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老秘书畅谈怎样成为一名领导讲话稿写作的高手

摘要: 今天,很高兴就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和同志们交流一下。大家知道,以文辅政是办公室和其他文字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渠道和手段,而起草领导讲话则是政务服务的重中之重。大家知道,党政机关及 ...
文稿修改演播室


一篇较大的领导讲话稿往往需要几名撰写人员承担完成,这也叫分块负责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能够有效及时地完成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好分块负责与统稿的关系至关重要。有效的统稿过程既是一种有益的工作程序,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同样有助于提高统稿者的综合协调能力,有助于统稿者对自己的文字能力、思想方法以及综合协调水平的再认识。作为文稿起草的主持者在进行有效的统稿时,要使撰稿者和统稿者都能发挥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谋求“双赢”。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既要分块负责,又要做到分而不散,统而不“死”。具体分工时,可根据撰稿人员日常联系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因人而异。撰写过程中,可采取以下几种办法:一是分块负责与逐段讨论的办法。在领导交待意图形成提纲后,将撰稿人员集中起来,逐段逐段进行推敲,一部分一部分地讨论,使大家从整体上把握文稿,了解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这样能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有时能一气呵成。二是分块负责与相互修改的办法。对撰稿人员交上来的稿子,通览后做到心中有数,但不急于统稿,要求大家互换稿子相互修改,都来体会统稿的感觉,这样能使撰稿人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学习,互增见识,相互促进。三是分块负责与集体“会诊”的办法。集体“会诊把脉”,目的是完善、补充文稿的内容,增强文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发挥撰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创新意识和责任心。好的统稿者不能做居高临下者,更不能是只说不做者。撰稿人员和统稿者相互配合得好,能使撰稿和统稿相得益彰,相互得到提高。统稿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引导、提示,不能放任自流。首先,要求撰稿人员在文稿起草前明确提纲。有了提纲心中就有了底子。有时也不要拘泥提纲,要敢于不断完善、修改或突破提纲,不要过分相信和过分依赖提纲,提纲是死的,而我们所要表述的工作内容是实实在在和活生生的,有时绝不是一个提纲所能包容的。其次,要把握工作,以工作为主。领导讲话稿大都是用来总结、部署、指导和推动工作的,撰稿人员在构思、动笔之前,必须明确工作重点,如对整体工作发展,各项工作在整体工作中的位置及进展,各个时期对全局工作起带动作用的重点工作,一些重要工作的政策规定等,都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正确把握,避免文稿与实际工作形成两张皮。其次,再要求撰稿人员一定要明确文稿体裁。这样在谋篇布局时就能掌握正确的表达形式,做到胸有成竹。是讲话稿就要写成讲话的口气,是汇报稿就要成汇报形式,运用适当的语言和恰当的表述,容易使文稿为领导所认可,较多地被各方所接受,减少非议。
除此之外,统稿者还是要充分发挥撰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创新意识和责任心。一是要有创新意识。发挥撰稿人员接触和消化吸收材料多、思考和议论问题比较多的优势,围绕文稿的主题进行创新,大胆提出一些丰富、深化的意见。不能让撰写人员有依从一般文稿模式的观念,更不能有盲目服从统稿者意志的思想,要让他们在撰写过程中,不断闪现思想火花,从而把文稿的主题表达更准确、更深刻。二是要有责任心。分块负责不是随心所欲,撰稿人员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无论是分工撰写哪一部分文字,都要认真谨慎,大到谋篇布局、观点提炼、数据引用,小到语言推敲、标点符号运用等,都不能出现差错。无论是领导讲话稿还是汇报材料,都要能经得起社会各界包括各种才俊之士、权威人士的检验。
文章在写作过程中,要在“精于战略”的同时也要“娴于战术”。写作时要尽可能的排除干扰,一气呵成,以保持旺盛的写作激情和完整连续的思路。
(七)要精益求精地反复修改
文稿草就之后,须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地搞好修改。因为一遍写出的稿子往往来不及仔细推敲,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不少问题是在修改中发现和订正的,不少内容是在修改中充实和完善的。即使起草时字斟句酌,也毕竟只是一时之功力,一人之智慧,仍要进行反复修改。只有反复推敲,精雕细刻,才能成为精品。正如古人所言:“玉不琢,不成器。”“文字频改,工夫自出”。修改一遍,就会有一次提高。有人说:“一成文章半成改”,有的甚至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见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那种“老子的文章天下第一,谁也动不得”和“改我一字,男盗女娼”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可以说是狂妄自负、浅薄无知。很多名人都很注重文章修改。曹雪芹著《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一部《战争与和平》竟然重写了8 遍!《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一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名著,也都是作者花五六年的时间,几易其稿,经过逐章逐节逐段逐句反复修改,用笔蘸着“心血”写成的。而现在有些作家根本不修改,躲在写字楼里用电脑码字,“用身体写作”,几天便造出一部大部头来,一年能写好几部全是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据权威机构统计,2002年,我国出版长篇小说直逼1000部,而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17年里,长篇小说的创作总量才170部。现在一年的创作量,比原来近20 年的总量还多好几倍。但大家想一想,又有多少作品令人难忘呢?浮躁若此,还指望出什么名著,也只有失望而已了!就这一点而言,还不如古人。我们的古人在语言艺术上非常注重“炼字”,主张“意胜”,要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越是名家,越不肯放过对自己语言的铸炼。象白居易作诗后先读给老妪(音雨)听、征求老太太的意见啦,欧阳修把稿子挂在墙上边读边改折腾不少日子啦,人们都耳熟能详了。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先用“到”字,再用“过”字,又换“入”、“满”等10余字,最后才选定为“绿”字。一个“绿”字使春风有了颜色。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一个“闹”字动感十足,据说也是经过多次改动才定下来的。其实“绿”字也好,“闹”字也罢,好处就在于准确、鲜明、生动,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春的画卷,动态地刻划了春天蓬勃、盎然的生机,而其它的字就没有这个效果。但也并不是说今不如昔。伟大领袖毛主席不但是举世公认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还是一位旷世少有的文学巨匠和语言大师,他就特别注重文章的修改。他的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它的开头开始用的是“盘”字,发表时主席改为“旋”。既与出句“飞”相呼应,“旋”更突出动态,“四百旋”比“四百盘”生动多了,更把庐山写活了。还有“不周山下红旗乱”一句的“乱”字,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晶,和刚才说过的“绿”字、“闹”字一样,均属卓绝千古之字。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2-9-29 07:12
  • 4
    粉丝
  • 4913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热门评论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