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闻写作中,主题的提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是记者对社会生活在认识上的深化。有了大量素材,还要经过不断反复的提炼,才使新闻主题明确。要表现好的主题,必须在提炼上下功夫。鲁迅说文章要;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所渭选材要严,就是要善于表现现实生活中具有念义的题材,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即是选新闻点子要选准:所谓开掘要深,是指不仅要有一个止确的主题,而且还要发掘题材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及其独特性,使认识关破一般化的界限,向纵深发展,以至得出更为积极有社会意义的主题思想。
要达到这个目的,记者首先要具有洞察时局的能力,事先认知的能力,科学预见的能力。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总揽大局,透视问题,从而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想、新建议、新经验。具有这样的意识,记一若才能在角度的选抒,新闻主题的提掘上胜人一筹,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早、你早我新、你新我深、你深我好,在新闻竞争中捷足先登。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通讯《“毛家饭店”在韶山》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没有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变革,就不会有改单的成功,而改革的深入发展,又推动了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更大变化。作者在这一主题的捉炼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思思不断认识的价似。一家只能摆“七、八张饭桌”的个体户饭店开在韶山,似乎是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但是记者在采访中,进一步了解到与这一事实相关的时代背景。通讯中写道:“'毛家饭店’和毛主席故居隔着一个水塘,店里密密麻麻地摆着七八张饭桌,坐满了食客。”文中还用了女老板颇具个性的话,如:“毛主席是我家的亲戚呢,我们同一个太公。”作者把个体户汤瑞云同这个历史背娥的人物联系起来,其主题意义就更加深刻。在起草这篇通讯时,作者仅从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巨大变化这一主题出发,忽略这一典型事件的特殊性,改稿时,作者适当加入一些这方面的语言,立意点就更高了,体现了汤瑞云这个毛泽东主席的本家亲戚的普遍农妇,竟然敢于从旧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如果不是改革浪潮对人们观念的冲击,是不会出现这样奇迹的,从而引起更为广泛意义的思考。
在我党的新闻史上,有则新华社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消息《冀南我军自卫大捷》,这则消息最后发表是经过修改后的新闻稿,未修改前的新闻稿报道了我党我军实行“和平”、“团结”以争取敌军、并坚持自卫反击取得巨大胜利,但这个报道看不出有什么特点。当时正值“重庆谈判”,对国民党军队发动内战、必须:“自卫还击”,也必须分化瓦解、区别对待。但这篇原稿未能反映当时我党我军的方针政策,后经修改的消息抓住了在这个战役中高树勋将军“深明大义,响应我军号召,停止内战站到中国人民方面来”这个特点,反映了当时我党我军制定方针政策的正确性。通过修改后的消息,主题更加深刻了,原稿的缺点就是立足点不高,没有跳出具体事实的圈子,而修改后的消息从全局来把握这一次战役,把对具体事件的叙写同概括本质结合起来了。
一篇新闻作品的思想主题可以深化,可以提炼,但却不能任意“拔高”,即是说,一篇新闻作品的主题,必须完全符合客观实际,让客观事实说话,使主题的产生自然。一九八二年全国好新闻《昌富大叔一一一位普遍社员的风格》有一个鲜明的反映时代特色的主题。作者在写作中让客观事实说话,通过包太得承包责任田自己致富后一人种两家田,慷慨资助有困难的社员以及带头向国家交售公余粮等事实,不仅说明了他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而且在读者面前展示了这位先进农民的道德、情操和风貌。这是经过几十年党的思想教育,扎根社会主义中国大地上八十年代新型农民的典型,事实真实可信,令人折服,正由于如此,作品主题更加深刻,更加鲜明了。
三
新闻主题的正确和深刻,决定于记者要有较高的立足点。在新闻写作实践,一些作品有一个正确的主题,但表现不鲜明,要么材料掩没了主题,要么多中心或无中心,新闻材料不能较好地集中主题,直接影响了作品的社会效益。
主题的鲜明,要求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对问题的提出和材料的选择上要抓主要的,省略次要的,把问题集中起来,使主题象一条红线一样贯穿全文,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在新闻写作时,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使读者如坠烟海,找不到中心,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新闻写作的日的也就落空了。美国记者罗伯特?克拉勃斯的特写《中国拥有也许是世界上最高的蓝球选手》,是一篇言简意明没有废话的好新闻,称得上选择材料,集中主题突出主题的范例,特写的开头引用了一个美国女游客见到穆铁柱时说的话,这种写法,话虽短,却一下子抓住了读者,引起读者对穆铁柱的兴趣,紧接着,作者介绍了穆铁柱的身高、比赛情况,出身在什么样的家庭,日常生活,记者在选择新闻材料表现主题时,并没有掩没在众多的材料中,而是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特色的材料,抒发直接或问接的观感。全文语言简炼,段落短小、两三句话为一段,没有臃肿拖沓之感,表现了穆铁柱也许是世界上的最高的蓝球选手这一基本观点。
新闻事实是提炼主题的“基础”和“依据”,它对主题的确定有一价客观的不容更新的“制约性”,所以,新闻主题决不是游离一于新闻素材之外的东西,决不是随心所欲、可以人为地“贴”上去的东西,乱“贴标笺”、随意“拔高”主题的作法不可取,主要是在于这种做法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违背了新闻事实是第一性、而作品表达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是第二性的原则,违背了新闻主题是记者主体意识同客观实际的统一性,主题同材料吻合的要求。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