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主题的选择和提炼都离不开客观事实材料,马克思说:“理论的概念必须要由大规模积累的实际经验来完成。”马克思这里指的“实际经验”,就是指社会生活中那种现实的具体的材料,记者只有感受的实观事实多了,才能根据这些具体材料制造出合乎实际的“主题”来。新闻主题潜藏在新闻具体事实中,记者的任务就是理解、消化、捕捉、然后准确地提炼出主题来。
要想获得丰富的材料,以选择和提炼出好主题,是要付出辛勤劳动的。一九八二年《湖南日报》曾经发表通讯《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这篇通讯的作者抓住这实际生活中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深入采访、调查研究,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作者为了探究火柴脱销的原因,先后经历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省、市有关生产部门、批发部门,直至零售部门共近三十多个单位,其中以长沙百货店批发部抵达六次之多,访间这些单位的上至负责人,下至一般职工计一百多人次,掌握了大量当时长沙市火柴的生产,批发和销售等大量第一手材料,通讯中列举一连串数字可以说明火柴产供销的具体情况。也正是在反复的数字对比中,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矛盾,找出了问题的关键,原来“一边市场脱销,一边仓库积压”,数字在这里反映的不仅是火柴供和销的间题,实质上也由此显露出有关部门经营中的作风问题。新闻报道中运用数字,一般是不易吸引读者的,可是作者在这篇通讯里由于数字材料紧扣中心,说明间题,令人信服,而饶有兴味,读之不感枯燥。
四
在反映同一主题的新闻报道中,人们渴望能看到从新的角度来进行报道的新闻。这亦是新闻工作者为了寻求更好的宣传效果应该努力做到的。因而选好各种各样角度来报道某些不可避免的需要反复宣传的新闻主题、成了新闻记者创造性劳动的标志,角度对表达主题重要性就更为重要了。如何开拓老意境中的新意境也就成了人们经常研究的间题。新华社记者郭玲春近年来在新闻方面取得的成绩,其中最受赞叹的还是她善于从人们写腻了的主题中,用新的角度写出新意来,即使在会议消息中,郭玲春都善于突破一般模式,一九八四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当时围饶着这一主题消息就有四篇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上,而郭玲春采写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消息却独具一格。在表现主题的基础上,记者突破了千篇一律的会议消息写作模式,把建国三十五周年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写出了新意,写出了特色,可算是会议新闻改向的创新之作。消息开头说:“以新闻报道为任的三百五十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一开始就别开生面,紧接着下面引用领导人讲话、题词、发言等,在角度表现上都十分新颖,突破了一般写作的框框,因而使人读来耳目一新。
反映医生“医德”好,也是一个老主题,大多数反映这一主题的报道都是以治好病,救人的事实中去发掘,但载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七日《健康》上的消息《乔副教授登门纠正“误诊”》的负责举动,反映医生的医德,作者则抓住了报道的主线—从医生打电话告诉工厂轻工,到饿着肚子骑自行车登门认错:从医面道歉,纠正“误诊”,到向病尺详细交待当疗方案和注意事项等,层层深入,把医生举动中蕴藏的高尚医德的本质挖掘出来了。
选好角度,提炼好主题,就能使报道更深刻些,使许多主题有了新意。古人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侧面来观察,来表现。因而表现主题要选准角度,善于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认真方析复杂事物,多面展现生活。在别人已经报道的题材里找出别人没有展现的角度。
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就要善于从相同题材中变换新角度反映不同的主题,使主题有新鲜的特色,又有普遍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方针和一些重大事件,都要反复进行宣传。这种反复不同于简单的反复,因此在角度选择时,应该一次比一次新颖、深刻。要善于找出不同阶段的差别,弄清哪些是新的、哪些是旧的,哪些角度已经报道过、哪些还没有报道过,只有抓准特点,选择好角度,才能提炼出新的主题。
老主题如何出新意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由老秘网推荐,在日常报道中,往往一个新的主题出现后,想深入下去难度就很大,比如: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精神文明,计划生育等,这些都是经常性的报道,如何使这些老主题出新意,只有选择好表现主题的角度,间题才能解决,正如前面我们举例中的郭玲春写会议消息,她之所以善于从别人报道过的主题里写出新意来,就是十分注重角度的选择,实践已经证明,一些记者之所以能写出一些好新闻,也就是重视了角度的选择,他们往往从同一个题材,同样一类新闻事实中,提炼出比别人略胜一筹的主题。
古人陆机在读到文章立意时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其意是主题的表现,如果没有新的变化,就不能称雄一代,得到世人的赞誉。可见,选择好新的角度对表现主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