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评析一篇出众服众的时政文章

[复制链接]
佳作评析 发表于 2020-10-13 21: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适当 实际 时先 识见
——评析一篇出众服众的时政文章
□王会高

   时政文章,是一种研究政治工作特点规律,指导工作实践的应用文体,其形式多样,范围广阔。学习贯彻上级机关的精神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上下关系,做好上下结合,以此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工作,这是机关公文写作,特别是时政文章写作中经常面临的一个的议题。“上下结合”的“上”,是指上级机关的精神、上级领导的批示要求;“下”,是指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工作,实据、实情、实际。只有上下结合,才能写出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文章。近日在《求是》杂志2013年第23期上看到的一篇题为《坚持稳中求进 推动创新发展——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述》(以下简称例文)的时政文章,就是一篇知上情、明下情,上下结合短而精的时政佳作。说它短,是因为它只有4000字;说它精,是因为它点到了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具有前瞻性;说它好,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其出众服众可资借鉴之处体现在“适当、实际、时先、识见”四个方面。

适当,特质是应“人”,要义是精当。嫁于春风巧借媒。引用法,是写作实践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法。应“人”,在这里是指引用讲话。引用讲话,包括领导人讲话、会议文件和至理名言。因为这些内容,是高度概括的凝练短语,是经过多人或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引用适当,可使文章增高度。适当引用上级领导尤其是中央、省委领导的讲话,以增强文章特别是时政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这是非常必要的;引用上级领导讲话,重温上级领导讲话,既是对本地实际工作的一种指导,也是对上级领导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例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如“习近平同志指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并强调我们必须认清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增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自觉性,特别是要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努力使产业发展更好适应市场变化。”“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性体系。”这些引用,体现了与上级精神“保持一致”,提高了文章的层次、水平,提升了文章的政策性、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感召力。朱禧说:“辞达则止,不贵多言。”时政文章虽然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但一般还是要以分析研究当地实际工作为主,上级领导讲话只作为论据,引用要做到适当、精当,“引”不在多,有“神”则灵。例文作者在开合收放中,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实际,特质是应“境”,要义是结合。“境”,是指在新理念、新观点指导下分析得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引用上级领导讲话,要着眼于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着眼于指导推动实际工作,所以要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一篇文章只有抓住问题、抓准问题,写出来的东西才有意义。例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两点。如“坚持科技创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这一块中,“黑龙江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资源和原材料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占比为70%,采矿业又占到了重工业的35%。面对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趋势,如何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是我们实现转型加快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黑龙江是国家重要的农业大省,但还不是农业强省,主要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不高,更重要的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低,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相适应。”例文中对省情客观平实、简洁精练的阐述,其目的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要求,这是做好上下结合的应有之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指导性。所以,胸有成竹才能出口成章,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源于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上下结合才能出众服众。

  时先,特质是应“时”,要义是领先。古人讲:“百智之首,知人为上;百谋之尊,知时为先。”很多时候,判断一篇稿子有没有价值,首先要看写的事符不符合上级的最新工作精神,其次要看有不有独到领先的见解,也就是富有哲理、揭示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新思想、新观点。例文很好地把握了这一价值判断标准。如“这些重要论述使我们清醒认识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在相当长时期内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新旧融合’,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学习这些重要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人类生存发展得益于自然资源的滋养和生态环境的庇护,对大自然必须怀有感恩之情、敬畏之心、谦恭之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建立经济与社会、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意志和人民群众愿望的集中体现;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作为事关全局的根本任务,是我们必须担负的历史责任。”这样挖掘深、立意高的阐述,在文章的四大块中都有。这些思想,守正拓新,与时共进,捕捉了新思想,了解了新情况,触及了新问题,领略了新思路,寻到了新办法。这些上下结合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是作者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后,领会、拓展、深化而得出的,体现了时代性、前沿性、深刻性、理论性。李渔说:“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这些内容就是扬时代之“先声”的“服众之理”,它给人以思索,给人以启迪。

  识见,特质是应“事”,要义是管用。文贵有识。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灼见是公文的核心和成败关键。识高则文高,识低则文低,文章的好坏取决于作者识见的高低。文章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应“事”, 就是抓住重点、焦点、热点之事,提出对策建议。例文就是识高而文高的应“事”之作。如“对‘老字号’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实施……对‘原字号’基础优势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重点抓好……对‘新字号’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对‘民字号’非公经济,要切实提高……”作者用鲜活的语言,把政治性寓于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之中,对该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定目标、出思路。第二大块,“在‘两大平原’着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积极推进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改革试验;……着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管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试验。”作者视野宽、站位高,对加快构建该省现代农业新优势,提政策、拟措施,提出了“五个改革试验”的前瞻性举措。例文就加快构建该省沿边开放新高地、生态文明新模式,研究问题深、掌握情况透,分别提出了“六个优化” 的指导性措施、“四项”针对性强的工作意见。总的来说,作者善于抓住焦点、找到新点、对准视点,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真知灼见,应事、管用。

