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如何不“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宋代大词人苏轼在游庐山时写下的诗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庐山的形貌各不相同,从而展现了庐山的神秘、博大、逶迤和奇伟,给读者以无穷的相像。
( ~, h4 [5 o9 n" B" p+ r- b# v- ^& h5 I0 V
观景如此,写文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写好文章就需要用点曲笔。老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平则淡而无奇,平则庸而无新意。怎样才能使文章不“平”呢?* F' W% M0 b5 {) h' b; b
; M" [* Z6 s8 M; R: a% u! ~8 p
# M' [& |( s! G* z+ [
风雨中见彩虹- o5 s9 |* W$ I% U- C
$ Q! O4 O: k0 D
6 e3 T( ]) r( T9 X) N0 O7 N 首先,我们要懂得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是在运动着的,其运动轨迹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波浪式前进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矛盾时时存在,处处都有。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在我们的学习中,失败与成功相依,苦恼与欢乐互动。在曲折道路上拚搏奋战,才造就了一个个骄人的成绩。正因为我们经历了一次次“风雨”,才见到了那道绚丽的“彩虹”,我们从此变得成熟。所有这一切为我们作文提供了纷繁万状的生活素材。
$ w: ^# w; t3 ~7 y M2 M& `( h! l! \* [' e
言他人所不言9 ]3 h3 ^2 _, c' M( _& [6 x- ]
4 `8 i4 N* E0 y+ M& p# Z6 U" k' N 其次,我们要懂得写作活动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思维过程。作文无疑是这一过程的精彩记录。换言之,作文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不同于别人的认识,这认识就是作文的思想内核,真实的思想认识才是文章的灵魂。我们在作文时,要想别人想不到,写别人写不透的内容。“想不到”并非“奇怪”,真正精彩的作文,常在人所周知,貌似平淡的生活细节中,发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内涵,达到惹人拍案惊奇的效果。而克服“写不透”的做法,就是从大家习惯的思路中深入下去,一次次否决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地步,才能言他人所不言,尽现思维的深刻。有一位同学以《“减负”为何减不瘦》为题,痛陈教育中忽视学生主体的存在,漠视学生生命意义的存在,都是经济利益驱动在作怪。鞭辟入里,振耳发聩,令我在感佩之余且汗颜,作为一名教师受到了拷问。如果我们的学生中多一些这样经过自己大脑思考而发出的呼叫,素质教育不就呈现出精彩吗?还何愁重负不减呢?9 Z) S; g) E. f( F4 N
+ P$ A1 B* Y6 G8 s8 o+ }6 ]% I7 Q
描述中有起伏- J G1 V6 W7 _' _! q3 n; q" E: W
8 X5 H* y! y$ ?7 H7 F+ @ 再次,要懂得注重过程描述的波澜起伏。文章的开头结尾犹如“凤头”、“豹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对事物和人物变化的曲折过程的描述,过程中闪烁着的动情点、兴奋点,特别需要着力表现。能在过程的描述中有起有伏,起伏相伴;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有浓有淡,浓淡相间;有疏有密,疏密相宜;有疑有问,悬念迭出,那就是上乘之作了。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同学们熟悉铁齿铜牙纪晓岚题诗祝寿的故事吧!有一富人家给老太太做70大寿,受邀前来的纪大人当着满堂宾客提笔作诗祝寿。刚写出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当第二句“九天降下一仙真”收笔时,众人长嘘一口气,转惊为喜;接着又写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满座高朋勃然大怒;这时纪晓岚坦然写完最后一句“偷得蟠桃献母亲”,全家上下,亲朋好友无不拍手喝彩。短短的四句诗,把读者的心一会钓到嗓子眼,一会儿沉到肚子里。为什么会赢得这种轰动效应呢?同学们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对自己的作文会有所启发。
0 C& {3 a' m+ u. h; J1 J1 Y4 b, R" x P5 c5 B6 r4 _7 y
要出彩需文采: Y, y! p$ E( b: W
$ _0 C& V9 I! O0 ~# L; f/ {5 _, s
+ r6 D/ H- n6 M+ m. |2 U O
% b/ z# {+ w! \5 U 古人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自主独到的思考,就会有自己独到的文字表达;将心中的感动饱蘸于笔端,流泻于笔下,写出真切的情,富有魅力的个性。这样的文章还怕不精彩吗?上海久隆模范中学高级教师朱寄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