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关于全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复制链接]
文鉴 发表于 2012-8-19 16: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3月23日,由县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队,教科文卫工委牵头,各委、办负责人和部分人大代表、文化专业人员组成调研组,在县文广局、旅游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配合下,先后深入泾川宾馆、开元宾馆、王母宫景区、大云寺景区、南石窟寺等单位和景区,采取现场查看、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座谈讨论和学习外地经验等方式,对全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并征求了部分人大代表、文化专业人员的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老秘网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按照省、市《旅游业发展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抢抓机遇,发挥优势,集中开发,全力加快泾川旅游区建设步伐,全县旅游文化产业步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为实现旅游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旅游文化产业和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坚持以扩大景区容量、丰富景点内涵为重点,切实加快景区开发建设,累计投资4亿多元,实施旅游开发项目25项,旅游基础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实施了大云寺博物馆建设工程,完成了舍利塔和钟鼓楼、碑亭、大门等塔前建筑、前区广场及景区管理、服务、接待中心,完成了舍利塔唐代地宫复原装修和数层装饰。正在全力筹备“2012甘肃泾川大云寺佛祖舍利迎请安奉法会暨大云寺文化产业园开园庆典活动”。开工实施了南石窟景区前区广场。对王母宫石窟进行了维修并实施了王母宫景区综合开发工程,建成了三清殿、金母殿及前区广场、游客中心、过街天桥环行步道等景点,完成了山体植被恢复、上山道路排洪渠修复、安全防护设施安装和星级厕所建设,实施了汭河橡胶坝和回中广场建设工程,建成了王母宫水景区及休闲广场、大型音乐喷泉、水景池、浮雕墙、图腾柱等景点。实施了田家沟生态风景区二期开发工程,建成了骨干坝系和入口景观区、演艺休闲广场、休闲生态屋等景点。建成了官山生态休闲屋,硬化主干道路,全面实施了绿化美化。建成了温泉宾馆3号贵宾楼,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接待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温泉宾馆晋升为星级宾馆。对城隍庙进行了维修加固。建成了泾州民俗小吃一条街,修建了具有陇东民俗风格的前店后院式门店45户,旅游专业户48户,进一步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王母宫·大云寺景区和田家沟生态风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王母信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旅游文化产业要素均衡发展。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产业来培育,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为重点,积极促进旅游产业要素均衡发展。在“吃”上突出风味,积极探索系列化、商品化经营路子,组织开展了“泾川名优小吃”评选活动,精细开发出一系列地方名优小吃。在“住”上体现舒适,全力推行旅游饭店质量等级管理、信誉等级评定等制度,组织开展了宾馆饭店专项整治,扩大住宿容量,规范服务行为,有效提升了游客接待能力。在“行”上力求便捷,多方提升景区道路等级,开通旅游公交专线,推出县内“一日游”、“二日游”旅游线路,游人出行更加便捷。在“游”上彰显特色,依托县内主要旅游景点,全力推出了王母宫寻根拜谒游、大云寺礼佛朝觐游、田家沟休闲度假游、温泉浪漫沐浴游等旅游项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体系。在“购”上挖掘内涵,设计制作西王母剪纸、玉石药枕、大云寺舍利塔模型、金镶玉纪念章、“魅力泾川”邮册等旅游纪念品13种,旅游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在“娱”上注重互动,编排了《王母夜宴》等文化演艺节目,开发了田家沟跑马、攀岩、垂钓、狩猎等游乐服务项目,积极引导游客参与互动,有效增强了游客的留驻能力。

(三)旅游文化整体形象不断提升。把旅游宣传营销作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积极参加“魅力崆峒·神奇平凉”大型旅游推广活动,成功举办“王母故里·佛道胜地”旅游宣传推介会、海峡两岸佛道文化暨大云寺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西王母文化研讨会等活动,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美食天下》、《国宝档案》等专题栏目和《光明日报》、《中国旅游报》、《西北旅游》等10多家中央、省级新闻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开通了“西王母之旅”、“大云寺博物馆”、“田家沟生态风景区”等重点景区旅游门户老秘网,实现了与百度、西北旅游网等知名老秘网的直接链接,积极开展宣传营销活动,全力打造我老秘网县旅游整体形象,泾川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四)旅游文化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截止目前,县境内共有宾馆(饭店)15家,其中:4星级宾馆1家,全县达到433间897张床位的接待能力。有5处娱乐场所,4家大、中型购物超市,室内游泳池1家、音乐茶座3家。组建国内旅行社2家,常年开展代办机票、火车票等业务,基本能够满足游客出行需求。旅游景区等级进一步提升,全县共有4A级旅游景区2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家,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8家。基本能够满足目前各类旅游消费阶层的吃饭、住宿、购物、娱乐需求。

