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要有一个从表层到深层,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提炼主题,也就是这样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人的感官所反映的,永远只能是事物的外部形态。提炼主题,要摒弃表面现象,努力挖掘事物内在的本质,这就需要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第五,提炼主题要有时代的眼光和新颖的角度
?只有站在时代的前沿,才会有最新鲜最深刻的发现,因此必须把反映对象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中去考察、去思索、去表现。譬如,日前我们国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社会建设政策背景下进行现代化建设,全民正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这样的时代精神,在申论写作中都应该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缺少了这一时代精神,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升华主题成佳作 祁宗华 每年一度的冬季征兵,都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笔者采写的通讯《长城,是这样铸成的》,就记载了其中的一件。1996 年冬,江苏省大丰市农村入伍青年朱坚强,在其还有4个小时就要去市人武部报到时,病卧在床近3年的母亲王春凤不幸去世,他是含着热泪踏上卫国戍边征途的。这件事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偶然性,作为记者,决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努力挖掘其内在的必然性。笔者为此作了探索,在写作过程中,为寻找最佳切入点,曾反复酝酿主题,并三易标题。结果,这篇文章获得了成功。1996 年12月28日在《盐阜大众报》登出后,又相继被《农民日报》(1997 年1月4日一版头条)等10多家报纸刊登,在1997 年8月份揭晓的第11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比中,该文荣获一等奖。 一位母亲的情怀 1996年12月的一个周末,笔者从盐城军分区的一个朋友处得知,大丰有一个新兵,是在母亲病逝4个小时后前去市人武部报到的。我一听,非常感动,凭直觉知道这里一定有文章。后又得知大丰市人武部政委顾建林这天正好在盐城,于是,我不顾天色已晚,快速赶到顾政委家。 到顾政委家已是晚上9点半,顾政委欣然接待了我,说他曾去过那个新兵的家。从顾政委的介绍中,我初步了解到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这个新兵的妈妈叫王春凤,1994 年秋患肝癌时,就决定送独生子朱坚强去参军,而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即使最后神志不清时,她嘴里念叨的还是儿子是否入伍。这种精神感人之处在于:时下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相当一部分农家不愿子女去当兵,认为与其3年后还回家扛锄头修地球,不如趁年轻多挣些钱。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春凤对国防事业的理解和支持显得尤为可贵。我抓住了这个闪光点开始了构思,决定以《一位母亲的情怀》为题采写一篇通讯。回家的路上,冷风一吹,心中翻涌的激情又平静下来。以母亲的胸怀、情怀一类为题写拥军爱国的故事,已不鲜见,我不能步人后尘,不能仅仅局限于反映这件事。 一户农家的拥军爱国情 第二天一大早,我搭车去新兵朱坚强的家大丰市沈灶镇双龙村,正好碰到村支部书记骆远明,他对朱家情况了如指掌。他带我到朱家看看,不巧,朱坚强的父亲朱干宏走亲戚去了。从外面看,朱家房子还挺气派,在村里算得上中等。骆远明介绍说,原先老朱家在村里还是数得上的,朱干宏既会木匠手艺又会瓦匠手艺,一年少说也挣上万把块钱。王春凤手脚麻利,细活、粗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只有一个独生儿子,3口之家和和美美,挺让人羡慕的。只是王春凤后来得了癌症,家境才大不如前。骆远明不光介绍了王春凤生前的一些感人事迹,还多次提及朱干宏,特别是他在妻子去世后的超常之举———按照当地习俗,家人去世,3年间不能贴春联、放鞭炮,可朱干宏却忍着中年丧妻的巨大悲痛,对劝阻的亲朋好友说:“参军报国是光荣的事,是喜庆事,理应放鞭炮给小强送行。”他毅然点燃一串串电光鞭,在黎明时分送儿子出门。王春凤和朱干宏都出身贫寒,王春凤只读过小学,朱干宏一天书未读过。但他们都继承了老区人民淳朴的拥军爱国传统,认准一个理儿:保家卫国,人人有责。于是,我又拟了一个标题,《一户农家的拥军爱国情》。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