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社会发展] 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调研与思考

  [复制链接]
热爱工作 发表于 2016-11-28 22: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调研与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为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动新时期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于推动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及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青壮年农民转移就业加快,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紧缺,致使农村土地撂荒弃耕、粗放经营,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前,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
    第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内容。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经验表明,现代农业需要相适应的经营方式,而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必由之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要通过一定形式,将分散、零碎的土地从千家万户置换出来,集中连片,然后按市场经济规律重新安排使用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集中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增强抵御自然风险,提高驾驭市场风险能力。
    第二,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举措。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其关键步骤就是要推动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土地流转,可吸引资本等优质要素投入农业农村领域。土地流转后由于农业主体缩减、规模扩大、素质提升,政府对农业的管理服务、政策扶持等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同时,通过土地流转,让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向城市、小城镇集聚,为发展第二产业提供劳动力,为发展服务业提供需求,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第三,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的现实要求,而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可以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更好地实现。土地流转无论是对流出方还是流入方来说,都可以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创业致富。对流入方来说,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科技等现代农业要素投入,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在农业领域进行更高层次的创业创新。对流出方而言,由过去单一的种植业收入扩展为“薪金、租金、保障金”等多种非农收入,增收渠道拓宽,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还可全身心投入到二三产业就业创业。
    二、农村土地流转现状、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县上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33228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4.8%;参与流转农户28124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2%。
    1.土地流转现状。从流转形式来看,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有转包、互换、租赁等形式,其中以转包、租赁形式为主,转包占流转总面积的53.5 %,互换占流转总面积的5%,租赁占流转总面积的37.7%;其它占流转面积的6%;从流转主体来看,流入农户的耕地占流转总面积的83%,流入专业合作社的耕地占流转总面积的10%,流入企业的耕地占流转总面积的3.4%,流入其他主体的耕地占流转总面积的3.6%,全县共有32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了土地流转;从流转效益来看,据对已流转出土地的部分农民的调查统计,土地收益年均收入比流转前增加约800元。
    2.土地流转的主要成效。一是推动了产业快速发展。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为开展规模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力推动了苹果、马铃薯、林木育苗、畜牧养殖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县累计建成规模养牛场28个、养猪场35个、养鸡场10个,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1.12万头、27.9万头、126万只;全县发展苹果61.5万亩,种薯基地13万亩,种植蔬菜4.8万亩,种植药材20000亩,育苗面积达到3.3万亩。二是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腾出精力,外出务工或就地打工,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的双赢。至目前,全县养殖场解决  名群众就业,年人均务工收入18000元以上。发展苗木繁育的关山四个乡镇,流出户每亩收入土地流转费500元,不但不用承担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还可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更能从承包大户的务工中获取劳务收入。三是促进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使农民自愿地将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的土地及时转让出去,另一方面使部分经营有方、有能力扩大经营规模的农民能及时获得相应的土地,解决“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多种不能、少种不行”的人地矛盾,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3.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土地流转行为不够规范。部分土地流转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流转关系,流转期限较短。部分土地流转只是口头约定,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有些虽然签订了书面合同,但条款也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对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规定不具体,存在纠纷隐患。二是流转土地使用不够科学。少数土地流转后的经营者,缺乏对耕地的保护意识,为提高近期收益对耕地不施有机肥,实行“透支型”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三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老秘网县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流转土地供求信息不对称,加上部分基层干部缺乏土地流转工作指导和管理能力,不种地的人找不到要地种的人,要种地的人找不到无人种的地,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配套政策不到位,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三、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精彩评论47

