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关于“三明——沙县市县一体化”财税体制的思考

[复制链接]
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09-2-27 10: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明市地税局课题组


     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三明沙县—市县一体化”战略,目前亟待加快建立“三明、沙县市县一体化”财税体制的进程,建立“发挥优势、促进发展、理顺关系、收入分成”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本文就建立“市县一体化”的财税体制的三个基本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一、“三明——沙县市县一体化”财税体制的意义
  三明市区由梅列区、三元区两个行政区组成,市区规划面积约为17平方公里,市区常驻人口约30余万人。2005年市区地区生产总值93.1亿元,同比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47.7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6亿元,同比增长11.1%。三明市区工业基础雄厚,是福建省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拥有冶金、化工、机械、纺织印染、塑料、森工、建材、电工、医药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三钢铁集团、三化集团、厦工三明集团等省内著名企业,有“闽光”牌建筑钢材、“三重”牌振动压路机、“双轮”牌轮胎定型硫化机、“曲氏”牌痛血康胶囊、“白菜”牌农药、“三恒”牌彩色移印机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产品。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三明市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由于地形的限制企业已经很难有空间来发展。
  沙县县城建成面积13.8平方公里,全县人口约25万人。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41.2亿元,同比增长11.1%,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同比增长110%,地方财政收入1.78亿元,同比增长15%。沙县工业以食品、竹木、纺织等轻工业为主,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市区与沙县一体化具有天然优势。基础设施条件:重要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机场、铁路交通枢纽、福银——三泉高速公路交叉点)均位于沙县,是实现一体化结构的重要依托;空间区位条件:三明与沙县之间空间距离仅有20公里,并有京福高速公路连接线、205国道连通,彼此联系非常便捷,空间整合条件良好;产业整合条件:三明重工业基础条件好,沙县轻工业发展条件好,两者具有产业互补性,产业整合条件良好;用地整合条件:三明未来可建设用地都已非常有限,并且空间布局散碎,不适于发展区域中心职能,沙县未来可发展用地有37平方公里,为市县一体化提供了基本的物质空间保证,用地整合条件良好;制度整合条件:三明、沙县行政隶属关系明确,便于协调,制度整合条件良好。福建省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我省具备沿海临台的区位发展优势,三明、沙县大为改善的对外交通条件,是加快市县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机遇。但可能性并不能自发转化为必然性,仍需要政府和各部门主动发挥组织、协调职能,才能带来闽中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
  建立“市县一体化”的财税体制,就是加快“三明沙县—市县一体化”进程在财政税收方面的制度保障。建立“市县一体化”的财税体制的意义:
  (一)建立“市县一体化”的财税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
“市县一体化”的财税体制可以协调市、县各方利益,打破政府行政壁垒,以市场为导向,配置区域内的各类经济要素,市、县合理分工,密切协作,扬长避短,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市县经济的整体腾飞。
  (二)建立“市县一体化”的财税体制有助于增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
近年来发展又快又好的区域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沿海等经济圈,它们从交通、市场、信息、金融、人才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形成了一个区域内进行沟通和共同发展的渠道和机制,区域整体竞争力得以提升,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发展例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是全国、全省的一种发展势态,时不待我,机不可失。要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建立“市县一体化”的财税体制,汇集市县之财力,统筹安排城市基础设施,拓展三明中心城市的空间,改善沙县及园区投资环境,打造城市品牌,进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建立“市县一体化”财税体制支持市县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
财税体制由经济体制决定,财税体制又制约经济体制。随着三明市“退城入园”、“退二进三”经济发展规划实施,市区企业逐步搬入沙县及金沙园区,带来了原市本级税收减少,沙县税源增长。目前着手搬迁的三明重机集团、立丰印染厂、三化机等企业就减少市本级地方税收3000万元。反映在财税体制上,应当建立一种恰当的财税收入共享、分配、转移机制,妥善处理市县财政利益关系,调动双方发展经济,支持做大经济总量,加快市县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四)建立“市县一体化”的财税体制有利于整合市县经济资源
