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离群众远了点儿 让群众听清听懂听进,入耳入脑入心,是对讲话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检验领导干部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些不分场合,不顾对象,常常用大话、官话教训人的讲话,群众越听越糊涂,越听越不想听,那种“一定要”、“坚决要”、“必须要”喊口号似的讲话,谁爱听呢?有的人讲话故弄玄虚,故作深沉,斯文得很。本来可用一两句话就能讲明白,偏偏要绕个弯子,旁征博引,反复论述;本来可用通俗形象语言解释清楚的,却偏偏生搬一些令人难懂的生僻词语,或者生吞活剥地把一些新概念、新名词、新思想,硬塞进讲话中,故弄玄虚,装腔作势,令人倒胃口。也有的讲话像编“三字经”一样,硬凑口诀,矫揉造作,读起来好像顺口,品起来尽是“硬骨头”。有的干脆就硬凑十条八条“经验”、“体会”,挖空心思赶时髦。比如什么“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搞好三个结合,坚持四个原则,抓好五项措施,开展六项活动,防止七种倾向,实现八大效果”等等,这样的讲话,脱离群众,没人爱听。 8.时间长了点儿 有的人讲话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开口一讲,半天难完。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水平。有的领导逢会必讲话,凡讲话必然长篇大论。讲话稿厚厚的十几页,甚至二三十页。甲乙丙丁,一二三四,大题目套小题目,小题目再衍生小小题目。不讲得唾沫飞溅、口干舌燥,不讲得听众昏昏欲睡,就显示不出水平似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台上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台下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毛泽东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经讽刺说:“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 也有的官员养成了“会瘾”、“讲话瘾”乃至“指示瘾”。著名杂文家郭振亚先生曾为这种另类瘾君子画过一张集体白描像:他们几天不开会就会觉得身心不舒服,而当其讲起话时,云天雾海,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人越多,会越大,便越是精神焕发。他的一位久在官c、患了重度“会瘾”朋友说得更妙—开会的时候,主讲人坐上全场最显要的位置上,面对能把声音扩大好几倍的麦克风,俯视着一双双注视着你的眼睛,把“高见”输进一双双倾听者的耳朵,讲话者怎能不上瘾? 9.感觉淡了点儿 听了那种口干舌燥、唾液四溅的高论,大家怎么也找不到那种精神为之一振的感觉。更没有振聋发聩、晴天霹雳、醍醐灌顶,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这些套话,听起来很有条理,头头是道;但仔细琢磨,好似云山雾海,虚幻蜃楼,放之四海而皆准,却又手脚不沾地,找不出几句对指导基层和推进工作实用的话,让人听似嚼蜡,十分乏味,实在没有意义。 在这方面,毛泽东给我们树立了伟大的榜样。他的讲话、文章,不仅思想深刻,立意高远,博大精深,同时又生动、形象。他引经据典、诙谐幽默,但又不失其庄重、严肃。他注重通俗生动,但又俗中见雅。不管是《矛盾论》、《实践论》,还是各种场合的讲话,毛泽东都善于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让人听起来通俗易懂,品起来余味无穷,一点也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比如毛泽东借愚公移山的这个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号召人们学习愚公精神,“挖山不止”,挖掉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他还在张思德追悼会的演讲中,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言,号召每位共产党人积极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引用非常恰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