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形象生动 根据领导讲话的场合和内容的不同,使用语言的技巧也不尽相同。象工作报告、电视讲话、祝辞之类的讲话,就需要渲染气氛,用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如果这类讲话口头语言用得过多,不注意语言的参差错落、起伏跌宕,就会失去这类讲话的吸引力。比如,我们在起草一篇领导讲话稿时,开始用了这样一句话:“工业生产抑制了滑坡的被动局面,取得了比预想要好的成绩。”在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时,很多同志都认为这样的估价确实符合实际,但未能把领导和主管部门抓工业的劲头体现出来。据此,我们把这句话改写成“工业生产在困境中冲出了谷底,开始逐步回升”。用了“困境”、“冲出”、“谷底”、“回升”几个词,就把工业生产写活了,比较起来,有了立体感,形象生动,增强了表达力度。再如,我们在为领导起草今年的元旦电视讲话稿时,把过去一年的工作概括为:“过去的一年,是困难重重、步履艰难的一年;是战胜困难、经受考验的一年;是夺取胜利、迎来希望的一年。”这几句高度概括的语言,比较形象地反映了一年来的工作,既没有失真,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音乐感强。 三、要做到实中有精,“虚”而不空 一篇讲话稿特别是一些篇幅较长的讲话稿,一般都要由几个部分或几个题目组成。在几个题目中,有“虚”、实之分。象“提高认识”、“分析形势”、“加强领导”之类的题目都被认为是“虚”题,也是不好写的题。“部署工作任务”、“采取措施”、“提出要求”之类的题都属于实题,通常是比较好写的题。无论是“虚”题,还是实题,在一篇讲话稿中都有其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都必须写好。 写好实题,就是要把这一类的题目写得精到,有骨有肉,而且骨肉比例适当,切忌冗长、拉杂。一些实的题目由于素材比较丰富,又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写起来有许多话要说,往往一发而不可收。在这时,就要对自己的“笔”有所控制,不能把凡是认为可用的素材都写进来。第一,要写好“主干”。用简洁、凝炼的语言把要做的事情、要阐明的观点“亮”出来。以我们在一篇讲话稿中“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以下简称‘农业’)”这个题目为例,开头就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同时,重点发展乡镇企业和畜牧业,实现粮牧企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这样一段话,概括了这个题目的中心,干净利落,使人一听就明白要表达的意思。第二,要写好“分枝”。就是为主题服务的几个部分,要观点鲜明,线条清楚。比如在“农业”这个题目里,就写了发展粮食生产、乡镇企业、畜牧业三个部分,听来明确、清晰。第三,要写好“绿叶”。“红花尚需绿叶扶”。“绿叶”就是题目中的“细胞”,要写得详细、具体,即要把怎样做的措施写进去,但也不宜过细。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