建立市县一体化财税体制,市、县政府可以站在战略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高度,处理好短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整合市县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企业资源、信息资源,实现市县联动、整体优化、统筹发展。
  二、“三明——沙县市县一体化”财税体制的理念
  (一)确立“共赢”理念,促进市、县经济全面发展
建立“市县一体”化财税体制,首先统一思想,确立“共赢”观念。金沙园区是三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载体,为我市利用国家和省政府新一轮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载体;紧邻三明市区的沙县及开发区是市区企业转移的腹地,承接市区企业和引进外地客商是沙县经济快速起飞的两冀。市县一体化财税体制立足点是以支持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做大地方财力为手段,实现市县财政的“共赢”。
  (二)树立市场的理念,促进市、县经济快速发展
建立“市县一体化”财税体制,就是要消除非经济竞争因素,建立一体化区域共同市场。培育市县一体化的原料市场、产品市场、资金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保证各种生产要素自由地流向报酬率最高的地区,保证各产业布局主体能够自由选择成本最低的区域,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高效发展。
  (三)树立服务的理念,促进市、县经济协调发展
“市县一体”化财税体制,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着力推进政府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由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建设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政府大力要增加社会公共产品投入,积极拓宽205国道,改善市县间交通;建设市县城际快速通道,取消市到县城过境费;重建三明机场,兴建三明新体育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让市区政治、文化、金融、信息中心的地位会更加突出,沙县及开发区工业、商贸、交通基地的地位会更加巩固,市县经济将呈现出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协调发展局面。
  (四)树立优化的理念,促进市、县经济持续发展
  三明市是三明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具有教育、技术、资金、信息资源优势;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其钢铁冶炼、机械制造、金属加工、化工制药、纺织印染等工业具有行业优势;沙县具有土地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但这优势多数还处于休眠状态,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开发条件最好的金沙园为例,金沙园区自2000年8月开始筹建,2001年4月11开工建设,而到2006年底才引进各类企业67户,与开发区可以容纳企业差距较大;园区到2005年6月累计投资43750万元,企业完成投资42亿,投入与引进资金比例不足1:10;同期完成开发土地4300亩,出售土地2102亩,出售土地投资强度约为200万元/亩,资源闲置,开发区招商引资水准较低。建立市县一体化财税体制,一方面可以优化资金、技术、人力、土地资源,加快市区企业向沙县及园区转移,形成市县经济有序流动、整体发展势态;另一方面要借助三重集团、明光彩板公司等机械加工、金属压延、纺织印染龙头企业,引进生物生化等高新企业,促进传统企业向优势高效行业集聚,延伸开发区企业产品链条,培植出一批具有科学技术优势、产业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良好的企业,让开发区产生经济效益,让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五)树立效率的理念,增强市、县地方财力
  建立“市县一体化”财税体制,有利于建立区域统一财税政策和管理措施。一是推进市县经济一体化必须加强政策的协调性,注重政策的统一性。为此,必须站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高度,消除市、县的政策差异,建立区域内规范统一的贸易政策、招商引资政策措施等,形成各具特色优势、无特别差异的政策环境。以防过度的招商引资竞争,避免政府税收流失。二是统一税收政策,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按照市区的税收征收标准,城市土地使用税比县级征收标准平均提高约33%,年税额可增加80万元;城区城市建设维护税税率提到7%,税率比县级提高40%,能带来税收增加300万元;按市区政策征收江海堤防维护管理费,形成地方财政收入350万元;仅上述三项总计增加市、县两级财力730万元。
  (六)树立创新的理念,建设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社会
  今年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要求,坚持自主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现行的国家税收管理体制下,市地方税务局与县税务局具有不同的地方税费政策管理权限。建立市县一体化财税体制,三明市地方税务局密切了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地方税务局的关系,可以发挥更直接领导协调作用。在支持企业科技进步,建立创新企业方面,市级税务局具有直接的管理权,市级税务局具备认定审批1000万元以内技术改造项目的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权限(县级税务局没有这方面直接的权力)。近几年市局每年批准超过6000万元的技术改造抵免企业所得税项目,扶持了三钢劳服、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三明齿轮箱厂等一批地方骨干企业。沙县及开发区的技术改造项目有相当部分可以利用这项政策,市地税务机关可以配合沙县和开发区的发展规划,积极主动、方便快捷地服务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三、“三明——沙县市县一体化”财税体制的对策
