;在思想文化上告别“大一统”的一元文化,实现文化多元共荣。四个方面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化基本内容。正因为如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质,就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只不过在这一进程中,同样是受世界大势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指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来推进民族复兴问题,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质,就是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过去,我们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角度定位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天我们则是从近代以来中国人面临的最大问题的角度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实践目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须臾不可分割,只不过强调的角度不同。在我们党的文件中,之所以我们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放在一起,原因在于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只有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中审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才能深化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治国理政思路目的目标的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7粉丝

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