赏读嘉赞例文,若作进一步归纳总结,主要表现为“四好四强四实”。“四好”,即政策导向好、理论归纳好、材料组织好、论述层次好;“四强”,即政策性强、指导性强、逻辑性强、实践性强;“四实”,即文风朴实、内容充实、情况详实、措施扎实,是阐释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一篇时政佳作。

不识佳作真面目,只缘身在县域中。视野局限,稚拙无忌,一管之评析,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附例文(有删减):
坚持稳中求进 推动创新发展
——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述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经济社会发展作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和行动纲领。我们深切感到,越是在重要转折期,越是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越是要加强学习,用这些凝聚着高度政治智慧和深度理论思考的重要思想武装自己,推动黑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科技创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黑龙江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资源和原材料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占比为70%,采矿业又占到了重工业的35%。面对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趋势,如何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是我们实现转型加快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老工业基地普遍遇到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并强调我们必须认清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增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自觉性,特别是要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努力使产业发展更好适应市场变化。这些重要论述使我们清醒认识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在相当长时期内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新旧融合”,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认真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总原则,坚定不移“稳中求进”,提出重点抓经济、突出抓产业、关键抓项目,围绕我省“十大重点产业”,制定出台支持工业发展的17条举措,依靠创新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老字号”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推进企业裂变升级,特别是突出抓好一批国内领先、技术先进、附加值高、有代表性、竞争力强的项目,把存量激活,为吸纳增量奠定坚实基础。对“原字号”基础优势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重点抓好精深加工,实现多层次综合开发、系列开发和深度开发,特别是要攻克和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延长产业链,促进产品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延伸。对“新字号”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为核心的国家、省、市、县高新技术开发区体系建设,形成主业鲜明、特色突出的新兴产业发展载体,坚持项目优先摆放,资源优先配置,资金优先支持,全力扩张新兴产业,引领带动产业升级。对“民字号”非公经济,要切实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支持和引导他们围绕“十大重点产业”搞投资、上项目、求发展,特别是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做到“园中有业、业中有量、量中有牌”,使之成为激活存量、做大增量的有生力量。

二、坚持体制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新优势
黑龙江是国家重要的农业大省,但还不是农业强省,主要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不高,更重要的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低,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相适应。如何实现粮食持续稳产增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农民持续丰产增收,是我们肩负的两大艰巨任务。任务能否顺利完成,改革是惟一的出路。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实施改革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这些重要论述提醒我们,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问题、新矛盾,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开放。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按照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要毫不放松粮食生产、稳步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增加农民收入的讲话精神,在“两大平原”着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积极推进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改革试验;着力创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促进产业聚集发展等方面改革试验;着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差别化用地、集约用地、土地流转、保护耕地和水资源、水价、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改革试验;着力创新农村服务体系,积极推进金融组织和服务方式、农技推广和农民技能培训、物流网络和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改革试验;着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管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试验。力争到2020年,在“两大平原”的牵动下,全省农业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建成稳定健康的国家粮食安全基地。

三、坚持合作创新,加快构建沿边开放新高地
黑龙江具有沿边开发开放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俄经贸合作30多年来,不仅有效推进了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出口产业集聚、口岸群体形成和边境地区的繁荣稳定,也有效提升了中俄两国地方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丰富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性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思想的新发展、实践的新要求,为我们加快沿边开发开放指明了方向。发挥黑龙江对俄经贸合作优势,适应形势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沿边开发开放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拓展,是巩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化东北亚区域合作,实现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我省深度整合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

四、坚持理念创新,加快构建生态文明新模式
黑龙江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大省,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气候和资源,是东北以及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但是,由于长时期资源过度开采,超出了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同志指出,“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最近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好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学习这些重要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人类生存发展得益于自然资源的滋养和生态环境的庇护,对大自然必须怀有感恩之情、敬畏之心、谦恭之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建立经济与社会、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意志和人民群众愿望的集中体现;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作为事关全局的根本任务,是我们必须担负的历史责任。
…………

(原载《求是》2013年第23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

粉丝

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