(五)旅游文化产业效益逐步凸显。从生态效益看,景区内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得到了切实有效保护。从社会效益看,直接、间接安排旅游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同时扩大了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我老秘网县在省内外的知名度。从经济效益来看,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达到102.8万多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1亿元以上。

二、存在问题

我老秘网县旅游文化产业经过近年的长足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旅游景区规划起点低,创意少,与现存遗产地位不匹配。在景区景点规划中,有的规划起点低,创意少,未能以泾川文化遗产为基础蓝本,比如把丝绸之路东段最大的地上遗址百里石窟长廊的石窟规划在院墙外,等等。分散的旅游资源没有整合起来,聚集效益不明显。二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老秘网、宾馆接待能力有限。软硬环境不尽理想,达不到规范化服务要求,文化旅游娱乐主要以休闲茶艺、KTV、茶楼为主,景区景点缺乏创艺性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不了游客多元化的需求。三是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未进入市场机制。产品规模小,数量不足,文化含量较低,市场占有率有限。四是旅游交通网络不够完善。景区景点线路不对接,本县游客达不到“一日游”的目的。五是旅游宣传推介工作有待加强。六是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导游数量不足,综合素质较低,文化创意人才奇缺,旅游纪念品研发人才缺乏,传统风味小吃、本土民间艺人失传等。

三、几点建议

   1、重新认识我老秘网县历史文化遗产的地位、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在促进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这是省上对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诠释。以这个定位看﹐我老秘网县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既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又是中西文化交汇的要道和各民族交融的前沿地带的组成部分,如太平乡“大岭上”60万年前的人类遗址﹐是甘肃远古居民在甘肃大地上繁衍生息的最早标志﹐被写入甘肃省中小学教材《甘肃历史》课本;旧石器时代的“泾川人”化石在泾明乡出土,是泾河流域唯一发现的人类化石;西王母祖祠在汉代始建,佛舍利及套函完整存留,丝绸之路东段最大的地上遗址百里石窟长廊幸存,李商隐代表作安定城楼创作原地保存完好,完颜村是金源文化的鲜活标本,王母宫石窟、南石窟是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吴焕先纪念地享有盛名,西王母民俗极具个性,台湾泾川西王母朝圣之旅己形成22年,等等。要通过长效机制和各种形式,使全县上下知道我老秘网县有上述遗产,认识上述遗产的价值,认识上述遗产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认识上述遗产是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核心基础。

