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脱稿难了点儿 古猿直立行走后,上肢的攀爬功能渐渐消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不用所致。有的领导可能担心秘书会失业,或者历练不够,所以,只要张张嘴讲几句话,就得有稿子,哪怕是在什么仪式上的一句话—“我宣布,×××仪式正式开始!”,或者在招待酒会上的祝酒词—饭桌上的讲话,没稿子也不行。时间长了,脱稿就难了。其实这样做百害无一利。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长期不用会迟钝,思考问题会受影响。懒惰久了,很多坏习惯就慢慢形成。 出现上面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这么几点: 1.能力问题。“肚子里墨水少”,或者“脑袋瓜子不管用”,说话抓不住要领,看问题看不到本质,于是,不管他人是不是接受,能不能接受,只好不分次序,不管轻重缓急,统统都将想说的一股脑全说出来,哪怕他人耐烦与否。有的可能啥也不知道,对业务不熟悉,对工作没研究,因此,要么担心讲不上来,要么担心讲错,于是就人云亦云,或照本宣科。 2.思想问题。有的可能想对上级巴结、高攀,想让自己所做的一切显得天衣无缝,让自己所说的一切显得滴水不漏,或者尽可能地将自己表现成一个衷心耿耿的人,于是,在行动上对领导点头哈腰,在汇报中滔滔不绝,事无巨细地统统搬上,致使其领导听得十分厌烦。对下级,为了显得自己有水平,讲起话来或作起报告来总要拿腔拿调,还要不伦不类地引经据典,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哪管与主题是否有联系,统统用上。自以为水平高,其实听报告的人烦得很。 3.环境问题。可能出于生活经验,深知说话不慎或“走火”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意外的麻烦。所以,作起报告像八股,讲起话来走老路,正面反面全都说,局部整体都兼顾,偶然必然全不落,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统统都要说上,让想抓辫子、想打棍子的人一点都“抓不住”。尽管这种做法唆点,讲话时间长了点,但“保险系数”大,最为稳妥。时间一长,就难改掉这些毛病了。 总之,官员讲话,既是责任的体现,也是能力的体现,形象的展示。那些碌碌无为、无所用心,别人准备讲稿、自己照本宣科的官员,是不称职的官员;那些故弄玄虚、信口开河的官员,是不负责任的官员;那些高高在上、神气十足的官员,是作风不正的官员。只有那些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官员,不管他讲话拿不拿讲稿,都会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