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社会发展] 完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的对策与思考

[复制链接]
决策参考 发表于 2012-11-9 08: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层基础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战略性、根本性、全局性的工作,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近年来,三明市扎实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把全面实施综治“三机制两体系一平台”工程建设作为夯实基层基础,创新社会管理,争创全国综治“长安杯”的有力抓手,积极整合基层政法综治维稳资源和力量,加强基层综治信访维稳1+N联动中心(站)规范化建设、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社会治安“黑点”整治,强化社会管理创新的常态化、示范化运作,带动全市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整体提升,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进一步夯实政法综治基层基础,完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
    一、三明市政法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工作基本情况
    (一)规范和拓展基层综治信访维稳1+N联动工作机制。一是规范综治信访维稳1+N联动中心建设。今年市委、市政府对综治信访维稳1+N联动中心提出全面实现规范化建设的更高要求。联动中心由县(市、区)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主任,综治办、信访局领导任副主任,有关部门为成员,办公地点依托在信访部门,做到有单独的办公大楼,有统一规范的功能区域,有比较齐全的办公设施,有一套保证运转的制度流程。市委、市政府还决定在各县(市、区)联动中心加挂“群众工作部”的牌子,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服务,进一步方便群众诉求,提高了办事效率。二是拓展综治信访维稳1+N联动模式。市综治委探索在矛盾纠纷相对较多的行政部门建立调解组织。近年来,先后在11个行政部门设立了综治信访维稳1+N调解室,选派法官、律师进驻行政部门调解室,召开了推进会,总结推广“三调对接”工作经验,形成了化解社会矛盾的整体合力。此外,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全市22家二级以上医院成立了医患纠纷投诉调解室,落实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五位一体”长效机制。三是延伸综治信访维稳1+N联动触角。各乡镇(街道)均建立综治信访维稳1+N联动中心,乡镇(街道)综治办、司法所和信访室作为中心基本成员单位实行集中办公,公安派出所、法庭、民政、劳动、国土、建设、共青团、妇联等作为联动协作单位派员进驻中心,参与中心一体运作。同时,各行政村也普遍建立了综治信访维稳1+N联动站,整合了村级治保会、调委会力量,依托村级综治协管员、平安中心户长开展基层维稳防控工作。
    (二)推进和落实基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一是“自防”队伍常驻化。各乡镇(街道)和村居建立了维稳信息员、网络舆情引导员、综治协管员、平安中心户长和维稳群众工作队、专职治安巡逻队等“六支”队伍,通过加强业务培训,明确职责任务,落实工作待遇等措施,使之成为基层“永不走的工作队”。二是“专防”力量军事化。全市共组建县级治安巡防大队12支640人,乡级治安巡防中队142支1956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训练、统一使用。如沙县、大田、永安分别组建80人以上的专职治安巡防大队,实行集中食宿、训练的准军事化管理,成为协助当地公安机关维稳处突的生力军。三是“联防”机制协作化。各地普遍开展平安联创、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重口联管、问题联治等边界联防联治活动,在城乡普遍推行“电话平安联防”、“邻里守望”、“邻里中心”等基层联防协作机制,实现了边界、城乡和邻里刑事、治安案件和民间矛盾纠纷明显下降。四是“技防”手段重点化。全市重点区域部位、行业场所、公共活动场所、交通要道和企业周边视频监控系统安装率达到100%。依托视频信息综合平台,集成车辆卡口、街路面以及重点要害部位全方位的电子防控网络已基本形成。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推广“高清卡口数据分析法”、“视频监控图像分析法”、“话单分析法”、“QQ分析追踪法”、“旅店业住宿信息碰撞比对法”、“出租车GPS定位跟踪法”等一批实用网上技战法,推动破案手段机制的改革创新,提高了破案效益。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机制。一是建立完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三明市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将社会管理工作有机融入“168”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建立组织实行目标管理、党员实行设岗定责的目标责任体系,并将社会管理工作纳入其中,引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加强社会管理、服务群众中创先争优。基层党组织根据先进党组织“五个好”要求制定创先争优年度目标和保障民生、帮扶弱势群体、化解社会矛盾、防抗自然灾害等社会管理任务,分解到包括党组织在内的各类组织,明确完成时限。将社会管理工作纳入党员设岗定责内容,使党员人人有责任、个个有担子,带动群众共同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二是建立完善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体系。三明市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求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城市管理“110”联动,设立城市管理服务热线,环保、工商、城监、交通、市政、环卫、水电等联动单位组建快速反应队伍,对群众咨询、建议、投诉和城市管理中的突发事件,及时予以办理答复或赶赴现场协调处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完善紧急状态预警机制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紧急事件的能力。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守信行为鼓励保护和对失信行为惩戒的力度。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规范和管理力度,引导社会组织和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三是建立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机制。各地在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中,推出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分级分类管理,委托调解、司法确认等诉调对接的新举措,极大地提高矛盾纠纷预警、预防能力和调解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如尤溪县对矛盾纠纷按土地、林业、矿山、经济、劳资、邻里、家庭、工伤事故、工资福利、交通事故、环境污染、涉法涉警、其他等进行分类管理,并按矛盾纠纷严重性与紧急程度分为红、黄、橙、绿四级预警。