2、创意、规划设计是旅游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实现效益的第一道门槛﹐必须以达到国家级规划设计、创意水平为起点。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目前,省上己出台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对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正在全力打造“全国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示范区”将围绕东西横穿甘肃境内16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建设文化产业带和“三大基地”。以“示范区”新概念分析我老秘网县地缘和遗产,我老秘网县恰好处于“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和“关中—天水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区域内,我老秘网县的遗产资源正好符合“示范区”保护传承主旨和建设条件。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同时学习了已经开始实施的“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国家级综合示范基地”的创意、规划设计成果和立项经验,知道了河西共立项1100个,2012—2020年计划总投资额达4833亿元,从中己确定重点项目201个,2012年投资233亿元开始实施。依这个机遇、起点和标准看泾川,我们的认识是,文化是旅游的内涵,旅游是文化的展现形式,旅游与文化难解难分,旅游景区是文化产业园的产品,文化产业园的产品品质首先来自创意,规划设计是把创意具体化。而文化产业园的产品是面向全国和世界市场的,没有如行政级别一样的国家、省、市、县级之说,因此,能否争取到“全国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更多项目和巨额投资,能否实现“示范区”效益最大化,首先要过得去创意、规划设计这第一道门槛,创意、规划设计决定成败。建议必须请有国家级创意、规划设计水平的,己经有如井岗山、世界之窗、印象西湖、法门寺、楼观台、湄洲妈祖庙、无锡灵山大佛等己取得巨额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园作品的设计院创意、规划设计“示范区”所需的项目、产业园,创意、规划设计必须以泾川文化遗产为基础蓝本。依这个机遇、起点和标准,泾川的西王母文化产业园、大云寺佛教文化产业园、百里石窟长廊、吴焕先纪念园、吴焕先影视剧创作、“泾川人”化石出土地、大岭上古人类遗址保护、安定城楼复原、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遗泾川段遗产地保护、泾州古城汉魏唐宋文化街、完颜村、阮陵、五龙庙、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薛举城遗址保护、长武城遗址保护、城隍庙古建筑街、温泉养生文化园、田家沟水土保持博物园、官山生态园、新农村示范区、专业旅游村和《梦幻西王母》等系列乐舞、西王母动漫和影视、嫦娥奔月大型影视剧、西王母博物馆、三维王母宫全图、西王母绘画基地、全球华人公祭西王母、西王母国际文化节会、海峽两岸西王母论坛、海峽两岸西王母歌舞大赛、西王母信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研究院、西王母五论文献出版工程、梁鹄奖书法大赛、泾川社火及小曲保护、泾川文化“三馆”、泾川县传媒中心等50多个项目均符合“示范区”主旨要求,相关部门应尽快做出高水平的项目本子,借省委宣传部领导联系泾川机遇,尽快论证,积极申报,争取列入“示范区”规划之中。

    3、创新管理机制,激发产业发展活力。要研究成立全县旅游工作协调机构或旅**业协会,充分发挥协调服务功能,可组建泾川旅游(集团)公司,建立、健全科学的现代旅游文化企业运行机制,采取股份制、出让经营权等方式建立产业园联合开发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开发模式和经营方式,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参与旅游开发;鼓励现有旅游企业改制重组,以合资、股份合作、兼并等不同方式参与旅游集团的组建、重组,逐步形成品牌优势。业务整合要以旅游业为主,涵盖老秘网、旅行社、客运、购物、餐饮、会展、娱乐、景区等业务,统领全县旅游业六要素。泾川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公司的权益、分红、接收等方面严格按公司章程进行,隶属县政府,具体实施政府授权范围内的游览景区管理、风景名胜区管理、旅游产品、工艺品、风味小吃供应、住宿、客运服务、娱乐服务,经营管理及建设资金的筹措、使用、管理和建设项目的动作管理。公司定位为国有资产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独立性经营、多渠道融资,成为我老秘网县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融资的主要平台。同时,要从制度上更好的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吸引更多的产业行业、社会资金介入旅游业,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综合性的旅游集团,逐步转变由行政推动为市场运作的新机制。

