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布局与谋篇(10) 《浅谈写作》彭城奔牛编写 (二)结尾 结尾是文章很重要的部分,它告诉读者结果。结尾一定要水到渠成,一定要简洁,巧妙,要留有余地。不要画蛇添足,不要什么都讲清楚了,还喋喋不休,没完没了,生怕读者不明白。要相信读者的理解能力…… 常见的结尾方式: (1)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比如毛泽东同志的《改照我们的学习》一文的结尾: 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结果。 再比如杨朔的散文《茶花赋》开头是久在异国他乡,怀念祖国的面貌,结尾是总结全文,升华。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茶花赋》结尾: 一个念头忽然跳进我的脑子,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我把这个简单的构思记下来,寄给远在国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许她肯再斟酌一番,为我画一幅画儿吧。 《茶花赋》的开头: 久在异国他乡,有时难免要怀念祖国的。怀念极了,我也曾想:要能画一幅画儿,画出祖国的面貌特色,时刻挂在眼前,有多好。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画。她说:“这可是个难题,画什么呢?画点零山碎水,一人一物,都不行。再说,颜色也难调。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么画得出祖国的面貌?”我想了想,也是,就搁下这桩心思。 (2)提出希望,指明方向,鼓舞壮志 比如毛泽东同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结尾,是一篇有希望的结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者用了三个排比句告诉人们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提出了希望,指明了方向,给人以激情,产生信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结尾: 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再如陶铸同志的《松树的风格》一文的结尾也是这样的:用了二个希望…… 具有这种风格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也就会越快。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像松树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我希望每个人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3)含蓄深刻,发人深思 文章不光有表面的意思,文字的意思,还要含蓄发人深思。只有含蓄才能不直白,只有含蓄才能发人深思。 例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很富有哲理性,发人深思的结尾: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再如契诃夫的小说《凡卡》暗示凡卡追求的希望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正是文章含蓄深刻的地方,产生对弱者凡卡的同情,对黑暗社会制度的痛恨。写出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凡卡》结尾是这样的: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