正序浏览
肥虾 发表于 2017-2-23 16: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这篇调研刚好能用上,感谢分享。
 
slison 发表于 2016-12-26 08: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三农工作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着力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致力实现高水平供给与需求新平衡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认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调结构、提品质、降成本、补短板,更重要的是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培育农业新增长点和新优势,形成农业发展新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实现政府市场两手发力。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依靠市场的力量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整动力和发展活力,更要从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着手,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职能,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的政策和环境支撑。
一、 我省农业供给总体情况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省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2015年达540.66亿斤,创历史新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油菜籽产量258.6万吨、淡水产品产量455万吨,连续20年保持全国第一位。大米产量、规模化养猪场数量以及香菇、龙虾、蜂蜜、鲜蛋、螃蟹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连续五年居全国前列。
(二)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崛起,为丰富百姓餐桌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收入1.29万亿元,居全国第5位。其中粮油加工居全国第2位,食品产业居全国第3位,打造了福娃、周黑鸭、采花茶等一批叫响全国的知名品牌。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2015年全省通过淘宝网销售农产品20亿元,增幅达50%,潜江的“小龙虾”、秭归的“脐橙”等一批湖北特色农产品成为网上热卖的商品,让全国更多的人“吃湖北粮、喝长江水、品荆楚味”正在成为现实。
(三)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发展,为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探索了有效模式
全省各地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二三产业呈现加速融合发展态势,涌现了一批农工、农旅、农商和全产业链融合的发展新模式。如京山县盛老汉家庭农场,发展稻(莲)-龟(鳖)-鱼(虾)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年亩平增收1.5万元。大冶市富农合作社以龙凤山庄生态休闲渡假村为依托,形成了集农、林、牧、种、养、农副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同时,培育了农村新业态,开辟了农民增收新渠道。
二、 当前农业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总体而言,伴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省农业供给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生产要素投入不均衡,农业生产粗放经营,导致农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错配,农业生产、加工与市场、消费不能有效衔接,在供给侧上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1. 农产品“卖不出去”与“买不到”矛盾并存
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正在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快速转变,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增长。但由于生产与消费还没有实现有效衔接,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一些常规产品以及通过饲料喂养速生的畜禽产品、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蔬菜水果充斥市场,另一方面,真正天然、有机、绿色的高端产品以及地方特色产品市场难觅。
2.农产品“卖贱”与“买贵”矛盾并存
由于信息化建设落后,农业生产部门还不能及时掌握、调控农产品的数量和品种余缺,造成一些地方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经常出现农产品生产“价高时一哄而上,价低时一哄而散”、“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现象,农民增产不增收。同时,由于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消费者普遍“买贵”。据统计,通过传统渠道,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需经过4-6个环节,也就是经过4-6次加价。此外由于我省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冷链物流配套体系建设不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品牌化程度较低,农村电子商务特别是“农产品上行”渠道还不畅,一些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仍然是“养在深山人未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
3.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效益下降矛盾并存
目前农业生产普遍面临“三高两低”问题,即土地流转成本高、人力成本高、物化投入高、大宗农产品生产净利润低、农产品品质低。据调研了解,目前荆门、随州等地每亩土地流转价格均价都在500-600之间,有的甚至高达千元。农村劳动力用工成本一天在50-100元之间。而水稻亩均纯收入在600-800元之间,小麦在55-194元之间,油菜在59-216之间。一年到头,一亩田种一季小麦和一季水稻的收益只有1000元左右,老百姓“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几天打工钱”。据调查,过高的土地流转成本也是造成众多种田大户和合作社经营亏本的主因之一。
4.农产品品质下降与农村生态约束加剧矛盾并存
由于长期粗放经营,现有农业产能中,相当部分是通过透支资源和生态环境获得的。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侵占湿地造田种粮、造池养鱼,利用重金属污染耕地种粮种菜,农用薄膜残留土壤等等,这些生产行为虽然增加了农产品产量,但是直接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5.农村金融“放款难”与“贷款难”矛盾并存
由于农业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并且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使得金融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更难、更缺乏积极性。同时,快速发展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规模小,管理欠规范,信用等级低,有效资产不足,可用于贷款抵押的资产少,承贷能力弱。一方面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资金需求量日益增涨,另一方面是农村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缺少规模化承贷主体,造成农村“贷款难”、“放贷难”并存。据调查,2015年,随县各类商业银行发放涉农贷款约20亿元,不足上年同期的60%。在银行“抽贷”、“压贷”的困境面前,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得不转向民间高息借贷,经营成本和风险进一步增加。
上述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要素投入结构长期失衡。长期依靠物质生产资料、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粗放经营,资本、技术等要素下乡面临诸多障碍,导致现代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替代不充分。剩余劳动力退出与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进入不同步,高素质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新型经营主体的成长不同步,导致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难以大幅提高。
二是农业产业链协同存在“梗阻”。长期以来,农业政策和资源要素投入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对产前产后环节投入不够,农业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等产业链环节之间耦合性不够,协同效应不强,直接导致生产与消费不能有效衔接和匹配。
三是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机制还不完善。现有的农业支持保护和引导政策以及宏观调控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部分政策还不完善,持续性和稳定性不够,部分政策狠抓落地落实不够,造成生产要素资源不能够实现有效配置,导致供需结构失衡等问题。
三、 以问题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本帖隐藏的内容