同时,制定了《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工作实施细则》,实行了思想对接、组织机构对接、业务指导对接、案件调解对接,通过委托调解、特邀调解等方式促进了案件在诉前、诉中、诉后的有效衔接,大大提升了调解实效。四是建立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各地出台了流动人口市民化待遇优惠政策,完善部门联动、全民动员、有偿采集、精细管控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122”机制。建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站),完善“一站式”服务管理工作,通过强化流动人口社会化采集和落实分类分层次服务管控“两项工作”,实现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信息采集“两个全覆盖”。五是建立完善特殊群体帮扶教育体系。加强对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失学、无业、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等未成年青少年教育管理,设立“阳光行动”青少年教育帮扶基地、“心理援助中心”等。加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目前,我老秘网市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覆盖面达100%,建立安置帮教基地25个,刑释解教人员安置率达99.3%,重新犯罪率1.08%,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六是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工作机制。将治安问题突出的单位和部位列为综治“黑点”进行重点整治。经过整治,八类暴力犯罪案件、侵财案件尤其是“两抢两盗”案件发案下降明显,抢劫案件下降27.1%、抢夺案件下降12.2%、入室盗窃发案下降5.5%、盗窃机动车案件下降19.3%。如大田县运用项目运作机制,协调联动各种社会综治资源,将打防管建治理措施综合作用在“黑点”问题和部位上,同步跟进管理防控各种手段,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提升治理实效。七是建立完善“平安三明网”公众服务平台。增设综治公开、综治服务、综治调查、综治监督,综治考评和知识竞赛等功能。市公安局在全省率先建设开通“一站式服务、一体化办事、一键式监督、一网通互动”的公安在线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开创了公安便民利民服务的新纪元。
    二、当前政法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管理难度加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因利益之争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林权改革、环境污染以及医患、劳资、涉法涉诉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交错,合理诉求与无理诉求混杂,部份群众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信访不信法,个别还进京赴省材夜思,案结事未了。同时,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大,诱发和滋生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不断增多,侵财犯罪多发,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此外,随着流动人口、新兴组织、新兴媒体的大量涌现,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社会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和部门及部分领导干部没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社会管理;重行政手段、轻多元参与;重事后处理、轻源头预防等现象。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评估滞后性、评估质量不高等问题。此外,有的职能部门政治敏感性不强,社情民意掌握不透,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欠缺,维稳防控比较被动。一些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经验不足,政策法律水平不高,管理方式和手段比较简单,在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存在推诿、扯皮和敷衍了事的现象。
    (三)基层基础还需进一步夯实。乡镇综治信访维稳1+N联动中心权威性不够,综治信访维稳力量整合有待加强,联动中心调处矛盾纠纷现场办结率不高,个别乡镇还存在摆样子、撑面子、应付检查的现象。乡镇(街道)专职治安巡逻队经费保障普遍比较紧张,一些乡镇专职巡逻队员人数达不到要求,正常巡逻任务难以维持。此外,不少村级综治服务站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受经费保障制约,村级综治协管员、治保调解主任“双肩挑”比较普遍,而且,缺乏专业和系统培训,综治业务不熟、调解纠纷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此外,社区矫正工作存在衔接不规范,矫正方法单一,矫正人员和资金不足等问题。
    三、加强政法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和运行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的网格化管理网络。要以县(市、区)为单位作为一级网格,乡镇(街道)和村居(社区)作为二级和三级网格,在村居(社区)内划分若干个基础网格,将市场、学校、医院、企业、单位以及楼栋、院落等归入基础网格,明确网格责任人,建立以“人、地、物、情、事、组织”为核心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使每个网格成为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单元。逐步建立起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的网格化管理网络,把社会管理服务延伸至基层最末端,提升基层社会管理精细化水平。同时,要运用公安警务综合信息平台,“大情报”平台等信息系统整合各种基础信息资源,特别是对接户籍人口信息、重点人员信息、流动人口信息、旅馆业住宿登记信息、网吧上网信息和洗浴留宿场所信息,并逐步开通歌舞娱乐从业人员信息系统、民爆危险物品管理信息系统,确保基础信息、重要信息发现得了、发现得早,处置及时、处置有力。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综治信访维稳1+N联动机制。首先,要规范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综治信访维稳1+N联动中心(站)建设,确保实现联动中心规范化建设全覆盖。要在完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上下功夫,落实工作例会、首问责任、情况报告、分流督办、检查考核等制度,本文由老秘网推荐,强化综治信访联动中心在民情信息收集、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重点人群管理、法制宣传教育和协调指挥等方面的功能,提高联动中心案(事)件的现场办结率,进一步树立联动中心权威性。其次,要拓展四个衔接,优化大调解工作格局。依托职能优势和专业资源,拓展协作、指导、支撑和联络渠道,促进人民调解基础作用,行政调解职能作用、司法调解保障作用和行业调解专业作用的发挥。第三,要以推进“综治进园区进民企”为抓手,在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综治信访维稳1+N联动工作站,实行工作例会、情况通报、矛盾排查、值班巡逻等制度,建立综治工作台帐,完善的治保、调解、帮教、安全生产、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等组织网络,并逐步推动综治工作向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延伸。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标签:社会管理
 

