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实话少了点儿 有人讲了这样一段话:“同志们,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肯定那些应该肯定的事物,坚决否定那些应该否定的事物。我们不能只知道肯定应该肯定的事物,而不知道否定那些应该否定的事物;也不能只知道否定那些应该否定的事物,而不知道肯定那些应该肯定的事物,更不能够肯定了应该否定的事物,而否定了应该肯定的事物。我的讲话完了。”—这个讲话,等于没讲。有时开会,往往按照官位大小,轮流登台,“你方讲罢我登台”,尽管内容大同小异,基本雷同,你说上几点,我强调几点,他补充几点,主要领导再指示几点,似乎把讲话变成了领导的政治待遇。所以大家就认为不讲就丢面子,失身份。可能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尽管无话可讲,尽管不讲无碍工作,但也要硬“挤”几句。往往是一把手讲过之后,下级讲,之后下下级讲,随后下下下级讲……领导者需要下属讲这种套话,为的是显示自己的权威;而下属讲这种套话,为的是博得上级的青睐。于是说者滔滔,费尽口舌;听者恹恹,苦不堪言。有一个笑话,说是一日某领导对秘书说,好长时间没讲话了,找个地方去讲讲。秘书说所有的地方都去讲过了,只有×××医院(注:这是精神病医院)还没去过。于是领导同志就去此医院讲话。医院召开全体医护人员及病人大会,请该领导作报告。领导抑扬顿挫地念了半天稿,悄悄问秘书:“咋没人鼓掌?”过了一会儿,听讲的一位精神病人恍然大悟说:“啊,我听明白了,原来又进来一位病友。” 有人把讲话分为六种:“言之有物,实为心声,一颦一笑,俱带感情,这是第一种;长江大河,源远莫寻,牛溲马勃,悉成黄金,这是第二种;科学逻辑,字字推敲,无懈可击,井井有条,这是第三种;嬉笑怒骂,旁若无人,诙谐杂出,四座皆春,这是第四种;默默端坐,以逸待劳,片言偶发,快如霜刀,这是第五种;期期艾艾,隐蕴词锋,似讷实辩,以守为攻,这是第六种。”不管哪类讲话,有血有肉,言之有物,该讲则讲,否则,请记住:“沉默是金。”适当的“沉默”,群众依然欢迎。 对于那种废话连篇,无事生非的讲话群众比较反感。人不能不说话,但是废话还是少说一点好。言不由衷,人云亦云,自然不会有生命力的。 有人戏言,一些地方少数领导干部的惯用讲话是: 对下级讲话:我强调几点…… 对同级讲话:我补充几点…… 对领导讲话:我体会几点…… 对小秘讲话:今晚几点…… 也有人总结说,现在一些领导讲话都有一个套路。开头是“在××的领导下,在××的关心下,在××的支持下,在××的指导下,在××的共同努力下……”废话讲了半天,给许多领导和部门戴了恭维的高帽子后,才进入正题。其实,这么多戴“帽子”的话,不一定是“肺腑之言”,往往是“套公式”,所以,没有人会被这些话所感动。从领导讲话的结构看,大都是先说“提高认识”,后说“突出重点”,最后说“加强领导”。而且,上面怎么说,下面就怎么讲,鹦鹉学舌,没有结合实际,更没有新意,其实从这一点看,本身就违背了上级的本意。这样的讲话,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被淘汰。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