(一)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增强有效供给能力
 一是以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围绕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调优、调高、调精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实施水稻提升计划,建立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优化蔬菜种植结构,优化果茶品种结构,优化畜禽种类结构,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开发富硒农产品资源。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有效供给,减少一般、无效供给。二是延长提升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工业化理念改造农业,拉长产业链条,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满足市场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继续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在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上下功夫。着力构建规模新优势,打造优势农产品加工全国领军企业。着力构建品牌新优势,打造科技创新型和生态绿色型品牌品牌。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超、农企、农校对接和直供直销等产销衔接模式,促进农商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多功能性。
(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好 “加法”。要加大投资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整合建设资金,优化规划建设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监管考核,加快推进稳产高产农田建设。到“十三五”末,我省要全面完成357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藏粮于地”。二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做好“减法”。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影响农民收入为前提,整合现有项目资金,开展休耕轮作试点。在耕地过度开垦区实施地力培肥工程,在江汉平原区实施退化和污染耕地修复工程,在恩施州及全省设施蔬菜地开展土壤酸化治理。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技术,加强秸杆还田综合利用,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做好“乘法”。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加快选育突破性品种和品种更新换代,着力解决冬春青饲作物开发、稻田综合种养、农机与农艺融合等技术难题,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重点推广节肥、节药、节水、节种、节油等适用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
(三)加强涉农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三农发展“短板”
一是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建成覆盖所有行政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在实现村村通光纤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带宽和流量,让农民不仅能够上网,而且能够快速“冲浪”。二是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农村电商加快发展。大力实施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三年(2016-2018年)行动计划,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突破性发展,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三是建立完善农业信息综合平台。依托平台加强大数据分析,促进农业科技、生产、市场、人才等各方面信息的有效传递,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生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四是加强粮食、蔬菜瓜果生产基地配套烘干、冷藏等初加工基础设施建设。将用地纳入当地土地使用规划,设施运转用电、用水享受农业用水、用电优惠价格。
(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人力资本供给水平
一是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向纵深发展,加快培育大中型龙头企业群体,提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规范加快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发展,支持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服务,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制定和实施人才引进激励措施,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搭建让更多的人才成长为农民企业家的“舞台”。国家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资金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加大支持力度,在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收减免等方面对农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给予优惠和支持。三是加强新型实用技能培训,培训现代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因地制宜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式、典型示范式、项目推动式、媒体传播式、“互联网+”式等不同类型培育,培养一批农民职业经理人(农业CEO)、互联网“新农人”和新型职业农民。
(五)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增强金融资本供给能力
一是各级金融机构要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利率、期限、额度、流程、风险控制等全方位创新。稳妥有序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开展订单、专利权、商标权等特色权益质押贷款业务。鼓励开展农业机械等方面的金融租赁业务。二是着力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抓住“联合、信用、分担、风险防控”四个关键,把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农民合作社联会会,建立涉农风险补偿基金,创新信用贷等多种金融产品,着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少抵押品和信用导致的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及时总结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经验,明年在全省更大范围内或在全域范围内推广。三是加快全省农业信贷担保网络体系建设,依托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采取设立分支机构、控股、参股等形式,在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县(市、区)率先建立担保体系,降低担保费率,最终实现全省所有涉农县(市、区)全覆盖。四是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增加全省农业保险品种、保险类型,统一赔付政策,降低赔付门槛、提高赔付标准。将同品种保险赔付额提升到不低于周边省份同类保险水平,发挥农业保险应有作用,切实降低农业自然风险。
 
