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写作与生活的关系(1) 《浅谈写作》彭城奔牛编写 二、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作者没有真实的思想感受,没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就很难写出象样的文章。很难用文章的形式把时代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来…… 会编故事的人不一定会写作,因为“编的”东西没有生活基础,没有生活逻辑,生活情节过于单薄,经不起推敲,矛盾百出。读起来很假,很容易被读者识破,没有吸引力。 写作一定要深入生活,认真研究,表现。深入生活不是简单狭义的体验,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生活的途径有多种,象看报纸,看电视,网络浏览等都是体验生活,都可以从中了解、获得生活信息。 人们对生活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产生了莫种感受,运用一定的方式把它写出来,便成了文章。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生活对文章提供了原材料。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 巴金在谈到创作《家》的时候也说过:“我可以说,我熟悉我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因为我在那样的家庭度过了我最初十九年的岁月,那些人都是我当时朝夕相见的,也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家》中的主人公觉新的原型就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觉民的原型是他的三哥李尧林。 作家杨沫(1914---1995)在“青春之歌”中,描写的主人翁林道静,被封建势力逼婚,投海。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转变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整个转变过程,都是和作者的亲身经历分不开的。 杨沫说过,“我曾有过和林道静大体相似的生活经历,大体相似的,所走过的路。”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林道静是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注释】:引致百度。 作者在生活上要做有心人,要留心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要细心。只有细心才能观察到一些东西,才能扑捉到密密麻麻的信息。信息得到后一定要记下来,不要“熟视无睹。” 柳青说过:“我说的作家的功夫,主要在生活方面,不仅仅表现在他和人民群众在一起的时候,而且表现在写作的时候,主要的功夫,是用在研究生活上。他总是要回想过去体验的生活,很好的来理解这种生活,然后才能进入表现的阶段。” 矛盾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多读多写多生活,边读边写边生活。”精辟地说出了学习写作的三个关键问题,生活、阅读、实践的重要性。 有生活,才能写出文章。有丰富有意义的生活,才能写出丰富而又有意义的文章。 第二章·写作与生活的关系(2)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