精彩评论6

正序浏览
清河九方 发表于 2016-3-28 21: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为抓手,在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综治信访维稳1+N联动工作站,实行工作例会、情况通报、矛盾排查、值班巡逻等制度,建立综治工作台帐,完善的治保、调解、帮教、安全生产、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等组织网络,并逐步推动综治工作向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延伸。
 
虔城 发表于 2016-4-22 20: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加强政法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和运行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春秋 发表于 2016-12-21 08: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二、当前政法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管理难度加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因利益之争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林权改革、环境污染以及医患、劳资、涉法涉诉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交错,合理诉求与无理诉求混杂,部份群众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信访不信法,个别还进京赴省材夜思,案结事未了。同时,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大,诱发和滋生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不断增多,侵财犯罪多发,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此外,随着流动人口、新兴组织、新兴媒体的大量涌现,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社会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和部门及部分领导干部没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社会管理;重行政手段、轻多元参与;重事后处理、轻源头预防等现象。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评估滞后性、评估质量不高等问题。此外,有的职能部门政治敏感性不强,社情民意掌握不透,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欠缺,维稳防控比较被动。一些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经验不足,政策法律水平不高,管理方式和手段比较简单,在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存在推诿、扯皮和敷衍了事的现象。
    (三)基层基础还需进一步夯实。乡镇综治信访维稳1+N联动中心权威性不够,综治信访维稳力量整合有待加强,联动中心调处矛盾纠纷现场办结率不高,个别乡镇还存在摆样子、撑面子、应付检查的现象。乡镇(街道)专职治安巡逻队经费保障普遍比较紧张,一些乡镇专职巡逻队员人数达不到要求,正常巡逻任务难以维持。此外,不少村级综治服务站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受经费保障制约,村级综治协管员、治保调解主任“双肩挑”比较普遍,而且,缺乏专业和系统培训,综治业务不熟、调解纠纷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此外,社区矫正工作存在衔接不规范,矫正方法单一,矫正人员和资金不足等问题。
 
隔壁老王 发表于 2017-5-23 18: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进一步完善基层综治信访维稳1+N联动机制。首先,要规范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综治信访维稳1+N联动中心(站)建设,确保实现联动中心规范化建设全覆盖。要在完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上下功夫,落实工作例会、首问责
 
王叩石 发表于 2017-5-24 17: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业资源,拓展协作、指导、支撑和联络渠道,促进人民调解基础作用,行政调解职能作用、司法调解保障作用和行业调解专业作用的发挥。第三,要以推进“综治进园区进民企”为抓手,在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综治信访维稳1+N联动工作站
 
青鸟人 发表于 2020-2-6 22: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里快速回复#关于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思考 谈志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概念,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创新。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并就有关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这是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社会治理创新的内涵 社会治理中的“社会”是一个多义词。在古汉语里,“社”指祭神的地方,“会”表示聚集。两字连用,表示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在一起。在现代语境中,“社会”主要有大、中、小三种概念。大概念的社会是指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的统一体。中概念的社会一般用于国家与社会二分法,是指与国家相对应的个人生活领域。小概念的社会是指经济、政治、文化以外有关公民公共生活的部分。社会治理中的“社会”就是小概念也即狭义的社会。 在传统中文语境中,“治理”原指统治、管理、整修,隐含有用强力恢复良性状态的含义。现代英文语境中的“治理”(governance)含义不同于“管理”(government),是1989年以来治理理论在政治与社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在研究报告《我们的全球之家》中,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私人机构与公民个人管理共同事务的多种方式的总和,是协调各种利益并共同行动的持续过程。治理以参与性、公开性、透明性、回应性、法治性和责任性等为基本特征,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赋予“治理”全新的内涵,是指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下,政府、社会和市场等多元主体共同协商协作,不断增进公共福祉的动态过程。