yanqinde 发表于 2017-4-18 10: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为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动新时期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于推动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及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青壮年农民转移就业加快,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紧缺,致使农村土地撂荒弃耕、粗放经营,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前,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
    第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内容。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经验表明,现代农业需要相适应的经营方式,而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必由之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要通过一定形式,将分散、零碎的土地从千家万户置换出来,集中连片,然后按市场经济规律重新安排使用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集中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增强抵御自然风险,提高驾驭市场风险能力。
    第二,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举措。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其关键步骤就是要推动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土地流转,可吸引资本等优质要素投入农业农村领域。土地流转后由于农业主体缩减、规模扩大、素质提升,政府对农业的管理服务、政策扶持等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同时,通过土地流转,让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向城市、小城镇集聚,为发展第二产业提供劳动力,为发展服务业提供需求,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第三,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的现实要求,而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可以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更好地实现。土地流转无论是对流出方还是流入方来说,都可以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创业致富。对流入方来说,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科技等现代农业要素投入,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在农业领域进行更高层次的创业创新。对流出方而言,由过去单一的种植业收入扩展为“薪金、租金、保障金”等多种非农收入,增收渠道拓宽,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还可全身心投入到二三产业就业创业。
    二、农村土地流转现状、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县上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33228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4.8%;参与流转农户28124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2%。
    1.土地流转现状。从流转形式来看,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有转包、互换、租赁等形式,其中以转包、租赁形式为主,转包占流转总面积的53.5 %,互换占流转总面积的5%,租赁占流转总面积的37.7%;其它占流转面积的6%;从流转主体来看,流入农户的耕地占流转总面积的83%,流入专业合作社的耕地占流转总面积的10%,流入企业的耕地占流转总面积的3.4%,流入其他主体的耕地占流转总面积的3.6%,全县共有32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了土地流转;从流转效益来看,据对已流转出土地的部分农民的调查统计,土地收益年均收入比流转前增加约800元。
    2.土地流转的主要成效。一是推动了产业快速发展。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为开展规模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力推动了苹果、马铃薯、林木育苗、畜牧养殖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县累计建成规模养牛场28个、养猪场35个、养鸡场10个,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1.12万头、27.9万头、126万只;全县发展苹果61.5万亩,种薯基地13万亩,种植蔬菜4.8万亩,种植药材20000亩,育苗面积达到3.3万亩。二是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腾出精力,外出务工或就地打工,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的双赢。至目前,全县养殖场解决  名群众就业,年人均务工收入18000元以上。发展苗木繁育的关山四个乡镇,流出户每亩收入土地流转费500元,不但不用承担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还可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更能从承包大户的务工中获取劳务收入。三是促进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使农民自愿地将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的土地及时转让出去,另一方面使部分经营有方、有能力扩大经营规模的农民能及时获得相应的土地,解决“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多种不能、少种不行”的人地矛盾,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3.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土地流转行为不够规范。部分土地流转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流转关系,流转期限较短。部分土地流转只是口头约定,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有些虽然签订了书面合同,但条款也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对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规定不具体,存在纠纷隐患。二是流转土地使用不够科学。少数土地流转后的经营者,缺乏对耕地的保护意识,为提高近期收益对耕地不施有机肥,实行“透支型”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三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老秘网县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流转土地供求信息不对称,加上部分基层干部缺乏土地流转工作指导和管理能力,不种地的人找不到要地种的人,要种地的人找不到无人种的地,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配套政策不到位,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三、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
 