4、全力提升旅游品位,努力打造旅游品牌。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以央视广告为宣传推介的第一形式。特别是要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项目,做足做活做好“佛舍利”的文章,增强游客的吸引力。要充分利用现有旅游文化设施,如王母宫茶社、树下茶社等,促使尽快发挥效益。要突出泾川“生态旅游”的特点,通过精心策划和包装,努力彰显我老秘网县独具一格的旅游特色,提高泾川旅游的知名度。同时建议成立泾川旅游纪念品开发公司,加大旅游纪念品、工艺品、风味食品综合开发力度。健全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实现各景区景点的完全对接,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消费需求,提高旅游消费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泾川新兴的产业,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5、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一要通过培训、研讨、举办论坛等多种形式,加大年审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可组建导游服务中心,承担所有景区景点的旅游宣传,要鼓励组建旅行社,充分发挥其连接旅游生产供给各个环节和方面的纽带作用,带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二要引进和培养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研究人才和文化创意策划人才。三要充分发挥和挖掘乡土民间人才的作用,为我老秘网县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带动全县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6、不断完善和加强景区景点基础设施的配套、维护、维修等监管工作,巩固多年的工作成果。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文鉴 发表于 2012-8-19 16: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关于达州市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达州市委书记焦伟侠提出的五大能力的提升、五种作风的建设,积极响应达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培育精品、打造特色、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全面提升达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将旅游业培育成为达州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部署,努力做好“十二五”开局这篇大文章,全面推进达州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关于达州市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现状分析
     1、达州市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而深厚:达州地区拥有远古“巴人”遗址,全国最大的“汉阙”遗址,川陕苏区红军遗址,“元九登高”民俗遗存,真佛山、龙爪塔、百里峡等众多国家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古迹、自然风光。
     2、达州市旅游文化产业零散而薄弱:长期以来,“巴人”遗址,“汉阙”遗址,川陕苏区红军遗址等还基本停留在“文物”考古与“文史”研究的层面,“元九登高”也局限于本区域的民俗活动,其他众多自然资源更未能与特有的文化内涵有机整合,未能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合力。
     3、达州市旅游文化前景广阔而灿烂:达州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位于中国西部四大名城——成都、重庆、西安、武汉交汇辐射的腹心地带。集陆、水、空运输于一体,是四川通江达海的东通道和第二大交通枢纽。达州资源富集,潜力巨大。是国家“十一五”天然气开发的重点地区和“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有“中国气都”之称。还被誉为“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油橄榄之都”、“中国富硒茶之都”。列入四川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大城市之一。当前,全市人民正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打造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建设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的战略定位和“突出一条主线、加速三化进程、推进四大战略”的基本思路,按照“三步走”的奋斗目标,奋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达州的旅游文化产业前景无比广阔而灿烂。
     二、指导思想
     1、在原有相关《规划》基础上整合、提炼、升华: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达州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出的五大能力的提升、五种作风的建设,更好、更快、更科学地促进达州市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与跨越腾飞,建议在达州市及各区县原已编制或通过的有关各类《规划》基础上,充分整合达州市旅游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达州市旅游文化内涵,明确定位达州市旅游文化战略,高度提炼达州市旅游文化主题,闪亮塑造达州市旅游文化品牌,巧妙包装达州市旅游文化项目,全面开发达州市旅游文化产业,有效拓展达州市旅游文化市场。将体现创新理念的“创意策划”与符合国家标准的“总体规划”融为一体,专题编制《达州市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策划与总体规划》。既具有独特创造性、宏观战略性、前瞻指导性;又具有内容规范性、项目落地性、可实施操作与可持续发展性。
     2、将达州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抢占新一轮中国西部大开发大前沿高地,紧跟国家、四川省、达州市“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步伐,按照达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将旅游业培育成为达州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最新战略部署,以编制《达州市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策划与总体规划》为契机,为达州市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宏伟蓝图谋篇布局,举纲定位。将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文化产业,打造成为达州市未来国民经济中涵盖并拉动林业、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中草药业、农副产品业、服务业等地方经济产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促进达州市旅游文化产业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最佳现代服务产业”目标跨越式腾飞。
