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学术性调查报告 是以理论探讨为主要目的的调查报告。它大体上可分为理论研究性调查报告和历史考察性调查报告。 (1)理论研究性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主要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做出理论性的概括和说明。其写作特点是,对调查对象、调查程序、调查方法等要做具体说明,调查资料要真实、系统和完整,论证过程要符合逻辑,研究结论要明确和新颖,对不同的理论观点要做出评论或分样。 (2)历史考察性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主要是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调查分析,来揭示某些社会现象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写这类调查报告,要从历史事实出发,既要旁征博引,注意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又要约之行文,注意归纳、综合,以揭示出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总之,调查报告的分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对于同一篇调查报告,因分类的标准、视角不同,往往能把它归于不同的类型。 (二)调查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撰写调查报告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但是,它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却是大体相同的,这就是所谓的“定体则无,大体则有”。一般地说,调查报告由“标题”、“前言”、“主体”、“结束语”等部分组成,有的调查报告在前言之前还有“简介”、在结束语之后还有“后记”和“附录”。 1、标题 标题,是调查报告的题目。一个好的标题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有“题好一半文”之说。撰写调查报告,应该十分重视标题的推敲。标题的写作,通常有几种方式:(1)直叙式(2)判断式(3)提问式(4)抒情式(5)双标题。 2、前言 前言又称导言或导语,是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前言写得如何,对于说明调查报告主旨、激发读者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前言的内容主要说明为什么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调查和调查的结论如何。前言的写作,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主旨陈述法,即在前言中着重说明调查的主要目的和宗旨。 (2)情况交待法,即在前言中着重说明调查工作的具体情况。 (3)结论前置法,即在前言中先简要说明调查的基本结论。 (4)提问设悬法,即在前言中只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而不作正面回答。 3、主体 主体是调查报告的主要和核心部分,它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研究有关问题的社会背景和主要目的; ②调查对象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 ③调查的主要方法和过程; ④调查获得的主要资料和数据; ⑤研究的主要方法、过程和结论; ⑥对调查研究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 如果是学术性调查报告,还应该包括:①研究有关问题的学术背景;②对有关问题已研究成果的简介和评析;③自己的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案;④主要概念、主要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及其操作定义;⑤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⑥调查结果的学术性推论和评价;⑦本调查研究的主要缺点或局限性;⑧本调查尚未解决的问题或新发现的问题。 总之,主体部分是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它写得如何,直接决定着调查报告的质量和社会影响。 调查报告主体部分的结构,通常有三种形式,即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和纵横交错式结构。 (1)纵式结构,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历史顺序和内大逻辑来叙述事实,阐明观点。 (2)横式结构,就是把调查的事实和形成的观点,按性质或类别分成几个部分,并列排放、分别叙述,从不同方面综合说明调查报告的主题。 (3)纵横交错式结构,就是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结合使用的方式。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