初心 发表于 2019-9-14 17: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土地流转行为不够规范。部分土地流转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流转关系,流转期限较短。部分土地流转只是口头约定,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有些虽然签订了书面合同,但条款也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对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规定不具体,存在纠纷隐患。二是流转土地使用不够科学。少数土地流转后的经营者,缺乏对耕地的保护意识,为提高近期收益对耕地不施有机肥,实行“透支型”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三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老秘网县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流转土地供求信息不对称,加上部分基层干部缺乏土地流转工作指导和管理能力,不种地的人找不到要地种的人,要种地的人找不到无人种的地,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配套政策不到位,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浩南不混铜锣湾 发表于 2017-4-25 14: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土地流转行为不够规范。部分土地流转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流转关系,流转期限较短。部分土地流转只是口头约定,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有些虽然签订了书面合同,但条款也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对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规定不具体,存在纠纷隐患。二是流转土地使用不够科学。少数土地流转后的经营者,缺乏对耕地的保护意识,为提高近期收益对耕地不施有机肥,实行“透支型”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三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老秘网县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流转土地供求信息不对称,加上部分基层干部缺乏土地流转工作指导和管理能力,不种地的人找不到要地种的人,要种地的人找不到无人种的地,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配套政策不到位,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小朋友_ 发表于 2022-11-8 14: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土地流转行为不够规范。部分土地流转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流转关系,流转期限较短。部分土地流转只是口头约定,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有些虽然签订了书面合同,但条款也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对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规定不具体,存在纠纷隐患。二是流转土地使用不够科学。少数土地流转后的经营者,缺乏对耕地的保护意识,为提高近期收益对耕地不施有机肥,实行“透支型”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三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老秘网县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流转土地供求信息不对称,加上部分基层干部缺乏土地流转工作指导和管理能力,不种地的人找不到要地种的人,要种地的人找不到无人种的地,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配套政策不到位,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415801434 发表于 2017-3-29 21: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三农工作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着力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致力实现高水平供给与需求新平衡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认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调结构、提品质、降成本、补短板,更重要的是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培育农业新增长点和新优势,形成农业发展新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实现政府市场两手发力。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依靠市场的力量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整动力和发展活力,更要从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着手,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职能,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的政策和环境支撑。
 
秦皇岛秘书 发表于 2017-3-29 09: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纺织产业。我老秘网市是全省纺织产业重要区域之一,形成以原料、棉纺织、印染为主,兼有针织、服装、产业用纺织品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纺织工业格局。永安市、尤溪县分别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市”称号、“中国革基布名城”称号,永安宝华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宝华林”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三明纺织有限公司“奔鹿”商标、尤溪洋溢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大帽山”商标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20家,总产值达266.20亿元、比增22.4%,主要产品有化学纤维、纱、布、印染布、服装等。
 
yanqinde 发表于 2017-4-18 10: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的现实要求,而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可以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更好地实现。土地流转无论是对流出方还是流入方来说,都可以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创业致富。对流入方来说,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科技等现代农业要素投入,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在农业领域进行更高层次的创业创新。对流出方而言,由过去单一的种植业收入扩展为“薪金、租金、保障金”等多种非农收入,增收渠道拓宽,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还可全身心投入到二三产业就业创业。
 
187187648 发表于 2020-1-14 10: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土地流转行为不够规范。部分土地流转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流转关系,流转期限较短。部分土地流转只是口头约定,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有些虽然签订了书面合同,但条款也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对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规定不具体,存在纠纷隐患。二是流转土地使用不够科学。少数土地流转后的经营者,缺乏对耕地的保护意识,为提高近期收益对耕地不施有机肥,实行“透支型”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三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目前,
 
lizhi 发表于 2016-12-3 09: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年来,县上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33228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4.8%;参与流转农户28124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2%
 
楚汉 发表于 2016-12-4 13: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土地流转行为不够规范。部分土地流转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流转关系,流转期限较短。
 
吴思阁 发表于 2016-12-8 21: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工作人员根据需要从各办、中心(站、所)中心卫生院抽调
 
爱在蓝天下 发表于 2016-12-9 16: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zhip518 发表于 2016-12-19 11: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土地流转行为不够规范。部分土地流转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流转关系,流转期限较短。部分土地流转只是口头约定,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有些虽然签订了书面合同,但条款也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
 
云游四海 发表于 2016-12-26 18: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部分土地流转只是口头约定,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有些虽然签订了书面合同,但条款也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
 
宁大景哥 发表于 2017-1-13 10: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4_86: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luoinzaghi 发表于 2017-1-25 11: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行“透支型”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三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老秘网县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流转土地供求信息不对称,加上部分基层干部缺乏土地流转工作指导和管理能力,不种地的人找不到要地种的人,要种地的人找不到无人种的地,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配套政策不到位,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9粉丝

1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