这一新内涵是对治理理论的扬弃,既汲取了治理理论的合理内核,又尊重中国传统、富有时代特色,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融会中西、贯通古今、与时俱进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社会治理则是指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下,政府与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协商协作,共同凝聚社会共识、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动态过程。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体制机制治理、社会组织治理、基层治理、社会问题治理和公共安全治理、虚拟社会治理等方面。社会治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社会利益、凝聚社会共识,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正、实现社会和谐。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一字之差,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一是主体不同。社会管理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是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而社会治理的主体多元,既包括政府,也包括社会、市场和公民个人等。二是内容不同。就政府而言,在单一主体下,无限政府对社会管理的内容也就无所不包;而多元主体框架中的社会治理,是以社会自治为基础的,其内容涵盖社会自治范围之外的部分,比社会管理的内容要少得多。三是方式不同。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具有刚性,主要是依托公共权力,对社会实行自上而下的管控;社会治理的方式则是刚柔相济,由政府与社会以法治为原则,以相互信任为基础,共同推进上下互动、平等协商的协作治理。四是目的不同。社会管理的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其终极目的是“稳”;社会治理的目的则在于凝聚社会共识、优化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最终实现全社会共治共享,其终极目的是“和”。 社会治理创新主要指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尊重社会运行规律,融合新理论、新经验、新技术,推进社会治理的理念、范式、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和路径变革,实现由传统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范式转换,以激发社会活力、提升治理效能、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过程。 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形势下,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提升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球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浪潮叠加涌进,世情、国情、社情变化万千,社会利益高度分化,社会结构加速变动,社会动力、活力显著增强,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要素的流动性、市场个体的动态多变性和泛物质化必然会波及社会领域,挑战传统社会观念、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管理提出新要求。二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二元经济形态加速整合,城乡经济社会的连结度日渐紧密,城市对农村资源的吸附力不断提升,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就业,既带来了城市社会管理的复杂性,也导致了农村社会资源的流失,必然带来城乡社会管理格局的变化。三是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在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多重推动下,国民的全球视野日趋扩大,参与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对国外社会形态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我们党和政府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涌入国门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内外思想与文化的碰撞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四是信息化浪潮催生了大数据时代,也催生了虚拟社会。“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网络社会的信息流、思想流、数据流无处不在,虚拟社会的松散性、个体性、隐匿性、多变性特征明显,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冲击力、破坏力不可限量,传统社会管理对此无从招架。 (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期,社会矛盾易发多发,且数量多、规模大,一些矛盾关联性、易变性、敏感性、对抗性强,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社会发展不足。社会发展总体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利益分化冲突加剧,社会结构失衡,社会道德失范,社会政策不足,社会活力不强。二是人民内部矛盾纷繁复杂。在变革进程中,土地征用征收、房屋拆迁、城市管理和个体社会生活等容易产生大量矛盾,劳资冲突、干群矛盾、医患纠纷、涉农问题等方面的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冲击道德底线的个人极端案例时有发生。三是社会自治功能不足。基层自治体制机制比较滞后,自治功能较弱;社会组织数量增长较快,但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作用发挥不够;被称为“社会医生”的社会工作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专业社工少,社会认可度不高。四是公共安全形势严峻。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对社会生活影响明显。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以报复社会为目的的恶性案件有所增多,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面临挑战。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社会治理创新。 (三)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一方面,面对社会发展滞后、社会矛盾多样多发等种种问题,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的反映不佳,对社会诚信评价不高,对社会安全观感不强,对社会环境的不满情绪时有所闻,对创新社会治理、优化社会环境、实现安居乐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民主建设的进步,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求进一步提高,对身边社会事务的关注度不断增强,对参与社会治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依靠群众力量,开放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民心所向。 (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我们党深化发展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必然选择。党始终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力量之源。十六大将社会管理列为政府的四大职能,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活力。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在2011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中央首次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十八大要求推进社区治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标志着“治理”取代“管理”成为我们党的新执政方略。因此,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我们党对社会建设实践不懈探索总结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新贡献,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升华,体现了党执政话语体系的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 总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大势。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时代要求、民心所向,是党和政府的使命所在。 三、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路径 社会治理创新说易行难,必须明确方向,把握推进路径。 第一,推进治理理念创新。理念是基本的价值选择,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必须从变革理念开始。要树立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理念。尊重社会个体的基本权利和创造力、差异性,因人施策、为人服务。要树立民主参与、平等治理的观念。社会治理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要放下身段,充分发扬民主,顺乎民心,平等参与。要树立主体多元、协作治理的观念。社会治理不能靠政府单打独斗,要凝聚合力,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各自的优势,共同协作。要树立勇于担当、诚信治理的观念。明确治理各方主体的责任,建立信任机制,累积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要树立制度为本、依法治理的理念。把法治精神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社会共识,达到“依规定事、以法止争”治理效果。 第二,推进治理方式方法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做到刚柔相济、宽严有度、综合施策,实现从单一治理向共同治理转变,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事中介入转变,从管控规制向道德引导、心理疏导、矛盾化解、法治保障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转变。 第三,整合多元治理主体,实现复合治理。根据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特点,将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整合为治理复合主体,并充分发挥各分主体各自优势,形成治理合力,保障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各得其所、各尽其用、相得益彰。 第四,健全治理制度,创新体制机制。一方面,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进一步健全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格局,界定政府的治理职权边界,强化市场主体和事业单位的治理职责,畅通社会参与渠道,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逐步提升社会自我治理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促进社会治理良性运行。 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举措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围绕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基本要求来落实。 (一)发展城乡社区治理,稳步提升基层自治水平。城乡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一方面,要创新社区治理政策,健全社区治理结构,完善体制机制,厘清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职责权限,理顺社区自治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增强社区的自治属性。结合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开展社区负担专项清理行动,建立社区工作标准体系和评估制度,社区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办理的服务事项实行政府购买。建立人大代表等联系社区制度,推进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度,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发展智慧社区。另一方面,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发挥好居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开展好村委会换届选举,稳步提高城市社区居委会直选率。健全村(居)民会议等项制度,健全村规民约等基层社会规范,建立民情恳谈、村(居)民听证评议和论坛等协商机制,推进共建共享。深入开展以村务公开、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加强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推行村(居)委成员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本帖隐藏的内容  (二)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激发社会活力。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推进社会治理,必须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优化发展环境。一是修订完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制定社会组织分类标准和直接登记具体办法,实施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二是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出台总体方案,启动脱钩试点,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在机构、职能、资产、财务、人员等方面与行政机关脱钩,促使行业协会商会去行政化,真正回归民间属性。三是改革行政审批,下放职权。取消对社团筹备成立和社团分支机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的审批,下放基金会和异地商会登记审批权限。四是完善社会组织监管。