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之三:起草领导报告和讲话稿也算得上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都应当全情投入,精心酿制,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来不得半点马虎。
领导讲话稿的写作过程一般要经过酝酿准备、起草初稿和审修定稿三个阶段。
首先是酝酿准备。一篇好的讲话稿往往孕育在动笔之前,就是说,基础工作至关重要。在接受任务之后,就要抓紧起草前的各种准备,其中最要紧的是摸准领导意图。因为起草讲话稿就是代领导“立言”,领导集体和讲话者本人的意图往往就是讲话稿的主旨。起草者的全部任务,就是准确地领会、表达领导意图,创造性地深化、拓展领导意图。这要作为一根主线贯串在整个起草过程。这里讲的“深化”和“拓展”是以“领会”为前提的,而决不是说可以离开领导意图去另搞一套。这是起草讲话稿的一条规矩,也是一条“捷径”。因此,起草前一定要细心倾听领导对打算讲什么、怎么讲的提示和交待,没有弄明白的还可以问清楚。领会了领导意向之后,还要认真阅读有关的理论著作、政策文件和参考资料,就讲话中必然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调查座谈,在经过一番思考、胸中初有成竹的基础上,再同有关同志一起琢磨和议定讲话稿的主题思想、主要观点和大体框架,并拟定一个由粗到细的写作提纲。
接着是正式起草。有了大纲细目,并经领导同志认可之后,就可以进入正式起草阶段。起草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再运筹、再思维、再创造的过程,是苦心经营、精心制作的过程。如果原有提纲对路,思虑周密,写起来就有如行云流水,通畅无阻,能一气呵成。但深得写作甘苦的人都知道,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因为“写”比“想”、比“说”毕竟有些不同,它要求更明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要有更严格、更细密的思想逻辑、文字逻辑。起草中,面对一大堆素材,面对应当提出和回答的许多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客观情况,如何具体地表达和深化主题,提炼和阐明观点,组织和取舍材料,理顺和展开层次,以及如何起承转合、遣词造句等,都是很困难的任务。解决的办法就是边写边想、边写边学、边写边议。硬是写不下去就干脆停笔,先松动一下神经。我们每个人大脑中的贮存多得很,只要你舍得开动这部机器,绞绞脑汁,皱皱眉头,“灵感”和“存货”自然会跑出来帮忙的。
最后是审修定稿。渡过难关、写出毛稿之后,还要回过头来进行推敲修改,主要看主题是否鲜明、突出,观点是否精当、确切,段落是否严谨、分明,语言是否简洁、流畅,内容有没有疏漏和重复,文辞有没有含混和差错,包括标点符号打得准不准都要过细。该补的要补,该删的要删,该改的要改,尤其是对某些政策原则和敏感性问题的提法,更要反复斟酌,切不可疏忽大意。有些重要报告的初稿完成后,先向主讲领导送审,并根据他的交待,确定送审或征求意见的范围,有时甚至要召开专门座谈会征求意见。然后,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进行再修改,有时甚至是重大的修改。对此,我们的态度应当是:人不厌烦,文不厌改,忍痛割爱,精益求精,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精神,去圆满地完成最后定稿的任务。
说点什么...