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科学发展] 国资如何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

[复制链接]
西安小秘 发表于 2012-12-9 01: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着眼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国务院2010年9月通过《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要求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8%。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中国综合实力领先、在若干领域跻身世界前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保持国内领先,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的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0%左右。培育10家产值超100亿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龙头企业,50家上市企业,1000家产值超1亿元、具有创新活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骨干企业。

  一、发展目标

  上海是我国“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微电子产业、软件产业(出口)、生物产业与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也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等领域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还是全国国有企业最集中的地区。着眼于上海的科技优势和国资的资源禀赋,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系统集成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优势,笔者认为上海国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是:国资要成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引领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系统设计的组织者、高端生产性服务的提供者、专利与标准联盟的制定和实施者,争做全球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整合者,实现由制造到服务的升级与转型。上海国资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提高制造业整体能级,以大飞机产业为支撑,带动上海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以低碳产业及新能源产业为支撑,提升上海国资先进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到2015年,地方国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制造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25%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上海注册、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大企业集团。

  二、战略定位

  上海国资在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注意加强系统规划和配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系统,不是单项技术、单个产品或某个环节的突破就能发展起来的。比如,发展插电式电动汽车,必须解决方便充电问题才能推广使用,同时要解决汽车技术、电池技术和电池材料技术配套发展等。要跨部门和跨领域做好规划和配套发展,提前做好部署。第二,要避免重复低端制造的老路。上海发展新兴产业大部分靠引进技术,不掌握核心技术,建设投资增长较快,研究开发投入不足;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脱离,论文多,发明专利少,转化能力较弱。要加强技术开发和掌握核心技术,防止重走引进、落后、再引进的低端制造老路。第三,要注意成本效益。在发展新兴产业时,有些项目缺乏科学论证和准确资源评估,刚上马就被叫停;有些项目没有经过示范工程就上马;还有些项目存在不惜成本的做法。注重成本效益不仅要考虑财务和经济的成本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成本效益的平衡、全寿命期的能源转化效率和环境影响,特别是发展新能源项目,不能为获得一种新能源而消耗更多的传统资源和环境容量。第四,要防止新兴产业的技术和市场风险。发展新兴产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产业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一是技术发展路线的不确定性。新兴技术在起步阶段存在创新活跃和技术不成熟,一项投资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项目可能很快过时。二是未来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通常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的需求规模小,商业模式不确定,加上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链配套条件不成熟,市场成长慢,经济性不一定好。

  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上海作为后危机时代代表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中参与全球竞争的一个重要角色,上海国资又是上海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主力军,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备国际竞争力。上海是泛长三角高端产业的聚集地,上海国资集中了中国一大批先进制造业企业,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足够新。同时,上海拥有庞大的本地市场容量,上海国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应只局限于少数几个领域。上海在中国率先步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型经济要以服务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依托,以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为特征,以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为手段,以法治和市场经济为制度基础,主要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从新兴产业制造向新兴产业“智造”转变,从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主向以高技术服务业为主转变。高技术服务业是指以网络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为支撑,提供高质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服务的新兴服务业。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不宜局限于装备制造业领域,而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不宜过于强调技术高端,而要技术与应用并重;不宜只依赖企业内部自主创新,而要企业自主创新与全球集成创新相结合;不宜过于强调发展整个产业链,而要聚焦产业链中的优势环节;不宜囿于国有资本垄断,而要促进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共同发展。

  三、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

  上海国资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要结合“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和国资调整目标,结合国家战略对于上海的现实要求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重点考虑全球市场需求、城市功能定位、后世博效应、核心竞争优势、产业带动力等因素,选择能发挥上海国资优势和引领作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我们认为重点选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动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新兴服务业。要聚焦先进重大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上海地方国资具有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上海电气、上汽、华谊、华虹、上实医药、纺织、临港等产业集团,向研发、设计、集成等价值链高端集中,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从原来单纯的产品制造,转变为从事成套系统集成与系统服务的综合性企业,形成“技术+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在新能源方面,上海国资要通过创新系统架构、研发核心技术和实施标准化战略来整合整个产业链条,不断提高新能源产业中高附加值部分的比重,迈向产业链高端。具体而言,要加强培育关键国企的系统设计和集成能力,要加强对国际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的动态跟踪、监测和预判能力,要加大政府对新能源的采购,完善投资、生产和销售的激励政策,加速新能源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上海国资的突破点主要集中于上海电气和上海汽车、临港集团、中国商飞等企业集团。上海电气是中国唯一具有综合装备能力的公司,在发电机、机电一体化、环保装备、机床、压缩机等装备领域具有较强的业内比较优势。上海国资应以电气集团为核心,紧抓能源转型趋势和机遇,利用现有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的相关发电成套设备。加强上海电气与申能集团的合作力度,并争取在技术上跻身世界领先水平,在世界新能源的发展中走出国门,提高新能源海外项目承揽能力。电气集团要争取“十二五”末核电、风电设备等新业务比重达到30%~40%。

  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上汽新能源汽车在世博会已有出色的表现。“世博”新能源车总载客超过1.2亿人次,车辆安全、平稳运行超过2900万公里,节约燃油2811吨,减排二氧化碳8854吨,减排有害排放物285吨,圆满完成了“世博”示范运营任务。上海汽车作为中国最大的乘用车制造企业,2011年度公司整车销量达到401万辆,成为国内首家年销量突破400万辆的整车大集团,2010年在全球汽车行业销量排名第8位。上海汽车应紧抓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重点突破纯电动汽车的技术难关,争取在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程中占据一席之地,通过与国内外知名电池制造企业合作,突破新能源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等技术瓶颈。

  在发展民用航空业方面,上海国资已基本具备经验积累、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三个关键条件。上海曾研制生产中国第一架大飞机运十,与美国合作生产麦道大客机。上海国盛投资50亿参与大飞机生产,是中国商飞公司第二大股东。当前,制造大飞机的材料,尤其是复合材料的研制,将是上海发展民用航空业的最大挑战。上海国盛要在民用航空材料研发方面加大投入,支持大飞机制造材料方面的核心技术的突破。

  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上海医药等企业的生物医药研究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上海医药应加强与生物医药产业内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合作,加强新兴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发,丰富研发产品线,进一步整合优势,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医药,打破产业化瓶颈,让相对明显的科研优势更多、更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应注意结合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其他所有制企业创新能力强、管理规范等优点,做到各取所长,联合发展,积极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

  在发展新材料产业方面,上海国资一是应加快推进高性能电子材料、膜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等先进功能材料产业化,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二是应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温合金、高性能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三是应积极开发新型超大规格、特殊结构高性能复合材料一体化制备工艺,推进复合材料向高性能、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四是应结合新兴需求,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基础材料研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并推进其产业化进程。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陈勇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2粉丝

14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