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文写作中的材料筛选 公文写作,在根据领导意图确定了主题语,酝酿出基本策见,设计好基本框架之后,就要考虑精心筛选的材料来源有三:一是机关资料室经过整理的现成材料;二是文秘人员自己平常积累的各种材料;三是通过专题调查研究获得的丰富材料。不论通过哪种渠道来的材科,在用于公文写作时,都必须经过精心的筛选。筛选的标准有五条,即切题、真实、客观、典型、概括。 切题。因为选取的材料是用来反映、阐述、论证公文策见的,所以,材料要与观点一致,要切合公文题意,特别是在内容上,不能离题。一份文件,该说的话,没有说透,而说了些题外话;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却抓了一大堆节外生枝的事,这都是筛选材料不切题之故。这是首要的一条,如果筛选材料不符合题旨,不能说明政策观点,那么即使再真实、再客观、再典型、再概括,也足无用之材。 真实。这是公文写作筛选材料的又一个重要标准。如果选用的材料不真实,那么,用以说明或论证的策见也就是虚假的,从而也就造成了决策上的失误,其危害是十分巨大的。要做到筛选的材料真实,从筛选者的态度上讲,要有实事求是的作风,要尊重事实,既要报喜也要报忧,要敢于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从工作方法上讲,要认真地去鉴别材料的真伪,对来自各种渠道的现有材料,都要做“去伪存真”的工作,要尽可能地查对原始材料和第一手材料,还要在此基础上花较大的精力,做大量的考证工作,考证其真伪程度,然后才去决定取舍。譬如说,要在公文中引证马克思的一段话(理论根据)去阐述现实中的某一问题,就应该不仅仅停留在马克思是如何说的,而且还要考察马克思当时说这番话的背景情况、社会现实情况,这段话的现实针对性,以及被历史发展检验的情况等等。以便鉴别引用马克思这段话用来说明现实问题的真实性。道理很简单,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不断发展的,更何况并非马克思本人的每句话都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呢?在我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文件,例如关于开除刘少奇党籍的文件,除了政治上的其它原因,仅就材料筛选而言,一是筛选者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二是对材料没有认真鉴别真伪,以伪充真,所以造成文件基本策见上的错误,以至整个决策失误。虽然这种因材料失真形成错误的文件必然要撤消,但它所造成的损失,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客观。与真实密切相关的,是筛选的材料要客观。所谓客观,就是材料筛选者在筛选材料时,切忌带有主观随意性。也就是不能根据筛选者本人的意愿、口味、感受来决定材料的取舍,不能以偏概全。在材料筛选过程中,因为一些原因,本人可能对某种材料不喜欢,或者对这种材料所体现的观点不赞成,但这种材料真实准确,又典型新鲜,所以还是把它挑选出来,用之于公文写作中,这就是尊重了材料的客观性,这样才不会因材料筛选而贻误工作决策。 典型。筛选的材料要有典型性,也就是在材料切题、真实、客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挑选,好中选好的意思。所谓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材料的代表性。有代表性的材料,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最有说服力。 概括。材料筛选的概括性,是说筛选出切题、真实、客观、典型的材料之后,不能将材料原原本本地引入公文,而是要加以提炼、熔化,用概括的语言,反映在公文写作之中。公文语言贵在概括,在表述材料时亦然。譬如,《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讲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使用了二三十年代同教条主义做斗争的材料,就概括得很好; 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些错误倾向做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可以设想,如果在选取这个材料时不加以提炼和概括,那就不是能用简短的 150 多个字所能表述的了,而会使公文变得冗长、拖沓,甚至会导致材料淹没策见,削弱公文应有的作用。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