     3、让达州市成为中国“秦巴文化旅游”第一品牌:按照国家旅游局领导提出的“创优创强工作要整体向推进中国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转轨”重要指示精神,和达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精品、塑品牌、强质量、促发展”的核心思路与“建设秦巴地区文化旅游中心”的战略目标,高度提炼达州市的旅游文化灵魂与城市品牌形象。避免狭隘的“秦巴文化”就是“秦巴地理与区域文化”的概念,包装与打造出独具特色与崭新魅力的达州市“旅游文化产业”主题形象,进而做深、做精达州市“旅游文化产业”文章,做大、做强达州市“旅游文化产业”市场。将达州市打造成为中国“秦巴文化旅游”第一品牌。让达州市的“旅游文化产业”叫响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三、创新理念
     1、总体战略理念:激发大智慧,挥洒大手笔,挖掘大文化;开发大品牌,促进大产业,拓展大市场。
     2、一大品牌理念:独特的地域性;广阔的社会性;丰富的文化性;活跃的经济性;鲜明的时代性;深远的历史性;巨大的广告性;从而达到“唯一性、垄断性、不可替代性”的最高标准。
     3、二大主题理念:首选目的地——自然生态休闲主题;核心竞争力——人类文化观光主题。
     4、三大市场理念:休闲旅游(区域人气)客源市场;观光旅游(国内财气)客源市场;人文旅游(境外名气)客源市场。
     5、四大文化理念:文化是灵魂。当代文化必须具备广泛的社会关注性,巨大的市场经济性,不是文史或文物的简单复制,而应该是三分史学,七分演义。当代文化的最高境界是能够保护历史遗留的文化瑰宝,能够创造当代社会的文化标志,能够成为未来人类的文化遗产。
     6、战略突破方向: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挖掘中华文明的深度,开拓现代旅游的广度,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旅游文化品牌形象。
     7、战略实施步骤:升上天(策划包装——有什么);落下地(规划建设——做什么);推向市(营销宣传——怎么做)。
     四、资源梳理
     1、达州市地处神秘北纬30度中心区域,具有打造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旅游文化品牌产业的巨大潜力。
     2、达州位于与大巴山南麓,是远古中华文明始祖“伏羲与女娲”的神话故事传说地,是远古中华文明发源地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传承了数千年的“巴人”与“巴国”文化核心区域
     3、中国历代词语中的“通江达海、通古达今、通天达地、通灵达圣、通情达理、亨通鸿达、志通愿达;通晓、通顺、通畅、通常、通知;到达、顺达、表达、发达”等等,寄托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通达”文化心理。达州古称“通州”,后名“达州”,都有“通达”之意,是远古巴蜀人民、也是整个中华民族“通达”文化心理的代表形象。
     4、达州市宣汉县罗家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人文化遗址”,堪称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说明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上古时代,“达州”就是大巴山区“通古达今”的最佳人居环境宝地。
     5、达州市渠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阙群”,是全国现存最大的汉阙群——说明在“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远古时代,“达州”就是巴蜀王国“通江达海”的中华文化交流重地。
     6、达州市凤凰山与翠屏山的“元九登高节”,是源自唐朝、沿袭上千年的民俗活动。虽然表象是纪念唐代诗人、时任通州(今达州)司马的元稹(世称元九)离别通州,但“元”是生命初始之兆,“九”是岁月永恒之数。因此“元九”登高,深层含义仍然是人们借此登高眺远,祭天祈福,迎来新年伊始一切“通畅”,生命岁月万事“顺达”——说明“达州”很早就是“通天达地”的中华民族登高祈愿福地。
     7、达州市真佛山“真佛寺”,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风景名胜区。其从“善民”——到“高僧”——成“真佛”的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广大百姓尊崇与信奉只有行善积德,才能一切“通畅”,万事“顺达”,直至成为真正“活佛”最高境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行为——说明“达州”历来都是“通灵达圣”的僧俗大众修身养性圣地。
     8、达州凤凰山“六相广场”,是为纪念唐宋时期李峤、李适之、刘晏、韩滉、元稹、张商英六位丞相曾宦居达州所建——说明达州历代都是“政运亨通、仕途鸿达”的人才旺地。
     9、达州市万源县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刘伯承、徐向前、李先念、王维舟、李家俊、张爱萍等众多著名红军将领,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成为红色中国的开创者与奠基人——说明近代“达州”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志通愿达”的红色根据地。
     10、达州市境内拥有巴山蜀水,深峡幽湖等众多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景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说明“达州”从古至今的确都具备了“通江达海、通古达今、通天达地、通灵达圣、亨通鸿达、志通愿达”的最佳人居生存环境与最佳人居生活条件,等等。
     五、内涵挖掘
     达州——中华传统“通达”文化发祥地。
     达州——中国当代“通达”文化体验地。
     六、近期主题提炼
     走进“通江达海”宝地;
     领略“通古达今”风情。
     ——中国达州市
     七、远期品牌塑造
     中华“通达”文化发祥地
     世界“通达”风情博览园
               ——中国通达市
     (待条件成熟时,将古代“通州”与现代“达州”合二为一,申报更名为“通达市”。突出与强化“通达”文化主题,成为中国与世界“通达”文化风情旅游首选目的地)。
     八、具体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加深对达州旅游文化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思路的深化,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建议举办《达州市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专题讲座
     1、具体建议专题报告举办单位:达州市旅游局、达州市文化和广播影视局。
     2、专题报告举办时间:2012年×月×日上午,半天时间。
     3、参加专题报告人员:达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有关领导,市级各相关单位负责人,全市重点旅游、文化单位、企业负责人等,建议四川省创意产业协会、四川省发展经济学会有关领导、专家参加。
     4、邀请专题报告专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6粉丝

7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