  建立一级行政领导机构。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税务”的基本原则,一定行政区域的财税管理体制,必须有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作保障。在条件成熟时将沙县变成三明市辖区,在市政府的统筹下,承担起沙县区域领导责任。将金沙园管委会升格为三明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行政级别正处级或副处级,履行三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金沙园区行政管理职责。
  1、建立“市县一体化”的财税机构。
  按照建立一级财政,设立一级金库,设置一级地方税务局的格局。建议近期在沙县行政区内保留沙县地方税务局,另行成立三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地方税务局。三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地方税务局作为市地税局的正科级派出机构,是主管高新技术开发区(金沙园区)地方税收工作的行政机构,实行垂直领导管理体制。
  2、建设市级财政收入来源的基地。
  市区原有财政体制中,下放梅列、三元两区企业过多,两区企业税收收入区级分享比例过高;保留市级收入的企业数量太少,市本级财政没有发展经济腹地,财政收入不稳定,增长后劲不足。建议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金沙园区列为市政府的直接管辖区,建设为市级财政的收入基地。
  根据金沙园“十一五”规划,到2008年将实现入园企业100家以上,年工业总产值30亿元,按我市2005年地税GDP负担率3.04%测算,此时园区生产经营性地方税收将有9000万元;开发建设基本完成后,按2元/平方米税额计算,土地使用税一年有1070万元,房产税一年约为680万元。开发区可以建设成为市级财政收入的基地。
  3、建立市、县财政收入的分享机制。
  ⑴开发区税收收入财政分配机制。
  税收收入财政分配原则:第一、开发区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的税收归属三明市本级财政;第二、开发区内财产税归沙县财政。
关于开发区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的税收归属三明市本级财政。主要有增值税(地方财政实得部分)、消费税(地方财政实得部分)、企业所得税(地方财政实得部分)、个人所得税(地方财政实得部分)、营业税、城建税、资源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生产经营税收来源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在全国甚至全球市场销售实现,当地对这类税收决定性影响因素少;另一面开发区税收从无到有不影响沙县本地财力的基数。
关于开发区内财产税归沙县财政。目前有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财产性税收由当地资源产生,所以留给当地政府为妥,一是鼓励政府开发维持土地资源,提升资源价值,二是对其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财力补偿。
  确定收入基数调整和新老体制衔接办法。
开发区以2005年地方财政(税收)一般预算收入决算数为基础,作为原体制收入县级财政收入基数。2006年按新体制税收入分配办法运行。新体制收入基数大于原体制收入基数的,其差额部分作为基数上解市财政;新体制收入基数小于原体制收入基数的,其差额部分由市财政按基数补助园区财政。
  ⑵沙县其他区域税收收入财政分配机制。
税收收入财政分配原则:维护沙县既得利益,税收增长部分比例分享。
关于沙县其他区域税收收入分配参照市区“属地管理,税收共享”的财税管理体制,确定以2005年的收入为基数,基数全部列为沙县财政,以确保沙县政府履行社会公共职能。2006年税收增长部分列为市县共享,目前可先试行每年税收增长部分沙县按70%,市30%的比例分配。经过运行总结经验后再做规划。
  ⑶市级固定收入企业搬迁后财政分配机制
关于市级固定收入企业搬迁后财政分配办法,仍然依据市政府有关市区“属地管理,税收共享”的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处理为好。将这类企业列为市级固定企业,税收全额为市级收入,可以减少财税管理体制的层次,理顺财税分配关系。
  ⑷理顺行政收入渠道。
  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排污费收入、城市水资源费收入、其他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按一体化后的实行分级管理,分别作为市级、县级、园区预算收入。
  4、建立“市县一体化”基础上的税收征管制度。
  市区老企业的税收管理制度。三明的企业如三钢集团、三重集团等一大批企业是“百年老店”,企业的名称就是品牌、信誉,是一种无形资产。建议市委、市府牵关工商、国税、地税部门,协调统一管理办法,对市、县企业搬迁应当作为市内的变更经营地点处理,不要求注销营业执照,以降低企业的行政成本,避免企业无形资产的损失。企业搬迁不要求换发税务登记证,不改变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隶属关系,以稳定企业税收的征纳关系。
  市级固定收入企业税收管理制度。因为市级固定收入企业搬迁后,仍然作为市级固定收入企业,建议将这类企业纳入三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地方税务局管理,可以理顺税收征管范围,简化财政税务之间核对工作。
  课题 总负责:黄小平
  课题 指 导:陈秀金 张茂林
  课题组成人员:周志朗 吴清慧 王明明
         林传增 纪任太
  执    笔:王明明
 责任编辑:陈 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5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