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发现、提炼、确定主题的过程有以下几种:
(1) 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这是通讯采写过程中选择,确定主题的常规思维过程。作者在接触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前,对将要采集的事实不甚了解,对将要写作的通讯主题也没有事先预想,需要在了解事实过程中逐步分析素材,进入主题发现和提炼的过程。通讯的写作过程是,先将大量事实收集到手,然后对这些事实做详细分析,弄清楚事实各个侧面之间、多个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搞清楚作为原因的事实和作为结果的事实,然后抽出可以贯穿各事实之间的意义线索,再判断这些意义线索(链条)哪条更具有传播价值,更具有普遍的示范或警示意义,预测它的传播效果而最终确定主题。
(2) 预设主题+事实印证
这也是确定主题的一种方式。
作者依据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或媒体布置的报道思想,预先设定了要写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去等待、选择表现这个主题的新闻事实,以验证主题,这是很多成熟新闻从业者选择通讯主题的一种思维过程,这就是所谓的“主题先行论”。很多新闻实践证明,这种“主题先行”的办法,即在进入采访之前就考虑主题的思维过程,往往可以产生无主题意识时采写通讯所难以产生的效果。因为采访前对某一主题的大致设想,是作者依据长期对社会生活思考、观察的结果,是对其传播价值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结晶,这类主题一般具有针对性强,适应广大受众或解惑或警示或寻求服务的心理需要,具有一拨即明、一碰就炸的传播效果。著名记者艾丰将这种提炼主题的方法比喻为“凤凰落在梧桐树”,他说:“这里指的主题,在一次具体的采访之前就形成了。记者心中已经有一只凤凰在飞翔了。它飞呀飞呀总是落不下来。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梧桐树让它落。后来终于发现了合适的题材,它一下子就落在梧桐树上了。——先有主题,后有题材,而后结合。这就是这种主题提炼的顺序。”
主题是一篇新闻作品的灵魂,因而能否正确选择主题,直接影响到新闻的社会效益。 胡乔木同志说:“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记者的职责就是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那些有新闻价值的主题的事实,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思想教材。
那么,哪些主题具有新闻价值呢?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这个说法告诉我们,价值只有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客体”,是指作为价值对象的客观物;“主体”,就是人。价值应该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于人有益的东西的概念。
新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为群众所关心的事实的报道,担负着鼓舞教育群众的重要任务,因而,我们在选择新闻价值主题时,就要象列宁所教导的那样,“要选择那些为人民群众所注意,涉及最迫切的间题的主题”,社会生活都是不断地以新的形或出现,许许多多的间题,矛盾纷至沓来,要求人们表示明确的态度,新闻倘若能够站在历史前沿,用社会生活中具体事实对人们所关心的重要迫切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那就能起到震聋发玻的作用,湖北电台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五日播出一篇消息《及时纠正“左”的错误,支持农民劳动致富》。这篇报道通过南漳县委纠正三景管理区党总支批判富裕户张相恒的错误的消息,阐述了党的政策,态度鲜明,界限清楚,起到了澄清是非,安定人心,促进改革的作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进行新闻价值主题选择时,对于那些政治敏感性强的问题,记者要敢于抓。一九八七年,我国经过九年的体制政革,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摆到人们面前,租赁企业究竟姓“社,’还是姓“资”?六月十二日,十三日、十六日,《光明日报》上连续刊登关广梅本人来信,通讯《关广梅现象》、《关广梅现象大对话》三篇报道。这些报道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搞祖赁企业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值得肯定的改革经验,记者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严肃的主题呢?这是因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关广梅现象在当地所引起的社会舆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间题,人们关心的问题,需要新闻舆论进行解释。
抓住重要的迫协牲主题,运用新闻评论这一形式,其作用往往比叙事性新闻作品更为直接。获一九八七年全国好新闻奖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是一篇气势磅礴的新闻评论。它抓住了中国改革中需要加以迫切解决的间题。作者在剖析这一时代的重大主题时,不是孤立地就事论事,而是把它放到世界历史和中囚历史的大网络中透视,对它极其复杂,的现状作了实事求是合乎逻辑的解释,为人民全面、科学、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中国改革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于这一类重大的主题,新闻评论就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我们的新闻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它代表着广大人民群加均利益,所以,应该多选择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主题。这一认识是从党性原则和无产阶级功利主义出发的。《孝感报》一九八七年搞了一组十分成功的连续报道《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就反映和回答了孝感地区贫困乡人民所关心的问题。这组报道用了大觉第一手材料写成了各种体裁的报道一百多篇,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探索了脱贫致富之道。文章反映了贫困,既是经济的贫困、文化的贫困,也是意识的贫困,创造力的贫困,归根结到底是人的贫困、说明了要改变贫困乡的面貌,必须从观念到体制双管齐下。由于这组报道选择了贫困乡人民所关心的灭要的而迫切要求解决的主题,因而得到了当地和上级领导的重视,从而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实践。
新闻写作中,选择哪些政治上,经济上为大众所关心的主题,不仅可以在当时产生积极意义的影响,而且新闻作为一而历史的镜子,还可以留下借鉴的遗产。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