改革社会组织年检工作,推行基金会抽查审计,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行为,坚决取缔非法社会组织。五是健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机制。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目录,明确购买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考核监管。 (三)加强应急治理,防范社会风险。社会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点环节。一方面,要健全应急治理体制。坚持分级负责、相互协同,整合民政、卫生、交通、地震、气象等部门力量,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和社会应急动员机制,完善灾难预警、应急响应和损害评估等机制,做好受灾群众应急救助、过渡性生活救助、冬春救助和恢复重建等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推进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发挥联防联控机制作用,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加强疫情监测,抓好源头控制,强化病例救治。另一方面,要健全社会风险预防化解机制。建立社会舆情收集研判和重大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加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推动落实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加强对可能引发不稳定问题的先期预测、风险评估,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风险。 (四)创新综合治理,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坚持常态治理与动态处置相结合,全面推进社会综合治理。一是创新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方式方法。学习推广枫桥经验,依托基层服务管理平台,建立多方参与的社会矛盾治理机制,发挥群防群治优势,尽早发现社会矛盾和问题,及时就地解决。健全调解网络,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加强专业性和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提升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能力。围绕下岗职工、复转军人、老信访户等重点群体,及时有效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城市管理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二是培植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舒缓社会紧张关系。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心理医疗服务体系,规范发展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开展好心理咨询、疏导、治疗等服务。加强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专项社会关爱行动,对精神病人、吸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进行专业心理疏导和矫治,帮助他们修复社会功能。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失信者黑名单制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三是发挥法治对稳定社会秩序的保障作用。深入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化法治创建活动,引导群众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完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推进司法服务向城乡社区延伸。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建立网上信访平台和群众满意度综合评价体系,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五)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公共安全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要创新社会治安方式方法。坚持专项整治与长效治理相结合,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社会治安保障水平。创新特业管理、户籍管理、交通管理、巡逻管控等执法方式,强化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的社会治安,严密防控和惩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决打击恐怖活动,保障国家安全。开展群防群治,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坚持宽严相济,在有效震慑犯罪的同时,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再融合。改进消防和危爆物品监管,预防和减少火灾等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加强对实有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和服务,引导外来人口融入城市、安居乐业。要健全安全生产监管。落实政府的监管责任和企业的主体责任,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评价制度,严格查处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深化矿山、危险化学品、油气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的专项治理,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要维护虚拟社会秩序。制定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建立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健全信息网络管理体系。引导网站、网民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发挥好网络意见领袖在引导舆论、收集民意、促进和谐中的建设性作用,推动网络积聚社会治理正能量。建设智慧城市,加强信息系统的规划整合、规范应用,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加强互联网竞争秩序监管,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防范并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抓好综合治理和重点食品药品、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的专项整治,着力构建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监管体系。推进社会共治,完善监管制度,落实监管责任,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总体水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9粉丝

50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